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白《俠客行》全詩翻譯賞析
【李白《俠客行》全文翻譯】:
燕趙的俠士,頭上系著俠士的武纓,腰佩吳越閃亮的彎刀。
騎著銀鞍白馬,在大街上馳騁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樣。
他們的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
他們為人仗義行俠,事成之後,連個姓名也不肯留下。
想當年,侯嬴、朱亥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
三杯熱酒下肚,便慷慨許諾,願為知己兩肋插刀,一諾重於泰山。
眼花耳熱之後,胸中之意氣,感動蒼天,可貫長虹。
朱亥為信陵君救趙,揮起了金椎,使趙都邯鄲上下,都為之震驚。
二位壯士的豪舉,千秋之後仍然在大梁城傳為美談。
他們縱然死去而俠骨猶香,不愧為是蓋世之英豪。
要做人就要像他們這樣的俠士一樣,傳名百代,為人稱頌。
誰願像揚雄那樣的儒生,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呢?
【李白《俠客行》賞析】:
李白這一首《俠客行》古風,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
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在渲染俠客精神後,「閑過」兩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將俠客與戰國時期信陵君這樣的「明主」聯系起來。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接著十句寫信陵君救趙用兩位俠客的故事。寫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為信陵君的大義和感情所感動,意氣慷慨激昂如白虹貫日,許下比五嶽還重的諾言。贊揚朱亥揮錘擊殺晉鄙而震驚趙國,雖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聲名,俠骨傳香,不愧為當世英雄。詩人不僅在熱烈地頌唱侯嬴和朱亥「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末二句以揚雄反襯俠客精神的崇高和偉大。
有人認為這首《俠客行》僅僅是寫朱亥、侯嬴,是不對的。前八句寫的俠客的形象就與朱、侯兩人不符。朱並不會劍術,而是力氣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謀取勝。一句「閑過信陵飲」不過是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君」聯系起來罷了,因朱、侯都不是以這種方式結識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詩亦當如是!
我們知道,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全國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的盛唐時代有關,所以,下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了。那麼,詩人李白何以如此愛劍呢?這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以這任俠意識為旨的。
《俠客行》是詩人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游俠的服飾開始:「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彷彿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當時游俠兒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目前了。因為詩人並不是為物而誇張的寫物,而是處處著眼於人的精神氣勢而寫物。「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
詩人進而寫游俠的行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贊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少好任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嚮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
最後,詩人以戰國時「竊符救趙奪晉鄙軍」中的侯贏、朱亥」二壯士」例,闡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之旨。「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這「三杯吐然諾,五嶽為之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重然諾,尚意氣的任俠,真是「慷慨成素霓,嘯吒起清風。」(張華《壯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壯士」,是當之而不愧。「不慚世上英」!詩人對「二壯士」嘆服不已,情見於詞了。
然而,詩人不僅在熱烈的頌唱「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是為壯夫所不為!
李白《俠客行》一詩雖在禮贊俠客精神,但由於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此詩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豪情壯志在詩中表現無遺。
【作品原文】:
《俠客行》
李白〔唐代〕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詞句注釋】:
俠客行:樂府舊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縵,沒有花紋。纓,系冠帽的帶子。
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颯沓(sà tà):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十步」兩句:言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餘人。
「將炙」兩句:朱亥、侯嬴都是戰國俠士。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都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受到信陵君的禮遇,成為信陵君門客。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吃。
「三杯」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
「救趙」兩句:用戰國信陵君救趙的故事。秦軍圍攻趙都邯鄲。趙國平原君向信陵君告急,信陵君用侯嬴之計,竊得魏王兵符,朱亥錘殺魏將晉鄙,自將魏軍救趙,遂解邯鄲之圍。
烜赫:形容聲名盛大。大梁城:魏國都城,今河南開封。
太玄經:西漢揚雄的一部哲學著作。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游齊州時。《樂府詩集》卷六十七列於《雜曲歌辭》。郭茂倩於張華《游俠篇》前序雲:「《漢書·游俠傳》曰:『戰國時,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以取重諸侯,顯名天下。故後世稱游俠者,以四豪為首焉。漢興,有魯人朱家及劇孟、郭解之徒,馳騖於閭里,皆以俠聞。其後長安熾盛,街閭各有豪俠。時萭章在城西柳市,號曰城西萭章。酒市有趙君都、賈子光,皆長安名豪,報仇怨、養刺客者也。』《魏志》曰:『楊阿若後名豐,字伯陽,少游俠,常以報仇解怨為事。故時人為之號曰:「東市相斫楊阿若,西市相斫楊阿若。」後世遂有《游俠曲》。』」魏陳琳、晉張華,又有《博陵王宮俠曲》。」蕭士贇注雲:「樂府俠游二十五曲中有《俠客行》。」太白《俠客行》乃擬晉張華《游俠篇》所作也,以表其對袂士嫉惡如仇、樂於助人、言必信行必果的嚮往之情。
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與全國經濟繁榮、城市商業興旺、西域交通發達的盛唐時代有關,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當時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離劍,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李白青年時代曾「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少任俠,手刃數人」(《魏顥《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任俠意識為尚的社會背景之下創作的。
【表達主題】:
《俠客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先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刻畫俠客的形象,再描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接著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最後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詩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
【名家點評】: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復齋漫錄》雲:太白《俠客行》雲:「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元微之《俠客行》雲:「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不肯藏姓名。」二公寓意不同。
現代·李春祥《樂府詩鑒賞辭典》:詩文採用敘事體,但大開大合,收轉自然,中間偶見議論之句,亦如畫龍點睛,使人對全詩主旨更加瞭然。
② 北京胡同的由來
「胡同」,這兩個字原是蒙古語的譯音。《析津志》載稱「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所以,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是有豐富內容的。「胡同」一詞出現在《三國志》,胡漢同居一巷之意。
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自元大都以來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盤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發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並反映出社會風情。
每條胡同一形成,人們自然會給它起個名,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胡同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胡同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
由於胡同名稱從元朝開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至於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國後才有的。
(2)搜索胡漢的圖片擴展閱讀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來條。既有以人們所敬仰的民族英雄的名字來命名的,也有幾個朝代的歷史名人、達官貴人的名字來命名的。
然而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平民百姓、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的姓名來命名的,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與胡同里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為接近。這類胡同名稱充分體現出人文傾向。
③ 盤點歷史上十大最帥的皇帝 看看古代男神都長什麼樣
第十名 東吳大皇帝孫權
慕容沖(359年-386年),小字鳳皇,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景昭帝慕容俊之子,前燕幽帝慕容暐、西燕烈文帝慕容泓之弟,母皇後可足渾氏,十六國時期西燕第二位皇帝。
慕容沖容貌俊美,驍勇善戰。
「五胡十六國第一美男」——慕容沖。要介紹這位帥哥,先要講述一下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慕容沖很不幸出生在五胡十六國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慕容沖(359—386),小字鳳皇,十六國時期西燕國君主,鮮卑人,前燕帝慕容俊之子,父親在位時被封為中山王、大司馬。
在這世上有兩種東西是自己無法選擇的,一是出身,二是容貌。慕容沖也無法選擇,上天賜給了他高貴的出身,美麗的容貌。生下來是王子,十二歲就被封為中山王、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利、金錢、地位他都是不缺的,我想十二歲以前的慕容沖應該是幸福、快樂甚至有些高傲、冷漠的。
只可惜,幸福來得太容易,總讓人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一切都終止於慕容沖十二歲那年。公元370年,關中前秦後主苻堅,進犯關東前燕,虜獲了幽帝慕容瑋、其妹清河公主、其弟慕容沖。當時,因姐弟倆姿容出色,被苻堅相中,納為床帷,共事一君。據《晉書》記載:「初堅之滅燕,沖姐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寵冠後庭。沖年十二,亦有龍陽之姿,又幸之。姐弟專寵,宮人莫進。長安城中民謠遂起:一雌復一雄,雙飛如紫宮。」
十幾年後,淝水之戰,苻堅大敗。慕容沖結集鮮卑人,趁亂而起,馬踏關中,揮刀雪恥。幾個兄長相繼死後,他在阿房城繼位,做了燕國皇帝。可巧此處長滿了梧桐,翠竹。傳說中的鳳皇看到梧桐,常落下來休憩,用竹食填肚子。綠影婆娑的阿房真引來了個火鳳皇。於是歌謠傳曰:「鳳皇鳳皇止阿房」。桐竹紛披,玉面羅剎橫刀躍馬,真是花間喝道的場面,苻堅守不住長安,出逃,死在另一個叛臣羌族人姚萇手裡。強大的前秦毀於一旦。攻陷長安後慕容沖唆使部下搶遍全城,活脫脫一個強盜頭子。鮮卑人在長安拿夠了,撐足了,打著飽嗝,泛起了鄉愁,都嚷著要回家。東北華北的燕國故地,是叔父慕容垂的勢力范圍。慕容沖現在騎虎難下,一旦東歸,皇位必然受到威脅。他跟手下將領產生了意見分歧,被殺。曇花一現,瞬間的絢爛,瞬間的消亡。有道是自古美人似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首。
④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知識要點
西晉的建立
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他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八王之亂
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在洛陽一帶展開長達16年的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_",西晉從此衰落。倖存的中原人口紛紛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陝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遷到遼寧、陝西及河套地區。西晉滅亡後,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4世紀後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並統一了黃河流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加強集權,招撫流民,興辦學校,提倡儒學,緩和了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⑤ 李白俠客行全詩賞析是什麼
《俠客行》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作。全詩鑒賞如下:
【作品鑒賞】
李白這一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古風,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
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俠客得以結識明主,明主藉助俠客的勇武謀略去成就一番事業,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後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後世,並不遜色於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寫史的人應該為他們也寫上一筆。
有人認為這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僅僅是寫朱亥、侯嬴,是不對的。前八句寫的俠客的形象就與朱、侯兩人不符。朱並不會劍術,而是力氣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謀取勝。一句「閑過信陵飲」不過是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君」聯系起來罷了,因朱、侯都不是以這種方式結識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詩亦當如是!
我們知道,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全國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的盛唐時代有關,所以,下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了。那麼,詩人李白何以如此愛劍呢?這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就是以這任俠意識為旨的。
《《俠客行》李白 古詩》是詩人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游俠的服飾開始:「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彷彿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當時游俠兒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目前了。因為詩人並不是為物而誇張的寫物,而是處處著眼於人的精神氣勢而寫物。「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
詩人進而寫游俠的行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贊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少好任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嚮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
最後,詩人以戰國時「竊符救趙奪晉鄙軍」中的侯贏、朱亥」二壯士」例,闡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之旨。「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紫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恆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這「三杯吐然諾,五嶽為之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紫霓生。」重然諾,尚意氣的任俠,真是「慷慨成素霓,嘯吒起清風。」(張華《壯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壯士」,是當之而不愧。「不慚世上英」!詩人對「二壯士」嘆服不已,情見於詞了。
然而,詩人不僅在熱烈的頌唱「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是為壯夫所不為!
《《俠客行》李白 古詩》詩,雖在歌頌任俠,但由於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把詩人少年的豪情壯志,表現無遺了。
俠客一道,是中國文化自遠古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基因。這個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對於體制的強權保持一種個人的挑戰,無論是真正武力上的,還是思想上的,使得體制的強權無法控制一切,使得這個文化不會完全喪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後,在長期的王權的壓制下,這個基因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來了強勢的西方文明的壓制,中國人吃飯、穿衣、一舉手、一投足、一動念,都變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規范,是否有「紳士風度」。因此,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現代中國也是離死不遠了。現今的中國人還是非常喜歡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但如果你真仔細想想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里的俠客,你會發覺那都只不過是一些可愛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為消閑,可愛固然是可愛,但與李白詩中的那種豪俠境界卻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經由別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閑就夠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說的新的極權世界果真降臨,我們恐怕就更需要喚醒遠古的基因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李白 古詩」,就算是某一種「眼花耳熱後」的夢話吧!
【出處】
《俠客行》——李白
【原文】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一樣明亮。
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
十步之內,穩殺一人,千里關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後,拂衣而去,不露一點聲,深藏身名。
有時空閑,步過信陵郡,來點酒飲,脫劍橫在膝前。
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與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一諾千金,義氣重於五嶽。
酒後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氣吞虹霓。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
身為俠客縱死俠骨也留香,不愧為一世英豪。
誰能學楊雄那個儒生,終身在書閤上,頭發白了,還在書寫《太玄經》。
【關鍵詞註解】
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於說「俠客的歌」。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這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里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餘人。
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這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這兩句是說的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合縱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合縱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後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准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於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託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解了邯鄲的圍。
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游齊州時。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全國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的盛唐時代有關,所以,不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於李白一身了。詩人李白如此愛劍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就是在以這任俠意識為尚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⑥ 你知道這張圖的意思嗎
應該表達的胡漢一家親的歡樂場景,圖中左一的男子穿的是漢人服飾,應該是唐朝漢服,從發型看,比較像李白時代的人物風格。
左二男子則明顯有胡人風格,皮大衣,發冠,配飾,顯示的是邊塞胡人的樣子。
左三還是漢人。
左四的女子,侍酒,表現得較為圓潤,與唐朝豐韻為美的審美觀相符了。
右一舉著酒瓶的女子 眉心有一個印記,有點敦煌莫高窟壁畫上女子的樣子,應該也是同一時期的人物風格畫作。
綜上,應該是一副表現唐朝胡漢人物相聚過節或聚會時候的畫作。
至於具體細節被處理過,背景也被扣出變紅, 很難再做分析了。
⑦ 《文姬歸漢圖》描繪了怎樣的故事場景
蔡文姬,名琰,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先嫁河中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東漢獻帝興平中(195)天下喪亂,蔡文姬被南匈奴掠獲,被迫嫁給了左賢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蔡邕友好,痛感蔡邕僅此獨生女,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左賢王迫於壓力,只好同意。蔡琰歸漢後,受到曹操特別禮遇,並親自作媒,許配給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博學多才辯,又妙於音律。離亂前,蔡邕賜文姬書四千餘卷,離亂中全部毀失,曹操問他能記起多少,答曰「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曹操原計劃給她派十幾個文人,幫她整理。蔡文姬說「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由她個人繕書,寫好後送交曹操。
文姬歸漢,講的就是蔡文姬返漢前與左賢王和兩個兒子話別的情景,生離之苦可想而知。宋金時期,不少畫家描繪這一題材,表現出對民族關系的關注。表現形式多樣,有的具體描繪話別場面,胡、漢使者列侍兩旁,左賢王為文姬斟酒,夫妻無言相對;兩個兒子上前抱住媽媽,此情此景,令人心碎。有的描繪文姬歸漢的路上,不畏艱難的品格。這里展示的是金張璃畫的《文姬歸漢圖》,表現蔡文姬歸漢行進在漠北大風沙中的情景。全畫由十二人、七匹馬和一條狗組成。最前面是旗手肩扛圓月旗騎一母馬,馬旁跟隨小馬駒,旗手頭戴皮帽,縮頸掩面,大小馬均低頭艱難地向前走著;由於風沙太大,旗子被吹得幾乎成了一條直線,旗桿也只得斜扛在肩上,前導之後便是畫面的主要人物——蔡文姬,她騎在馬上,精神抖擻,頭戴貂冠,身著華麗的胡服,腳登皮靴,手扶鞍韉,雙目凝視前方,一副無所畏懼的神情。而為蔡文姬牽馬的馬夫,雖然邁著矯健的步伐,但以袖掩口,也經受不住大風沙的襲擊。文姬身後是七名胡漢雙方的騎馬護衛,畫面最後是一名殿後的武士,頭戴皮帽,身穿窄袖長袍,腰佩箭菔,右手執鷹,左手執韁,打馬緊隨,馬旁還緊隨犬。畫面結構錯落有致,疏密得當,相互呼應。形象刻畫細致,准確生動。
⑧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示意圖
一、西晉與東晉
1、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
2、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五胡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二、南朝
1、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
2、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
3、梁(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
4、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
三、北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從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
2、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公元550年為高洋所代,東魏共歷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公元557年為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4、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公元577年為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為隋楊堅所代,共歷五帝、25年。
(8)搜索胡漢的圖片擴展閱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 。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斗爭。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
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多與胡人通婚,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民變和農民暴動之後造成實力大衰。
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
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在隋朝統一天下後,合並關東與江南人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⑨ 為和平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是什麼啊含圖片
例如 傅作義為北京和平解放做出過傑出貢獻。
蔡文姬為胡漢和好做出過傑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