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好看的優秀行書硬筆書法作品
優秀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中,有什麼樣不一樣的行書書法藝術。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好看的優秀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好看的優秀行書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好看的優秀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圖片4
講解行書的筆法
行筆,這個“行”字,用來形容筆毫的動作是很妙的。筆毫在點畫中移動,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樣;人行路時,兩腳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開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但“提”和“按”必須隨時隨處結合著,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會發生筆鋒永遠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腳才踏下,便須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動作,不得停止。
在這里就說明了一個道理:筆畫是不能平拖著過去的。因為平拖著過去,好象在沙盤上用竹筷畫字一樣,是沒有粗細淺深的。沒有粗細淺深,也就沒有什麼表情可言。法書卻是有多式多樣的表情的。米元章說“筆貴圓”,又說“筆有八面”黃山谷稱歐陽率更《鄱陽帖》“用筆妙於起倒”。這正和作畫要在平面上表現出立體來的意義相同。字必須能夠寫到不是平躺在紙上,而呈現出飛動神情,才可以稱為法書。
再說,轉換處更須要懂得提和按,筆鋒才能順利地換轉了再放到適當的中間去,不至於扭起來。鋒如果和副毫扭在一起,便失掉了鋒的用場,也就不能做到“萬毫齊力,平鋪紙上”。那末,毛筆的長處便無法發展出來,不會利用它的長處。
『貳』 行書硬筆書法作品精選
精選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在這樣的作品中,我們能發現什麼樣的書法藝術,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精選,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硬筆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行書硬筆書法作品精選圖片4
行書的特點
行書首先是書寫方便:行書對楷書的部分做了簡化處理,或減省點畫,或並合線條。如“話”字的“言字旁”,原楷書繁寫為七畫,寫行書就只有兩畫。其次筆法流動自如:增加勾挑與牽絲。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地寫,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活潑;用筆靈活: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寫法不大受約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後,可以從右側上去繞一下再寫戈勾;也可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體態變化多:由於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因此其活動范圍廣,一個字會有好多種寫法,變化多。如“花”字的四個字頭,寫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異,多樣而統一,饒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書寫時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隨筆等,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是古今人士學習書法,特別重視此種字體,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字體。因此,項穆《書法雅言》概括說:“真則端楷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則簡縱居多,見者亦難便曉。不真不草,行書出焉。”行書中最著名的當數王羲之的“蘭亭序”,雖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書的代表,其用筆靈動秀活,結體欹側多姿,布白參差錯落,而單字基本獨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愛,在遺詔中將原本跟他隨葬,現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行書可以分為真行、行草兩個層面。真行是比較規整近似於真書的行書。據唐代張懷的《書議》記:“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真行”亦稱“楷行”、“行楷”。世間以王羲之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較流動,近於草書的行書。亦稱“行草”。但“行草”與“草行”難以細分,習慣上經常混用。宋代蘇東坡說:“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行書之“行”就作行走解。行書其實沒有嚴格規范,可工整,也可放軼。明代項目《書法雅言》這樣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劉熙載也有所修正說:“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其中《得示帖》可謂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結法,且字與字之間每有連綿牽帶,風格奔放。
字體演變是本著實用為目的,力求方筆快捷,省時省力。然而,草書過分的簡筆使人很難看懂,因此減低了它的實用性,才有了行書出頭的機會。可以說,每一種新產生的字體都比舊體向這個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寫行書確實比草(章)書、八分要簡便一些,又接近正體字,比較易認一些,所以這種字體一直到今天還為大家所用,也是所用的范圍最廣的一種。這就是為什麼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新的字體流行起來的原因。這新的流行字體就是行書。字的主要目的到底還是為了用,美的欣賞則是附著上去的。
『叄』 硬筆行書圖片
硬筆行書是一種既有藝術性,又有很強實用性的書體,學好硬筆行書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硬筆行書,希望你們喜歡。
硬筆行書欣賞

硬筆行書圖片5
硬筆行書不能忽視的問題
描寫、盲寫之前,先仔細領會每一筆畫不同的運筆方法。要求一筆寫成一個完整的筆畫。在筆畫描寫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掌握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以及用筆中的按、提、轉、折等方法。每寫一個筆畫要做到有節奏的行筆,輕、重,快、慢必須有度,起筆、收筆重,行筆輕;停頓重,過渡與牽絲輕。在同一個字中,撇速、捺緩;豎速,橫緩;在同一畫中,起筆、收筆慢,行筆快;直行筆畫快,轉折筆畫慢。每完成一個筆畫應當有藏,有收,有始有終,做到起筆折鋒,行筆快捷,要有提、按起伏,節奏明顯,有跡可尋,收筆回鋒,但也不排除露鋒和側鋒的存在,需要露鋒時要留得住,需要側鋒要協調自然。在筆畫部分中學習,收筆應作為筆畫學習的重點。盲寫要重點體驗硬筆在紙上運行的感覺。
一、硬筆基本筆法練習
硬筆行書的筆法學習重點應放在收筆上,收筆一般有出鋒、回鋒收筆兩種,出鋒收筆有豎、撇、捺,回鋒收筆有上挑橫、下鉤橫、豎鉤、豎挑。把這七種基本筆畫每個在“3M中線格”本上寫一頁,主要練習收筆,體驗筆尖離開紙面的感覺,重點關注出尖(鋒)時速度要快。例如,寫懸針豎應在收筆前順勢上提,使用出鋒收筆;寫橫應在收筆前回鋒向左上或左下,使用回鋒收筆。注意保持筆畫間距均勻。
二、斷筆練習
描寫、盲寫時要把行楷字分解成楷書,這樣就找到了行書的筋骨,就像寫楷書一樣,一筆一畫地書寫,做到每一筆畫都要收筆,收筆的方向是“向下一筆的起筆處收筆”,這樣自然就學會了行書的筆順。例如“主”字,行書筆順為4畫,斷開後筆順為5畫。這一步主要練習收筆,體驗筆尖離開紙面的感覺,速度要稍快,寫出尖鋒來,筆法上叫做帶筆。
『肆』 行書硬筆書法賞析
在欣賞行書硬筆書法的同時,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樣的硬筆書法藝術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硬筆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硬筆書法欣賞
行書硬筆書法圖片4
行書的字元結構
行書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它的字元構形既可以接近楷書,也可以接近草書,在涉及字元構形的筆形、構件、組合模式等幾個方面的因素都允許有相當程度的變化自由,不像楷書那樣的穩定。因此它的字元構形明顯表現出一種“每無定則”的特點,同一個字元往往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構形,也就是異寫現象普遍。下面就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一下行書字元構形的具體情形。
一、與楷書大同小異,這是與楷書幾乎完全相同的構形,構件及其組合模式都沒有差異,所用筆形也基本一樣(或稍有變化),不同之處主要是點畫形態靈活多變,不像楷書那樣規范、矜持,這是由於在書寫時行筆的速度和節奏比楷書快,多順鋒人筆,收結時稍作停頓或不作停頓便馬上過渡到下一個點畫,從而使前後兩個點畫之間,每有露鋒相引帶,或有牽絲相連結的結果。試看王羲之《蘭亭序》的“天”、“領”、“其”、“諸”等字,這樣的特點就很明顯。這些字行筆流利,點畫自然,彼此間的呼應顧盼關系明顯,因而大大增強了體勢的生機與活力,能給人一種生動活潑、輕松暢快的感覺。
二、省簡點畫或結構,在一般情況下,楷書字元的構形是不能省簡點畫的,可是行書卻不那麼嚴格。為著書寫的便捷或是結體取勢的需要,古人筆下的行書字元經常出現省簡點畫以至構件的現象。例如這些字:“業”字(繁體)下部省簡了一橫,“鬼”字省簡了頭上的一撇,“雖”字(繁體)左邊的“雖”、右邊的“隹”以及“添”字右旁的“忝”都省簡了一點,“黎”字和“雨”字則各自省簡了兩點,“惠”字省簡了,“慶”字(繁體)省簡了“心”。在行書中,一些字元不僅在獨用時可以省簡點畫,而且當它們作為部首或偏旁參構別的合體字的時候,也同樣可以省簡。例如“雨”字獨用時可以省簡兩點,所有從“雨”的字也都可以同樣省簡;“鬼”字獨用時可以省簡頭上一撇,所有從鬼或從鬼得聲的字也都可以同樣省簡。
三、構件省變,所謂構件是合體字元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點畫組合而成的局部單位。比如“和”字就包含有“禾”與“口”兩個局部單位,就可以說“和”是由“禾”與“口”這兩個構件組構而成的合體字。能獨立成字的構件叫成字構件。不能獨立成字的叫非成字構件。構件省變指的是行、草書為了追求書寫的便捷,對正體字元(隸書和楷書)的構件通過不同的用筆方法,既簡省其點畫數量又改變其結構形態的作法。行書對構件“艹”、“門”、“糹”、“走”、“爿”、“雨”、“足”、“各”等最為常見的省變形式。大量運用構件省變是行、草書字元構形最突出的特點。
行書的構件省變有兩種情況需要說明:
1、同一構件往往有不同的省變形體。行書在省變構件時,對同一個構件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省變,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省變,因而往往會出現同一構件具有不同的省變形體的現象。例如“識”、“醉”、“得”三個字中的“言”、“卒”、“”、三個構件,通常都分別具有三個不同的省變形體。從這些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合體字元,只要其中一個構件有了不同的省變形體,那麼這個字元也就有了不同的寫法,同時也就構成了不同的體勢。因此,同一構件允許有不同的省變形體,從慣用文字上說,是造成同一字元有多種異寫的主要原因;從書法藝術上看,則是追求體勢變化可供選擇的重要途徑。試看“醉”字和三個“得”字的不同體勢,就主要是利用了右旁構件的不同省變而獲得的。
2、少數不同構件省變後的形體混同。在行書中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原本不同的構件經過省變之後形體不僅趨於相同,並且還可以在一部分字元中混用無別。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省變構件的混同。例如“彳”、“氵”,原本是兩個完全不同形的構件,它們在楷書中是絕對不能混用的,可是在行書中經過構件省變之後,這兩個個不同構件卻有了一個完全相同的省變形體,並且還可以在“德”、“須”、“法”等字元中混用而不需加以任何的區別。同樣“米”、“半”、“采”作為構件在字元的左旁也都可以省,.而混用無別,“衣”、和“示”在左旁有時也都省,等等。這種少數不同構件省變之後形體趨於相同而混用的現象,主要出現在部首或偏旁之中。有的幾乎可以通行於由它們所參構、所處方位也相同的所有常用字元。比如從“衣”的初、被、褲、裱、衫、袖、裕、裙、褥等字,其“衣”在左側,與從“示”相同。
四、沿用篆書或隸書異體的構形,在瀏覽和臨習歷代行書法書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字元的構形跟通常的楷書對應不上,卻與篆書或隸書的某一異體相符合。例“才”和“眉”是沿用篆書的構形,“乘”、“發”、“虛”、“我”、“焉”、“般”則是沿用了這些字在隸書中的一種異體的構形。這實際上是一種運用行書的點畫用筆來寫篆隸構形的現象。對於這樣的現象,如果只熟悉通行的楷書而不了解漢字今文字的發展歷史就難於理解,對於類似上述這樣一些行書字元也就不容易辨識。
行書沿用篆隸構形現象的產生,除了字元的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原因之外,也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後世的一些書家,為了追求其某種藝術情趣或風格而故意用行書的筆法來寫篆隸的構形。例如“眉”字的寫法,即屬此類。自稱六分半書的鄭板橋,在其書法創作中就很喜歡這樣做。
『伍』 行書硬筆書法精選作品賞析
我們常常會被精美的硬筆行書書法給吸引住,但是在欣賞的同時,是否能夠學習到作品本身的藝術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行書硬筆書法精選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硬筆書法精選作品欣賞
行書硬筆書法精選作品圖片4
重視行書的技法
當今有很多人在爭論技與道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有的人認為技術是初學者的事情,應重視道的存在;有的人則認為技術最重要,這些觀點都有些偏頗,因為技和道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選擇和重視什麼樣的技術,有什麼樣的技術就會梳理出什麼樣的思想,技和道永不可分,同樣重要。因此就以《聖教序》和王羲之手札為例來研究一下王羲之的技術。
1、《聖教序》中的筆法研究:
什麼是筆法?歷代的書論中經常談到這兩個字,但看了內容之後,其實多為字法的問題,很難用文字表述清楚,武術里經常講劍有劍法,刀有刀法,後來打乒乓球打多了,就想到了打乒乓球的技術動作跟寫字的筆法極其相似,打乒乓球如果動作不對,偶爾也能打出一、二個高水平的球,但想每個球都打出精彩就不太可能了,因此少兒乒乓球運動員最關注的就是動作是否正規,而筆法是解決線條質量問題甚至字形問題的合理方法,如果筆法不對,線條的質量及豐富性都受到極大的制約,那麼筆法到底是什麼呢?可能是:在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中,能准確找到和調整筆鋒的位置和角度。
如果把聖教序中大部分字都能按照這一規律去研究和解析,對二王筆法的掌握就非常豐富了。學書者一定要非常重視筆法,如果沒有正確的筆法作為學書的支撐,書法很難達到相當的高度,寫多了只不過是熟練而已,很難達到書法之妙境!
2、二王書法中的字法研究:
二王書法中的字法是最為豐富和生動的,經常說到《蘭亭序》中23個“之”都不一樣,這說明了王羲之結字的豐富性,拿來王羲之和王獻之書法全集比較,似乎他們的所有作品都沒有雷同的痕跡,這正是源於他們書法當中字法的豐富性,其實,字法的喜好會隨著年齡、閱歷、修養的改變而不同,因為字法需要一輩子去修煉,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如此豐富的字法呢?只有一個不二法門:臨摹,而且是精確臨摹!
很多人的所謂臨摹,不是精確臨摹,而是抄書,字帖整整齊齊的抄了一遍,自己很有成就感,其實字帖上一個字也沒有掌握,如此“臨摹”,徒勞無功!什麼是精確臨摹呢?就是把字帖中每一個字、每一個點畫的粗細、長短、起筆、行筆、收筆、轉折,空間的疏密變化都要表現出來,不但要照著帖能寫,背著帖也能寫,不但今天能寫,明天還能寫,一個月以後能寫,半年以後還能寫。這才算基本掌握了,這個字才有可能運用到你的創作當中。
『陸』 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
如何寫好一篇硬筆行書呢?是很多人都比較在意的事情。那麼,其實在家中准備多一點行書字帖的話,每天多多臨摹,效果也是蠻大的。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希望對你有用!
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欣賞
優秀硬筆行書書法字帖圖片4
行書用筆五要素
行書書法的用筆方法很多,具有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所以,我們掌握行書行書的用筆特點是有助於我們書寫行書書法,有利於我們的進步,行書書法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繫到書寫質量。
第一、行書書法用筆,要揮毫得當。行書書法要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若用小毫寫行書書法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其實,行書書法字體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系,行書書法用筆毫太過,則行書書法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第二、行書書法用筆,要筆筆送到,行書書法是很飽滿的書法藝術作品。所謂行書書法用筆要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行書書法筆畫運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書書法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我們對楷書書法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行書的筆筆送到是緩和了書法藝術鼓噪的力道。
第三、行書書法用筆,要欲橫先豎、欲豎先橫,還要做到牽絲不粗。行書書法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在行書書法寫作時,如果是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第四、行書書法用筆,要注意書寫時的轉鋒如筋、縱筆展放、搭鋒變化。行書書法的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在書寫的時候,可以做灑脫,大膽的創作,盡情揮灑縱橫,這樣的行書書法就會呈現出了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我們說的搭鋒變化,就要說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第五、行書書法用筆,要做到接筆輕捷、圍筆流暢、翻筆生動、順應自然。行書書法所涉及的是每一行中字與字之間的聯系,是行書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富有韻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動變化的內在(無形)或外在(有形)的運動軌跡來表現。所以我們說行書書法用筆,要做到接筆輕捷、圍筆流暢、翻筆生動、順應自然,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行書書法的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志,並非故意造作可為。行書書法的用筆特點也是行書在發展過程中,根據前人書法藝術創作來總結的,學習書法就要懂得書法藝術發展的每一個特點,這樣才會有利於中國書法的發展。
『柒』 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
不能錯過的精美優秀好看的硬筆行書書法作品,從這些書法作品中,我們能發現什麼樣的行書書法之美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好看的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發展歷史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亦極擅行書,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鴨頭九帖》《新婦地黃湯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鴨頭九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跡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他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秀勁飄灑,靈動宜人。在王氏一門書翰中,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墨跡,就是王珣的《後遠帖》。珣為羲之侄,其書法遒麗峭勁,瀟灑流暢,“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極珍愛此帖,將其與羲之《快雪時晴帖》、獻之《中秋帖》同藏於養心殿書房,並稱此處為“三希堂”。所謂“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寶。該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極是珍貴。其中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列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書,他酷愛王羲之的行書。由於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穩定了行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體系的行書,籠罩了整個唐代,成為一代風范。他本人也是行書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溫泉銘》,就是學習二王典範。此碑也是第一塊將行書運用到碑版上來的刻石。這在行書史上是一大飛躍;也為行書開辟了新的領域。盛唐時,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他將二王行書又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在繼承二王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點,創立了行楷一路,所謂的“行楷”就是指在楷書的筆畫中溶會行書的筆意,在行書的結構中又吸收了楷書成分。這種字雖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過試嘗,但到李北海筆下才真正成熟和統一。當時的李陽冰稱贊他為“書中仙手”。李北海一生寫字甚勤,有人說他平生書碑有八百多塊,許多名碑都自書自刻。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法華寺碑》《東林寺碑》《葉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見風神。
此碑刻者託名黃仙鶴,其實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後人稱此碑“三絕”:文絕、書絕、刻絕。
唐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不僅楷書藝術博大精深,而且在行書上也有極高的成就。他的行書雄健剛強、氣勢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氣,而滲透他那剛正的性格、豪放熾熱的情感。其著名行書作品有《祭侄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字體挺拔、氣骨情真,為歷代書家所頌。宋代米芾號稱《爭座位帖》為顏書第一。元人鮮於樞把《祭侄稿》評為天下第二行書,有人將此帖同王羲之《蘭亭序》並列為世之“雙璧”。
行書到了宋代,出現了新的面目。書法家往往藉助書法來表現個人的學識、個性和懷抱。所以古人評及宋人書法說“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風格要推舉“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學識淵博,在古文、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相當輝煌的成就,可以說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書法上主張師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天真爛漫之氣。代表作品有:《天際烏雲帖》《寒食帖》《赤壁賦》《杜甫榿木詩帖》等等。以《寒食帖》為世人所重。
『捌』 最好看的十種硬筆書法字體
一、田英章
我個人非常推薦田英章的字,田英章的字非常工整和秀美,初學的話可以把結構掌握的很好。
田英章是學歐楷出身,基本功非常扎實。他的楷書最好,行書略遜一些。
『玖』 硬筆行書書法作品有哪些
1、硬筆行楷書法作品,如下圖所示:
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拾』 硬筆王羲之行書作品
王羲之的書法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他的書法作品受到後世人的贊賞。那麼,關於王羲之的行書書法作品,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硬筆王羲之行書作品。
王羲之行書硬筆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硬筆王羲之行書作品5
天下第一行書的介紹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後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後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至今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