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走進神秘的冥王星:站在冥王星上看太陽,太陽有多大
相信不少人當年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都是按照「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的口訣來背誦太陽系內的九大行星。但是大家知道嗎?自2006年8月之後,太陽系就剩下八大行星了,現在學生的地理課本中也只有八顆行星,是哪一顆神秘消失了嗎?或許也有不少人早有聽聞, 曾經排名最末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慘遭除名,十幾年前就被踢出了「群聊」。
那麼這顆位於太陽系邊界的神秘天體,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從被發現例如九大行星,再到慘遭除名,冥王星的經歷算得上是跌宕起伏。需要注意這里說的太陽系邊界,是指它位於 柯伊伯帶 ,人們過去常以這里作為太陽系的邊界,不過目前出現了全新的看法,認為 脫離太陽引力的地區才是真正的邊界 。
既然曾被認為處於邊界,就能想像它和太陽的距離一定非常遙遠了。那麼這顆名字聽起來就很恐怖的行星上面到底有什麼呢? 如果有一天人類登上了冥王星,會看到怎樣的太陽呢?會不會就像玻璃球那麼大?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 走進神秘的冥王星 吧!
但是隨著人們的觀測更加詳細清楚,神秘感不復存在的冥王星地位逐漸下降,甚至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學會踢出了九大行星之類,劃分成了 矮行星 。
冥王星的英文名叫Pluto,這其實得於拉丁語,用漢語語音直譯的話就是普魯托。如果有對古羅馬神話傳說故事有所涉獵的人一定認識他,普魯托其實就是羅馬神話當中的 冥王 ,他掌管著冥界和世間萬事萬物的死亡。其本職工作和我國傳說中的閻王以及希臘神話中的哈迪斯相同。之所以用「死亡之神」的名字為其命名,是因為它 距離太陽過於遙遠 ,人們認為它 可以接收到的光和熱實在是太少了,應該是一個冰凍並永遠處於黑暗的行星。
冥王星的質量為1.303 1022kg,平均密度為1.854g/cm3,直徑大約2376.6km,體積很小,只有7.257 109km3。這體積大小確實算得上是矮行星,將之與地球對比會發現, 它的直徑只有地球的18.5%,大小相當於地球的0.6% 。這個古怪的小個子星球 擁有五顆天然衛星,其中最大的一顆名叫「卡戎」 ,直徑大約1208km,大小能比得上半個冥王星了。這名字還與普魯托遙相呼應,卡戎在神話當中是 冥河的擺渡人 。
冥王星的發現者是年僅23歲的克萊德·威廉·湯博,他在1930年時於洛韋爾天文台拍攝到了雙子座附近的未知行星,後經過人們研究發現,這顆行星正是人們在尋找的那顆神秘天體。
它距離太陽十分遙遠, 遠日點約在73.760億千米之外。這就導致它的表面溫度極低,常年處於零下229 。由遠日點轉到近日點需要經過248年左右,這就代表它處於絕對黑暗的時間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久。
作為太陽系曾經的九大行星之一,人們對冥王星的了解一直知之甚少,雖然發現它之後它從一團馬賽克變成了一張照片,但是那張照片的解析度還是太低了, 直到美國的新視野號正式探訪冥王星,將清晰的照片傳回,人類才看到它真實的模樣 。
新視野號是美國發射的專門用來探訪冥王星的探測器, 它於2006年1月19日正式發射 ,在成功飛越木星之後,為了降低自身的耗電,一度進入了休眠狀態。直到2015年7月14日時飛到了冥王星上方,為這場 為期9年的漫長太空旅行 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新視野號為了能在飛越時有效地拍攝到冥王星的照片,以及監測到各項數據,配備了諸多高級設備, 項目共計花費7.2億美元 。攜帶的科學儀器有7台,比如遠程勘測成像儀、紫外成像光譜儀、無線電科學設備等等,總重量超過30kg。
那麼耗資如此巨大,飛行時間又這樣漫長的新視野號到底有什麼新發現呢?新視野號探訪冥王星傳回了高清的圖片,這算得上是人類給冥王星拍的第一張高清照片。再者傳回來的監測數據顯示 冥王星的北極有冰冠存在 。其中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和氮氣 。這次探測還精準測定了冥王星的直徑,為 2370km 。
並且查看這張照片我們能看出, 在冥王星上有一個巨大的「心」形區域,其寬度能達到2000km, 不少人戲稱這是冥王星在向其它星球「比心」。據科學家推測,這一區域地下可能有著大型的 液態海洋 ,這種海洋的存在將會證明冥王星並不是一顆「死亡之星」,具備 孕育生命的條件 。
總之新視野號的探訪,使得冥王星的面貌在人類面前更加清晰了,它的表面看起來並不是那樣死氣沉沉的。並且科學界指出,冥王星冰凍的條件使得它成為了一個 天然的「太陽系 歷史 書」 ,上面的許多物質和岩石也許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了。並且雖然與其它行星相比,它的個頭有些小,但是它還是 目前人們在柯伊伯帶發現的最大天體 。
冥王星距離太陽這么遙遠,才造就了自己冰雪皚皚的環境,那麼如果有一天我們的 科技 發展到一定程度,能夠搭 乘飛船去冥王星上面旅行,看到的太陽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冥王星的近日點和遠日點,挑選看日出的時間當然是要在近日點的時候了。 冥王星的近日點和遠日點相差較大,差距能達到30億公里 ,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59億公里,比地球到太陽的39倍還要多一些。在這種條件下,即使在我們看來能量巨大的太陽光,照射到冥王星也需要五個半小時,相當於 地球已經艷陽高照了,冥王星的太陽可能才剛剛升起 。
並且根據人類視覺對光線的感知有所不同,太陽的視星等為-26.74,絕對星等為4.83等,這樣的光芒在我們看來比較刺眼。
至於大小,就和地球上看星星差不多了。畢竟隔著這么遠的距離 ,哪怕太陽的體積佔到了太陽系的99.86%,看起來也和玻璃珠差不多大。 所以大家想登陸冥王星看一場日出,在古老冰蓋上曬一個太陽浴的夢想可能要落空了。當你登陸之後,只會感嘆原來太陽也能變得這么小。舉目望去, 四周的世界彷彿都在沉睡,被堅硬的冰層死死封住。
不少科學家指出,其實在地球上也能體驗「冥王星時刻」。大概就是地球的黎明或者黃昏當中一個昏暗的時刻,那光亮和我們看見的太陽大小與冥王星的正午一樣,如果這樣說, 冥王星是否可以叫做「黃昏之鄉」呢?
時至今日,雖然新視野號成功飛越冥王星,並且拍下了它的照片。但是在冥王星的身上仍舊存在著諸多未解之謎, 不論是它橢圓形的怪異軌道,還是它與天然衛星卡戎之間的潮汐鎖定,都體現出它非同尋常的一面 。
冥王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 其軌道甚至都不在黃道面之上,與黃道面的夾角高達17 。並且與大多行星的近乎垂直不同。
其次就是它的衛星卡戎了,這個天然衛星一度被稱作是冥王星的弟弟,它們兩組成的是太陽系中從未見過的 「雙星系統」 。它的體積是冥王星的一半,所以並不是單方面被冥王星捕捉,而是 共同繞著一個重力點在做旋轉運動 。所以雖然名義上卡戎是冥王星的衛星,可是科學家卻稱它們為雙星體。
此外,冥王星上的大氣成分,以及是否存在遠古的地球海洋等等,都尚且處於迷霧當中,無法做出解答。科學家們指出, 在如此冰冷的環境之下,也許封存著許多的病毒,零下200 無疑是病毒的天然冰櫃 。因此,可能是出於對病毒的畏懼,人們雖然好奇冥王星到底是什麼樣的、有沒有生命,但是對登陸和移民卻很少提及。
雖然今時今日的冥王星環境,看起來就如其名,對於我們這種碳基生命而言,就像是地獄一般的存在,但是也有不少人大開腦洞,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太陽作為一顆恆星,雖然現在是 黃矮星 ,但是在演化中遲早會從壯年走向老年,屆時它會變成一顆 紅巨星 ,不斷地膨脹,就像是吹了氣的氣球。
根據科學家預估,這個膨脹的大小會使太陽不斷向外延伸,我們所處的地球距離太陽第三近, 無法逃過被吞噬的結局 。推測當中顯示,太陽最終會膨脹到木星的軌道附近,那時冥王星距離太陽就不像現在這么遠了。
所以有人認為 冥王星上的冰到時都會融化,而它和太陽的距離會使得它變成一顆宜居的星球 ,到時這里充足的水源足夠使人類安居樂業。而且在冥王星居住,對於我們 探索 系外會更加方便 ,無形中就縮短了極大的距離。
當然,這種看法主要還是基於推斷和想像,對於冥王星內部我們知道的還是太少了, 希望在深空 探索 科技 的不斷發展之下,未來我們能對它有更多更全面的認知 。
⑵ 數學,幫助揭開了冥王星的神秘面紗
在此,我們將介紹一名不知名女數學家,是她通過計算幫助科學家們發現了冥王星。
未註明日期的伊麗莎白·威廉姆斯的照片。
在九十年前的2月18日,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收集了大量數據,證明了某顆行星的存在,這名行星最終被命名為冥王星。那時,天文學家們已經認識到,如果不是藉助於那名被 歷史 遺忘了的數學家的計算,這顆行星幾乎不可能被發現。這位數學家就是伊麗莎白·威廉姆斯(Elizabeth Williams)。她曾在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厄爾(Percival Lowell)的手下工作,更是第一個運用理論解釋第九顆行星的存在的人。洛厄爾在他的繼任者克萊德·湯姆伯格(Clyde Tombaugh)最終發現神秘的冥王星之前就去世了,但這兩人的研究都依賴於威廉姆斯所做的計算。但是,無論是威廉姆斯還是數學演算法,他們都在發現冥王星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
「非常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太多關於她的信息」來自被稱為羅威爾天文台(Lowell Observatory)的博士研究生凱瑟琳·克拉克(Catherine Clark)如此告訴Space.com,「目前有許多關於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爾和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
這些計算結果對湯博最終發現冥王星至關重要。對於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觀測是邏輯搜索的動機。「帕西瓦爾·羅威爾第一個注意到了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軌道並不完全像理論計算一樣的處於它們該在的位置」克拉克這樣說道。當羅威爾注意到了這些差別,他意識到那時候天文學對於太陽系的認識還是不完整的。
但需要找到太陽系地圖上缺失的那塊拼圖離不開數學的幫助——而且是十分復雜的數學,這是威廉姆斯和其他數學家們的派上用場的地方。在計算機被發明之前,存在一種人肉計算機——一般是由女性擔任,因為這是一項十分繁瑣的工作——用人工完成了天文學家所需要的所有復雜計算。對於羅威爾的研究來說,威廉姆斯已經通過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軌道差異計算出了計算出了他應該去哪裡尋找缺失了的一個大型物體。但羅威爾從未能注意到冥王星(Pluto),所以這項任務被擱置了好幾年直到湯博接手了這個項目。
在這之後的1930年,當湯博發現一個物體正在通過太陽系移動時,一切計算終於有了回報。克拉克說:「那些特定計算結果導向了一個特定的結果,這令人十分興奮。」
但威廉姆斯不能在當場見證這一切了。1922年,威廉姆斯結婚了,當時羅威爾的遺孀覺得僱傭一個已婚婦女是不合適的行為,所以開除了威廉姆斯。於是威廉姆斯夫婦到了牙買加的哈佛天文台工作。1935年,威廉姆斯喪偶成為了一名寡婦,搬到了並搬到了新罕布希爾州,並最後死於貧窮。
自2015年起,時至今日,美國宇航局新視野號探測器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冥王星詳圖。(圖片致謝: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院)。
上個月,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會議在火奴魯魯舉行,在這次會議上,克拉克就威廉姆斯和洛厄爾天文台 歷史 學家凱文·辛德勒的合作,展示了威廉姆斯以及她的工作。她告訴Space,對威廉姆斯的故事印象深刻是在於「了解了女性進入這個領域的切入點以及在一開始她們被允許做什麼。」而且,我認為我做不到用手去進行這些龐大的數據計算。
克拉克說,在她的工作領域上,威廉姆斯特別有才華。「撇去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計算本身,她所做的是真正的高等數學。而且她的雙手很靈活,能夠同時用兩只手寫字,」她說「她能一邊用右手寫著草書,一邊用左手寫著印刷體。」 當然,在她工作的數十年後,天文學家們不再需要手工計算軌道奧秘了。
克拉克說「現如今我們非常依賴現代機器計算機處理我們的工作,我們也用它進行一些非常瘋狂的科學實驗。」但在知道天文學家們以前是怎樣工作的後,她說,「這讓我們不禁回望天文的發展 歷史 ,讓我們對那些計算天文數據的人們心存感激,特別是很多女性,因為她們走在數據計算的前端。」然而威廉姆斯工作的抹去,提醒我們女性從科學史上被抹去。但克拉克說,「即使她們身處幕後,她們也仍在為這一領域做出貢獻。」
相關知識
冥王星(小行星編號:134340)是位於凱伯帶的冰態矮行星,海王星軌道外的環狀星體。它是凱伯帶第一個被發現的天體並是已知的最大的矮行星。
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了太陽外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1992年後隨著在凱伯帶發現的數顆尺寸與其相近的天體,冥王星行星的地位開始受到質疑。2005年,發現了一個在分散的圓盤帶中的,比冥王星重27%的矮行星,厄里斯。這致使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的第26屆聯合會議上正式從學術上定義「行星」。根據「行星」的新定義,冥王星被排除在外,並被重新定義為矮行星。
冥王星是直接圍繞太陽的第九大和第十重的已知天體。它是已知的體積最大的海王星外天體但是重量要比厄里斯小一點。和其他凱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冰和岩石組成,相對來說較小,大約是月球六分之一的重量,三分之一的體積大小。冥王星有一定程度的偏心並傾斜圍繞太陽公轉,因此它離太陽的距離由30到49天文單位(44到74億千米)不等。這意味著冥王星會周期性地比海王星距離太陽更近,但海王星穩定的共振軌道阻止了他們相撞。太陽光大概要經過5.5個小時到達冥王星,按其平均距離(39.5天文單位)。
伊麗莎白·蘭登·威廉姆斯(1879.2.8-1981,生於康涅狄格州普特南市)是美國人類計算機專家和天文學家。她於1903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專業畢業,是這個專業最早的一批女性畢業生之一,後於1905年被珀西瓦爾·洛厄爾(Percival Lowell)僱用在波士頓工作,工作內容是通過數學計算來預測一顆被洛厄爾認為會影響海王星和天王星軌道的行星X的位置。她是1915年洛厄爾項目的人類計算機負責人,她的計算幫助預測了未知行星位置。洛厄爾於1916年去世,這意味著該項目從此中止。20世紀20年代末,該項目重新啟動,並聘請克萊德·湯姆伯格(Clyde Tombaugh)領導。湯姆伯格藉助於洛厄爾的研究成果將該未知行星定位在1915年拍攝的一個天空區域中,該行星被他識別為新行星,後於1930年被命名為冥王星。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網路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Meghan Bartels-回復很慢,Cher,Thymol酚藍,DmK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⑶ 外國盜墓賊盜掘的神秘「星盤」,是贗品還是很難得的寶貝
人類漫長的文明史,有許許多多的文物流傳下來。因為這些文物經過時間的洗禮,所以無一不擁有了不菲的價值,於是就出現了一門文物造假的技藝。到了現代,隨著收藏市場的大眾化,造假更是以一種近乎瘋狂的姿態,席捲著每一個收藏的種類,而且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有意思的是,外國有一件文物本來是真品,卻差點兒被認定為贗品。這是件什麼樣的文物,又為什麼會被差點兒當作贗品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經過科學而准確的鑒定,內布拉星象盤終於可以被正名了。於是,內布拉星象盤一下子成為了無價之寶。今天,內布拉星象盤被存放在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的邦立史前史博物館里,它的歷史價值,與英國的巨石陣,埃及的金字塔一樣重要,它是一件擁有著許多未解之謎的,非常難得的珍貴歷史文物。
⑷ 求神秘星球孿生公主圖片
芳芳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9%AB%D6%F7%B7%BC%B7%BC&z=0 烏日圖我空間里還有很多神秘星球孿生公主的圖片,你去看看吧!!! o(∩_∩)o...
⑸ 神秘星球孿生公主 順哲和菲菲,烏日圖和芳芳在一起圖片!
http://hi..com/city%B9%AB%D6%F7/album/item/459fad35動圖: http://post..com/f?kz=270378205
非動圖: http://hi..com/feifeigongzhu6/blog/index/1125480c3af3cf1f.html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CF%C9%FA%B9%AB%D6%F7+%B7%C6%B7%C6&in=24752&cl=2&cm=1&sc=0&lm=-1&pn=57&rn=1&di=83637401&ln=147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CF%C9%FA%B9%AB%D6%F7+%B7%C6%B7%C6&in=24752&cl=2&cm=1&sc=0&lm=-1&pn=44&rn=1&di=90191641&ln=147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CF%C9%FA%B9%AB%D6%F7+%B7%C6%B7%C6&in=24752&cl=2&cm=1&sc=0&lm=-1&pn=62&rn=1&di=88886281&ln=147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CF%C9%FA%B9%AB%D6%F7+%B7%C6%B7%C6&in=24752&cl=2&cm=1&sc=0&lm=-1&pn=106&rn=1&di=92816521&ln=147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2%CF%C9%FA%B9%AB%D6%F7+%B7%C6%B7%C6&in=24752&cl=2&cm=1&sc=0&lm=-1&pn=119&rn=1&di=95428321&ln=147 http://hi..com/%C9%F1%C3%D8%B5%C4%C2%CF%C9%FA%B9%AB%D6%F7/album/%C4%AC%C8%CF%CF%E0%B2%E1
http://hi..com/%C9%F1%C3%D8%B5%C4%C2%CF%C9%FA%B9%AB%D6%F7/album/%C4%AC%C8%CF%CF%E0%B2%E1#/%C9%F1%C3%D8%B5%C4%C2%CF%C9%FA%B9%AB%D6%F7/album/%CB%AB%D7%D3%D0%C7%B9%AB%D6%F7%28%B1%DA%D6%BD%D7%A8%C7%F8%29/index/0
自己慢慢看吧,挺好的。
⑹ 探索神秘星空——Sky Guide 星空指南
寫在前面
提到星空二字,筆者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曾經站在老家的大山頂,抬頭望見的那一條璀璨的銀河,看著浩瀚無盡的星空,內心不知為何也變得純粹與寧靜了起來。但若是有人指著天空的星星問我,那是什麼星呢?說來慚愧,筆者雖愛星空,卻對星空了解甚少,相信也有很多朋友與筆者一樣,於是乎筆者找到了一款出色的星象指南應用——Sky Guide,希望分享給喜愛星空的大家和天文愛好者們。
璀璨星空
打開Sky Guide,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一片璀璨的星空,軟體會根據定位位置來自動適配星空的角度,最大限度的還原你所看到的真實的星空。手指在星空上拖動可隨意瀏覽你感興趣的位置,若是點擊上方的指南針圖標則會進入實境模式,軟體會利用手機中的陀螺儀來模擬真實星空的位置,頗有虛擬現實的味道,看到一顆不認識的星星或者衛星?把手機放在星空上找到它吧!然後點擊星星旁出現的「i「圖標,便可以看到它的詳細信息了,非常方便。
Sky Guide的星空界面採用了極高解析度的3D采樣星圖,這使得你可以找到那些不是那麼容易觀察得到的星星,搭配大師操刀的星座圖樣,能給人以一種非常震撼的星圖效果,而且Sky Guide還擁有其獨特的聲景功能,恆星發出的聲音是根據其溫度和大小製作的哦~最令人興奮的是Sky Guide搭載了特別的濾波器功能,讓你可以觀測到在各種波長下的星空。
在星空瀏覽界面從屏幕底部向上滑動會調出時間選項,這使得你可以觀看任何時期星空的神秘面貌,同時你也可以在這里加速時間的流逝,感受星空的變化,速度夠快還會產生非常漂亮的星軌效果,筆者非常推薦大家試一試~
快捷搜索
作為一款指南向的APP,光有一張好看精緻的面孔當然是不夠的,Sky Guide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搜索模塊,點擊屏幕右上角的放大鏡按鈕進入搜索界面,我們可以看到Sky Guide一共提供了「星座、恆星、太陽系、彗星、天空深處、衛星「六大瀏覽選項,並且進入後能夠按照亮度,可見性等順序進行瀏覽,找到自己想看的星星後,名稱下方會有觀察時間的信息,點擊會自動將你引導至所選的區域。若是想搜索自己想知道的星星或者衛星怎麼辦?直接點擊最上方的搜索欄搜索即可。同時你也可以收藏自己喜歡的星座星星或是衛星並及時了解它們的動態哦。
通知推送
作為一款觀星APP,必不可少的當然是通知推送功能了,Sky Guide支持推送重要信息,並且支持ios8的工具欄入口,只需下拉通知欄,你便能看到太陽系行星和月亮的詳細起落信息,同時流星雨、彗星、日月食及人造衛星也會在這里提前提醒你觀測,不會讓喜愛星空的你錯過難得的觀測機會。並且軟體還支持了Applewatch,製作同樣非常地精美。
小結
即使在數目繁多的同類軟體中,Sky Guide也算得上是一款非常優秀的軟體。簡單的操作,精緻的界面,全面的功能是你選擇它的理由,雖說衛星算是拓展功能需要額外付費,但軟體低廉的價格和極少的內購相比其他相同功能的軟體來說已算是足夠良心了,而且APP STORE編輯推薦中也經常能看見它的身影,筆者非常推薦各位天文愛好者和喜愛星空的大家選購。
⑺ 最近照:一起來欣賞穀神星圖片大全
「青燈古佛之畔,一人輕捻舍利子,卻長發垂耳,不與旁人相同,輕輕地嘆息溢出,寺外不知名的鳥低聲鳴唱,轉瞬間身旁黑暗傾泄而下,清香味湧入鼻尖。」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欣賞穀神星圖片大全吧!
可能感興趣》》穀神星的神秘光斑是什麼怪物
起源演化穀神星可能是尚存的原行星(萌芽期的行星),於45.7億年前在小行星帶中形成。雖然大多數內太陽系的原行星包括所有(月球-火星大小的天體)不是和其他的原行星合並成為類地行星,就是被木星彈射到太陽系外。
穀神星相信是留存下來較為完整的(另一顆可能是原行星的是灶神星,它的體積更小,並在固化後曾遭受重大的撞擊,損失它自身~1%的質量),一個替代的理論則認為穀神星形成於古柏帶,稍後才遷移到小行星帶。
穀神星的地質演化取決於形成期間和之後可用的熱源:來自微星吸積的摩擦力、各種不同放射性元素的可能包括短半衰期的元素(像是Al)。這些被認為已足以使穀神星在形成後不久分異為岩石的核心和冰的地函。
這種過程可能導致表面被水火山和地質構造重塑,消除了古老的地質容貌。由於它比較小,穀神星會比較快的冷卻而有效的阻止導致早期地質結構重整的過程。任何在表面上的冰都會逐漸升華,留下各種的水合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
今天,穀神星似乎是一顆地質處於非活躍狀態的天體,表面可能因受到撞擊的影響。大量的水冰存在於其組成內,使得穀神星內部可能有一層液態水的存在,這個假設的層或許可以稱為海洋。
如果有一層液態水存在,相信他會藉於古體的核心和冰地函之間,就像在理論上存在於歐羅巴的海洋一樣。海洋的存在更誘可能將溶質(即鹽、氨、硫酸或其它的防凍劑等成分)溶解在其水。
奇點星座網,很多女生都會關注的星座知識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還可以在底部在線咨詢奇點星座網。
⑻ 這張圖片是《神秘星球孿生公主》的哪一集
42
⑼ 三星堆遺址在哪裡(神秘的三星堆到底埋葬了多少傳奇)
華夏文明過往的印象是中原一家獨大的「月朗星稀」格局,但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包容的風格,有學者就說 華夏文明其實是「滿天星斗」的格局,是多種文明一起締造了華夏文明。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對這個「滿天星斗」說法強有力的支持就是 三星堆遺址 。
01
什麼是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位於 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 ,分布面積大約12平方公里,三星堆的頂部原有起伏相連的三個土堆,寬10米左右,因與馬牧河北岸的月亮灣台地隔河相望,清嘉慶《漢州志·山川志》中有「三星伴月」的美稱。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於 1929年 被無意中發現, 1931年 進行了首次發掘,但是受條件所限,在持續了十幾天、出土了600多件玉器和陶器之後就結束了,此後發掘工作就一直處於停頓狀態,直到 1986年 春天發掘出一號、二 號祭祀坑,才終於讓三星堆在沉睡數千年之後, 成為了震驚世人的世界級考古大發現 。
02
三星堆都有哪些驚世駭俗的寶藏
在已經出土的上千件珍貴的文物都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可以稱為 中國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
其中,有高2.62米的 青銅大立人 、有寬1.38米的 青銅面具 、更有高達3.95米的 青銅神樹 ,均堪稱為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 金杖 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青銅大立人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面部特徵為高鼻、粗眉、大眼、闊嘴,眼睛呈斜豎狀,大耳朵,耳垂上有一個穿孔。腦袋後端有發際線。立人像身軀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誇張,兩只手呈抱握狀。
通體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圖案,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整體形象典重庄嚴。
這是 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立人像 ,身高1米7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稱為 「世界青銅像之王」。
青銅縱目大面具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面具寬1.38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 造型極度誇張,既像人又像怪獸,耳朵高聳,眼球凸出。宛如神話故事裡的千里眼、順風耳,十分生動而神秘。
而尤其特殊的是有四件青銅人頭像帶著黃金面罩 ,這幾件黃金面罩用金塊捶打成金皮,再依照人頭像塑造,上齊額下包頜,左右兩側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鏤空,面罩與人頭像之間用生漆調和石灰作為粘合劑,將黃金面罩牢固的粘在青銅頭像上。
頭像的樣貌也非常奇特,杏狀立眼,蒜頭鼻,雙唇緊閉,略帶笑容,面部豐腴飽滿,在三星堆出土的銅頭像中,最具寫實風格。
青銅神樹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經過修復後的殘高近4米,由於頂端的部件缺失,估計完整高度在5米左右,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
樹干筆直,套有三層樹枝。每層伸出三根枝條,所有樹枝都像柳樹一樣柔和的下垂,九條樹枝大致相同,枝條中部伸出短支,短支有花蕾,花蕾上各有一隻昂首翹尾的小鳥,而在樹幹上還有一條蛇將要從樹上下蜿蜒而下。
大玉璋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通長54.4厘米上寬下窄,射部和柄部兩面各陰刻兩組圖案,每一組包括5幅圖案,包含了人、山、水、雲,每幅圖案之間由兩條平行線相隔,所表示的似乎是表達了治水祭山的寓意。
金杖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全長1.42米,直徑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桿上,而木桿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凈重約500克。金杖的一端,刻有圖案,共分三組。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後對稱,頭戴五齒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墜,面帶微笑的人頭像。
另兩種圖案相同,上方是兩支兩頭相對的鳥,下方是兩條兩背相對的魚。它們的頸部,都疊壓著一根似箭翎的圖案,瑰麗異常。
03
三星堆——華夏文明的新起源?
圍繞著三星堆,世界各國的考古專家爭論了幾十年,有人先入為主地認為像 二十八宿、陰陽概念、農歷、青銅鑄造技術,這些文明的產物在西亞地區早已先於中國存在,而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又與中原地區夏商文化存在很多明顯的差異,所以他們也就 認定三星堆文明是 來自異域 , 比如 西亞文明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可笑的是,如果這種推論成立,那麼古埃及或者其他地區的文獻中就應當有相應記載,但到目前為止從未發現有任何這種記載的痕跡,所以,這種推論只能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憑空想像。
更何況,華夏大地上的文明歷史,並非只是「夏、商、周」這樣的單一文明中心發展過程,而是有多個文明中心。根據已知的豐富考古成果,我們可以認定一個確鑿無疑的歷史事實,即: 華夏文明是起源於多個地區,以其大致共同的狀貌,逐漸匯聚成了強大的同質文明。
華夏文明的內核,雖然是黃河下游的炎黃文明,但在此之前,其中許多史前文明體,都創造了不亞於夏商文化的燦爛成果,炎黃文明也是多點分布、多元起源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諸如黃河流域的 龍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二里頭文化 ,遼西的 紅山文化 ,長江流域的 屈家嶺文化 、 河姆渡文化 ,夏朝斷代始於公元前2070年,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 良渚文明 則證實了華夏文明至少有5300年以上的歷史,早於三星堆文明近千年……
三星堆的文明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是地地道道的華夏文明,與其他這些地區的文明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它們可能並不是存在於同一個時空里。
三星堆雖然消亡了,但她的文化內核並未完全消散,而是通過種種渠道,融入了華夏文化的滾滾洪流。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在古文明匯聚的過程中,炎黃部族起到了絕對主導作用,正是在其不斷擴張與融合之下,華夏民族才造就了夷戎蠻狄千族共祖、東西南北萬姓一宗的繁榮局面。
多元意味著兼容,兼容往往造就強大張力。華夏文明正是在一步步兼容中,形成了綿長而強大的生命力。
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只有中國的文明沒有斷線,保持了約五千年的文化傳承,這份成就的取得,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驕傲與自豪!
04
三星堆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人們發掘出了三星堆這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卻又彷彿走進了一座跨越時空的迷宮, 有太多的謎團等待著去逐一破解 。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古蜀國是如何出現的,又何以突然消亡?近4平方公里的古城突然變成廢墟,是因為發生了特大洪水?是因為突遭外族入侵?是因為內亂?三星堆文明,是否也隨著這些器物的埋藏同時徹底消失了?
出土的這些工藝高超的精美文物,形制、審美與同時代的中原地區夏商文物區別明顯,青銅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這種容貌特徵的差異大到讓人感覺不可理解、極其神秘。
難道三星堆文明是和其他地區文明融合雜交的成果?甚至就是源於這些文明嗎?
三星堆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中有大量海貝、象牙,與古南亞文明有多處共有特徵,難道這或者又說明三星堆的文明是古蜀國通過「西南絲綢之路」與古印度、古南越等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及文化融合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生活在三星堆的古蜀人是使用什麼工具進行農業生產的呢?他們到哪裡去採集金礦、銅礦和玉礦的呢?他們又是如何開鑿堅硬的礦石的呢?
究竟是誰創造了三星堆文明? 古蜀人當時連像樣的文字都沒有,如此輝煌燦爛、光照千秋的文明,真的是由他們一手創造的嗎?假如不是古蜀人創造的這種文明,那麼又會是誰把這種文明帶到了這里? 難道三星堆文明真的是 來自外星的文明嗎?
三星堆遺址到目前為止僅僅發掘出了8000多平方米的區域,那麼 其他更多還沒有發掘的地方又會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05
三星堆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與三星堆遺址一、二號坑中出土的金面具相比,此次最新出土的金面具,顯得格外厚重且與眾不同。
三星堆遺址被譽為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它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顆星辰。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對於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還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無限期待三星堆可以 「再醒又驚天下」 。
⑽ X行星神秘何在
人們已經在其他恆星周圍探測到超過1600顆行星,你肯定覺得我們也知道在太陽系中有多少行星離地球更近,對吧?其實並不一定!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動盪的 歷史 ,包括最近一項有趣的發現,那就是尋找神秘遙遠的X行星。
為了了解這一發現,讓我們深入研究一下在太陽系邊緣帶,潛伏在海王星外圍的這個神秘遙遠星球的 歷史 。
什麼是矮行星?
在十九世紀中期,我們太陽系就有七個已知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然而,在那個時候,天文學家們注意到天王星軌道上出現了無法解釋的波盪,使它不能沿著正常直接的軌道運行。為了解釋這些波盪,法國數學家勒維里爾和英國數學家亞當斯預測,天王星之外一定存在一個大行星,來自這個行星的引力拖拽導致天王星的軌道偏離。1846年,天文學家約翰加勒發現了海王星。
圖解: 冥王星,最著名的矮行星
然而,海王星的質量並不能解釋天王星軌道上的差異,因此在1906年,美國大亨和天文學家珀西瓦爾·洛威爾開始尋找一顆他認為除了海王星之外,必須存在的行星。然後,毫無疑問,在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了冥王星。近五十年來,冥王星被認為是解開了天王星擺動的奧秘。
然而,隨著天文學家對冰川世界更多的了解,在1978年最終確定冥王星太小,無法激發必要的引力拖拽。對這顆神秘行星的搜索一直持續到1992年,當旅行者2號探測器展示出了更詳細的觀測結果,天文學家才發現他們高估了海王星的質量。他們重新調整了海王星的質量,發現可以消除天王星的軌道偏離。
圖解: 旅行者2號所拍攝的海王星
雖然冥王星不再需要解釋軌道差異,但在2006年之前的75年裡一直是太陽系裡最遙遠的第九個行星。那年的八月,國際天文聯盟的天文學家投票決定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
隨著我們對太陽系的 探索 越來越多,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在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伊伯帶里發現了很多天體。這些所謂的柯伊伯帶天體的大小從冰塊到數公里寬不等。新地平線探測器是最近第一個近距離觀察柯伊伯帶的任務點。
圖解: 外行星和柯伊伯帶的摹擬:(a)木星和土星2:1共振之前,(b)在海王星軌道遷徙之後,柯伊伯帶天體被散射至太陽系內(c)柯伊伯帶天體被木星排斥之後。
隨著對柯伊伯帶的研究越來越多,事實變得清晰:如果冥王星如今被發現,它不會被視為行星。冥王星就像是柯伊伯帶天體!它可能是最龐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不管怎樣都是柯伊伯帶的天體。因此,冥王星現在被稱為矮行星。一個矮行星與一顆博納法德行星有相同的性質,它圍繞太陽運行,而且它的質量足以使其形狀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保持平衡。但它的大小不足以清除軌道附近的碎片。
復仇女神星
在冥王星被降級之前,關於太陽系中另一顆行星的爭論從1986年重新開始,這次不是因為天文學家而是因為古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的大衛·勞普和傑克·塞普科斯基聲稱,他們對化石記錄的調查決定了大規模滅絕的發生是有周期性的,他們把這歸咎於某些外星因素。
不久之前,天文學家的兩支隊包括惠特米爾、傑克遜、戴維斯、胡特和理查德·穆勒在內的兩支天文隊伍獨立地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他們假設太陽不是一顆單獨的星,而是和褐矮星一起的雙星系統,軌道高度橢圓。褐矮星屬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它們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0到80倍,木星是我們最大的行星,它們無法維持恆星所需的核反應,是無法發光的星星。
預測大約每2600萬年褐矮星會接近地球的原因它巨大的橢圓軌道。當矮行星進入軌道時,它會擾亂在奧爾特雲中的彗星,一團彗星和其它天體預測將以比柯伊伯1000倍更遠的距離圍繞著太陽(以及我們整個太陽系)。奧爾特雲中的這些擾亂會導致彗星落在地球上造成很大的傷害,這顆失敗的矮行星被稱為「復仇者」。知道最近(大約2010),更新的化石記錄的分析表明,大規模滅絕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那麼有周期性,復仇者女神假說也基本上也已經停止了。
堤喀行星
1999年,三位天文學家(路易斯安那州的馬爾他、惠特曼和惠特邁爾)通過預測一顆至今未被發現、和木星一般大的氣態巨行星在奧爾特雲圍繞著太陽運行,再次引發了有關神秘X行星的爭論。他們的預測是基於在彗星軌道上觀察到不規則的現象,他們認為這能解釋這顆神秘行星的引力。
為了不與更死亡的復仇者行星搞混,這顆被預測的行星叫堤喀,希臘的繁榮女神,也是復仇女神的「好姐妹」。盡管這顆行星可能非常微弱,以至於在光學搜索中無法被探測到,但它在紅外線中的發射應該遠高於美國宇航局最新的紅外空間探測器WISE任務的靈敏度極限。WISE未能探測到這樣一顆行星,這使得它的存在變得不可能。
行星九
在過去的一些年,有關X行星的爭論再次被喚醒,這次是通過科學家對柯伊伯帶天體軌道的學習進行研究。2003年,行星科學家布朗、特魯基略和拉比諾維茨發現了賽德娜,賽德娜是一顆太陽系中最遙遠物體的小行星,以因紐特海的女神命名,盡管她住在北冰洋的深處。因為一些奇怪的物體,行星科學家 Scott Shepphard和Chad Trujillo在2014年宣布,在太陽系外圍發現了天體和遙遠的軌道,包括VP133。Shepphard 和Trujillo在距太陽最近的地方注意到,VP113還有賽德娜和其它四個遙遠的小天體都非常接近黃道,黃道是指其他行星圍繞其運行的二維平面。
圖解: 藝術家所想像的塞德娜地平線,可以見到銀河、太陽、心宿二及角宿一
然後,天文學家康斯坦丁·巴蒂金和邁克·布朗宣布了一項推進軌道計算發展的發現:不僅這六個天體都經過黃道,而且它們還在同一地點通過了這個軌道。統計數據表明,這樣不尋常的聚集隨機發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0.007,而且還沒有大的證據支撐。數學數據進一步表明目前為止被稱為「第九行星」的假象行星的質量大概是地球的十倍,每15000年繞太陽一圈。巴蒂金和布朗認為,在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這顆行星被擊出了原來更近的軌道。
這個假設最終會發現一顆神秘的行星嗎?只有時間(和更多的研究)能告訴我們。不過,如果你問邁克·布朗,他會引用這句話:「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呢?這次的不一樣因為這次我們是對的。」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網路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quickanddirtytips-青草Lynn- Sabrina Stierwalt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