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不拉的简介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传统乐器。
❷ 冬不拉是哪个民族的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
冬不拉(Dombra(英语);Домбыра(哈萨克语);Домбра(俄语))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乐器特点:
冬不拉音量并不大,但音色优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弹奏冬不拉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
❸ 天山小娃娃,弹起冬不拉描述的是哪一民族
“天山小娃娃,弹起冬不拉”描述的是哈萨克族。
冬不拉是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
冬不拉的制作需要三至十天,主要用松木、杏树、核桃树、桑葚树等木材来制作乐器的主体,其中冬不拉弧形形状是最难制作的。冬不拉艺术由乐曲、弹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
(3)新疆美女冬不拉图片扩展阅读
2008年,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已将冬不拉艺术融入他们的历史文化,将冬不拉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在新疆,有草原的地方就有哈萨克族人的足迹。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喜欢择水草而居,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以冬布拉弹唱方式记述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冬不拉也是哈萨克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据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介绍到,哈萨克人把冬不拉乐曲称之为“冬不拉奎依”,根据音乐节奏和演奏技法不同,分为弹击乐曲和拨奏乐曲两大类。
❹ 冬不拉是什么样的
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
❺ 冬不拉有几根弦
冬不拉有2根弦。
冬不拉的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冬不拉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
(5)新疆美女冬不拉图片扩展阅读:
冬不拉的相关文化
冬不拉作为新疆音乐的素材之一,多次被搬上电影银幕,例如电影《带上我的冬不拉》主要借此来体现人与人的情感寄托,反映现实生活。
冬不拉艺术历经历史的积淀,主要由弹唱音乐、乐曲、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流行文化风靡草原,使民族文化中的冬不拉艺术受到猛烈冲击,一些传统曲目和制作工艺已处在失传边缘。
由于这种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因而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保护。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冬不拉艺术”保护项目,使这种古老的音韵能够和铁尔麦一样继续流传。
❻ 冬不拉是个什么样的人
冬不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一个不顾个人安危的人(2自然段)
2、胆大心细、不辞辛苦的人(5、6自然段)
3、勇敢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入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
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6)新疆美女冬不拉图片扩展阅读: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一早……”到“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冬不拉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第三部分(从“国王派出的人四下寻找……”到“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❼ 冬不拉是什么不是植物吗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区的哈萨克,诺盖,卡拉卡尔波克等民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所以它不是植物,而是乐器
❽ 红指甲的歌手简介
苏梓玲,她是来自新疆草原上的美女歌手,自幼学习音乐,因其激情高亢的声音特质,少数民族女子特有的野性,西域风情下淬炼出的豪爽性格,2012被音乐公司发掘。由公司联合打造了华语乐坛《伤不起》《老婆最大》《思密达》《走天涯》内地神曲教父“老猫”刘原龙操刀制作的《红指甲》亦将在11月重磅来袭,超6位数的豪华MTV制作成本,“神曲大帝”老猫的激情出演,更是让歌曲成为2012年不得不听的音乐之一。
后记:《红指甲》是内地“神曲教父”老猫联合“西域歌后”苏梓玲的一首2012年压箱底作品,延续了老猫上一首神曲《走天涯》的风格,描写了多情女子思念远在天涯的情人,而此首作品老猫特意为苏梓玲更多的加入了西域“草原风格”。
关于歌曲中金凤花一词的注解(词作者杨望注)金凤花又名凤仙花,别名染指甲花元代女词人陆琇卿的《醉花阴》曲阑凤子花开后, 捣入金盆瘦。 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绛点轻襦笼翠袖,数颗相思豆。 晓起试新妆, 画到眉弯,红雨春心逗。还有诸多诗词描写金凤花染指甲,如“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俗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可见自古女子就用金凤花“美甲”。而这样的习俗至今在内蒙、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
自古以来,中原女子多婉约,而西域女子则多豪放苏梓玲来自美丽的新疆,与生俱来的豪放和大方的性格,不但从她的外形,亦从她的歌声展露无余。由她来演绎这样一首表达回疆女子爱情的歌曲再合适不过了。“一见钟情”是被多少人称颂的美丽爱情,有缘人千里相会,在对视的刹那间找到心灵的归宿,一种多么美妙和浪漫的情景。也只有豪放和大胆的追求,才使得这美丽的一见钟情得以延续。那一曲冬不拉仿佛一直传进了心里,大方的回疆女子用同样美妙歌声来回答远方的来客。一见倾心,沏上一盅浓香的盖碗茶,一如我浓浓的爱意。表达就是那么简单和直接。北塔山的胡杨,伊犁河的鱼儿,旅行的人一定载着这样的美景而来,所以眼中有那迷人的深邃,少女的豪放中略带一丝矜持,喋喋不休的提问,只为你目光多作些许停留。流浪的旅人心属四方,大爱的少女不想让自己成为流浪者的牵绊。于是将心化作彩霞,成为陪伴旅人最美的风光。这又给这豪放的爱的画卷融进了淡淡的几笔凄美。只愿你归属四方的心能留下一丝牵挂,为我采摘一束金凤,染红指尖。
歌词大量使用西域美景和风土人情。冬不拉、盖碗茶、北塔山胡杨、伊犁河……等等,用极强的画面感和民俗感,把这种爱寄情于景,先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最后融归于一个最小的细节,将回疆少女的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歌曲是继《走天涯》后,又一首描写相思天涯有情人的歌曲,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草原风,以及西域风情,是一首值得耐人寻味的意境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