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荷花朋友圈配文简短
【诗句类】
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5、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6、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李白《渌水曲》
7、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8、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骆宾王《晚泊江镇》
9、
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
10、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
——唐彦谦《金陵怀古》
【通俗类】
1、
月光下,仿佛碧玉一样的荷叶挺立在水中,连成一片,是那样亲密无间。
2、
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
3、
炎热的夏天,太阳照在荷花上真是艳丽多彩,它们给宁静的池塘增添了一份生机。
4、
去年夏天,我去了北京清华大学的莲桥,走近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5、
我爱荷花池,它虽没有西湖那样浓妆淡抹,没有长江那样气势磅礴,没有瘦西湖那样宁静柔和,就是这样一个小池子,带个人们的感觉却是无景能比的。
6、
我摘下一片荷叶,往里面滴一点水,只见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
7、
月光下的荷塘波光粼粼,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叮咚!叮咚!
8、
这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在早晨,傍晚最为浓重。
9、
荷花的花瓣,洁白如玉,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种子。
10、
来到池塘边,荷花一株株挺立在那里,它们姿态各异,有的含苞待放。
【歌词类】
1、
看那荷花在水面,千万朵花儿数着它好,人人见了心喜欢。
——龚玥《荷花》
2、
满湖荷花开得娇艳,两情依依许下心愿。
——宪明《醉西湖》
3、
微风和着细雨轻轻打着节拍,荷花仙子的舞步多呀多欢快。
——陈诗乐《荷花池塘》
4、
江南里三月微微凉,雨里荷花如船只渡满江。
——姜宇楠《黄粱一梦》
5、
池边采一缕微微荷花香,执子之手伴你在水一方。
——孙艺琪《醉红妆》
6、
又闻一季荷花盛,想起你的笑容。
——郝然《清清》
7、
秋风收敛了荷的凡心,蜻蜓们也不知,躲到了哪里。
——李明珠《凡心》
8、
拨雾观云霞,锦鲤戏荷花。
——七叔《客子光阴》
9、
荷花呀,荷花呀,你是那样清香淡雅。
——周旋《荷花》
10、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凤凰传奇《荷塘月色》
【名人名言】
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2、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李白
3、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
4、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姜夔
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6、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曹雪芹
7、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石涛
8、
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暇文
9、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潘阆
10、
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
【语录类】
1、一阵风吹来,荷花翩翩起舞,那形貌千姿百态,美不可言。
2、花朵开在绿色的叶子中间,有白色的,有红色的。
3、我走近西湖,西湖里长着许多荷花。绿油油的荷叶像一个个大玉盘浮在水面上。
4、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
5、这荷,倒也真的与众不同,淤泥里的莲藕竟是在节中先出荷叶,然后在这节中又生出荷花。
6、那满池的荷叶,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像母亲保护孩子似的保护着“伞”下的荷花。
7、瞧,荷花像一个美女在走路,像一个阴凉的地方,像一把花伞。
8、一根根带刺的荷梗顶端是一朵朵盛开的荷花。荷花的色彩特别美。
9、荷花的样子千姿百态,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涨红了脸,躲在碧绿的荷叶下。
10、一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
❷ 形容女子优美的舞姿的诗句,要短,易懂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2、 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3、 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岐;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锉,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❸ 求古代美女跳舞的描写(宫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灵动,飘逸,清雅 灵动得仿若手持琵琶的飞天,飘逸得犹如漫天轻盈的雪花,清雅得就像步步生莲的仙子.轻高曼舞 载歌载舞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③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④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❹ 谁知道古代的人缠了脚,说出你们的感受!
缠足与绣鞋(弓鞋)的历史
有人说:女人的小脚里裹着一部中国历史,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多年,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封建女子,她们的小脚里,真能裹得下三千年的历史吗?
中国封建社会将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此即为“金莲”。后来缠脚之风日盛,女子的脚越缠越小,要求不超过三寸,故后来又称为“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与“三寸金莲”代指小鞋,成为脚与鞋附合载体。脚是如何与“莲”联系到一起的?有人认为与南朝齐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都不是指脚。而指的是舞台的形状。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至于三寸金莲的“三寸”有极言其小的含义。其实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缠足起于五代时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这期间不知更换了多少朝代,各个时期的度量衡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个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问题。缠足是纯粹的民间行为,它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并没有严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观念在女性群体中的比较中产生,当然有愈缠愈小的趋势,以至于有小于三寸的小脚,但这绝不是主流,因为这样的小脚几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说这是一双废脚。所以是不足为训的。当时公认的标准是:脚缠得小而又能走路方为美足,这样的小脚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间(10—13.2 cm)。
现代还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金莲”,把四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银莲”,五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铁莲”,这实在是毫无根据的杜撰,而且甚属滑稽,与正统的缠足民俗相去甚远。事实上,一个女子,只要双足缠成尖形并且四趾弯向足底,就一律称之为金莲,至于金莲的大小则另有别论。这才是缠足民俗的本原含义。
那么裹脚源于何时呢?最早的一种说法是夏代: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而涂山氏是狐精,其足小;但这个传说不能说明涂山氏的脚是缠出来的。另一种传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商纣王的妃子妲己生来就有一只脚是畸型,不仅细小,而且形状异常。为了不使妲己难堪,颁布一道法令:一个女人如果想成为贵族,必须和妲己的脚一样小,一样形状独特。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很多家庭就把自己女儿的脚裹起来了;或者说:由于妲己受到商纣王的宠爱,宫女们纷纷效仿,将自己的脚缠小,后来缠脚的方法流传到了民间。这种说法无法考证,但明显带有神话色彩,只能说明妲己的脚可能脚小且畸形,这可能就是人们把她视为狐狸精的化身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除此之外裹脚的起源还有:秦代说、汉代说、魏晋说、六朝说等等十几种说法。以上的几种只能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定义美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脚要小。
缠足传说中最具说服力的、也是流传最广泛的是隋代说: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民间女子为不被隋炀帝选召,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最早对缠足起源作考证的是宋代张邦基,他认为:“妇人缠足始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惟”,《道山新闻》叙:南唐李后主做金莲高六尺,宫嫔窅(yao咬)娘以帛束足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姿,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此知裹足自五代之来方为之。熙宁元年以前人为者尤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
这种缠足始于五代时期的南唐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李煜即是南唐的国君,又是风流才子,他的三位夫人:大、小周后及窅娘都是色艺双绝,窅娘相比大、小周后出身贫寒。她本为采莲女,十六岁被选入宫。进南唐宫,李煜便单独召见,看她跳采莲舞,见其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便为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莲舞,据说她跳舞时好像莲花凌波,俯仰摇曳之态优美动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两只脚都缠得小而且弓,看起来成新月状,跳舞时就在一朵莲花形状的舞台上,受到了李煜的宠爱,李煜死了,缠足之风从宫廷传到民间,迅速流行,唐镐有诗“莲中花更好,云里影长断”句,描写的就是窅娘。经他一宣传,闺秀们纷纷学习,脚以纤细成弓形为妙,遂成为时尚。
宋代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于“金莲”的描写,这说明“金莲”的出现绝不可能晚于北宋。宋代也是缠足历史上第一个“高峰”。苏东坡在《菩萨蛮》中咏叹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可称得上是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同时从这首词也可看出当时教坊乐籍的舞女已在仿效宫女缠足了。到了南宋时,对歌妓的要求有“四绝”:“脚绝,歌绝,琴绝,舞绝”。可见已把缠足作为选美评美的一个标准。到了宋末,人们又进一步地“以大足为耻”,女子如果不缠足、不穿耳,就要被人耻笑了。甚至入元以后,妇女“人人相效”缠足,对不缠足的下层女子反而给以轻薄奚落,说是“半截美人”、“大脚仙”等,大脚女子甚至连出嫁都难。我们应该看到,缠足诗词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盛行为依存条件的。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宋代缠足者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这可能与宋室南迁有关。
不过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 “宣和末好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错到底。”
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闽北就有崖棺葬出土的小脚),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徐积:“但知勒四支,不知裹两足”
明代,张岱《陶庵梦录•扬州瘦马》记当时挑选妓女标准之一是检查她们脚的大小:“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
《金瓶梅》写西门庆去相孟玉楼时也有看脚的描写;西门庆夸宋惠莲脚比潘金莲的小,她很自豪,说潘金莲的鞋子大得正好能套着她的鞋,这一来,惹得偷听的潘金莲更加妒火中烧,终于设计陷害了宋惠莲和她丈夫。
徐祯卿《翦胜野闻》:相传“露马脚”一词的典故就是出于坐在轿子里的马皇后,因刮风掀起轿帘而被人发现了她的大脚。于是,好用隐语开玩笑的南京人,在某年元宵节挂出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位女人赤着大脚,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引起全市轰动。朱元璋微服出行,也看见了。他马上就看出漫画的恶毒用意:“怀(淮)西(瓜)妇女好大脚”,矛头直指马皇后。十足的现行反革命!一时查不出作者是谁,朱元璋干脆降旨把那条街的人全杀掉。
张献忠,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绩,把被杀妇女的小脚堆成一个小山头(男子则有砍脑袋的,有割阳具的,也展览在一边)。这更不是一般的所谓痛苦了。
宋恕《六斋卑议救惨》说,因缠足而“致死者十之一二,致伤者十之七八”。
关于三寸金莲的描写:“湘裙下三寸金莲,云鬓中两行翠凤”“对襟披风轻巧巧,三寸金莲左右分” “踢碎香风抛玉燕,踏残花月上琼瑶” “莲底纤纤月”等等。
❺ 描写古代女子跳舞的片段
一曲荡人心魄的箫声轻扬而起,诸女长袖漫舞,无数娇艳的花瓣轻轻翻飞于天地之间,沁人肺腑的花香令人迷醉。那百名美女有若绽开的花蕾,向四周散开,漫天花雨中,一个美若天仙的白衣少女,如空谷幽兰般出现,随着她轻盈优美、飘忽若仙的舞姿,宽阔的广袖开合遮掩,更衬托出她仪态万千的绝美姿容。众人如痴如醉的看着她曼妙的舞姿,几乎忘却了呼吸。那少女美目流盼,在场每一人均心跳不已,不约而同想到她正在瞧着自己。
此时箫声骤然转急,少女以右足为轴。轻舒长袖,娇躯随之旋转,愈转愈快。忽然自地上翩然飞起。百名美女围成一圈,玉手挥舞,数十条蓝色绸带轻扬而出,厅中仿佛泛起蓝色波涛,少女凌空飞到那绸带之上,纤足轻点,衣决飘飘,宛若凌波仙子。大殿之中掌声四起,惊赞之声不绝于耳。
笛声渐急,她的身姿亦舞动的越来越快,如玉的素手婉转流连,裙裾飘飞,一双如烟的水眸欲语还休,流光飞舞,整个人犹如隔雾之花,朦胧飘渺,闪动着美丽的色彩,却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她舞姿轻灵,身轻似燕,身体软如云絮,双臂柔若无骨,步步生莲花般地舞姿,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叶尖的圆露,使我如饮佳酿,醉得无法自抑。
有曼妙女子,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梦境中走来。天上一轮春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典雅矫健。乐声清泠于耳畔,手中折扇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圆、曲,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