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这张图片。一个女人正在背上纹身,原图完整的清晰没水印,万分谢谢跪求
1280*1024
B. 手画古代美女图的方法
画仕女的手应该熟习和掌握以下三个规律:
(一)手的造型和姿态 仕女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长短、肥瘦,大小 等,属于人物的生理特征。而手的姿态则是指手的动作与姿势 而言,是体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将二者分述如下:
第一,仕女画手的造型 历代壁画中所画的佛、菩萨、飞天.供养仕女及舞蹈仕女 等,手的造型都不一样,魏时仕女的手用细线描成,有韵手无 节,很柔软;唐代画的手有节,比真实的手略为夸张,第三个 手指稍长,显得有力,并将手指头突出来的肉勾出,这说明唐 代妇女不留指甲(图一);五代至明清,手的造型越来越瘦 小,比例也愈加不正确,显得人体大而手特别小,极不相称。为了使仕女画健康向前发展,我们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手的造 型,抛弃不健康的东西,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仕女手的造型。
第二,仕女画手的姿态 前面已经说过,它是属于表达人物思想和性格的。正如一 张画中的人物刻画直接关系到画的主题思想一样,手的姿态如 果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那末,也有助突出整个画的主题 思想。以我创作的《文姬辨琴》为例,此图表现蔡邕在月夜弹 琴,为了试探女儿文姬是否真的能辨琴,他有意挑断一根琴 弦,坐在一旁的文姬正细心倾听与分辨其父挑断的是第几根 弦。这个情节关系到手的姿态的处理,起初我在画稿上设计文 姬伸出四个手指,意思是说断的弦是第四根。有人看后很直率 地沉 “这样画手势岂不成了解说图”?他认为我这样表达文 姬的思想过于简单化,缺乏内心活动的深度。后来我反复推 敲,觉得这位同志的意见很有道凰可是怎样处理文姬手的姿 态,才能哈当地表达文姬徊听琴后猜想的瞬间心理活动呢?正 当我苦思暝想之际,忽然一个敦煌壁画中用手支颐的《思维菩 萨》彩塑泥像浮现在我的眼前,它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决 定将《文姬辨琴》的手处理成紧贴在嘴边并正在思索的姿惑 实践证明,修改后的手的姿态确实比伸出四个手指含蓄得多。 最近我在创作中也遇到类似问题,使我更加认识到手的姿态在 仕女画创作中是何等重要。
(二)手的结构 简要地说,手的结构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构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块小骨组成,约似椭圆形,位于手掌与前臂之 间,它将手掌与前臂连接起来。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长,除拇指外,均由三节组成。在掌部的拇指侧及小指侧, 有两个隆起的肉质,称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个手从侧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阶梯逐级下降。手背侧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过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时肌腱显露于外。 我们画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结构的共同规律。
近代,由于医用人体解剖学和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出现,许 多国画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题材创作中,手 的结构大都比较正确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结构及比例 不够正确。这是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科学所致。 这些毛病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人大手小”、 “两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还粗或一般粗”、 “五个手指平列”、“手掌太长或太短”, “手腕太细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对或衔接不起来”等等。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重视人体 解剖学,并切实地学习与掌握它,运用到我们的仕女画中。
(三)手的勾线 手的勾线也和面部勾线一样,要求匀称而细紧,使柔和的 线条富有弹力。卷轴画仕女手的线条采用细线的游丝描,用以 表现仕女手部的匀称和柔润。壁画仕女手部的线条均用铁线 描,但描法与卷轴画相同,线条也极为匀称、有力,同样能收 到游丝描的效果。敦煌、永乐宫壁画中仕女手的勾线可证实这 —�6�1点,不同之处在于卷轴画用淡墨勾,壁画则纯用浓墨勾。此 外,用笔可稍有轻重,起伏,但忌用转折顿挫的笔法,这样画 手显得比较僵硬。图四为古代卷轴画和壁画勾手的方法,图五、 六,七表现现代仕女手的姿态和勾线方法。从这几张图可看到传 统手的勾线笔法及现代仕女画手的结构的优点,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可供初学者参考。 由于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与臂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仕 女的臂部也必须画准确,才能与其它部位相谐调。
(四)手的着色 第一,染曙红。要求与脸同时进行,为表达出手皮肤里的 血气,必须先后用曙红将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处、拇指 球、小指球诸部位染出。
第二,用赭石调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须往一边染,不必两边都染。同时不要染得过深或过分求 立体感,否则与脸不协调。
第三,用朱膘,曙红、藤黄和粉调合成肉色将手全部罩一 遍(与脸同时进行),干后再用曙红调赭石勾手的颜色线(也与脸同时勾)。至此,仕女手的着色全部结束。
四.仕女各部位的着色及颜色的研制
仕女画的着色也和山水、花鸟画一样,都要从染墨开始。 就是说,着色以前,一定要把应该染墨的地方(发髻、眼眉及 鼹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后再开 始着色。因此,笔,墨、色三者之间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联系 的。历代画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浓、淡、湿,六彩指墨可分为黑,白、干,湿,浓、 淡)。说明笔之所以表现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现物的色,都与 颜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国画中纯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画,既 是初学的阶梯,又是独立而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画种。我曾在故 宫看到两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画,真是精妙绝伦。其中一 幅画的是一个弹筝的仕女,其面部、发髻,衣带,以及乐器的 音柱、丝弦,都用丰富和不同浓淡墨色层层染出,极为细致。 此画虽然不用颜色,但同样有色彩的感觉。这两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画,有力地说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现将仕女画的 着色技法扼要叙述如下:
(一)发髻的着色 发髻勾好后,先用淡墨逐渐加深染出(至少两遍),然后 着脸和手的颜色,接着再将发髻用墨染到应有的浓度。用墨染 发髻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清代改琦,费丹旭为代表的淡彩着 色的仕女发髻,用较淡的墨染出,只有一两处用浓墨染;一是 明代仇英和唐、宋的染浓墨的仕女发髻,画得特别浓。染墨最 难的地方要算额部的发际,必须按原来勾好的发际准确地染, 从浓到淡,一直染到无痕为止。初学的人,往往因为水分干湿 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够,就是染过了出乐的界线,结果使额头变得很短蹙,有时还会被墨染脏,再也无法挽救。因此,要 染好发髻,必须熟练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艺。 “窄染”是用很浓的墨色画到发髻时,骤然染淡,并染得毫无 痕迹,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二)颜面的着色 仕女画脸部的着色方法,从传统的仕女绘画来看,大体分 为两种:
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图》、《宫中图》,以及大量的壁画、墓葬壁 画(如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着色均大同小异。由于晚清以前没有洋红,所以都用 B刚巳其染法是先将仕女的两颊染出,再用浓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调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为面部的轮廓线很准 确,虽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体感。这种不染明暗的方法,从唐 代就流传到日本,直至明治维新以后,甚至现代的人物画家, 包括伊东深水和镝木清芳等,都沿用这种颜面着色方法。
1.唐代卷轴画与壁画,在颜面设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处在于卷轴画染胭脂之后,稍微用一点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颈下稍加渲染,然后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额,鼻、颏(即三白)。这种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现出唐代贵妇人所崇尚的浓妆艳抹的“盛妆” 效果,富有强烈的装饰性。
2.五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技法 五代以后,仕女画面部设色采用很细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窝.鼻的凹部,两颊、嘴角、耳边及颧骨各部 位,然后再罩上调有肉色的粉。这与唐代用粉不调肉色或少调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样施加三白,而且更浓。五代以后直至现在一直沿用这种三白法,它比唐代设色更 富有立体感,甚至更力瞰艳厚重,《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五代这种面部较细致并富有立体 感和质感的染法,在着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画面部设色法的长处。
C. 求些妖娆唯美的古风女子图片
这些都是本人网存的,希望帮到你了。
D. 《唐宫仕女图》是一幅画吗唐代女子的真实相貌如何
由于书画的特性,年代越久的画,往往就不容易保存下来,古代的很多画都是用纸或者绢布,这些材料都有着特定的寿命,一旦到了时间,就会开始腐烂,最终被彻底风化。
再加上战争等各方面的因素,能保留下来的古老字画就显得更加珍贵,在中国这些传世的名画中,《唐宫仕女图》的年代相对久远。
像《宫乐图》这类,也细致刻画了当时晚唐的茶艺活动,对于人们了解唐代文化的流行趋势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人们研究民俗文化通过这类的图画是最为直接的。
也正是因为《唐宫仕女图》得以保存,才让国人了解了这段历史,知道唐代女子的长相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倘若没有这些文物,时至今日也无人知晓。
E. 中国古代女人图片
先说明一下……真实的古代人的问题……仕女画一般来讲不是真实的古代女子形象……是属于古人们对女子美好的想象……尤其是明代的……仕女画与容像画等写实画出入很大……
我经常去大明衣冠论坛……很学术……
发的都是古画且以人物画居多……
http://www.ming-yiguan.com/forumdisplay.php?fid=17
F. 唐朝仕女图中仕女指什么,为什么叫仕女
仕女指以美女,也作“士女”。叫仕女的原因:仕女图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着名的仕女画家。
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6)在书画女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唐宫仕女图》是一幅中国画作,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唐代美女众生像。主要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着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G. 要有(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意境,古代美女手绘图,花开,石路,
手绘图作者:何何舞,又称ENO,青年插画家,擅长水彩手绘,曾为《光年纪》、《今古传奇·武侠版》插图,为顾漫、沧月、唐七公子、桐华、步非烟、藤萍等大陆写手插画。着有个人画集《华盖之月》《银莲花》《空蝉与诗》《墨涧花》,绘本《神之右手》《彼岸花》。这个作者有很多手绘作品都是古风的,可以去看看
H. 中国写字最好看的女人,她的字,你见过吗
纵观史书,女性书法家寥寥数人,可以称得上史上第一女书法家的,唯有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铄卫夫人,她同时还是书圣的姨妈。
后世提起卫夫人,都会借用杜甫之言:“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笔者却感叹,卫夫人早逝于永和五年,若待到永和九年之时,卫夫人也在兰亭雅集之上,若以其女子之身写作,想必《兰亭集序》不能独美。
I. 中国近现代女画家
1.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
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2. 潘玉良(1899-1977)为例。他虽与有“现代中国西洋画之父”之称的徐悲鸿同时得到国家的留学金被保送到巴黎并成为同一所艺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同班同学,但后者1928年回国后却先后被任命为北平艺专校长、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位,得到国家、艺譠及人民的敬仰;而前者1929年回国后虽也极幸运地在“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等觅得教职,但由于她的青楼背景而一直被国人及艺术界所误解及鄙视,认为她本人及所绘的裸体女人画像也是“伤风败德”的,于是在受尽屈辱及不被认同的创作环境及传统男性世界的话语下挣扎了八年,于1937年被迫离开丈夫及祖国到别国(讽刺的是这个“别国”却似乎更懂得欣赏及尊敬她,多次地颁发艺术奖项给她)延续她的创作生命。直至1977年“人”终变“魂”(即1994年巩利主演的电影及2003年及李嘉欣主演的国内电影剧《画魂》的“魂”),客死异乡,走完了这段78年既辛苦且辉煌的道路。她为人熟悉还是要到1978年后根据她本人遗愿,把所有艺术创作(包括二千多件版画、雕塑、油画及素描作品)陆续运返中国后的事。
3. 戈湘岚 ( 1905 -1964.3.31 ) 原名绍荃,又名荃,堂号忠恕堂,又署东亭居士。 江苏东台人,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入商务印书馆从事装潢设计,曾与友人创立学友图书社,从事教育挂图编绘与出版 。抗日战争期间,始习国画,专攻画马 。胜利后在上海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并拜赵叔儒门下 。 1950年后历任上海教育出版社自然科学编绘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上海画院画师,《辞海》编辑部插图组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除画马外、亦擅其它走兽翎毛 。其作品《春耕》藏于中国美术馆,《白马图》陈列于上海豫园小刀会历史馆,另有与郑午昌合作之《大西南进军图》等 。
4. 庞左玉 (一九一五至一九六九)又名庆昭,别署瑶草庐主,女。浙江吴兴人。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及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院画师。
一九三四年毕业于上海艺专,后从郑曼青学习花卉,由学徐青滕、陈白阳入手,后来又得其伯父庞虚斋(名收藏家)的指导,临摹了很多古画。
解放前曾参加过中国女子书画会、中国画会。解放后曾加入新中国画研究会。
擅画花卉、草虫,风神秀雅,笔致工整,吸取恽寿平、华喦的设色与写生技法。尝为搪瓷工艺品绘制画稿,受到群众欢迎。作品有迎春图、姐妹花开红半天、牵牛花等。
其夫樊伯炎,是名画家樊浩霖之子,也善画。
5. 潘素 1915年2月2日生,女,江苏苏州人。1936年始,师汪孟舒、陶心如、祁井西、张孟嘉等习画。1937年与张伯驹结婚。得窥张氏所藏书画,潜心临摹,又共游名山大川写生。与齐白石、何香凝、张大千、胡佩衡等人有笔墨往来。曾于北平、西安等地举行个展。1949年后,又在燕京大学办过个展。1980年于北京与张伯驹举办夫妇书画联展。现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作品有《漓江春晴》、《夏山过雨》、《万松积雪》等。《湖光清色》获东京现代水墨画协会86年度展优秀奖。1955年与张伯驹将珍藏的晋代陆机《平复帖》、唐代李白《上阳台帖》等八件真迹捐献给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给予褒扬奖。有《张伯驹、潘素书画集》行世。
6. 方君璧
7. 陆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画家,近代十大才女之一。江苏武进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小曼在上海病逝。
一代才女,美人陆小曼是上个世纪20年代曾经火树银花的女子,亦是一个被千夫所指的女子。她的前半生,是一只美艳的蝶,肆意炫耀着自己光彩照人的外表。她的后半生,是一只平凡的蝶,安宁,平静。
艳丽的容貌、富有的家世、出众的才情使陆小曼早在北京社交界就有了“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之誉。而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更是让多数人觉得十分难能可贵。“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
8. 近代女画家周先璞 周先瑜 姊妹
9. 李青萍
10. 李圣和,1908生,别号印沧老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5岁临习名家法帖,擅真、行、草、隶尤攻小楷,所作法度严谨,秀雅瘦润。工国画及古典诗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扬州市文联委员,扬州国画院专业画家。
11. 颜裴仙(1904生),扬州最早出名的书画大师,原名颜丝。颜裴仙的父亲颜二民,是远近闻名的诗、书、画三绝的艺坛高手。颜裴仙诗书画兼善。
12. 吴砚耕,吴芸,字砚耕。1910年生。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3岁随父亲(清末民初扬州着名画家吴笠仙先生)习画,以画菊见长。
13. 李竹邨(1920生),自幼嗜画,师从津门画家陈少梅,被列为民国八大女画家之四。李氏作品,无论工笔人物、北宗山水,还是花鸟都有很深的造诣。
14. 周雅玲,又名桐羽,号闻莺草堂主人。祖籍东坡故居四川眉山,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会副秘书长、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奖。
作品刊载于数十部国家级大型画集,部分作品被文化部及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纪念馆收藏。2002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2005年荣获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奖金奖",2006年荣获中国美协第三届全国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奖,2007年荣获香港"相约香江"第三届中国书画花鸟画交流展金奖。作品连续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有《中国当代名家·周雅玲》画集。《中国画家》、《亚洲书画》、《美术》、《当代美术》、《美术报》、《中国拍卖》、《英才之光》、《中国书画报》等报刊杂志对其作品均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