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個動物是什麼
這是珠頸斑鳩,分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北方尤其多見。
經常以「咕咕咕」的叫聲展示存在,智商比較低,窩很簡陋,經常棲息在空調後面、陽台上。
② 這個狒狒叫什麼
山魈,又叫鬼狒狒,英文名:Mandrill 學名:Mandrillus sphinx
靈長目猿猴亞目窄鼻組猴科的 1屬。體型粗壯,體長61~81厘米,尾短粗,長5.2~7.6厘米;肩高50.8厘米。體重可達54千克。頭大而長,鼻骨兩側各有1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鮮紅色。雄性每側約有6條主要的溝,其紅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圍。這種色彩鮮艷的特殊圖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稱山魈。有山魈和黑面山魈2種,分布於赤道非洲。黑面山魈面部為黑色,骨質突起上只有兩條溝。臀部胼胝及其周圍皮膚均為淡紫色,這是由於具有豐富的血管的緣故,興奮時,這種顏色更為明顯。面部周圍及頭頂生有長毛。全身的毛綠褐色。腹面為淡黃褐色,毛長而密。前肢較後肢長而強健,因而行動時後部向下傾斜。
鬼狒狒是世界一類保護動物,主要產於非洲中西部(現在泰國、越南南亞地區均有分布,原因未知)。山魈有濃密的橄欖色長毛,馬臉凸鼻,血盆大口,獠牙越大表明地位越高。雄性山魈脾氣暴烈,性情多變,氣力極大,有極大的攻擊性和危險性!
分布在非洲的喀麥隆薩納河南部、赤道幾內亞的比奧科島、加彭和剛果。
絕對對哦。
③ 狒狒在你的知識庫中,它是什麼樣的
狒狒(學名:Papio)靈長目猿亞目狹鼻組猴科的一屬,通稱狒狒。有五種:阿拉伯狒狒、幾內亞棕、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屬,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達60公斤的頭部粗,吻突出,耳朵小,眉弓突出,眼睛深,犬齒長,尖,達5厘米的頰囊體型粗,四肢等長,短,粗,適合地面活動的臀部有色彩鮮艷的顴骨,毛黃,黃褐,綠褐色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的毛粗糙,臉和耳朵短,雄性臉周圍,頸部,肩膀長,雌性短。
主要的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和尋找食物。游泳很好。可以發出很大的叫聲。白天活動,晚上住在大樹枝和洞里。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群居動物,每組大小通常為30-60隻,也有200-300隻。雌性數量多,但地位高。男性的東非棕櫚通過打架來決定彼此的階級,只有高級的雄狒狒才能與發情中的雌狒狒交配。群體由老年健壯的雄狒狒帶領,內部有專門的望者負責警告敵害的到來,退卻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男性在後面保護,發出威脅的吼聲,甚至還擊,力量大而勇猛,可以威脅來犯。主要天敵是豹子。
④ 狒狒,猴子,猩猩有什麼區別
1、形態特徵不同
狒狒:狒狒有5種,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屬,體長51-114厘米,尾長38-71厘米,體重14-41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眉弓突出,眉骨高高突起,兩眼漆黑深陷,稜角分明,臉上有很高的隆起線,顏色鮮藍而透紫,鼻子深紅,鼻樑直抵前額,耳小,犬齒長而尖,具頰囊
猴子:猴體形中等,四肢等長或後肢稍長,尾巴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營樹棲或陸棲生活,這是猴類的共同特徵。
猴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
猩猩:體毛長而稀少,毛發為紅色,粗糙,幼年毛發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後變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赤裸,為黑色,但是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
狒狒
2、棲息環境不同
狒狒: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於這里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
猴子: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以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乾熱季節夏眠數日至數周。
猩猩:亞洲猩猩一度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南半島,現僅存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北部的熱帶山地森林、低地龍腦香森林、熱帶泥炭沼森林和熱帶衛生保健林中。現發現濕地森林生境生活著高密度的紅毛猩猩群。
3、分布不同
狒狒:分布於安哥拉、波札那、賴索托、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尚比亞、辛巴威、馬拉維、坦尚尼亞、甘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塞內加爾、吉布地、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蘇丹、葉門、貝南、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 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迦納、肯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獅子山、索馬里、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
猴子: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
猩猩:猩猩是亞洲唯一的大猿,僅存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蒸汽繚繞的叢林里。
⑤ 狒狒 簡介
東非狒狒 (Papio anubis)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狒狒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靈長目 Primates 科: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狒狒屬 Papio 種:阿拉伯狒狒 Papio hamadryas 幾內亞狒狒 Papio papio 東非狒狒 Papio anubis 草原狒狒 Papio cynocephalus 豚尾狒狒 Papio ursinus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靈長目猿猴亞目狹鼻組猴科的1屬,通稱狒狒。是靈長類中次於猩猩的大型猴類,體長50.8~114.2厘
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14~41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
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於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於非洲,個別種類也見於阿拉伯半島。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狒狒
棲息在半沙漠地帶的多岩石山坡上。群居性強,群體有首領和明顯的社會分工,行動時由年輕狒狒在四周警衛。常聯合起來捕捉獵物,力氣很大,幾只狒狒便能襲擊小型羚羊。 狒狒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於這里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在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尋找食物。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蠐螬、昆蟲、蠍子、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及植物。通常中午飲水。結群生活,每群十幾只至百餘只,也有200~300隻的大群。群體由老年健壯的雄狒率領,內有專門 望者負責警告敵害的來臨,退卻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雄性在後面保護,發出威嚇的吼叫聲,甚至反擊,因力大而勇猛,能給來犯者造成威脅。主要天敵是豹。
編輯本段繁殖周期
雌性約在10歲達到性成熟,到30歲停止生育。每3~6年產一崽,懷孕期約為235~270天。幼崽需要哺乳3年,7~10歲的時候才完全獨立。
編輯本段社群生活
狒狒在猴類中唯一集大群營地棲生的高等猴類。狒狒也是猴類中社群生活最為嚴密的一種,有明顯的等級序位和嚴明的紀律,懲罰的殘酷令人駭怕。在野生狀態下的狒狒群體,經過幾年一個周期,就會發生爭戰,或分群或換王。因為以新換舊、以強換弱是狒王國的法則。狒狒一般性成熟在六歲左右,它的好鬥自然也有爭奪配偶的繁殖因素。通常先是向比它地位稍高的雄狒狒主動發起挑釁。說來有趣,這和某些人類吵架一模一樣,先是瞪眼睛、豎鬍子,放開喉嚨大叫或吼一通,進而撞台拍凳。但狒狒則是拍打地面進行威脅。如果原來地位高的心虛怕了就認輸,那麼,自行退下承認青年狒狒的地位比它高。如果都不服,就開始拉拉扯扯,爪對爪、牙對牙廝打。結果會有三種情況:1、打贏了,膽子越打越大,一直打到「大王」地位,但在狒群中單靠蠻力也不行,也要會團結眾狒,要會一點手段,即比較聰明;2、打輸了投降,主動抬起臀部,讓勝方騎一下,承認自己地位卑下,可以免去進一步的懲罰,被活活咬死;3、輸了落荒離群而逃,逃到其它狒狒群中去當小三子,若這一群狒狒群體較弱,過了一段時間,也許又爭了一個王位,但那是非常少的幸運兒。 狒狒群體大的有200—500頭,夜晚它們集體住宿在峭壁懸崖上,並有專門擔任警衛的狒狒,遇有食肉獸侵襲,狒王率領年輕力壯的雄狒,與敵對抗,母狒和幼狒則迅速撤退。白天,狒狒為了覓食的方便,分成30—50頭小群,分散覓食,每一小群都有一個首領帶路,其它雄狒在兩側警戒,中間是母狒和仔狒,仔狒得到全群保護,一旦哪頭雌狒生了幼仔,就受到格外優待,懷中的幼狒,會讓其它表示友好的雌狒抱一抱,這也是狒狒王國籠絡感情的方式。 當然,狒狒群並非一直烽火爭戰,一般新王產生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會很安穩,而且繁殖增加,群體會迅速增長。這時的狒王也會主動對地位低下的雄狒、雌狒表示友好,為它們理理毛,這結果更加固了它的地位,群狒也爭相拍狒王的「馬屁」,狒王只是象徵性為臣狒理毛,而地位低的狒狒則盡力而作,故狒王的毛總是油光順溜,最為光滑,一眼就能看得出。
編輯本段壽命介紹
野外的壽命約為35歲,人工條件下約為60歲。
編輯本段主要食物
吃果實(比如榴槤、紅毛丹、木菠蘿、荔枝、芒果、倒捻子、無花果)、嫩枝、花蕾、昆蟲、蔓生植物; 狒狒的食物
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脊椎動物。食性為雜食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於這里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
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在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尋找食物。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蠐螬、昆蟲、蠍子、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及植物。通常中午飲水。結群生活,每群十幾只至百餘只,也有200~300隻的大群。群體由老年健壯的雄狒率領,內有專門眺望者負責警告敵害的來臨,退卻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雄性在後面保護,發出威嚇的吼叫聲,甚至反擊,因力大而勇猛,能給來犯者造成威脅。每天的覓食活動范圍達8—30千米,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5~6月為高峰,孕期6~7個月,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 狒狒的英文 1. baboon 2. gelada 3. hamadryas 4. chacma 狒狒 飲其血可以見鬼,力負千斤,笑輒上吻掩額,狀如獼猴,作人言,作鳥聲,能知人生死。 狒狒是東非大裂谷特有的靈長類動物。據動物學家介紹,「人與狒狒之間的進化差距很大。大約3000萬年以前,狒狒遵循的是與人、黑猩猩不同的進化途徑,它們沒有語言能力。過去,狒狒被認為幾乎不具有推理能力;然而,在2001年底,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心理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狒狒有完成復雜抽象推理的能力。這是人類首次發現非人類及非猿靈長類動物具有這種復雜的能力。」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狒狒
狒狒屬於瀕於滅絕的珍稀動物。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由喜歡聚堆交流的雌狒狒生育和培養的孩子,其生存率特別高。 狒狒的善於交際對自己的家族或遺傳基因的興旺具體能起什麼作用仍是個謎。但有對狒狒的研究數據表明,狒狒之間的交流,有助於相互間梳理皮毛和降低心率跳動次數,即緩和心緒,而且能促使腦內物質的內啡肽(與鎮痛有關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之一)分泌加快,以消除緊張心緒。 心理學家根據以往的觀察資料還發現,當雄狒狒面對危險時,不是以同樣威嚇的方式回報對方,就是逃之夭夭,而雌狒狒面臨危險時,會向夥伴們發出求救信號。前不久,《科學》雜志也發表了有關雌狒狒這一臨危處置方式的研究成果。 自然界中的狒狒大多比較好鬥,因為對外比較團結,所以是自然界唯一敢於和獅子作戰的動物,一般3-5隻狒狒就可以搏殺一隻獅子,作風十分果敢、頑強,所以一般動物園的說明文字一般都親切地稱狒狒為:勇敢的小戰士! 古埃及人和法老都稱狒狒是太陽神的兒子,因為每天清晨都是狒狒第一時間全體迎接太陽的升起,十分的虔誠!
編輯本段有關研究
狒狒的智力
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狒狒具有復雜抽象推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建立在類比思維聯系基礎上,這種思維聯系是人類智能和推理能力的基礎。這一發現將對研究人類智力進化過程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肯·瓦斯曼教授說,在這個發現以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除了人類和黑猩猩之外的動物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當然狒狒有這種思維能力並不表明它可以等同於黑猩猩。 因為狒狒沒有語言能力,所有這一發現將利於專家研究語言是否影響智力及如何影響智力。
狒狒的歷史
在好望角的歷史古跡中已發現狒狒頭骨化石,證明這種動物在該地已生存了幾千年,時間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的定居時間。通過研究狒狒的生存歷史,可以給科學家提供有關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適應和進化方面的重要資料。
行為學研究
科學家曾觀察過狒狒的生態習性,為便於研究,狒狒被劃分為A,B,C三組,數量分別為45,50和73隻,C組中包括11隻成年雄性,18隻雌性,25隻亞成體,19隻幼體。觀察中發現,只有在冬季食物如:根莖、種子、漿果等缺乏時,狒狒才改食海產品。一般情況下,只有群體中的亞成體才會冒險嘗試著攀過光滑的岩石,趟進冰冷的海水取食甲殼類動物-- 主要是貽貝和帽貝,有時也包括可口的小蝦或小蟹。科學家對為何只有年輕的雄性個體採食海產品進行了探討,認為代表它們性別特徵的犬齒正在生長,而且它們的牙齒大小正適合咬開貽貝和帽貝類食物易碎的貝殼,更年輕的和雌性個體卻缺乏這一有利的"工具"。成年雄性所面臨的問題則正好相反,它們的牙齒力量過大,往往將貝殼咬得粉碎。在食物短缺的季節,如果年輕的個體能通過這一行為而使食物發生分化,將有利於整個種群的存活。1996年,科學家對同一地區的狒狒進行了又一次行為學研究後發現,秋季,C組的狒狒不象以前那樣趟進水裡取食,而是耐心的等待海水退潮,這與從前所得的結論不符,也許狒狒的那種行為並不是季節性的,或者隨著生態系統的不斷改變,海產品已成為食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許多外來植物由於偶然因素侵入該島,一項研究表明,已有20%的本地植物被外來植物替代。適口性植物的消失可能也是迫使狒狒將食物轉向海產品的原因之一。
⑥ 狒狒是什麼科的動物
猴科。
狒狒是靈長目猿猴亞目狹鼻組猴科的1屬,通稱狒狒。有5種:阿拉伯狒狒、幾內亞狒狒、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屬,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可達5厘米;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於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
生活習性: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覓食。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幾只至百餘。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主要分布於非洲,個別種類也見於阿拉伯半島。
(6)搜索綠狒狒的圖片擴展閱讀:
1、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2008年靈長類紅色名錄。
2、相關文化:
古埃及人和法老都稱狒狒是太陽神的兒子,因為每天清晨都是狒狒第一時間全體迎接太陽的升起,十分的虔誠。
3、種群現狀:
狒狒在非洲數量頗多,分布也很廣泛。因為它們會吃農作物,所以當地的農民非常厭惡狒狒,常常射殺它們。天敵為獅子、獵豹等棲息於非洲之肉食性動物。
⑦ 狒狒和猴子的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是,科目分類不同、形態特徵不同、棲息環境不同,具體如下:
一、科目分類不同
1、狒狒
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亞科、狒狒屬動物。
二、形態特徵不同
1、狒狒
狒狒體型較大,頭部粗長,吻部突出,眉弓突出,眉骨高高突起,兩眼漆黑深陷,稜角分明,臉上有很高的隆起線,顏色鮮藍而透紫,鼻子深紅,鼻樑直抵前額,耳小,犬齒長而尖,具頰囊。體型粗壯,四肢等長,短粗,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體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尾巴細長,臀部有一大片鮮紅的顏色。雄獸為灰褐色,雌獸呈棕綠色。雄獸上顎的犬齒長而突出,由頭部兩側至肩部和背部均披散著長毛。
2、猴子
猴子體形中等,四肢等長或後肢稍長,尾巴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猴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
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
三、棲息環境不同
1、狒狒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於這里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
2、猴子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以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只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狒狒、網路-猴子
⑧ 狒狒是國家幾級保護動物
狒狒不是我國國家保護動物。
國家保護動物共分為三個級別,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數量少的自然野生動物存在於中國
2:自然野生動物存在於國外的數量少。
狒狒(學名:Papio):靈長目猿猴亞目狹鼻組猴科的1屬,通稱狒狒。有5種:阿拉伯狒狒、幾內亞狒狒、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屬,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可達60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可達5厘米;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於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
棲息於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覓食。善游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於大樹枝或岩洞中。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幾只至百餘。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每胎產1仔。野生壽命約20年。主要分布於非洲,個別種類也見於阿拉伯半島。
------滿意採納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