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請搜索推拿按摩的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請搜索推拿按摩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28 18:20:54

㈠ ,足底按摩圖

1 湧泉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主治疾病:湧泉穴的主治疾病為: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 、 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 、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2 大敦穴

取穴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大敦穴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

主治疾病:大敦穴的主治疾病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緩解焦躁情緒的指壓法等。

3 太沖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太沖穴的主治病症為: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增強性能力的指壓法等內容。

4 太白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病症:太白穴的主治病症為: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療法有:穴道指壓法治療濕疹。

5 太溪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病症: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6 申脈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申脈穴位於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

主治病症:申脈穴的主治病症為:增進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指壓按摩療法治療怯寒症、增進耐性的指壓法等。

7 丘墟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丘墟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治症狀:丘墟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狀為:可以使頭腦清晰、能使自己情緒穩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壓力等,詳細內容請參閱相關網頁:使頭腦清晰的指壓法、使自己能承受不幸指壓法等。

8 昆侖穴

取穴方法:昆侖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疾病:昆侖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使頭腦清晰的指壓法。

9 行間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主治病徵:行間穴的主治病徵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穴道指壓法治療假性近視。

10 里內庭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里內庭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

主治症狀:里內庭穴的主治症狀為:食物中毒、蕁麻疹等。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按摩治療麻疹。

11 下痢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下痢穴位於足背部位,腳拇趾和第2趾中間向里2厘米處。

主治疾病:指壓此穴,對於治療下痢非常有效,指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拇指用力壓6秒鍾,左右腳各1次,如此重復15次。

㈡ 推拿手法大全圖

推拿在中醫中,指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下面一起來看一下一些推拿手法。

  • 01

    拇指端點法:

  • 02

    屈拇指點法:

  • 03

    屈食指點法:

  • 04

    肘壓法:

  • 05

    指摩法和掌摩法:

  • 06

    魚際揉法:

  • 07

    拇指平推法:

  • 08

    掌平推法:

  • 09

    拳平推法:

  • 10

    抖上肢:

  • 11

    啄法:

  • 12

    拍法:

  • 13

    搓上肢:

  • 14

    指按法:

  • 15

    掌按法:

  • 16

    雙手摩法:

  • 17

    掐:

  • 18

    揉耳後高骨:

  • 19

    揉太陽:

  • 20

    開天門:

  • 21

    推坎宮:

  • 22

    旋推法:

  • 23

    分推法:

  • 24

    指揉法:

  • 25

    捏脊:

  • 26

    拿肩脊:

  • 27

    彎腰屈膝挺臀:

  • 28

    指端搗法:

  • 29

    指揉法:

  • 30

    清天河水:

  • 31

    補脾經:

  • 32

    擊法:

  • 33

    推法:

  • 34

    指關節搗法:

特別提示

圖片僅供參考。

㈢ 臉部穴點陣圖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

㈣ 頭部按摩手法步驟圖解

頭部按摩步驟方法:

1.首先,用食指的中指按下鏡腿,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