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在哪裡看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採用數字科技加上動畫製作,再結合聲光電技術融合創作而成,並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專利認證。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展區採用仿宋建築風格,整個展棚長89米,寬20米,高9米,展覽總面積約2000平米。整個展區分為序廳、主廳兩部分。
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運用計算機科技與尖端投影技術,將張擇端那幅原本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的畫作,放大了30倍,用12台高清投影機投射在長128米、高6.5米的曲線形屏幕上。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全長128米、高7米,使用了數十台世界級工程電影投影儀及專業幕布。整個畫面以4分鍾為一周期,分白天、黑夜兩種展示模式。2010年,該展覽曾成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鎮館之寶。
❷ 有科技感3D平面圖,滑鼠放上去會動的banner圖,是用什麼軟體製作的。效果如下
多個圖片元素通過滑鼠移入觸發運動。這上面的圖其實是三個透明圖片和背景疊加出來的,每個圖片好像都做了層。
❸ 科幻畫怎麼畫
你是說方法還是題材?我都給你吧: 是要圖片的話: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m=result&fr=&sf=1&fmq=1325574549988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B%B7%B1%A3%BF%C6%BB%C3%BB%AD&s=0 是要題材的話:http://ajxx.xhe.sh.cn/cms/data/html/doc/2009-03/27/34503/ 要方法的話:少兒科普美術作品怎麼進行創作?作為美術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參加科普美術活動?我自1994年起在區少科站參加此項工作,通過參加一系列的科普美術活動(包括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賽)從自己的角度闡述了一些觀點與想法。
一、 少兒科普美術創作的重要性:訓練青少年用繪畫來表達科學技術是青少
年科技活動的任務之一。探索未知世界是科學活動的核心,青少年包括幼兒也不例外,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活動,而孩子們對於科學實踐活動的創造最好表達手段之一就是:繪畫,即科普美術的創作,這里包括科幻畫的創作。
二、 科普美術創作前指導教師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第一,作品創思恰當,
符合年齡階層;第二,創作方向明確,鼓勵學生大膽創意;第三,要用童心來理解、看待青少年的科幻畫創作。
三、 少兒科普美術作品的三大基本要素:第一,科學性,它包括三方面的因
素。首先是真實性,包括構思創意的真實及內容的真實,即唯物性。其次是准確性,即內容的准確性,包括一系列科學原理的運用。如何引導孩子們准確的掌握所描繪對象的科學依據及原理是創作的難點。第二,創意性,首先確定一個正確的創作意圖,通過創意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次,選定恰當的題材與選題,科幻畫首先應表現人類尚未發現及近期努力實現的科學創意和發明;第三,藝術性,它包括用各種繪畫技巧與藝術造型,沒有藝術性的作品,談不上是科普美術,充其量只能算科技圖紙。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十個部、委、辦共同主辦的一項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科幻畫賽是其中主要的系列賽之一。我區少科站今年共組織全區30多所學校參與此項競賽,經過區、市、全國層層選拔,共獲得全國二等獎2名,市一等獎2名,市二等獎9名,其他等第獎若干。初次組隊,成績尚可,經驗不少,特在此談談自己對於此項競賽及相關科普美術活動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一、訓練青少年用繪畫來表達科學技術,是青少年科技活動的任之一。
我們生活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信息高速變幻,在物質生產中, 知識被當作思想工具;在科學生活中,獲得知識也成為了主要目的。探索未知世界是科學活動的核心,青少年包括幼兒則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探索他們的未知事物,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活動,而孩子們對於科學實踐創造的最好表達手段就是通過繪畫的形式來表達,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科普美術作品的創作。而作為科普美術作品中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幻畫更是成為世界各國青少年喜歡參加的一項有益的科普活動,它為少年兒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插上了科學想像的翅膀,對於活躍孩子們的身心,激發創作的靈感,培養創新思維,嘗試手腦並用,以及倡導科學和藝術的融合與交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畫家達.芬奇,他同時就是一個科學發明家(輪胎、直升機的草圖設計)。
當然在科普美術創作的同時,作為指導教師首先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作品創作的構思一定要恰當。適用於科幻創作的內容很多,創作的技法又各異,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創意及技法對各階段的青少年來說都要切合他們的知識水平,符合他們的已掌握的科技程度,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當然要求的程度可略高一些,以發掘他們的創造才能;第二,要相信青少年的創造力,指導教師在布置創作要求時,一定要方向明確,同時又不墨守陳規,鼓勵他們為達到既定的畫面效果,多方面、大膽地去設想,去創造,對於初稿設計的作品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中肯的分析,對於那些構思大膽,獨辟蹊徑的佳作更應當予以充分的肯定;第三,要用童心來看待青少年的科幻畫創作,對於創作初期孩子們即興完成的初稿作品,要求指導教師從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出發,以純真的童心去審視作品,因為初稿的作品中往往都凝結著青少年對科學領域的初步暢想和理解,對於那些極小的成功和點滴的創意都應予肯定和進一步的啟發。
二、 科普美術作品創作的三大基本要素:
1、 科普美術作品的科學性
在科普美術作品的基本要求中,首先是作品的科學性,少兒科普美術作品也不例外。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真實性,科普美術作品的內容無論是構思或創意都必須有一定的真實性,科普美術的生命在於真實,絕不能弄虛作假,無中生有。這里的真實性,實質就是唯物性,既同*****之類的偽科學劃清界限,從這層意義上講,科幻畫的科學性應當是真實、可行的,這說明科幻畫的幻想與假定應當基於科學的幻想和假定,同時幻想的假定與境界也必須體現出科學性,這樣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才能使觀摩者通過科學的形象和意境來揣摩未來的科技世界;第二,准確性,這里所提到的准確性既包括科普美術作品內容的准確性,也包括一系列科學原理運用的准確性,在科幻畫的創作過程中因為要涉及許多許多方面科學幻想的內容,如何引導孩子們更准確的描繪對象的科學原理是少兒科幻畫作品創作的難點之一。
在今年創新大賽科幻畫賽中,我區閔行二中陳一煒同學的參賽作品《高空閃電收集器》,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翻閱了相關的科技書籍,在運用能量轉換定律的基礎上,大膽預測未來的人類如何通過科技手段發明科技產品,將雷雨天中的閃電能量收集起來,使得時常危急人類,造成物質和生命損傷的閃電變成造福於人的資源。此幅作品在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賽中獲全國二等獎,市一等獎。
綜上所述,對於未來的預測和科學幻想,是少兒科幻畫的重要題材,而這種作品的基本依據應建立在准確的真實的科學基礎上,偽科學的和不科學的幻想會使人誤入歧途,歷史上永動機的設想便是明例。
2、 兒科普美術作品的創意性
科幻畫作為科普美術的一項重要形式,其實質就是在一定正確原理的基礎上大膽的預測和發展新的科學內容,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意的過程,那麼如何正確的指導青少年選擇作品的創意內容呢?我認為第一,要指導學生確立一個正確的創作意圖。每一個寫文章的人,都要自覺不自覺的回答問題:「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這就是作者的初步創意,因此作為指導教師必須首先樹立這么一種觀念:科幻畫是由孩子們自己創作的,是為了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創意來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追求科學的真知,反之則會陷入偽科學的泥淵,在今年的參賽作品,其中的一幅作品《瓶栽人》,作品由於在創作上背離了科學原理,違背了基本的倫理道德,受到了全國評審委員會的一致批評;第二,要指導學生選定恰當的題材和主題,作為科幻畫它首先應表現人類尚未實現包括近期正在努力實現的一些科學創造和科技發明,應具有新穎性;其次應具有一種針對性,對於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通過孩子們正確的創意加以解決,這是科幻畫創作的關鍵,例如,在新的世紀,環境保護急需引起社會的重視,今天的青少年長大後都要面臨許許多多更嚴重、更能威脅到人類的環境問題,選取這方面的題材自然會增加作品的創意空間,在今年的創新大賽中,獲獎作品基本上集中在環保題材上就是一個明例,我區碧江小學陳運華同學設計的《太空垃圾收集器》,則把人們對環境保護的原理引向了最深的、最遠的層次。當然在題材的選擇過程中還應進一步挖掘孩子們的童趣,並通過孩子們豐富的創意性的聯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出現創造性的效果。《太空垃圾收集站》據說原思路是教師所定,但小作者能主動發揮自己熱愛航天及其相關科技產品的特點,通過豐富的遐想於與大膽的創意設計出了這艘結構清晰、功能明確的太空清潔船。這幅畫同時獲得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賽全國二等獎,市一等獎。
3、少兒科普美術作品的藝術性
少兒科普美術作品是運用藝術的形式來表現科學技術的內容,它包含著科普美術作品應是運用造型藝術來表現科技作品,並運用色彩、明暗、線條、構圖等技巧,通過美術手法(包括繪畫、雕塑)來表現科學技術的形象,科幻畫也一樣……,沒有藝術性的作品就談不上是科普美術作品,充其量只能算作科技圖紙。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說:「科學和藝術是同時起跑的」科普美術的藝術性就是要求我們運用藝術創作的規律去表現科學技術的美,去體現人類從事科技活動的美,這就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藝術性強的科普美術作品能給青少年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並進一步體現了科學技術的內在的美。
以上是我近八年來從事少兒科普美術創作工作以及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幻畫賽後逐步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感受,不足之處望指正。
❹ 科技小製作怎麼做(會動的)
簡單的直流小電機,通電之後,線圈就會飛速旋轉。
這兩個都是會動的,不知道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❺ 科技改變生活 手抄報的內容
1、科技小知識:仙人掌的形狀就像一隻奇形怪狀的大手,極力地張開著,外表著實不好看。一身黃中透綠的衣裳,渾身溢滿了小刺兒,只要你的手指與其親密的接觸,那怕是輕輕地一觸,定會紮上那麼一根,嚴重時,還會有血痕呢。也許「仙人掌」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2、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新的形勢必然會呼喚新的思路與對策,必然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導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作為教育者應時時關註: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的學生究竟能依靠什麼素質應對未來?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教師應以素質教育為己任,努力培養兼有各種技能的綜合型人才。
3、科學帶給我無限的快樂,我愛探索,我也愛發現。我更愛科學。生活中的種種事情都是有科學依據的,現代的科學技術飛速地發展,給人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的樂趣,帶來了不少的便捷,更給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作為現代的中小學生,我們更該走近科學,去探索新知。
4、太空,一個讓人無限遐想的地方,一個讓人似乎永遠猜不透的神秘地方,就埋在我的心底——那顆神奇的種子里,我有一種感覺,太空那個地方對我來說好親切!我似乎感覺到了太空那種令人嚮往的氣息,多麼美好!多麼自在!無限的宇宙。
5、科技是一種對人類有幫助的高超的科學技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接觸到:比如我們平常每天都在看的電視,它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精彩的節目?因為這里運用了科技,電視台的工作人員發出信號,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畫面呀。
❻ 簡單的小學生科技小製作方法和圖解
3D眼鏡
知識拓展:立體眼鏡的原理:圖片中層疊的紅藍畫面經過紅藍鏡片的過濾後使得進入左眼的是紅色畫面,進入右眼的是藍色畫面,紅色和藍色雖然顯示的內容一樣,但相對存在一定的位移差,這個左右眼的相對位移差進而欺騙大腦形成了3D感受。這種3D效果給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畫面中的物體彷彿從屏幕中出來了一樣。
註:
1)、3D即「三維圖形」的縮寫;
2)、這種圖片也是經常特殊處理過的,而並非任一圖片都能呈現立體視覺。眼睛是如何看到東西的:外界的物體發出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眼睛通過瞳孔收集光之後進入視網膜,視網膜可以成像並且是倒立的,其內還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視網膜把這些信號傳遞給視神經,視神經再傳遞給大腦,然後就看到了東西。
❼ 有哪些科幻作品裡常見,但現實里卻令人一籌莫展的科技
能量護盾,這是在各種科幻片里都出現過常見高科技,在能量護盾內可以刀槍不入,但是裡面的人自己的武器卻完全不受到能量護盾的影響。在科幻作品《光暈》中,士官長的雷神錘盔甲上就安裝了一套聖約人的能量護盾,可以阻擋住子彈、等雷子彈或者感染型洪魔。最強大的是這東西還是透明的,完全不會影響視覺觀察!
文章圖片1
王大錘之盾
人體冷凍技術,各種科幻電影中太空旅行的必備技術。首先我們得區分開「人體冷凍「與「屍體冷凍」,前者是活著時候冷凍,然後特定時間復活,後者是已經死了,希望以後有起死回生的技術再復活。理論上由於人體里有太多種不同細胞了,而每種細胞適合的降溫速度不一樣,過快降溫會破壞細胞結構,再者常用的低溫保存劑也是有毒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像樹蛙,魚類,線蟲等生物,都可以被高程度冰凍後「復活」。
文章圖片2
美國隊長
天基動能武器,《特種部隊:全面反擊》中倫敦再次被摧毀了...默哀...這種武器的原理是在太空軌道上拋擲下一個耐熱金屬棒,依靠重力勢能轉化為的巨大動能,以極高的速度砸入地面並釋放巨大的能量。十分充滿暴力美學的武器。傳說美國想要研製的「上帝之杖」系統就是這樣的武器(應該是謠言)。考慮到能量守恆,送上去花費的能量消耗是極其恐怖的,基本無法實現也沒有價值(還不如運核彈上去)。
文章圖片3
天基動能武器
人工重力,是指在太空或自由落體的環境下對地表重力效果的模擬。在科幻電影中,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大多數的大型航天器都有一個巨大並旋轉著的輪形結構,這其實是在利用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來製造人工重力。雖然原理簡單,實現起來卻又並不容易,至少目前還沒有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