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蛇種類及圖片
根據《The Reotile Database》的收錄,全世界有蛇3425種,中國有241種。據趙爾宓《中國蛇類》記載,中國有蛇類205種。
200多種中國蛇類中,約有四分之一為僅分布於中國的特有物種。這些蛇廣泛分布於中國全境,但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東洋界,表現出由北到南物種數量逐漸增多的分布趨勢和特點。其中以福建省、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分布的種類最多(85~100餘種),其次為廣東、貴州、湖南、四川、海南、安徽和浙江等省(60~76種);而古北界種類較少(<30種),其中青海、新疆、內蒙古和黑龍江省最少(4~10種)
遼寧地區常見的蛇種有:
1、虎斑頸槽蛇(有毒)
俗稱野雞脖子、竹竿青等。體全長近1000mm,體重一般為200~400克。體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體前段兩側有粗大的黑色與桔紅色斑塊相間排列,枕部兩側有一對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虎斑游蛇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劇毒蛇後毒牙的達氏腺毒蛇,該蛇色彩鮮艷,受驚擾或被激怒時能昂首舉頸,頸部膨扁;身體呈「S」形彎曲,形狀與動作像眼鏡蛇。
② 蛇的108個品種分別是什麼
蛇[shé](蛇亞目動物的統稱),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爬行綱蛇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
③ 蛇的種類都有哪些
蛇的種類有眼鏡王蛇、烏梢蛇、銀環蛇、赤練蛇、金環蛇等:
1、眼鏡王蛇
金環蛇是毒性很強的蛇,別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等,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
④ 誰知道這是什麼蛇嗎有毒嗎
赤鏈蛇
赤鏈蛇
摘要
赤鏈蛇是蛇亞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俗稱火赤鏈、紅斑蛇、桑根蛇等。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寮國、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7枚上唇鱗。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棱,19(17,20,21)—17(19)—15(17),福建崇安一標本中段行數為21。腹鱗雄188—224,雌184—222。
信息模塊
中文學名:赤鏈蛇
中文別名:紅斑蛇、火赤鏈、桑根蛇
二名法:Dinodon rufozonatum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游蛇科 Colubridae
屬:鏈蛇屬 Dinodon
種:赤鏈蛇
分布: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國台灣、河北、山西、遼寧、吉林等地
介紹
屬說明
原
鏈蛇屬(Dinodon)與白環蛇屬(Lycodon)的 成員形態特徵比較近似,過去屬間主要分類學指征為:上頜齒均被兩個齒間隙分為前中後3個組,但最
後一組鏈蛇屬為3枚,而白環蛇屬為2枚。然而,根據郭等人的研究,該分類學指征是令人 懷疑的(2013),故認為原鏈蛇屬為白環蛇屬異名。考慮到鏈蛇屬一
些成員的知名度大於白環蛇屬成員,私以為可以取鏈蛇屬作為Lycodon屬的中文名。
赤練蛇
別名和地方名
火赤鏈、紅四十八節、紅長蟲、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血三更、鏈子蛇、桑樹根等。
主要分布
赤鏈蛇在國內分布很廣。國內除內蒙古西部到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朝鮮、日本等地,其中沃氏亞種(Lycodon rufozonatum walli)分布於日本。
形態特徵
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32~242毫米,仔蛇吻端具卵齒,成年 狀態體長可達1—1.8米。頭較寬扁呈明顯三角形,頭部黑色,頭部鱗緣呈紅色,體背均勻布滿紅黑相問的規則橫紋,體兩側為散狀黑斑紋,腹鱗外側有黑褐斑,尾較短細。
毒性
赤鏈蛇被認為是無毒蛇,但其口腔分泌物或對人體有害。無致命記錄。日本所記載之「赤鏈蛇」的致死記錄實為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之誤。
生活習性
大
多生活於田野、河邊、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 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裡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
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屬夜行性蛇類,多在傍晚出沒,晚10點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躲藏在牆縫、石頭、洞穴中,遇到敵
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兇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
的習性。竹林中的赤鏈蛇
食性
以蟾蜍、青蛙、蜥蜴、魚類、老鼠、蛇(甚至同類)、鳥、動物屍體為食。
繁殖
卵生,7~8月產卵,每產7—15枚。
飼養
家庭玩賞性飼養赤練蛇,其飼養箱以透明的塑料、玻璃或有機玻璃質的為好,便於觀賞。箱體的大小以100厘米×50厘米×(60~70)厘米為合適,上面用鐵絲網製成既通氣良好又牢靠的蓋子蓋好。
也可以用木箱飼養,但木箱四周要襯一層鐵絲網,以防止其將木箱咬破逃走。
箱的地層鋪一層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墊一層紙,便於清除打掃污物時更換,免得細小的污物掉在沙土中不好處理。即使這樣,沙土隔一段時間後也要換上新的。
箱內還要放一個陶質或瓷質的盤子,每天都要換上清水,蛇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
此外,箱內應放2~3段比蛇身粗一些的數枝段和1~2塊破損了一半的大缽子或瓦缸,倒扣在紙上,樹段供蛇盤在上面休息和玩耍,破缸供蛇在裡面藏身隱蔽,使它生活得更舒服。
開始飼養最好從幼蛇養起。養幼蛇的方法很簡單,把它關在飼養箱內,只要每天供應新鮮的食用水就行了。初生的仔蛇不吃
食,因其腹中的卵黃可維持6~7天,隨著卵黃等體內積蓄的營養素耗盡,經過8~12天第一次蛻皮後蛇開始進食,此時活動能力逐漸加強,開始投喂小昆蟲的幼
蟲、小魚蝦及蝌蚪等活食,再經幾天之後喂一般成蛇的食物,不要每天都喂,隔3~5天喂1次就行。
這以後,可投喂小青蛙、小鼠、鳥蛋、蜥蜴和其他活昆蟲。
赤練蛇對溫度、濕度、環境等養殖條件適應能力比較強,容易飼養管理,適宜初次養蛇者飼養。但此蛇食慾比較旺盛,每隔6~8天便要攝食1次。1條中500克的赤練蛇,每次可食小青蛙或小蟾蜍2~3隻,多者可達5隻。
在飼養過程中,不要老用一種飼料飼喂,要經常調換品種,如用老鼠、魚、泥鰍、水蛇、蟾蜍、小雞等不斷輪換。為了貯備
食物方便,可以馴誘蛇吃死泥鰍。所謂死泥鰍,不是病死的或不新鮮的死泥鰍,而是把活泥鰍放在開水中燙死的新鮮泥鰍,在馴誘赤練蛇吃死泥鰍之前,應暫停投喂
其他食物。
赤練蛇也很喜歡吃小雞,孵雞場淘汰的雛雞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料。
赤練蛇有食蛇的習性,因此,每個飼養箱中只宜養1~2條,不宜多條混養,大蛇和小蛇、親蛇和仔蛇都不宜養在一起。
赤練蛇吞食食物之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去驚擾它,如果受到驚擾,它很可能會把吃進的食物吐出來。
另外,赤鏈蛇脾氣非常暴躁,把玩時需謹慎成體赤練蛇。
⑤ 農村常見的蛇有哪些
農村常見的蛇:
1、赤鏈蛇:赤鏈蛇因為周身大多數地方呈現紅色,故在四川農村等地又稱其為紅色。這種蛇十分常見,除了青藏高原以外,在全國各地省份都有出現。這種蛇喜歡藏匿在石頭縫里,比如在農村豬圈石頭縫、還有堆放柴禾的地方,都有發現它們的身影。
(5)小度搜索普通蛇的圖片擴展閱讀:
遇到蛇的注意事項
1、如果距離蛇的距離相對較遠的話,那麼慢慢地往後退開,一定不要發出大的響聲,以免驚動其他東西導致蛇的異動。
2、如果距離蛇較近的話,那麼最好保持靜止不動,一般情況下蛇不太會主動來攻擊你,然後你可以將背包或者外套緩緩地移到自己身前,如果蛇有異動就立刻把背包或者衣服套上去壓蓋住蛇,然後撿石頭用力砸蛇。
3、如果身上沒有其他工具,一定要撿一根結實一點的木枝木條,這樣當蛇攻擊你的時候,能夠用木枝打它,在這里不說七寸,因為不同的蛇位置很難找到,所以你可以打蛇的腹部,它的腹部很柔軟。
⑥ 這是什麼蛇
銀環蛇(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
銀環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極為猛烈,是環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事實上,它是繼細鱗太攀蛇、東部擬眼鏡蛇和太攀蛇之後,陸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綜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銀環蛇的LD-50為0.108,為歐亞大陸上最毒的毒蛇。但由於該蛇生性膽小、性情溫和,不主動攻擊人,因此為其所傷的案例並不多。
銀環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兩種神經毒素,患者被咬時不會感到疼痛,反而想睡。輕微中毒時身體局部產生麻痹現象,若是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交接位置,則會阻絕神經傳導路線,致使橫紋肌無法正常收縮,導致呼吸麻痹,作用時間約40分鍾至2小時,或長達24小時。在抗蛇毒血清應用以前,銀環蛇咬傷死亡率極高,可以用神經性抗毒蛇血清治療,但仍十分危險。
人被咬傷後,起初感覺不是很明顯,疼痛感較小,數小時後如不及時治療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銀環蛇成體供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葯,稱金錢白花蛇,有祛風濕、定驚搐的功效,治風濕癱瘓、小兒驚風抽搐、破傷風、疥癬、梅毒等症。銀環蛇膽可治小兒高燒引起的抽搐。
⑦ 這是什麼蛇啊,有毒嗎
赤鏈蛇,,,赤鏈蛇是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鏈,鏈蛇屬 無毒。是一種常生活於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 赤鏈蛇為無毒蛇,但是要注意,因為其食物中包含蟾蜍,所以進食後口中可能帶有蟾蜍毒液。全長約1米,最大可達1.5米以上。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