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種螞蚱我老家叫油蹦或者螞蚱墩子,只蹦不飛,想知道學名還有相片。
土蝗又叫土螞蚱,常見的有笨蝗、短星翅蝗、黑背蝗、尖翅蝗。屬蝗蟲的一類,形狀略似飛蝗,分布地區很廣,多生活在山區坡地以及平原低窪地區的高崗、堤田埂、地頭等處。還有菱蝗也有些不會飛。圖片如下:(沒有滿意的土蝗圖片,只有幾張類似的)
② 蝗蟲的外形是什麼樣子它有什麼生活習慣
一、外形是:
口器堅硬,前翅狹窄而堅韌,蓋在後翅上,後翅很薄,適於飛行,後肢很發達,善於跳躍。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蝗蟲後腿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為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白茅、垂盆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
二、習性
1、食性和取食為害方式
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
有些種類為寡食性害蟲,如東亞飛蝗,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種類為多食性,如大墊尖翅蝗等。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泄出體外,以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2、活動習性
成蟲與蝗蝻都是夜伏晝出,無明顯趨光性。
當飛蝗蝻密度大時,由於相互感覺而形成條件反射,加劇活動,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靜伏、擁擠,然後向某一方向跳躍群遷。
3、產卵習性
成蟲產卵前期較長,一般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產卵。雌成蟲將卵聚產在土下。
(2)搜索土螞蚱的圖片擴展閱讀
價值
1、研究價值
蝗蟲(Locust)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危害的特點在於周期性的種群大爆發,並能長距離遷飛。多年研究表明,蝗蟲從散居個體轉變成喜歡群體生活的個體,是飛蝗形成大規模群體、長距離遷飛和成災的生物學基礎。
近些年來,有關蝗蟲型變機制的認識,在不斷加深。尤其是在飛蝗型變的分子調控機制方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研究組從2004年利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飛蝗型變中行為調控的分子機理,勾勒出調控蝗蟲型變的分子調控網路。
理解蝗蟲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間轉變的機制,有助於蝗災可持續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開發。
2、食療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類餐桌上已由雞鴨魚肉等傳統型轉為綠色野味型,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國還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
隨之而來的有些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用昆蟲做菜,或製成罐頭、餅干、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蝗科昆蟲中華稻蝗、飛蝗等的蟲體。又稱為蚱蜢。分布於中國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區。獲得後去翅、足,洗凈,用沸水燙死後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