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搜索成都家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搜索成都家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25 14:34:16

⑴ 古代有姓景的名人嗎

有。
——————————————————————————————————————
景 陽
: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 丹
:櫟陽(今陝西省臨潼)人,名列漢光武中興時雲台「二十將」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學問好。也很有謀略,曾為交武帝擊破王郎等,又與吳漢等人大敗五校於櫟陽,戰功彪炳,被封為櫟陽侯。據說,在封侯的時候,光武帝曾對他說了一句:「富貴為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見光武帝的器重。

景 煥
: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縣縣令。早年專事書畫,與翰林歐陽炯學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們一道騎馬遊玩來到應天寺。在右側壁面上畫上一天王與左側天王像相對。渤海在一旁,,觀看畫作之逸勢,寫成一篇歌行以記此事。後來擅草書的僧人夢龜又來到此寺,人們請他在廊壁上題字。書畫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聞訊前來觀看,寺中擁擠不堪,一時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稱此為「應天三絕」。著有《野人寒語》、《牧豎閑談》等。

景延廣
:字航川(892-947),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廷賓
:號尚卿(1861-1902),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省)東苕村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在巨鹿縣廈頭寺自稱「龍團大元帥」,豎起「官逼民反」,「掃清滅洋」大旗。義軍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編列為營,最初不過兩三千人。4月間進駐廣宗縣件只村後,各地人民紛紛響應,隊伍迅速擴大至三四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

景幼南
: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還有:戰國時楚有將軍景翠、景陽,秦末陳勝起義立新楚君後裔駒為楚王,東漢有經學家景鸞,五代後晉有馬步軍都指揮景延廣。後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臨漳令景芳,清代有書法家、學者景星杓……等。

————————————————————————————

景姓典故、趣事
景監的引薦之功
景監乃春秋戰國時人,《史記》雲:「監、景姓,楚之族也。」 秦國秦孝公即位時,秦國的地位還相當低,諸侯大國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對此現狀十分不安,決心奮發圖強,使國家強大起來。下令求賢納士,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誰有好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並賞給土地。詔令發出後,引起強烈反響。魏國有個青年,得知此消息後匆匆來到秦國,這個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國後,向秦孝公寵臣景監講述了自己的變法之道,很得景監信任,於是景監極力推薦。
秦孝公求賢若渴,聽到景監大力推薦,立即召見了商鞅,可商鞅卻大談五帝興起的道理,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商鞅講完後,秦孝公才睜開眼睛,對商鞅講的根本沒興趣。

商鞅離開後,秦孝公很是惱火,對景監大發脾氣,說:「你推薦的是一個迂腐呆滯之徒。」景監心裡也不好受,就在這時,商鞅再次央求景監引薦他,景監只好答應。

過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見商鞅,對商鞅還抱著一線希望。這次商鞅卻講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聽越不合口味,雖耐著性子聽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氣。秦孝公抱怨景監,景監更惱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見孝公,景監雖有顧慮,但為了國家的前途,還是照辦了。這次商鞅講述了五霸興起的歷史,向孝公鼓吹富國強兵之術,說明變法革新的重要性。這次講的稱霸之道,秦孝公越聽越有興趣,兩人談了幾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擻,興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變法改革。

秦國通過這次變法,使原本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較落後的「西戎」之國,逐漸發展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為日後秦統一全國作了政治上的准備。商鞅的功績之大自不可沒,但景監的引薦之功也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景鯉出使秦國
景鯉乃楚懷王時的相國,有謀略,善辭令,是位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鯉出使秦國,有人對秦王說:「景鯉是楚王最喜愛的大臣,把他拘禁起來,用他換取楚國的土地。如果楚王答應了,那麼我們將沒用軍隊卻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應,我們就殺掉景鯉,再與才能不如景鯉的人打交道,這可是一舉兩得的計謀。」秦王於是拘禁了景鯉。

景鯉對秦王說:「我預見到大王的權勢將被天下人所輕賤,並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剛要出使的時候,聽說齊魏兩國都准備割讓土地侍奉秦王。為什麼能這樣呢?就因為秦國楚國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這是向天下諸侯昭示秦國失去了楚國的邦交,齊魏又怎能尊重孤立無援的國家。當楚國知道秦國處在孤立中,不但不會送來土地,而且還要在外邊結交諸侯來圖謀秦國,那麼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險了。」

秦王聽了景鯉的這番話,趕忙釋放了景鯉,並視之為座上客。

景鯉再次出使秦國。景鯉跟秦王、魏王在邊境一帶討論聯合的問題。楚王對景鯉擅自同秦國討論聯合之事感到很生氣。有人對楚王說:「魏國請求不和楚國聯合而只同秦國聯合,因此景鯉才和我們一起討論聯合的問題。至於周王室對於你們和秦魏聯合那是很高興的,而齊國卻產生了錯覺,所以他們沒有同你們聯合起來。」楚王聽了這番話,也意識到自己錯怪了景鯉。

景鯉還受令出使過韓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對國家的忠心,圓滿完成出使任務,受到楚王的嘉獎。

——————————————————————————————————————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⑵ 成都有哪些民間的傳說

成都民間的傳說有,青羊宮的神仙和南門五塊石,北門「千儉省」與南門「萬儉省」的故事。

⑶ 諸葛亮設計的八陣圖是怎樣的還有木流牛馬、孔明燈

今人感到頗為神秘的「八陣圖」是不是子虛烏有呢?諸葛亮是否真的創有「八卦陣」呢?

《三國·蜀志·諸葛亮傳》記載:「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作為古代戰爭中一種戰斗隊形及兵力部署圖,諸葛亮的原「圖」今雖不見,然有傳說為諸葛亮練兵遺址的所謂「八陣圖壘」。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雲,這種「圖壘」皆壘細石為之。共有三處:一在陝西沔縣;一在重慶奉節;一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節者最為著名。奉節原為古魚復縣,治所在今奉節東白帝城,三國時劉備改名永安,唐改稱奉節。

諸葛亮「八陣圖壘」據傳就在永安宮南江灘上。根據唐代李鑒《太白陰經》、李靖《問對》等記載,以及當代學者的推演(見《孫子學刊》1994年第9期封底),現將諸葛亮的「八陣圖」示意如下:

【八陣圖的命名和組成】

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共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

【發展歷程】

縱觀《唐太宗李公衛問對》全書,可發現八陣圖的發展和改進的全過程:
黃帝《握奇文》------五陣,握機陣,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陣
↓↓↓
司馬穰苴《司馬法》---五行陣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孫武《孫子兵法》-----八卦陣
↓↓↓
諸葛亮《八陣圖法》----八陣圖
↓↓↓
韓擒虎------九軍陣法,即八陣圖的別名
↓↓↓
李靖《衛公兵法》----六花陣
↓↓↓
李績《衛公兵法》----六花陣

可以看出《八陣圖》淵源極深,可以追溯到上古華夏的黃帝。經過姜太公,司馬穰苴,管仲,孫武等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到三國時期,諸葛亮使他達到了頂鋒,完善為八陣!唐代李靖由於九個陣指揮過於復雜而簡化為六花陣。

【八陣圖的特點】

八陣圖的特點,正如李靖《問對》所指出的,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而其構想,則與《周易》是分不開的。八陣的排列,實際是一幅「文王八卦方點陣圖」(即「後天八卦圖」)。八陣中的每一陣都由六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陣加中軍的總共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於八陣圖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孫子注》所說的「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窮,循環無窮」,則更是《易》理在布陣中的具體應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陣圖村落」就坐落在金壇儒林鎮東南的大魯墅和小魯墅村,因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八陣圖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圖為「八陣圖村落」的分布圖。

【內容記載】

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謹慎堂《諸葛氏宗譜》就載有「八陣功高妙用藏與名成八陣圖」的詩詞贊歌。

天覆陣贊:天陣十六,外方內圓,四為風揚,其形象天,為陣之主,為兵之先。善用三軍,其形不偏。

地載陣贊:地陣十二,其形正方,雲主四角,沖敵難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窮,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揚陣贊: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物,萬物繞焉,蛇能為繞,三軍懼焉。

雲垂陣贊:雲附於地,始則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出,雲能晦異,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龍飛陣贊: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陣形赫然,名象為龍。

虎翼陣贊: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淮陰用之,變為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鳥翔陣贊:鷙鳥將搏,必先翱翔,勢臨霄漢,飛禽伏藏。審之而下,必有中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蛇蟠陣贊:風為蛇蟠,附天成形,勢能圍繞,性能屈伸。四奇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困。

「八陣圖」的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間地,為天地風雲正陣,作為正兵。西北者為乾地,乾為天陣。西南者為坤地,坤為地陣。東南之地為巽居,巽者為風陣。東北之地為艮居,艮者為山,山川出雲,為雲陣,以水火金木為龍虎鳥蛇四奇陣,作為奇兵。布陣是左為青龍(陣),右為白虎(陣),前為朱雀鳥(陣),後為元武蛇(陣),虛其中大將居之。八陣又布於總陣中,總陣為八八六十四陣,加上游兵24陣組成。總陣陰陽之各32陣,陽有24陣,陰有24陣。游兵24陣,在60陣之後,凡行軍、結陣、合戰、設疑、補缺、後勤全在游兵。有贊歌頌揚「八陣圖」威力無比:「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奇正相生,循環無端;首尾相應、隱顯莫測;料事如神,臨機應變。」「八陣之法,一陣之中,兩陣相從,一戰一守;中外輕重,剛柔之節,彼此虛實,主客先後,經緯變動,正因為基,奇因突進,多因互作,後勤保證。」

【相關詩詞】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解釋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歷元年(766)。

「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

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

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八陣磧

蘇軾

平沙何茫茫,彷彿見石蕝。
縱橫滿江上,歲歲沙水嚙。
孔明死已久,誰復辨行列。
神兵非學到,自古不留訣。
至人已心悟,後世徒妄說。
自従漢道衰,蜂起盡奸傑。
英雄不相下,禍難久連結。
驅民市無煙,戰野江流血。
萬人賭一擲,殺盡如沃雪。
不為久遠計,草草常無法。
孔明最後起,意欲掃群孽。
崎嶇事節制,隱忍久不決。
志大遂成迂,歲月去如瞥。
六師紛未整,一旦英氣折。
惟餘八陣圖,千古壯夔峽。

【孫子兵法】

八陣(1)

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2),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3),此王者之將也。

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4),皆待令而動。斗一,守二(5)。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弱以(6)亂,先其選卒以乘之(7)。敵強以治(8),先其下卒(9)以誘之。車騎與(10)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11)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12)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13)。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古人講布陣之法多稱「八陣」。「八陣」不是指八種不同的陣。
(2) 萬乘國,指可以出兵車萬乘的大國。
(3) 諍(zheng證),借為靜。意謂沒有取勝的把握就按兵不動。
(4) 誨,疑借為每。鋒,先鋒部隊。後,後續部隊。
(5) 意謂以三分之一的兵力與敵交戰,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時機。
(6) 以,猶言「而」。下文「敵強以治」同。
(7) 乘,凌犯。意謂先以精兵攻擊敵人。
(8) 治,嚴整。意謂敵人戰鬥力強,陣容嚴整。
(9) 下卒,戰鬥力弱的士卒。
(10) 與,參與。
(11) 易,地形平坦。
(12) 厄(e餓),指兩邊高峻的狹窄的地形。
(13) 生、死,指生地、死地。

【八陣圖遺址】
八陣圖遺址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西南,相傳為諸葛亮推演兵法、操練士卒所用。據古籍記載:「八陣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紀律也。武侯推演,盡得其妙。」另據《八陣圖碑記》雲:「諸葛武侯之八陣圖,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宮,一在新都彌牟鎮。」(彌牟鎮原屬新都縣)該遺址今僅余土壘六座,當年之風貌已盪然無存。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木牛流馬
魯國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為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台木車馬,且「機關具備,一驅不還。」

三國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烏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其中描寫諸葛亮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木牛流馬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莫衷一是。說什麼的都有,可是沒有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原狀,我想其中的原因,在於搞歷史的不通機械,而搞機械的又沒有考證這些的習慣。

南北朝木牛流馬

又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時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又再造了木牛流馬。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未留下隻字片圖的資料。

探索

先看看書上的木牛流馬的介紹: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獨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前腳孔去前軸孔四寸五分,板方囊兩枚。

從書上的敘述來看,木牛是相當於發動機的設備,流馬只是個裝載東西的設備,相當於汽車的車廂。

從木牛的結構上看,它採用了助力機構,裡面可能加有飛輪機構。從他的運行來講,裡面採用的有齒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人推動木牛時,裡面的曲柄連桿機構通過齒輪帶動飛輪,飛輪運行起來後,又因為飛輪的慣性,給木牛以助力,這樣,就達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馬的結構,其實是一輛板車,只不過改變了它的重心和軸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車用起來省力一些。

關於書上說這個為牛什麼,那個為牛什麼,這只不過是中國人的習慣,用來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說的,什麼馬像什麼之類的。

木牛有四足,其實是輪子,在古代,沒有專業的機械術語,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達,和現在的會不一樣。

有猜測木牛是用腳走路的,可是這要用液壓機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用手來搖,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用的機構太多,有些機構,在當時還沒有發明。

關於扭轉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簡單,裡面有防反轉的棘輪機構。

當然,我也只是根據三國演義里的記載推測。不過應該不會差得太遠。我現在手頭沒有詳細的關於木牛流馬的資料,只是根據我的經驗推測。

也可能有復雜化的想像,不過我覺得這樣比較合理,這樣採用的結構比較簡單,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狀況。

我們的先賢似乎是聯手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以考驗我們後人的智慧。

研究和發展

古謎從此吸引著世世代代的探謎人。遠不說,僅從1956年以來,全國各地就自發成立了7個木牛流馬研究會。然而,探謎的結果是古謎本身的真實性首先被懷疑和否定,一個「獨輪推車說」似成千年定論。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紀事》一斗中寫道:「木牛即今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當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腳四足。」總而言之,大多數研究者、考古者都認為,所謂木牛流馬並不是什麼造物奇觀,而是傳說的神化和記載者的誇張與誤會。

但總還是有「愛認死理」,堅信古籍的記載不會是虛妄之筆,堅信木牛流馬確有其物,並試圖將其造出來的人。1986年,新疆工學院王湔高級工程師在學院及所在機械繫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贊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機,手扶後邊的雙轅就能使之曲邁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備負重功能,行李一壓,就走不動了。負重行走這個難題仍未能解決。

突破的機會似乎留給了陝西漢中市的洋縣農民郭統霄。

說起來,他造木牛流馬純屬偶然。1997年春節期間,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放,郭統霄天天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觀看。當看到木牛流馬這一集時,有人見郭統霄異常興奮,就與他打趣「你愛搗鼓,你能把木牛流馬搗鼓出來,我就服你。」他連想都未想就說能。並立即投入緊張的研製工作。

從一開始,他就堅信,木牛流馬的行進應當是用腿,而不是用輪子,只有腿才能在棧道上登台階。可怎麼才能使腿邁動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學中的杠桿和慣性的原理,設計了杠桿連桿結構、平衡結構,調步結構等內部機關,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試制出了第一批流馬。

這匹馬長1.4米,高1.1米, 自重17.5公斤,可載重35至40公斤。只需適當加點牽引力或推力,馬便可雙蹄並進行走,只需把舌頭一按,即可將行動機關卡死,這一點,同《三國演義》中描繪一致。

雖然,這第一匹流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載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畢竟使一個千古之謎有了一個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馬不是作家的誇張,不是史家的誤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真實!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放飛孔明燈的視頻: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1&;vid=12413205&uid=1371185877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孔明燈結構

孔明燈的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2部份,主體大都以竹篦編成,次用棉紙或紙糊成燈罩,底部的支架則以竹削成的篦組成。孔明燈可大可小,可圓形也可長方形。一般的孔明燈是用竹片架成圓桶形,外面以薄白紙密密包圍而開口朝下。

欲點燈升空時,在底部的支架中間綁上一塊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油點燃,燈內的火燃燒一陣後產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煤油燒完後孔明燈會自動下降。

自製孔明燈

工具和材料:A.拷貝紙 B.裁紙刀 C.剪刀 D.尖嘴鉗 E.棉線 F.工業酒精 G.502膠 H.電線 I.棉花 J.竹條;

注意事項:孔明燈必須要在無風的天氣和空曠的場地上放飛,否則不但不能飛上天,而且可能會引起火災。放飛時,需要2-3人的共同協力,強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燈底部拴上線,這樣既可以重復放飛,又能控制起飛高度和范圍,避免引起火災。

步驟

A.用裁紙刀將竹條削到厚薄3毫米以內,然後,把竹條彎成一個圈,用棉線或502膠固定。竹子有彈性,竹圈可能會不圓,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圓形。

B.用尖嘴鉗把廢電線外面的絕緣層去掉就可以得到細銅絲。不過,銅絲不能太細,否則容易燒斷,可以用3根銅絲擰在一起避免這個問題。

C.用薄紙剪成如圖所示規格的紙片.將第一張紙片的一邊與第二張的一邊粘在一起,再將第三張,第四張......依次同樣粘上去,直到拼成一個兩端漏空,直徑約60厘米的球狀物.再剪一張圓形薄紙片,把上面圓空口糊住.待干後,把氣球吹脹,找一條薄而窄的竹條,彎成與下面洞口一樣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內交叉兩根互相垂直的細鐵絲,並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紙邊上,糊成的氣球不能漏氣

D.把銅絲綁在竹圈兩端,再把做好的燈罩粘在竹圈上。在銅絲上綁上棉花,浸上酒精,點燃後就可以放飛了。孔明燈不能太小,否則很難升上天。

放飛

選擇晴朗無風的夜晚,一人拿住燈底的左右側,另一人用酒精將脫脂棉浸透後點燃,直到雙手感到孔明燈有上升之勢,即慢慢放開雙手,孔明燈便徐徐飛起,上升高度可達1000m左右。

升空程序建議:

孔明燈之製作方法簡單,但升空時受到場地與天候之影響較狻大。風大時易將燈體吹斜而使燈體燒毀,下雨時易將燈體淋濕而無法放飛,因此最好走在無風的時候施放。

1.先將燈體撐開,並於四周與底部繫上控制線。
2.填裝燃料。
3.點火後,將進氣口盡量壓低,以減少熱氣流失,但亦不可過低,以免氧氣不足而熄火。同時四周之控制線必須拉直。
4.加熱直至燈體內之熱氣溫度足夠後,四周控制線慢慢松開,以維持燈體穩定上升,而底部之控制線必須控制燈體上升之速度與高度。
5.球體升空後可以線控制其高度、方向,亦可任其自由飄浮,至此升空完成。

孔明燈起飛條件

孔明燈「會飛」原因是: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託了起來。

由浮沉條件可知,只有滿足:
F浮>G總=G熱空氣+G燈
即:G燈<F浮-G熱空氣
時它才能上升,由此可知它的自重(包括外壺燃料的重力)要很輕才能起飛,輕到什麼程度呢?
G燈<F浮-G熱空氣=ρ空氣gV排-ρ熱空氣gV,
G燈<(ρ空氣-ρ熱空氣)gV排,
m燈<(ρ空氣-ρ熱空氣)V排, (1)
空氣的密度可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出。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可見其能否起飛由燈質量和氣溫、熱空氣溫度和孔明燈容積共同決定。
具體數據估算如下:
設當天氣溫:T空氣=300K(27℃);大氣壓強:1標准大氣壓,p=1.01325×105Pa;孔明燈容積:V容=V排=0.2m×0.25m×0.4m=2×10-2m3;加熱後的空氣溫度:T熱空氣=500K(227℃);ρ空氣=0.029kg/mol.代入(3)式得:
在上述條件下孔明燈總質量在9.44g時,當熱空氣溫度升到227℃時上升。
假設在上述條件下把孔明燈質量減輕成m燈=4g=4×10-3kg,由(3)式變形並代入數據得:
即熱空氣溫度只要升高到88℃,孔明燈即可上升。
仍按上述條件,若孔明燈質量
即m燈≥23.56g,則無論熱空氣溫度升到多高也飛不起來。
由上面分析可知孔明燈要起飛,它的質量不能超過一定值,而且質量越小所需熱空氣溫度越低,也就越容易起飛。

海南孔明燈

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它是用白結方紙糊制而成的,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產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開始時像不明飛行體,升到一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

相傳它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的,演變至今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風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願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願能實現。

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里,至今民間有扎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家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敲鑼打鼓,繞村行進到村中的廟宇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之意。放天燈時,給碎布澆上油,桶口朝下,點燃油布後,整個紙桶就會被熱氣充滿,家家的天燈如同熱氣球一樣冉冉上升,帶上你的祝福與心願,飄上夜空。

發明者簡介

諸葛亮生死年月為(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卧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⑷ 成都有哪些民間的傳說

一、青羊宮的神仙和南門五塊石

成都的青羊宮附近有兩座橋,一座叫「送仙橋」,一座叫「望仙橋」。送仙橋跨西河水,長度約30米的石質平橋,是通往溫江、崇慶州和大邑官道上一座重要橋梁。望仙橋跨錦江,長約200米的石質高拱橋,它通往華陽縣的望仙場,於舊時交通無多大意義。望仙場以西過去是一大片墳地,路旁有一小廟叫「瘟祖廟」,再過了和尚橋就是草堂寺了。

過去每年開春,成都都要在二仙庵前舉辦「花會」,花會開始前都要從西邊刮來一陣風,這股風成都人稱「神仙風」,此時人們都要湧向望仙橋上,希望能看到神仙駕臨花會現場,為今年帶來好運,所以為這座橋取名「望仙橋」。花會結束後,又有一陣風向西颳去,人們都說:「神仙們游完花會,回家了」。於是人們又會在送仙橋設案恭送神仙,此橋故名「送仙橋」。

花會現場和青羊宮里外來了很多神仙,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隨便可以見到,要想見到神仙那是相當困難的。話又說轉來見神仙也不是毫無機會,到要看你的耐心了。望仙橋有五個孔,其中最北端的一孔常年不過水,因而這個孔就成了在青羊宮一帶行乞的「討口子」們的家。討口子們將乞討的食物帶到這里分食,吃完之後便在錦江邊洗滌餐具。這時發現神仙的機會來了,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耐心和眼力。那是混跡在「討口子」中間的神仙也會到河邊洗餐具,只是神仙們洗餐具與「討口子」不同,就拿洗砂罐來說,「討口子」只是刷刷涮涮了事。而神仙的洗滌就不那麼隨便了,仙體的安康是尤為重要的。他們不僅要將砂罆外面小心洗干凈,而且將砂罆像翻布口袋那樣,把里子翻出成面子來洗,這樣會洗鍀更干凈一些,洗凈之後再翻成原樣。如果你發現「討口子」中,有這樣非常人的洗滌方式者,那就是神仙。如果你見到神仙切莫大呼小叫,只能心知肚明,不要傷了神仙的游興,給自己帶來不利。

有的人得到過神仙的幫助,事後才知見過面的是神仙。武侯祠背後過去沒有寬廣的街道和高樓大夏,而是一望無涯的農田。有一個在此務農的農民,趁著人們趕「花會」期間挑了一擔小白菜到青羊宮街上叫賣。那時青羊宮廟外興趕場,快要散場時,這個農民挑子里剩下一小把小白菜始終都賣不出去。他心裡也不很急,反正自己還要趕場買點生活必需品回去。這時來了一個老年「討口子」對農民說:「師傅,我家有一個九十歲的老母,很多日子沒有吃過新鮮的青葉子菜了,我想買下你這把小白菜,無賴又沒有錢,我只有用討來的霉了的豆腐乾與你交換,不知你同意不?」這個農民心想,霉了的豆腐乾不值錢,只有拿回去喂豬。你這個「討口子」跟我一樣也是一個很孝順的人,何況挑子空了也可早一些去辦我的事情。於是爽快答應了「討口子」的要求。便將五塊發霉的豆腐乾順手放進錢袋中。分別時「討口子」特別招呼:「回到家之前,千萬不要把豆腐乾拿出來。」這個農民在青羊宮街上買了點針頭麻線,又稱了兩斤鹽巴。摸了摸錢袋還有很多錢,又給女娃子扯了幾尺花布,給老母買了一塊糖,於是過瞭望仙橋,順著錦江河邊向武侯祠後邊的家中走去。他邊走邊摸著錢袋邊想,真是奇怪了,盤算一下,今天買的東西的錢早以超過賣小白菜收入的錢,而且錢袋中還有鼓鼓的一袋錢。於是在一個小溝邊,就將錢袋裡的東西全都倒了出來,錢袋中除了上百文銅錢外就只有那五塊豆腐乾,再別無它物。而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五塊豆腐乾一粘地,立即變成了五塊重疊在一起的石頭,就像五塊很「趴」(四川話)和的餅子搭在一起。這就是南門五塊石的來歷。

北門五塊石我沒有見過,南門五塊石倒是過去經常見,位置大約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東南牆外。省社科院位置當時是金河幼兒園,園長是延安來的老革命,是我初中同學的母親。我們同學常到她家裡玩,所以也是南門五塊石邊的常客。

二、北門「千儉省」與南門「萬儉省」的故事

成都北門有位孔姓人家,家景也還可以,當家人名:「方兄」。因過於吝嗇,別人送外號「千儉省」,膝下有兩子。這家人規矩很大,如:他們每逢過年過節才肉吃,規定每刨一口飯,看一眼吊在桌子上方的老臘肉,就算吃了一口肉。這天吃著吃著,大兒子突然叫了起來:「爸爸!爸爸!我剛才看見弟娃(兒)刨了一口飯,就看了兩眼。」這時千儉省平靜地說:「咸死他!咸死他!」

在一次偶然機會,千儉省得到一個信息,南門有一個「萬儉省」。千儉省心想我都是「儉省」到家了,居然還有比我更「儉省」的人,於是決計登門討教一番。萬儉省本姓「錢」,人稱「錢百萬」,大家習慣稱他「萬儉省」,有一子叫「錢復興」。

這天千儉省起了一個大早,提著一條用紙板做成的魚就出門了。當他東打聽西打聽,好不容易找到萬儉省的家。

「碰、碰、碰」。

開門出來的是錢復興,問:

「老伯,您找誰?」

「我是北門的千儉省,今天特來拜會萬儉省。」

「歡迎!歡迎!萬儉省是家父,可惜今天他有事外出,不在家。」

千儉省心想,不在家也好,說不定從這個黃毛小兒口中還能套得真經。

「沒關系,沒關系。反正來都來了,同你擺一下龍門陣也好。」

「請進,請進,屋裡坐。」

千儉省連忙把手中的「魚」遞上,說:

「初次拜訪,略表心意。」

「來就來嘛,太客氣了。」錢復興邊說,邊順手把魚掛在客廳門外柱子上。

客廳內空空盪盪無一物。只見錢復興指著堂屋一側,再用手揮了兩下,表示椅子上的灰塵已除去,連聲說:

「老伯,請坐,請坐。」

千儉省此刻只得身體略為下蹲,作落座狀。

錢復興又作雙手捧茶杯狀,說:

「老伯走熱了,喝口茶解一下暑熱。」

千儉省又只得作接杯、喝茶狀。口裡還連忙說:

「謝謝,謝謝。」

嘴上說著,心裡卻想,我儉省還有一塊肉、一塊紙版做成的魚,而你家卻比劃一下,就了事,真厲害。於是打主意早一點離開。

「不好意思,氣歇夠了,茶也喝了。我不好再打攪了。」

「再坐一會兒嘛,家父很塊就回來了。」

「兒子都這么厲害,老子更不消說了。」千儉省心想。

邊說「謝謝」,一邊一溜煙回了家。

不一會萬儉省回來了,進大門一眼就看到柱子上的魚。

「兒呀,今天誰來了哇?」

「北門千儉省老伯來拜訪您。」

「你禮數盡到了沒有?」

「請坐了的。敬了茶的。臨走還還了禮的,是這么大的一個餅。」

邊說邊用雙手食指對食指,姆指對姆指比了一個園形。

「啪」。一記重重的耳光落在錢復興臉上,萬儉省十分氣忿地說:「像你樣還禮,我的家務早遲都要被你敗光!」。原來,按萬儉省的意思,兒子比劃的餅,比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