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搜索唐武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搜索唐武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25 18:16:53

㈠ 唐武曌是誰啊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別稱 武後、武曌、則天大聖皇帝、則天順聖皇後、則天皇帝、聖母神皇、女皇武則天、武媚娘、武才人、武昭儀。 武則天的名與字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後以武瞾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天後→大聖天後→天後聖帝→聖後) 《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瞾」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後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武氏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並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 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既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又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 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 。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後世之人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㈡ 誰能給我個唐朝的武器裝備圖片呀(刀劍.鎧甲.)等等....... 是唐朝的啊!!!

唐朝的盔甲有記載的有十三種款式,武器就多了,比較有名的是唐刀,盔甲最出名的則是明光鎧。如圖,左1身著的是絹布甲,是沒有防禦能力的儀仗式「鎧甲」,右1就是有名的明光鎧

㈢ 唐朝武官的帽子是紅色嗎

唐朝武官的帽子不是紅色的。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綉有各種紋飾。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綉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於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規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搜索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㈣ 真實的歷史上,誰是唐朝第一武將

在真實的歷史上,唐朝第一武將,我認為是尉遲敬德

所以,我認為唐朝第一武將是尉遲敬德

㈤ 賀知章是

賀知章是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
賀知章(約659年 — 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漢族,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後(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於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作品大多散佚,現僅存二十首。

㈥ 唐朝皇帝關系表(圖)

關系表圖片:

唐代各個皇帝之間的關系:

1,李淵搶了外孫的北周建立了隋朝。

2,李世明,李淵的二兒子。玄武門之變殺了老大老三,逼李淵禪讓給他。

3,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為嫡三子。

4,唐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後毒殺。

5,唐睿宗李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

6,武則天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7,唐玄宗李隆基,亦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8,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9,唐代宗李豫,唐肅宗長子。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10,唐德宗李適(kuò),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

11,唐順宗李誦,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

12,唐憲宗李純,唐順宗長子。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13,唐穆宗是憲宗第三子。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唐穆宗的長子。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

15,唐文宗李昂,唐穆宗李恆第二子,母貞獻皇後蕭氏。

16,唐武宗即李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17,唐宣宗李忱,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

18,唐懿宗李漼(cuǐ),唐宣宗李忱長子,母元昭皇太後晁氏。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

19,唐僖宗李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謚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

20,唐昭宗李曄,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16年,享年38歲。葬於和陵,死後謚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6)搜索唐武的圖片擴展閱讀: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顯慶元年置東都洛陽,後又陸續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鳳翔等都城。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朝復辟。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中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㈦ 姓唐武字在中間的寶寶名字大全

唐武煒 唐武譽 唐武賢 唐武岳 唐武濟 唐武謹 唐武鑫 唐武漢 唐武叡 唐武昶

㈧ 唐朝各種武器的對比圖片

唐刀有四制,為中國唐朝時期軍隊所裝備刀制的合稱。

《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障刀:蓋用障身以御敵。
橫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於隋。《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宿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可見橫刀為宿衛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戰士自備橫刀,宿衛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由此可見後世統稱的唐刀有四種,儀刀、障刀、橫刀都是短兵,按照使用的不同劃為禮儀和戰斗刀兩種,陌刀與儀刀、橫刀、障刀(即一般的護身刀)均不同:首先,它不屬於宿衛兵仗,上引《唐律疏議》卷八宿衛者所持兵仗有橫刀、甲、矟、弓、箭之類,但沒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會要》卷七二軍雜錄門略雲:其年(開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內諸司衛所管羽儀法物數內,有陌刀利器等……其諸司衛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請納在軍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請給儀刀。可見陌刀不是羽儀法物,而是利器。

橫刀的形狀為直刀形狀且短柄。可以說現在的「日本刀」的形狀總體上就是完全抄襲中國的唐朝的「橫刀」樣式,雖然這對於喜歡標榜「日本刀」攻擊力的日本人來說是種難堪,但是這的確就是真實的歷史。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

中國唐刀,德國的開山刀,都可以說是刀中極品,只是正宗的少見,特別是唐刀,天下少找賣家,只能托經驗豐富的老鐵匠來特別打造.日本的倭刀與唐刀外形極象,怎麼形成的不用再說,日本有幾樣東西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

唐朝時發展出新的刀型,刀首無環,柄部以木夾裹鐵莖,外纏絲繩,刀首包裹金屬飾件,刀柄與鞘均鑲金刊嵌玉、裹以鮫革,裝飾華麗非常,日本稱之為「唐樣大刀」,至今正倉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傳世品可供參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後,以此為基礎而發展出後來的武士刀。

除了短柄長刀之外,唐代還有一種長柄的刀,長一丈(約三米),稱為「陌刀」,威力極強,步兵持之以橫向密集隊形列於陣前,「如牆而進」,但唐以後就未見使用的記載了。

㈨ 唐朝武則天的後代皇帝怎樣看待武則天

唐武後光宅元年,爆發了一場由李敬業等人發動的旨在反對武後稱制的叛亂。這場叛亂因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而聞名於史。盡管這場叛亂很快被討平,但因駱賓王的這篇傑作,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筆力雄健,行文流暢,其名垂千古的文學價值向為學人所尊奉。或許其歷數武氏罪狀極具文獻價值,在最終將武氏釘於歷史的恥辱柱上功不可沒。如果將此文印證於其創作時代,又會從其文里文外,體味出它隱涵深刻的歷史文化命題。其中尤以社會權力的形成與維系、知識分子與當權者的關系,最為令人警醒。這方面的嚴酷,不僅構成了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的困惑,同時也與幾千年來知識階層沉重而扭曲著的命運糾纏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難解。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的巨大人文價值集中體現在其篇首,即歷數武氏罪狀的部分,不僅為歷史提供了一個丑惡的統治樣本,也提示了一些歷史未解之謎。為方便敘述,將這一部分內容分句標識。其文曰:「①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②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③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④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⑤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⑥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⑦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⑧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⑨近狎邪僻,殘害忠良。⑩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夠了。引文至此,已基本體現了該文的巨大價值——其可證實內容已足為世人提供一個道德敗壞的掌權者的標本;而其不可證實部分,則給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內容都是些什麼。①句文章開頭就將當時的現狀與歷史結合到了一起。現實是什麼?皇帝已經成年,太後臨朝稱制與古制不合。更值得詫異的是,這個違制稱制的太後的品行也很成問題。「性非和順」確有所指。早年唐高宗為立武氏為後,欲廢當時的皇後王氏,為此與大臣褚遂良見解不合。高宗出言叱退遂良,一直藏在幃帳之後的武氏出言道「何不撲殺此獠」。「地實寒微」或有數解。武氏之父地位本不甚高,她在自己家裡因非正室所出,就更見低微。正因為此,武氏在太宗宮中只是一介才人,此其一。武氏被唐高宗從沙門超擢入宮,此其二。皇後、太後,都是應以母儀天下之面目面世,武氏顯然與此無緣。此等人物臨朝,實在是開了歷史的大玩笑。②句進一步張揚武氏的來歷。既然武氏曾為太宗所御,高宗再以其為妃為後,顯然是高宗的不是了。當然,駱賓王的著眼點,並不在編排兩位先帝的不是,只是著重強調武氏的尷尬出身。③句費解。昔人以為此晚節是相對於太宗朝而言。武氏以事太宗之身,再事高宗,確實稱得上穢亂。但以武氏日後的荒淫習性來看,如果在高宗宮里,有穢聞傳出亦屬情理之中。④句又一次提到武氏身事兩帝之事,並表明其原有的皇後地位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聯繫到當年的皇後廢立風波,武氏的個中伎倆當是朝野皆知的。⑤⑥句回顧了武氏登上皇後之位的簡要過程及關鍵所在。確實如此。一向庸懦的唐高宗在廢後立後一事上,表現了他絕無僅有的剛毅。其結果昭示,朝野的一片反對之聲,也擋不住皇上的一意孤行。⑦句是⑤⑥句的結果。後半句前人解為,因武氏以一身事父子兩帝,從而陷太宗、高宗父子於獸行。確實,若武氏只是隱事高宗,不示丑於世,縱使這種亂倫行徑為人不齒,但若隱晦行事,總較之冠冕堂皇張揚於世讓人容易咽下這口氣。怎奈唐高宗喝了武氏的迷魂湯,非示丑於天下,這也叫無可奈何。或許前人的解釋還不充分,高宗朝前期,曾由武氏授意,賜其長子、廢太子燕王李忠死。而李忠的謀反罪名又顯然不為朝野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宗的此等獸行又是拜武氏所賜。⑧句為武氏品行定論,非臆斷。武氏之毒也是大大有名的:為了搬倒王皇後,她不惜悶斃親生女兒;如願稱後,她又將王皇後及蕭妃斬去手足扔進酒缸溺斃;至於毒死親生的兒子太子弘,餓死兒媳等事,更是令人發指。⑨的前半句,前人多解為武氏重用李義府等奸人。此解不確。李等人士畢竟還是朝廷大臣,不能一概指為邪僻。在高宗干封年間,武氏招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行巫祝之事,被高宗發覺,差點釀成了一場廢後風波。自漢武帝起,巫祝之事就被皇室嚴厲禁止。作為皇後,武氏以身犯事,盡管至駱賓王寫此文時,年代已遠,但仍是大罪一件。後半句無需解。長孫無忌、來濟、韓瑗、褚遂良、於志寧都相繼遭武氏陷害。⑩句的「姊、兄」可以指出其證據:姐指韓國夫人——武氏的同母姐,因與高宗有染,被武氏毒死;兄指武氏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堂兄武惟良、武惟運——此四人因早先對武氏母女無禮,及武氏立為皇後,升他們的官,他們毫不領情,終被武氏找罪名處死。而「君、母」二字一向無解。史料中也找不到武氏謀害高宗的明證。但武氏的長子太子李弘被毒死後,曾由高宗破例尊號為孝敬皇帝,這或可給弒君一辭提供弱證。鴆母一說,則沒有絲毫痕跡。或許是駱賓王寫作時為了與前句配對湊音節而作。但在此之前,其所列武氏罪狀足以駭人聽聞,駱賓王及其主使似沒有必要編排一條偽證,使武氏罪狀的整體真實性受到破壞。在沒有證據而只能臆斷的情況下,筆者猜測此事可能與韓國夫人之死有關。武氏毒死其姐,或會受其母楊氏的詰難,母因此而遭毒手。究竟如何,恐怕已成千古無解之謎了。
行文至此,武氏之罪大惡極已無可辯駁。而問題也隨之產生。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固然是昏君暴君層出不窮,但可以肯定,像武氏這樣有如此之多的品行低劣、公開罪惡者,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從理論上講,皇帝應是天下道德倫理的准繩。毫無疑問,以武氏為首的政權在道德上已經破產。即使以前沒有破產,經過駱賓王這一番張揚也必定破產無疑。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道德破產的武氏政權曾有過任何意義上的權威削弱。據此是否可以這樣說,一個政權的生存與否,道德因素並非至關重要。這樣說確實令人吃驚,然而卻是嚴酷的事實。那麼,維系一個政權的要素究竟是什麼呢?或曰,是權力帶來的利益分配——當一個權力可以有效地予人以好處時,它總是能有效地運轉,正是武則天時代,最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武則天不以殺功臣著稱,但她殺功臣的數量之多,在歷史上亦可名列前茅。這里所謂功臣,是指為其取得權力出過死力之人,其中有一大半為她所殺,過河拆橋的意味極重。值得一提的是,她如此作派,竟毫不擔心會無人替她的政權效力。據傳,確實有人為此提醒過她,可她的回答很耐人尋味,她以飛蛾撲火為譬,指出,盡管有飛蛾因撲火而死,並不能阻擋其它蛾子繼續向火撲來,因為只要是蛾類,就非如此不可。原來如此,社會培養的士人都必須通過入仕才能體現其社會價值,難怪他們義無反顧地以能入朝為官為畢生追求。所以,盡管中國古話里就產生了「伴君如伴虎」之感嘆,迫不及待以求伴君者,仍然多如過江之鯽。這或許與供需關系有涉,因為由皇權決定社會地位分配的數量,總是遠遠低於社會顯在與潛在的求職人數。而在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欲為社會服務,除了入仕一道,竟再無其它出路。所謂「練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除了皇上的「恩典」,人們並沒有其它途徑。就是武則天本人,也是靠了籠絡住唐高宗才一步一攫取權力、擴大權力的。深諳權力三味又修成正果的武則天之流,從骨子裡輕賤知識分子和其它人才,先是使用他們,然後毫不留情地幹掉他們,而絕無人才斷檔之虞。於是,在很多人還願意為這個政權效力時,它是很難垮台的。這就是武氏政權巋然不動的秘密所在。同時,這種現實又印證了這樣一條嚴酷的社會法則——不論社會精英受到何等程度的摧殘,都不會使一個政權迅即崩潰。它所必須承受的代價,只是社會發展的停滯與社會生活的黑暗,而這一切災難恰好是由社會底層,包括被摧殘階層最為深切地感受著。既然施虐者在施虐時沒有任何直接損失,又怎能奢望這些暴虐會停止下來呢?
除了對武氏的揭露,駱賓王文章還揭示了一個反抗者自身的問題,即,武氏的種種劣跡並非到駱賓王寫作時才廣為人知,為什麼到徐敬業起兵時才一下子提出清算總賬呢。原來徐敬業等人因觸犯了武氏之法,遭到貶黜,一些心懷不滿分子聚到一處,才釀成了一場大亂。那麼,如果不是這樣,武則天再有十倍罪惡,徐敬業等也不會起事。於是,徐敬業等人的反抗,並非是出於公心義憤,完全是因為武則天革命革到了他們頭上,嚴重損害了他們個人的既得利益,他們動了私心私憤,最終鋌而走險。最妙不可言的是,他們居然也做成了這篇慷慨激昂的公論,盡管骨子裡並不硬氣。難怪武則天之流要看不起知識分子,只要他們可以依附,他們總是會安之若素,依附不成時,才會發難,而這種發難又多半成不了事。所謂秀才造反,十九不成。
更有甚者,徐敬業造反不成,自己人頭落地、全家滅門不算,連祖墳都讓武則天扒了。想當初,正是徐敬業的祖父李績一言九鼎,為武則天當上皇後鋪平了道路,並為武則天主持史無前例的封後加冕儀式,其對武氏的貢獻應是無與倫比的,其最後竟落得個掘墓鞭屍的下場。凡為武則天出力的人,多沒有好下場。不知是報應,還是為虎作倀的必然結果,中國歷史已提供了太多這方面的範例。也許正是這種不良預後,使得整個社會保持了一份良知,也使惡勢力的膨脹有度可限。無論怎麼說,武則天政權持續時間之長還是令人驚異的。由於武氏早先的卑微以及其追逐權力的行徑,受到絕對多數的朝廷正統勢力的強烈抵制,故武氏政權對所謂的正派人士有一種天然的敵視。如同武氏本人唯權是務、品行俗劣一樣,武則天時代朝中的下三濫也異乎尋常的多。並且這些下三濫根本不屑以假仁假義的面目出現,處處以丑惡本色招搖得勢,整個朝廷烏煙瘴氣,有正義感及有才乾的人處處受傾軋,常常處於下風,且人材凋零。就在這種狀態下,武則天的政權經歷了諸多的外憂內患,策動了無數次腥風血雨,竟是無往而不利。是不是那些品行極差之人身負治國之才呢?當然不是。那些敗類充其量只能是構成武氏權力,並為其壯大聲勢,而事關天下氣運的國計民生料理,又非正派人士料理不可。於是,歷史又產生了一個奇異現象,即,盡管在相當多數的情況下,有才乾的正直人士飽受摧殘,彷彿生物生理上的代償功能一般,那些倖免於難的知識管理人才超負荷超水平的運作,在極度不利的條件下,完成了那些看來無法完成的事,終於維系了社會不至於崩潰。
如同歷史上多數暴君一樣,武則天的政權基本上沒有輸給任何政治勢力,只是由於時間的自然法則而終結。於是,一千多年前由駱賓王《討武氏書》揭示的諸多命題,始終占據著人們的思考。人們沉痛地發現,此問題尚未因時代的演進而得到徹底解決。所幸的是,現在的知識階層已可以不通過仕途而實現自身的價值。

㈩ 唐朝的武官官職。

1、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2、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從二品 鎮軍大將軍;

3、正三品上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千牛衛大將軍,正三品下 懷化將軍;

4、從三品上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從三品下 歸德將軍;

5、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6、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從四品下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7、正五品上 定遠將軍,正五品下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8、從五品上 游騎將軍,從五品下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9、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10、從六品上 振威校尉,從六品下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11、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12、從七品上 翊麾校尉,從七品下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13、正八品上 宣節校尉,正八品下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14、從八品上 禦侮校尉,從八品下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15、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16、從九品上 陪戎校尉,從九品下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10)搜索唐武的圖片擴展閱讀:

在唐代的官僚等級制下,「散官」與「職事官」判然兩分。在職事官之外,存在著文散階和武散階序列,它們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被稱為「散位」、「本品」或「本階」。「階」就是散官,它與「品」分列,是從屬於個人的位階,也稱「本品」。《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

凡九品已上職事,皆帶散位,謂之「本品」。職事則隨才錄用,或從閑入劇,或去高就卑,遷徙出入,參差不定。散位則一切以門蔭結品,然後勞考進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