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修圖 » 搜索麵罩門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搜索麵罩門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0 05:23:01

① 防毒面具都有哪些,各有什麼功能和原理

1、過濾式

由面罩和濾毒罐(或過濾元件)組成。面罩包括罩體 、眼窗、通話器、呼吸活門和頭帶(或頭盔)等 部件。濾毒罐用以凈化有毒氣體,內裝濾毒層和吸附劑,也可將這 2 種材料混合製成過濾板,裝配成過濾元件。

較輕的(200克左右)濾毒罐或過濾元件可直接連在面罩上,較重的濾毒罐通過導氣管與面罩連接。

2、隔絕式

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氣,分貯氣式、貯氧式和化學生氧式 3 種。隔絕式面具主要在高濃度染毒空氣(體積濃度大於 1 %時)中,或在缺氧的高空、水下或密閉艙室等特殊場合下使用。

除上述2 種防毒面具以外,許多國家還裝備有各類特種防毒面具。它是在過濾式防毒面具的基礎上更換濾毒罐內的吸著劑或改進局部結構而成。

現代防毒面具能有效地防禦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毒劑、生物戰劑和放射性灰塵。它的重量有的已減至0.6千克左右,可持續佩戴8小時以上,佩戴防毒面具後還可較方便地使用光學、通信器材和武器裝備。

(1)搜索麵罩門圖片擴展閱讀

1619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鳥喙形狀的防毒面具,這是由一名叫Charles de Lorme的法國醫生發明,瘟疫肆虐的年代裡,醫生用這種面具進行治療活動,這種面具的中空部(鳥嘴位置)通常會添加一些可以散發香味的物質,比如蘇合香、薄荷或者是乾燥的玫瑰花瓣。

用來隔離瘟疫病人或屍體散發的異味,並且他們相信,這些美好的氣味可以驅散惡靈、祈求安寧。鳥嘴形狀的面具後來經常在影視劇里作為反派出現,鳥嘴面具後來傳入義大利,成為威尼斯面具狂歡節的代表裝扮;

1823年,防毒面具開始應用於消防,約翰和查爾斯迪恩兄弟為消防員組裝了一種煙霧保護裝置的專利,該裝置後來被改裝為水下潛水員,這種面罩構造簡單,只是使用了金屬頭盔和軟管;

1868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丁德爾與英國消防人員合作,研製出一種用於過濾空氣中微粒的過濾裝置面罩,它使用了3層填充密實的棉布,每兩層之間由石灰、木炭和浸泡了甘油的羊毛層隔開,這種裝置不僅可以隔離煙霧,還能過濾有毒氣體;

1874年,當代防毒面具逐漸有了雛形,英國發明家塞繆爾巴頓發明了一款有玻璃防目鏡和橡膠保護措施的允許在大氣中充滿有毒氣體或蒸氣,煙霧或其他雜質的地方呼吸的設備;

1902年,鴨嘴式的防毒面罩開始流行,這種防毒面具加入了碳基過濾器;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方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場局勢,利用風向對英法軍隊集結的陣地上布灑氯氣雲霧,造成約1.5萬人喪生,這就是世界軍事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毒氣戰。

之後各國戰場上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毒氣戰及防毒面具,款式各異,一些國家還給軍犬和信鴿發明了防毒面具,這一階段,為了應對不同毒氣戰爭,防毒面具發展迅速,戰後,各國在總結化學戰的基礎上,加強了防毒面具的研究和發展計劃;

1916,佩戴防毒面具的法軍士兵。(法國國家圖書館/圖)

1918 年,一支德國的補給部隊,馬和騎手都配備了防毒面具。

1919年,美國士兵試戴防毒面具。毒氣最初用於軍事是在一戰的西線戰場。

20 世紀30年代末,前蘇聯發明了由可罩住大部分頭部的防護套組成的防毒面罩。後來用罩住面部的灰橡膠防毒面具代替了這種防護帽式的防毒面具, 這種灰橡膠面具有普通玻璃鏡片、吸氣活門和呼氣活門, 一根導氣管將一個大的盒形濾毒罐連接到面罩上。

這款是PⅢ一4型(前蘇聯1970年開始生產GP-5防毒面具的外形最為經典,這款是模仿德國30-40年代的豬臉防毒面具);英國於1937年設計了供兩歲以內嬰幼兒使用的防毒頭罩,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減少孩子對戰亂的恐懼感,政府還將面罩做成了米老鼠的外型;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以後, 以美國、英國和義大利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 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根據現代戰爭條件下對防毒面具的要求,研製了一批新型防毒面具,並逐步裝備部隊,完成了防毒面具的更新換代。

② 常見的面具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面具又稱為套頭、假面、大面、代面等,在民間則有臉子、面殼、神頭、吞口等俗稱。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面具相比較,我國的面具在形制上、質地、造型、功用、製作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第一、假面——為生活中最常見,用途最廣泛且造型最豐富的面具。人們通常所說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一般大如人臉,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說話、歌唱和朝外觀物。其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大多為平面浮雕,外凸內凹,略呈弧形,少數做平板狀,採用彩繪、編結、剪鑿等手法製作。假面用途也極為廣泛,舞蹈、戲劇、戰爭、驅儺、祭祀以及各種民俗活動都用它進行化裝。

第二、假頭——為主體中空的套頭式面具,佩戴時一般將整個頭顱罩住,只留出眼睛和嘴巴部位,但也有佩戴於以上者,以方便說唱表演。歷史上假頭的出現比其他各類面具都要早,原始社會大多數面具屬於假頭一類。宋代以後,假頭在面具中的重要位置逐漸被假面取代,但在藏傳佛教文化圈內,假頭仍被廣泛用於藏戲和「羌姆」中。早期的假頭大多用動物的頭部剝制而成,佩戴時連同獸皮一起披在身上,後來才逐漸改用布殼、紙漿、膠泥等製作。

第三、面飾——為系佩在身上用做裝飾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通常在胸前、臂上或腰間,長度一般寬在2-8CM左右,頂部或兩側鑽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造型可分為人面和獸面兩類,而以人面型居多。人們常在面飾上雕刻故去親人的肖像,佩在胸前寄託自己的哀思;國王系佩的面飾則雕刻成豹的頭形,作為絕對權威的象徵。面飾製作多為平面浮雕,也有的為陰刻線雕或採用其他手法製作。

第四、面罩——是蓋在死人臉上的面具,又稱「死面」。大小與人面相仿,或略大於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臉上覆蓋面罩的習俗,原因有五點:1、使死者游盪的靈魂易於辨認它的肉體,以免迷失方向無所歸依。2、讓後人永遠銘記死者活時的威儀。3、延緩屍體腐爛,對屍體起到保護作用。4、防止死者靈魂逃逸並留在人間作祟。5、保護死者面部,使死者在走向黃泉的旅途中避免惡靈的傷害。由於前兩種原因,面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製作,面罩大多以金、銀、玉、銅等貴重物為原料,少數用陶土廉價材料製作。

第五、臉譜——遠古時期,與面具關系最密切者莫過於臉譜。臉譜和面具一樣,都是用以改變人的形貌的化裝手段和文化符號。因此,臉譜又被稱為「軟性面具」。臉譜可分為戲劇臉譜和社火臉譜兩大類。中國戲劇臉譜作為一種戲劇的化妝方法,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宋塗面化妝又是從更早的面具藝術發展來的。面具的淵源可追溯到遠古圖騰時代。因此,戲曲理論家翁偶虹先生曾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孳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

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的,因而堪稱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陝西系周朝的發源地,有些社火臉譜還殘存著周文化「大儺」塗臉的遺痕,從殷商青銅器上的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看,社火臉譜也不乏帶有商代的遺風。經歷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臉譜日臻完美。從繪畫、設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體系,形成鮮明的藝術特色。民間藝人大膽構思,想像奇特,利用色彩、圖案、線條穿插變化,產生了奇麗的藝術效果,繪制出一面面五彩繽紛、古樸典雅的社火臉譜。其造型粗獷、紋樣稚拙、色彩濃烈,既簡練單純,又復雜細膩;既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給人一種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臉譜人物眾多,古樸無華,開臉嚴謹,用色講究,藝人們編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訣,以顏色來表示忠奸、善惡、美醜。民間藝人根據不同人物進行不同的臉譜設計,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加進象徵性、寓意性的紋樣,使人物的身份、性格一目瞭然。

第六、面像——是懸掛、置放於神廟、社壇、門戶、墓室等場所的面具,形制與假面相類,但一般皆比假面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有人面和獸面兩種,用途各不相同。人形面像大多置放於神廟或社壇,是供人們祭獻、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靈的偶像,具有納脊祛邪的功用。獸形面像俗稱「吞口」,因置放場所不同,而有「鎮墓吞口」和「鎮宅吞口」之別。鎮墓吞口是懸掛於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一般用青銅或滑石製作,功用是維護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魎侵擾。鎮宅吞口又叫「天口」、「噴口」和「虎頭牌」,置於門首厭勝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犯豪宅。

③ 全面罩防毒面具的組成部分

防毒面具主要是由過濾元件、罩體、眼窗、呼氣通話裝置以及頭帶等部件組成,它們各有各的職責,同時又能默契配合。
過濾元件
過濾元件是防毒面具上忠誠的把關衛士,它只允許人體須臾不可缺的清潔空氣通過。世界各國的面具五花八門,面具上的過濾元件也是形狀各異,但它們內部結構的設計思路卻大同小異。其內部裝有對付氣溶膠(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顆粒)的過濾層,又叫濾煙層,實際上是一層特製過濾紙。它既要高效率地濾除有害物氣溶膠粒子,又要對人體的呼吸不產生明顯的阻力。
過濾元件內還裝有專門對付毒氣蒸汽的防毒炭。它跟普通民用活性炭不同、防毒炭不僅要有非常發達的微孔結構,使其有足夠大的「肚子」,能盡量多「吃」毒劑,而且要有充分發達的中孔、大孔,以使具有吸附作用的道路暢通,滿足吸附速率的要求。防毒炭除要求孔隙結構合理外,還須經特殊的化學葯劑處理,因為,對付各種毒魔單靠物理吸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藉助催化劑,進行物化反應,使其大量「吸毒」,成為身手不凡的「癮君子」。
新的防毒炭對付毒劑的能力很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防毒炭會產生一種惰性,這就是自然界的陳化作用。為了防止這種惰性的過早出現,面具設計師們必須對防毒炭進行防陳化處理。催化與陳化是兩門根深的學問,其關鍵技術,各國都秘而不宣。
過濾元件有的安在面具左邊;有的安在下頜處;有的還帶導氣管,無論安置得怎樣巧妙,都像是個贅物。據說,面具設計將出現質的飛躍。
面具罩體
面具罩體是將防毒面具各部件構成一整體的主要部件。乍看,它無非就是一塊橡皮,沒什麼大多的學問。然而,它要適合多種頭型的人佩戴,既要密合,不讓有毒物乘隙而入,又不至給人造成面部壓疼,這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僅就其與面部貼合的部位,即專家們所稱的密合框而言,面具設計師們便絞盡了腦汁。
最初,密合框由一片橡皮製成,稱單片密合框。它能與面部吻合,結構及製造工藝均十分簡單,但戴後常使人面部的突出部位感到難以承受的壓痛,動態氣密性也較差。
以後,出現了單反折邊密合框結構。它是在平面密合框的基礎上再加一圈反折邊,依靠橡膠的彈性拉力在人面部形成密合力。呼氣時面具內壓力大於外界壓力,是一種正壓氣密性好的密合框結構。單反折邊密合框無疑比單片密合框前進了一大步,然而,在滿足戰術使用要求上依然還存在較大差距。

④ 鄭州商城遺址首次發現「金面罩」,這與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相比有哪些不同

商城的金面罩是完全覆蓋面部,而三星堆金面罩則是露出五官。

繼三星堆出土文物金面罩之後,在河南鄭州商城的遺址中也發現了金面罩,這是在這個遺址發現的第一個金面罩。據考古專家們的鑒定後發現,發現的這個金面罩,從年代上來看,要比三星堆的年代還要早一些的。從這個金面罩的外形上來看,和三星堆發現的金面罩就有著很大的不同。

鄭州商城遺址

河南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代中期一個貴族墓葬群,迄今為止已經有三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個墓葬群被發現的時候,專家們發現並不是普通的墓葬群,而是一個設計規劃好的,由兩條溝壕向前伸展,有專門的出入通道,墓葬按照等級劃分,設有專門的祭祀坑,被管理得非常好。從這個古墓群里已經發掘了大量的傳世珍寶,為研究商代的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考古專家們還在繼續挖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