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同時期青花瓷器圖片鑒賞
導語:青花瓷器是我們比較熟知的一種瓷器,我們都知道青花瓷瓷的價格和價值都是比較高的,當然了一些仿製品不算在內,青花瓷又叫白地青花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煅燒歷史,也是古代人比較喜愛且收藏的一種瓷器。
青花瓷器最早出現在唐朝,在後期的不斷成熟的工藝技術下,青花瓷經歷了從出現到成熟再到發展頂峰,每個時期青花瓷器都有一定的改變,且每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下不同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及其圖片欣賞,幫助大家了解青花瓷器。
唐宋時期青花瓷器圖片欣賞:唐宋時期是青花瓷器開始出現的時期,可以說唐宋時期青花瓷器只是有一點點出現的預兆,因為在後來的考究中科學家並沒有發現太多的唐宋時期的青花瓷器,只是有一些可憐到稀少的碎片,而且青花瓷器的紋理和胎質都比較粗糙,所以並沒有太多值得收藏的青花瓷器流傳下來。
元青花瓷器圖片欣賞:景德鎮瓷器到目前為止也是青花瓷器的主要生產地區,早在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製造業已經將青花瓷器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時期,當時的青花瓷器紋飾構圖比較豐滿,且紋飾題材從植物到動物到人物,基本都有涵蓋,甚至還有一些抽象的畫作以及文字,由於是成熟期,所以青花瓷器的製作工藝也比較熟練,技藝更加精湛,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都用裝飾或者作陪葬品。
明清時期青花瓷器圖片欣賞:在明清時期青花瓷器已經發展到了頂峰,製作工藝基本不用擔心,吸收了很多繪畫的工藝技術,所以越來越多的青花瓷器種類被製造生產出來,不管是做碗、盤、壺等使用器具還是做花瓶、擺件等飾品,顧客都可以買來自己喜歡的種類或者紋飾,現在市場上的青花瓷器大都是用來做裝飾的,特別是一些展館或者酒店大堂等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青花瓷器。
對於青花瓷器的主要發展時期,及其圖片的欣賞,小編就簡單的介紹這么多,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青花瓷器,但是如若購買使用,還是要盡量找一個懂得青花瓷器的朋友幫助購買,畢竟市場上的青花瓷器仿製的太多,希望小編的總結可以幫助大家。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❷ 青花瓷怎麼畫簡單又好看
畫簡單又好看的青花瓷步驟如下:
准備材料:A4紙一張,鉛筆一支,水彩筆一套。
1、首先畫出青花瓷的瓶口。青花瓷的瓶口一般都是一個橢圓形。然後再畫出花瓶的瓶身,瓶身要畫對稱。
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青花,是源於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
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景德鎮,清康熙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它以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青花瓷款識種類
作者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❸ 大家幫忙鑒定下,看看這個瓷器是不是元青花呢又或者現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呢
不是元的~明的~~~~給你個資料看看
元青花瓷的鑒別要點鑒別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看器形
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徵,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延祐期青花發色的牡丹紋深入胎骨呈雲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似有閃動。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
(四)看紋飾
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以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成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成白色聯珠狀,輔助的變體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內飾有青花等特徵。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徵,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色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11]
編輯本段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徵對於鑒別高仿品確有一定難度,必要時,還要採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輔助鑒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練掌握古陶瓷工藝知識,就能作出明確判斷。以下列舉代仿品中的常見問題,凡具有下述特徵之一者,就必定是現代仿品。
(一)瓷胎過白,過細或過密者
景德鎮產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只是氧化鋁含量比後者高出約1.5%,其中含有微量鐵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時使用水碓粉碎外,其餘均是手工操作。它與使用球磨機和真空練沿線機加工出來的現代材料相比較,無論是細度和密度都有明顯差異。一般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塗抹或噴灑的氧化鐵銹色者
社會上曾普遍認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紅」現象,並將此作為鑒定標准。其實不然,「火石紅」現象僅存在於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當數量古代真品上沒有「火石紅」現象。大量實驗證明,「火石紅」現象的出現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坯體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游離鐵,二是坯體在入窯時含有足夠數量的水份。只有這樣,在窯爐起火升溫的初始階段,隨著坯體之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將游離鐵帶到坯體表面形成「火石紅」。一般來講,第一個條件屬於內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備的,而第二個條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燒制前的必備條件。有的器物在燒制前已經「干透」,甚至裝窯時使用的「墊餅」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燒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現「火石紅」現象。由於低檔仿品的坯體內不含游離鐵,仿製者就用塗抹或噴灑氧化鐵銹的方法來造假,實際上是欲蓋彌彰,它與真正的「火石紅」和「糊米底」存在明顯差異。
(三)內壁光滑無紋者
元代器物多採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旋紋。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旋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我們仔細觀察這類器物內底靠圈足部位還會發現一圈凹下去的「注漿印」。如果是帶雙耳的器物,其雙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漿而成,在其下方隱蔽處存在有排氣孔。注漿成型工藝是在民國中期以後由歐洲傳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普遍用於工藝瓷器的生產。
(四)內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有些仿製者不了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
(五)具有均勻細密線狀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鐵匠煅打成型的基礎上,再用磨刀石磨製而成。歐洲工業革命以後,鋼銼傳入我國。景德鎮的陶瓷工匠很快發現用鋼銼加工出來的刀具要優於磨製刀具。鋼銼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鋸齒狀。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於是,這種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間迅速普及,並流傳至今。與此同時,景德鎮的陶瓷工匠還發明了各種形狀的條刀。使用這種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勻細密的線狀刀痕。
(六)釉色過白者
俗話說:「衣對骨必對」。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質都白中泛青,特別是早期產品與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樣。這種透明釉的顏色往往與胎質有關,在燒制過程中,胎中的鐵元素會在高溫的作用下向釉內擴散,加之窯爐內的還原氣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現出亮麗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鐵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質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系。由於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後景德鎮普遍採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採用電動空氣壓縮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於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
(八)青花中的鐵元素浮於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蘇勃尼青」是一種天然礦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鐵與鈷相互融合,均勻分布。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點。它們一般不會浮到釉子表面上來,形成所謂的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也不作高溫煅燒處理,所以氧化鐵不可能均勻地融合在氧化鈷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九)青花色澤過於灰暗或鮮艷者
國產青料與「蘇勃尼青」比較,除鐵含量偏低外,錳含量又明顯偏高,前者是後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國產青料中的錳,只是一謂加鐵,青花的色澤就會顯得灰暗。如果直接將化學工業中的氧化鈷用作青料(俗稱「洋藍」),其色澤就會顯得過於鮮艷。
(十)所繪紋飾有破綻者
觀察紋飾是鑒別的基礎。一般來講,仿品的紋飾與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仿」了,往往需要仔細觀察才有可能發現破綻。
(十一)器物造型與時代或工藝特徵不符者
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讓收藏者摸不著頭腦,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萬一是最近出白的「絕品」,可就撿了大「漏兒」了。另一種是仿製者的功夫不夠,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覺不自覺地就作走了樣。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線條生硬或過於規整者
使用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備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藝而言,現代景德鎮流行的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這就是說,器物的形狀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認為是技術問題,其實不然,主要是由於現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於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體積與重量之比明顯超常者
器物過輕或過重都說明有問題,過輕者往往是採用「注漿」成型工藝。採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藝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樣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適的話,下半部就顯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覺,只有通過重量來體會。過重者又往往是由於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會給拉坯成型帶來難度,薄了,器型不準,厚了又重量超標。就是仿品的壁厚與真品類型,它也會顯得比真品重,因為仿品胎質的緻密度一般都高於真品。
(十四)成型工藝與時代特徵不符者
前面所說的「注漿」只是成型工藝中的一種。曾有一件青花條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鎮稱作「鑲活」。收藏者僅根據青花紋飾就說它是元代真品。事實果真如此,就是國寶級珍品。遺憾的是元代根本沒有「鑲活」這種成型工藝,只是到清代景德鎮才採用「鑲活」工藝。
(十五)墊燒工藝特徵不符者
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制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硅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十六)表面有明顯人工作舊痕跡者
要想使仿品招搖過市,就離不開「作舊」工藝。人工作舊痕跡與古陶瓷的自然舊貌有著本質區別。
(十七)採用X熒光檢測,指標元素超標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會逐漸減弱,它是由於釉質本身「脫玻化」所至。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內添加鋅、鋯、鈦等氧化物作消光劑,是現代仿製者的常用手段之一。採用X熒光分析可以無損地檢測出各種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標,既是現代仿品。
(十八)採用波譜分析,釉質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
釉質本身隨時間推移會產生「脫玻化」現象,又稱其為老化。老化系數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現代仿品
❹ 《青花瓷》賞析。
1、一段其實已經清晰地說明了歌詞所描述的對象,「我」一邊為素胚上色,一邊思念一個曾經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麗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畫 不下去,縱是丹青聖手,瓶上的牡丹終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憂傷。
2、從文筆和選用的意象來看,開首直敘,並不詞藻華麗,但 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韻雅緻的基調。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灣的說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內地的語言習慣。
3、「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全文的點睛之語,優雅而深情。有人誤認為「天正在等煙雨」等說法,是因為對青花瓷還缺少一定的了解。
4、「天青過雨」是 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極少,也是最美麗的顏色。這種釉色必須在煙雨天才能燒出來,(以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其實主要是濕度)所以說,煙雨天時出現天青色 的決定性條件之一。
5、「天青色等煙雨」不但詩話了語言,而且串聯「而我在等你」彰顯出伊人於「我」而言多麼的可貴。再加上動人優美的旋律,令人如聞天籟。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畫面感極強,一石三鳥,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見景色,更以景襯情,唯美的場景給思緒抹上了淡淡的傷感。
(4)搜索歌曲青花瓷瓶的圖片擴展閱讀
歌曲評價
1、論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雲萌動之間依稀可見伊人白衣素袂裙帶紛飛;
2、論詞句,《青花瓷》卻是一幅筆端蘊秀臨窗寫就的素心箋,走筆曲折只因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3、論曲調,《青花瓷》彷彿微風中靜靜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澗,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環多有不盡之意;這三者疊加至一處,《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顧自美麗」的青瓷極品,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清新流暢。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國風分外動人。
4、周傑倫用「素胚」「仕女」「漢隸」等系列詞彙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風采,周傑倫的唱腔柔情而古樸,略帶江南戲曲的雛形,絕妙填詞配復古音樂,構成了一闋R&B佳作。
參考資料
網路-青花瓷
❺ 青花瓷瓶怎麼畫
一、第一種方法:可以通過搜索青花瓷的圖片和歷史資料,來掌握青花瓷的樣子,可以進行臨摹。其中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所以可以著重搜索揚州的青花瓷進行臨摹。
二、如果是畫簡筆畫的話,可以通過下面步驟:
1、首先我們在紙上邊畫出一個小點瓶口。
❻ 台灣的周傑倫作曲演唱的《青花瓷》,它的歌詞中出現了哪些歷史常識錯誤
1.「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青花自誕生之時迅速成為中國瓷器的霸主,700年來無人撼動。可瓶底從未書寫過漢隸,僅在明崇禎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寫過隸書。
2.「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這句歌詞的錯誤之處在於「宋體落款僅見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見過。
拓展資料
《青花瓷》是鍾興民編曲,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周傑倫2007年11月2日發行的專輯《我很忙》中。
2008年2月6日,周傑倫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該歌曲。2008年7月5日,該歌曲在第19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和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