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MAX帶你看我們的鄉村習俗,農村吃大席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俗,比如結婚,每個地方的結婚方式也不同,今天給大家說的就是,我家鄉生孩子吃滿月酒的方式。今天我叔叔家的孩子送中米,外地的一般都是滿月。在這里說送中米,山東的老鄉都清楚。我這里一般小男孩是9天,小女孩12天,一大早開車過來幫忙,看看有什麼貨物需要拉的。接下來說一下,吃飯去哪兒吃?一般家裡圖省事,資金充足的,就租個大巴車去了飯店。現在我這里是下鄉做菜,一桌飯菜200到500不等,比飯店便宜。
2. 北宋西京在哪裡
北宋的西京、南京、北京。這四個城市分別是哪兒?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唐朝時期,安史之亂後,中原就逐漸進入了藩鎮割據狀態,而作為發展相對較好的中原地區,也是屢出強兵。及至唐末,黃巢起義,唐政府的統治基本崩塌,後梁朱溫篡唐,定都開封,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亂世。五代中出後唐定都洛陽外,其餘四代均定都開封。北宋繼承後周,也是以開封作為國都,因地處中原偏東,稱東京。趙匡胤開國後,曾打算遷都長安,但因當時的權貴階層均在東京開封,此意遂不了了之。東京又稱「汴梁」、「汴京」。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洛陽,又是一個中原名城大邑,歷史上也是有不少朝代定都洛陽的,因此洛陽又被稱為「十三朝古都」,五代時期,後唐定都洛陽,其餘朝代均是以洛陽為陪都,趙匡胤繼承後周後,同樣以洛陽作為陪都,稱「西京」。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說到南京,避免想起今江蘇的省會南京市,但在北宋時期,南京並不是如今的南京市,而是今河南商丘。為何商丘會被立為北宋的南京呢?這是因為趙匡胤的家鄉就在商丘,商丘的古稱為「宋」,這也是宋朝名字的來源,因「靖康之變」,史上有南北宋之稱。北宋時期,宋朝皇帝的家廟是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何為應天,即順應天時的意思,這是標榜趙匡胤繼承皇位是順應天時的,故而將趙匡胤的家鄉設為應天府。趙匡胤黃袍加身時,後周皇帝年齡幼小,因而趙匡胤登基有欺負孤兒寡母之嫌,設立應天府也是為了消除這種影響。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東南部北宋北京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應對當時遼國的威脅,與今首都完全不在一個位置,而是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南部。自後晉將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國登基為「兒皇帝」後,中原腹地就失去了北方長城的屏障,時刻處於遼國騎兵的威脅之下。北宋開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廣義矢志北伐,但因各種原因,北伐未能成功,而國都東京距離前線有上千里遠,因而北京大明府的設立初衷是作為前線的指揮、後勤中心,為便於及時應對遼國的戰爭,軍事意義更濃厚。但及至「檀淵之盟」後,宋遼息兵,大名府又成為北宋時的繁華之地。由上可見,北宋時期的東京、西京、南京均在今河南省內,而北京則在今河北省之內,也可見當時中原地區為開發最完善最發達之地區,但這些隨著女真入寇也是毀於一片戰火之中了,令人不勝唏噓。所謂「這盛世繁華不過過眼煙雲」。3. 求北宋和南宋地圖(要高清晰的)
北宋地圖: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3)搜索宋家鄉的圖片擴展閱讀: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
咸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系,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南宋中後期政府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國,1211年開始大舉南侵進攻金朝。1218年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公元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南宋在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都沿襲北宋。
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軍事上在招收潰兵和勤王之軍等基礎上,開始軍事重建之路,最終形成幾支較強大的軍事力量,於是有了岳家軍、韓家軍的出現。
南宋雖偏安於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中華封建文明,從此趨向衰落。
4. 宋書章的家鄉簡介
杞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積淀豐厚,歷代名人輩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漢朝著名謀士酈食其,東漢洛陽令董宣和著名文學家蔡邕、蔡文姬等歷史名流。近代有原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著名記者、原新華社社長穆青等知名人士。杞縣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現有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孔廟大成殿、撫辰樓、文昌祠、天帝、廟,水東烈士陵園等。
杞縣名人錄:
穆青,男,河南杞縣人,回族,生於1921年3月15日。1937年12月在山西臨汾參加八路軍,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考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
張武
張武,河南杞縣人,現年40歲。1980年畢業於開封一中,1987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商業美術系。1992年,他與郭春寧等一批大學校友創建了北京始創國際企劃有限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同時他還擔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首都經貿大學的客座教授、河南大學兼職教授、亞太CI聯盟常務理事、北京廣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商銀行、海爾集團、燕京集團等企業的標志都是他的公司設計的。
2001年獲北京2008年奧運申辦標志設計金獎;2001年獲全國昆侖杯廣告銀獎及最佳平面設計獎;還曾獲全國公益廣告大獎。
蔡 琰
蔡琰,字文姬,漢陳留郡圉縣(今為杞縣),幼受其父蔡邕家教,博學多識,精通音律,擅長書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 ,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女詩人。幼年時因父受誣獲罪,全家充軍,在外流浪12年。興平二年(195),嫁給河東衛仲道,不久夫亡,無子女,寡居娘家。初平三年,天下大亂,琰被匈奴騎兵擄至南匈奴(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改嫁給匈奴左賢王,滯留胡地12年,生2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統一北方,憐蔡邕無後,便派人出使匈奴,以黃金千兩、白璧一雙、錦絹百匹贖回蔡琰。琰歸漢後,再嫁同郡(陳留)屯田都尉董祀。之後,應曹操之命,憶寫舊日所藏之書400餘篇,「文無遺誤」。蔡琰一生坎坷,感時亂離,追懷悲憤,作《悲憤詩》108句,540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五言長詩。所著《胡笳十八拍》收入宋人朱熹所編《楚詞後語》,為後世廣為流傳。
5. 宋代的詳細中國地圖
【北宋地圖】
南宋的統治區域:
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
北界因金人入侵而不斷南移,最終移至淮河為界。
西部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及秦嶺以南為界。
(5)搜索宋家鄉的圖片擴展閱讀
宋朝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國君姓趙,同時方便區別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故稱「趙宋」。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
建國之初,趙匡胤為了防止他人效仿自已兵變奪取皇權,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歸於中央,並置轉運使將地方財富集中至中央。同時命諸州縣各選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絕者送都下,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歸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
然而,這一舉措卻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後就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契丹、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史稱「南宋」。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軍手中。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滅,宋末帝趙昺隨大臣陸秀夫跳海殉國,南宋正式滅亡。
6. 宋朝的時候,廣東有幾個行政區
宋代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
廣南東路的區劃包括:
1、廣州
南海縣、番禺縣
新會縣、東莞縣、增城縣、信安縣、清遠縣、懷集縣
2、端州
高要縣
四會縣
3、康州
端溪縣
瀧水縣
4、封州
封川縣
開建縣
5、連州
桂陽縣
陽山縣、連山縣
6、惠州
歸善縣
博羅縣、海豐縣、河源縣
7、循州
龍川縣
興寧縣、長樂縣
8、潮州
海陽縣
潮陽縣
9、梅州
程鄉縣
10、化州
石龍縣
吳川縣
11、韶州
曲江縣
樂昌縣、仁化縣、建福縣、翁源縣
12、英州
真陽縣、浛洸縣
13、南恩州
陽江縣
陽春縣
14、新州
新興縣
15、南雄州
保昌縣
始興縣
今天屬於廣東的高州,雷州宋朝時屬於廣南西路。
7. 宋江故里的簡介
鄆城是《水滸》英雄的故鄉,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
鄆城始建於春秋時期魯成公四年,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保存有商王第五次遷都的「庇地」肖堌堆遺址、孫臏出生地廩丘城遺址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孫臏祠、狀元祠、曹氏始祖武惠王祠和一代名臣佀鍾紀念館吸引著眾多遊客;千年古塔「觀音寺塔」,也因為孫臏化燕繞塔飛鳴,墜地則匍匐而亡和春日登塔可見「孫龐大戰」蜃樓奇觀的傳說,給這個魯西南古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鄆城是水滸英雄的首領宋江、晁蓋、吳用等人的故鄉,素有「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鄆城的水滸文化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宋江老家宋家村、晁蓋故里東溪村、吳用故里車市的遺址猶存;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岡、晁蓋中箭身亡的曾頭市、寬闊幽深的宋江河,伴隨著動人的傳說,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江得天書的玄女廟、劉唐醉卧的靈官殿,也都以它們獨特文化內涵,吸引著八方來客。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水滸文化旅遊城,依託宋江武校這所馳名遐邇的全國武術名校,成為水滸英雄故里游的精品景區。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築精品,真刀真槍的武術舞蹈表演,飛檐走壁的維亞特技探秘,酣暢淋漓的好漢生活體驗,都使你流連忘返。
看宋江武校的千人操練,名師對擂;觀狗娃藝術團傳統拳術,絕技表演;親歷拓展培訓中心的極限運動,體驗英雄好漢的心路歷程。蜚聲中外的「好漢夏令營」,是中外青少年探索國學精粹,體驗中華武術博大精深的最佳選擇。
煙波浩渺的宋江湖,為當年梁山泊的西南出口,八百里水泊的縮影,蘆蒲草盪,港汊縱橫,風吹草動,雀驚鳥飛。成千上萬的白鸛、灰鶴、野鴨,踏水急飛,翱翔長空。在蘆葦盪里柔櫓輕舟,搜尋水滸好漢在八百里水泊縱橫決盪的身影。棹動蓮行,船移鷺飛,波光灧影,流光溢彩。
鄆城是《水滸》英雄的故鄉,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依據名著《水滸》的旅遊資源豐富,如宋江故里宋家村,晃蓋故里東溪村,吳用老家車市,智取生辰綱之地黃泥崗等都分布在鄆城。
1985年,宋江武校於鄆城建成,現名為宋江武術院。該院有42個文武結合班,學員5000餘人,先後參加國家級慶典演出58次,備受國內外各界贊譽,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獎牌900多枚,是鄆城一顆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