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飛龍怎樣養殖
1、孵化
產卵日產1枚,時間不定,多為連產。孵化溫度,1-10天為38℃-38·3℃,11-20天為37·7℃ ,21-25天為37·5℃。相對濕度,1-22天為60%-65%,23 -25天為65%-70%。
2、育雛
第1周溫度34℃,相對濕度為60%;第7天開始每天降低0·5℃,在31天後就可保持室內溫度。保持一定的光照,相對濕度保持在65%(前期)、55%左右(後期)。
3、育成期和成年期
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隻,13周齡後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8-10隻。用混合日糧飼喂,蛋白質水平不低於18%,每天餵食4次。
在進入交配繁殖期應按公母1:3-4的比例配組,日糧蛋白質水平保持在16%。採用全價飼料飼喂,每日喂3次,並應經常投喂青綠飼料及昆蟲。
4、疾病防治
榛雞霍亂病:用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磺胺類等葯物治療該病均有良好的療效,具體用法參照家雞劑量至少減半。
榛雞副傷寒:此病用土黴素、金黴素治療效果好,可將葯物按0·2%的比例拌入飼料內連喂1天。
(1)小度搜索飛飛龍圖片擴展閱讀: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這里的「龍」指的就是飛龍鳥榛雞,是盛產於興安嶺山林中的一種較小的飛禽。
在東北常用來做一種湯,「飛龍湯」是東北的「食中珍品」。相傳,飛龍鳥是曾受過封的一種專給皇帝進貢的山珍,世上罕見,其肉細嫩,味鮮美,早在14世紀就聞名於世。
此菜湯清見底,湯中紅、白、綠、黑四色相間,其味鮮咸異美。此菜以飛龍鳥(榛雞)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湯呈乳白色,味極鮮美。三味同食,極富營養,是滋補之美味湯菜。
Ⅱ 飛龍的烹調方法
飛龍的科學名為「榛雞」,有句話說得好「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龍肉就是指榛雞。以下做菜內容純屬轉載,不能說明本人有做大廚的天分,謝謝
清燉人參飛龍湯
特點:
此菜以飛龍(榛雞)為主要原料,配以人參,湯呈乳白色,味極鮮美。三味同食,極富營養,是滋補之美味湯菜
原料:
飛龍 5 只(重約 1200 克 ),人參 50 克 ,料酒 40 克 ,精鹽 5 克 ,味精 3 克 ,胡椒粉 1 克 ,蔥、姜各 20 克 ,雞湯 3000 克 。
做法:
(1)將飛龍收拾干凈,去盡腹內血塊雜質。人參洗凈,蔥、姜洗凈,適當切片待用。
(2)將飛龍入開水中氽過,撈出洗凈,放入一不銹鋼鍋中,添上等雞湯 3000 克 ,將人參、蔥、薑片、料酒一同放入,燒開,移至小火慢烤,視飛龍煮爛粥時,將飛龍和口蘑撈出放在碗中,揀凈蔥、姜,湯中適量放入精鹽、味精、胡椒粉,燒開,澆在碗中即可。
操作關鍵:
烤燒飛龍,火不可太大,湯要微開;若火大,湯急開,湯片刻變少,而飛龍未爛。
飛龍湯
飛龍…………2隻
香菇…………50克
蛋清…………l只
味精…………2克
鮮筍片………25克
油菜心………30克
火腿片………25克
熟豬肉………5克
鹽……………6克
雞湯…………750克
紹酒…………15克
〔烹制方法〕
1.飛龍宰殺後,去毛、去內臟洗凈,去骨,凈肉切成小片。加精鹽、酒、蛋清、澱粉拌和,入沸水氽後撈出,瀝干水。香菇切成片。
2.將飛龍骨架放入雞湯中,上鍋蒸20分鍾取出。香菇、筍、菜經開水略焯後取出。
3.鍋中加雞湯500克和清水250克,燒沸後,將飛龍肉片和筍、香菇、菜一起下鍋,加鹽、酒,再燒開,撇去浮沫,倒入湯碗內,淋少許豬油即成。
〔工藝關鍵〕
1.飛龍肉開水逐片下鍋見肉色變白撈出。
2.湯不要大開,否則湯混。
Ⅲ 飛龍是不是居無定所的動物
飛龍不是居無定所的動物。飛龍又叫做松雞、花尾榛雞。棲息於落葉松、雲杉、紅松和冷杉的針葉林帶。常在較大的林間空地、林緣及陽坡草叢或灌叢中活動,晚上主要棲宿在落葉松樹上。冬季常在地面的雪穴中過夜。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食性較廣。分布於歐洲、西伯利亞、中亞、蒙古西北部和中國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
飛龍屬於走禽,雄鳥體長87-125厘米,體重3600-5050克;雌鳥體長74-90厘米,體重為1350-2000克。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於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於行走和掘地尋食;鼻孔和腳均有被羽,以適應嚴寒。雄性羽色鮮艷,具大的肉冠和美麗的羽毛;跗蹠後緣具距。
(3)小度搜索飛飛龍圖片擴展閱讀:
飛龍的生活習性:
飛龍除上、下樹外,它們不常飛翔。由於身體笨拙,剛起飛時劇烈地鼓翼,並發出ge-ge-ge的叫聲,雌雞則發出gua-gua-gua的叫聲。飛行時上升速度較慢,達到一定高度後展開雙翅從高處向低處滑翔,但從不飛越林冠之上。
滑翔時能靈活地改變方向,以適於山地坡向的改變和便於在林間空地中穿過。降落時由於平衡身體再次鼓翅,通常降落在樹上,然後,觀察周圍動靜,確定沒有危險時才飛到地面上。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食性較廣,在溫暖季節食物可多達160多種。每天的活動時間和日出、日落時間的長短緊密相關。冬季大多活動在河流兩岸及針闊葉混交林內,鑽到地面的雪覆蓋中過夜,其它季節常在地面有蕨類植物並且稠密的灌木叢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內活動。
冬季食物缺乏時,活動范圍一般也相應擴大。叫聲高而尖,音調相同,特別是在繁殖期鳴叫最為頻繁。
Ⅳ 東北人說的飛龍是什麼東西啊長得什麼樣啊
榛雞
俗稱「飛龍」(東北又有「樹雞」、「樹榛雞」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雞形目,松雞科鳥類,在全世界共有3種,即「花尾榛雞、」「斑尾榛雞」和 「披肩雞。」
花尾榛雞的分布范圍較大,自歐亞大陸西端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東,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鄂霍次克海岸、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和日本北海道等地。
花尾榛雞是黑龍江省林區的主要狩獵鳥類之一,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並富營養,古代作為給皇帝的貢品。相傳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所說的龍肉就是「飛龍"也就是榛雞
花尾榛雞比家雞小,重400克左右,體毛棕灰並帶暗褐色橫斑。雄雞喉部黑色,兩側白色。雌雞羽毛稍暗,喉部灰白色並帶黑褐色斑紋。
生活習性
白天常5-10隻1群在林中覓食,食性很雜,以綠葉、種子、槳果為食物,在繁殖期還吃些昆蟲。雄雞用尖細清脆的叫聲與夥伴聯系,當遇到危險時,先伸長脖子觀察動靜,確認有危險再起飛,1次只能飛20-30米遠。
在大雪覆蓋的嚴冬,花尾榛雞經常在樹上活動,鑽進雪窩里過夜,是一種留鳥。花尾榛雞的巢築在倒木或樹根旁,很隱蔽,4月到5月初產卵,每年產1窩,11-12個卵,孵化期約21天,雌雞在孵卵期戀巢,從不輕易離開。雛雞6月初脫殼,到8月中旬即可長成成鳥。
Ⅳ 小飛龍的角色介紹(配音)
トリトン(阿鍾):塩谷翼
ピピ(妮妮):広川あけみ
ルカー(露卡):北浜晴子
イル(阿路):大竹宏
カル(阿卡):肝付兼太
フィン(美美):杉山佳壽子
メドン(麥頓):外山高士(TV版)、塩見竜介(劇場版)
一平じいさん(一平爺爺):八奈見乗児
トリトンの父(阿鍾之父):野田圭一
トリトンの母(阿鍾之母):沢田敏子
プロテウス:滝口順平
ラカン:峰恵研
ジェム:山本圭子
ポセイドン:北川國彥
ヘプタポーダ:中西妙子
ポリペイモス:加藤精三
ミノータス:柴田秀勝
マイペス:加藤修→野田圭一
マーカス:矢田耕司
ネレウス:八奈見乗児→今西正男
ゲルペス:兼本新吾→増岡弘
ブルーダ:中曽根雅夫→山田俊司
ゴルセノス:水鳥鉄夫
クラゲ:渡部猛(第1話未放映版)、杉山佳壽子→吉田理保子
ポセイドン族長老:渡部猛
老人:永井一郎
海鳥:神谷明
イルカ:森功至、吉田理保子、水島鉄夫
Ⅵ 古代飛龍長什麼樣的歷史人物
飛龍一般指「花尾榛雞」。有時也作榛雞的總稱,是大興安嶺獨有的一種森林留鳥,還有一種說法古代的飛龍是指龍和蜈蚣交配的產物,這個實在木有圖,給你個花尾榛雞的圖片吧
Ⅶ 以前的飛龍是什麼樣子的
飛龍學名榛雞,是獨生於東北大小興安嶺森林中的一種留鳥。鳥綱,松
雞科。頭小,頸短,胸凸脊平,爪細長,分五趾。比家鴿稍
大。雄鳥體長近40厘米。體重在六兩到九兩之間,肉質潔白細嫩,前胸肌脯碩大豐滿。它的頸骨長而彎曲,猶如龍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鱗,就象龍爪一般,故
取名「飛龍鳥」。飛龍鳥多棲息於灌木叢或松樺樹混交林中,雌雄成雙成對,形影不離,有「林中鴛鴦」的美稱。羽毛煙灰色,尾端有黑色條紋,眼栗紅色。雌鳥稍
帶褐色,喉部棕色。善奔走,常隱於樹上。生活在針、闊混交林或楊樺林中。春季繁殖期雌鳥產卵6-10枚,孵化時間20-25天。食物隨季節變化,以植物為
主,夏季也食昆蟲。冬季結成小群生活;鑽入雪下過夜
Ⅷ 飛龍的簡介
飛龍(英語:wyvern / wivern)是西方一種傳說生物。「wyvern」一詞源自撒克遜語「wivere」,法語的拼法為「vouivre」,二者的意義都指「毒蛇」(viper)。飛龍形象頻繁出現於中世紀的紋章中。該種紋章一般為立式。它們被描繪為似龍而小,僅具雙足,爪趾如飛禽,雙翼披鱗或帶羽,尾生倒刺或呈蛇狀。一般來說飛龍不能噴火,但也有例外。在紋章學中,它象徵瘟疫、征服等。飛龍的變體包括有水飛龍(sea-wyvern),長了一條像魚尾的尾巴。飛龍與另一種神話生物「蛇雞」的形象也很相近。
Ⅸ 海底飛龍是什麼魚
海底飛龍是指笛鯛,體延長而呈紡錘形或長橢圓形,略側扁。口中大或大,端位,前頜骨稍能伸縮;頜齒尖細,外行齒或前端齒有時擴大成犬齒狀;鋤骨和齶骨通常具細錐齒。
主鰓蓋骨一般無棘;前鰓蓋骨緣具鋸齒或光滑。體被小型或中型之櫛鱗或圓鱗;頰部及鰓蓋骨亦被鱗,上頜骨被鱗或無;側線單一且完整。背鰭連續,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一缺刻;背鰭及臀鰭等之基部具鱗鞘。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少數可生活於淡水及汽水域,為沿岸中上層或近海底層魚類。獨居或小群巡遊,亦有多種種類聚集成一大群者,有些魚種具有底棲穴居之習性。
(9)小度搜索飛飛龍圖片擴展閱讀:
笛鯛雖是雌雄異體,但雌雄體色相同,只是雄魚之體型略小於雌魚。當魚體生長到約該種最大體長的一半時,即開始成熟,一季可產卵多;
產卵時會成群,且雄魚會去摩擦或碰撞雌魚之腹部,然後呈螺旋形上升到海水表面排精排卵。受精卵隨海流飄送1天左右,即孵化為仔魚,此時卵黃囊尚未被完全吸收,仔魚營養仍靠卵黃囊,稱為早期仔魚或卵黃囊期仔魚;
但當卵黃囊消失,鰭條形成,體型均明顯改變,且可自行覓食浮游生物時,稱為後期仔魚,此時期行漂流生活,可長達25~47天,待鱗片開始出現,形態似成魚時,進入所謂的稚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