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故宮是誰設計的為何當初是這樣設計的
北京的故宮是很具有文化底蘊的一個古跡,在很多年以前是不允許人們進入觀賞的,但是後來將故宮作為博物館允許人們進入,所以故宮也是以博物館這種全新的面貌來與世人見面的。
有記載說故宮的設計師有蒯祥,他是中國明代建築匠師,但是設計師並不只有他一個人,所以故宮的設計理念也不是從一個角度就能夠考慮的到的。但是故宮的木料已經上千年了,都沒有腐爛,可見這裝修的時候就想好了要讓這個建築保留下來,給後代留用。
⑵ 故宮建築色彩及象徵
紅黃兩種主色。
在古人的眼中,黃色就是高貴的意思,只能為真龍天子獨享,所以龍袍大多都是黃色的,皇帝使用的物品也都是金黃色的,如果是尋常的百姓要是私自的使用黃色,那麼也有可能會找來殺身之禍。
至於紅色,是根據五行相剋的理論,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火為赤色,所以宮殿門、窗、宮牆多用紅色,寓有滋生、助長之意,以示興旺發達。另外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紅色是喜慶的象徵,也寓意發達之意。
正是在這種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下,明清兩代,在修建和完善故宮建築的時候殿閣樓宇都會大量的採用紅牆黃瓦,以耀眼的色彩對比打造金碧輝煌,和諧悅目的視覺效果。既彰顯了皇家的高貴大氣,又展現了皇帝的威嚴和權力。
(2)故宮ps設計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來源:
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費時約十四年。如果從1420年開始算起,至2019年已經有599年的歷史。
永樂皇帝明成祖雖然是明朝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但皇位的來歷卻不光彩。他每日戰戰兢兢,想要遷都北京,建造屬於自己的宮殿。便開始派他的心腹親信們奔赴全國各地,為這項巨大工程做准備。
其中有工部尚書宋禮、吏部右侍郎師逵、戶部左侍郎古樸,他們去往四川湖廣等地的群山峻嶺,去開采楠木,但這過程是艱難而又充滿危險的,死於其中的數不勝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實朱棣將宮殿建在北京,還有一個原因。此時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圖上,還是朝廷的一個布政司,叫做北平,這里人煙稀少。明成祖朱棣曾在11歲時被封為燕王,和舊部們熟悉這里,對這個地方充滿感情,對於明成祖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歸屬。
如今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數不清的宮殿令人眼花繚亂,無數外國人聞名前來一探究竟,無不被這一宏偉、富麗堂皇的建築給震撼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故宮
⑶ 中國故宮的設計元素有哪些
包括水墨山水、花鳥畫、傳統紋飾、書法等。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
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作用價值: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
⑷ 想問一下故宮博物院官方故宮雪景的紅牆紅柱屋頂及整體色調是怎麼調的,我自己調的總是會偏洋紅或比較奇怪
1、先把圖片轉成黑白模式,觀察一下它的中間調在哪裡
這是修改後的對比,個人認為,當模仿一種顏色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數字,憑感覺很難把控
⑸ 像故宮十二美人圖的動圖,是怎麼做出來的用Ps嗎還是什麼其他軟體
不是用PS 應該是用視屏製作軟體,累死AE PR 繪聲繪影之類的!
⑹ 全景故宮是怎麼做的
拍攝製作VR全景圖的步驟:
1、選擇器材、拍攝照片:
目前市面上除了網路地圖等大平台在用全景相機拍攝VR全景圖以外,大部分的個體或從業者都是使用單反相機+廣角鏡頭或者魚眼鏡頭為需要的企業拍攝VR全景圖。VR全景圖是由多個照片拼接起來的,因此拍照的時候各個角度一定要有一部分的重疊,這樣才能保證拼接的時候更好操作。
在拍攝時找好定點以後,在放置三腳架和雲台時,一定要檢查好相機、雲台刻度等細節問題,然後針對不同的焦距鏡頭選擇拍攝張數。
做完這三部基本上一張完整的VR全景圖就出來了,上傳到九商VR雲平台以後還可以把做好的VR全景圖分享給朋友,供朋友欣賞,對於專業的從業者,則只需分享鏈接就可以向客戶交差了。
⑺ 故宮博物院的簡單標准平面圖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如下: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中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佔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
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城內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一說為163,000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7)故宮ps設計圖片擴展閱讀:
故宮博物館的主要構成: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里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並留存下來的。
2、中和殿
中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保和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內沿襲宋、元「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在清代是宴請王公、舉行殿試等的地方。
3、保和殿
保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年間,曾遭火災,重修後改稱為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內的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
保和殿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典出: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保和殿內懸掛對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邦臣庶當思永保無疆」。
4、養心殿
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代有8位皇帝先後居住在此,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後垂簾聽政處。
5、乾清宮
乾清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6、交泰殿
交泰殿建於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御璽。
7、坤寧宮
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屬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修。西端四間辟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8、文華殿
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為明清皇帝經筵之所。
9、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康熙四十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世稱「殿本」。
10、金水橋
位於太和門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正中的是御路橋,供皇帝專用。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相同。
⑻ 北京故宮全景圖
發兩張吧,一張是斜的,一張是平面圖(不過這張挺精緻的)暈,只能發一張。沒滿足你的要求,只是稍微清晰。
⑼ 故宮的建築風格是什麼
建築風格: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9)故宮ps設計圖片擴展閱讀
學術價值:
從故宮學的視野看待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築、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宮廷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築、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
門票設置:
2014年12月開始,故宮在淡季每月第一個星期三試行主題免費開放日,以此引導部分觀眾避開參觀的高峰期,獲得更好的參觀環境與文化氛圍。
⑽ 故宮有什麼地方最值得游覽
故宮在北京東城區,故宮又名紫禁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值得游覽的地方有很多,為了更好的游覽故宮,可以看下這條游覽路線(圖片上的紅點均是):
最後一個干貨分享給你:抓緊下載「咋拍」APP吧。路線上的每張圖片都帶位置信息,一鍵導航帶你到指定位置,既可以欣賞美景,又可以拍好照片,而且每張圖都有拍照小技巧幫你快速拍出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