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女人叼着大烟袋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女人叼着大烟袋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9 17:37:22

Ⅰ 东北十大怪的第二怪 大姑娘叼烟袋

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农村女性抽烟也很常见,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Ⅱ 东北姑娘叼着大烟袋吗[图]

东北三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着大烟袋”。 实话实说,现在的东北民居窗户一般都是玻璃的,不再使用窗户纸;有的农家或许还有悠车,将孩子吊起来;但是大姑娘不仅不叼烟袋,连烟卷也很少抽了,倒是喝酒贼厉害。 中国人总是自豪自己的特产输出到国外,但是烟草、玉米、马铃薯都从美洲传来,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热烈地生长,让这里的人们快乐地享受。 在肥沃的黑土地盛产大量的烟叶,所以旧社会许多东北女性都会吸烟。小时候我家在德惠农村,奶奶和姥姥都会吸烟,她们应该是从大姑娘时候养成的这个习惯。烟袋大概有一尺多长,没事的时候就把烟叶揉碎,放进烟袋锅里,坐在炕上有滋有味吧嗒吧嗒地吸着,随后讲些家常里短,或叼起烟袋裹着小脚走东家串西家,孩子要不听话的时候,还拿起烟袋吓唬两下,实在不行照屁股结实地打两下,可见烟袋还有教育子孙后代的作用。这恐怕是个意外收获。 笔者王锦思在小的时候,中青年女性要是吸烟,几乎不用眼袋,或是觉得不方便或是老气。邻居家炕上放个烟笸箩,母女三人全都吸烟,母亲在那卷起烟卷,两个女儿都在旁围坐,也大模大样地吸着。小女儿当时才10岁左右,到了青年时期,个头比较小,也许是吸烟造成的后果。东北姑娘可要引以为戒,为了美,千万少抽烟,最好不抽烟。 如今的东北姑娘吸烟少了很多,在德惠城里已经很难看到有女性吸烟,许多人吸烟只是一种点缀,不能算是纯粹的烟民。倒是走在祖国各地,看到有比东北还多的青年女性吸烟。 不过,东北女性抽烟的少了,能喝酒的女性多了。外地人认为东北人酒量超大,其实根据我的感觉,东北女人的酒量比男人还大。当然是指能喝酒的那帮男人和女人。 我开玩笑说自己喝酒能喝一斤多,对方叹服之际,我抖个包袱:“啤酒一斤多”。显然喝啤酒都是论瓶的,只有白酒才论斤。实话实说,我啤酒也喝不上一斤,最理想的是半瓶足矣,再多了就脸红脖子粗。 不仅是我,我认识的几个东北大汉看起来体型粗壮,十分粗犷豪放、能征惯战,但是一让他们喝酒,吓得像老太太似的。况且不是白酒,而是啤酒。一是自小就不能喝酒,二是喝酒喝伤了身体,在有些东北女人眼里简直是笑话。 差不多五个东北女人就有一个能喝半斤以上白酒的。在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几个女生就能喝白酒,往往比任何一个男生还能喝。就是现在回德惠老家聚会,几个女生喝酒也胜似闲庭信步,呈气势逼人状,非让男生喝不可。最让男生不好意思的是,人家女生首先自己做个样子,将半杯或一杯白酒一饮而尽,岂止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简直是横扫东北男性世界,让男生甘拜下风,让我目瞪口呆、觳觫不已。和他们聚会,上桌子就像上战场。 有一次在齐齐哈尔吃早餐,看见一个中年女性要了杯白酒有滋有味地喝着,哪有早晨喝酒的呀?除了惊叹,我一语不发,觉得有些可爱。喝就喝吧,只要自己喜欢过瘾,只要喝酒后千万别驾车,别打老爷们就行。 东北女性就像陈年的白酒一样,纯净清冽,浓香滚烫。希望有机会在看你们喝酒,就你们自己喝。

Ⅲ 东北五大怪是什么呢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我们看武打电影,常有这样的镜头:漆黑的夜晚,一个夜行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一个房间外,屋里灯火通明,但窗上却糊着纸,里面的情况看不甚清。

于是他伸出舌头一舔,用唾液润湿窗户纸,然后伸出食指,轻轻一捅,露出了一个小洞,屋里的一切便尽收眼底。还有歇后语说:窗户纸——一捅就透。

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东北人嗜好烟草,过去家家园子里都会栽种旱烟。夏季抽烟可以熏蚊子瞎蠓,甚至于草棵中的长虫。冬季吸烟不但可以暖手暖嘴,更是猫冬时用来打发时间的主要娱乐。东北冬季漫长,男人们上山打猎、钏冰窟窿捕鱼或是聚在一起喝酒玩牌,

女人们无所事事,就都盘坐在热炕头上。小姑娘玩嘎拉哈,小媳妇们唠嗑,老太太眯着眼抽烟袋。一袋烟抽完了,磕掉烟灰,重新装上,孙女们就争着过来给点着。

有时候小姑娘会拿来奶奶的空烟袋,放进嘴里装模作样地抽,久而久之,加上奶奶的怂恿和鼓励,慢慢地就开始装烟点着抽了。那时候,女人到了十七八,十有八九都会抽烟,一般也都要配制一个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这里说的酸菜是用白菜腌制的食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

东北冬季严寒,没有新鲜蔬菜可吃,为了保障冬季餐桌上的需要,当地人除了用地窖储藏萝卜,薯仔,白菜外,家家还都会用大缸小缸腌渍酸菜,又叫积酸菜。

秋后,把新鲜的白菜扒去外面的烂叶老帮,整棵码放在大缸里,一般每码放一层就要撒上一层大粒盐。码完之后缸里注入清水,最后白菜上放一块大石头压住。大约一个多月后,白菜发酵,酸菜就腌好了。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把孩子吊起来,实际就是把小孩子放进“悠车子”里。“悠车子”是以前东北一种哄小孩的工具。用“悠车子”悠小孩最早属于满族人的风俗习惯。

古代,东北还十分荒凉,野兽随时出没,满族人多以渔猎为生。大人怕不注意的时候野兽把孩子叼跑,于是就把小孩子装在筐里,用绳子吊起来,逐渐就演化成了后来的“悠车子”。随着满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后来“悠车子”就逐渐发展成了整个东北人都用的一种哄小孩的方法。

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最早是满族的特有食物。

东北冬季寒冷,在这里生活的满族人冬季要长时间在户外进行狩猎、砍柴等活动,普通的食物消化快,饿得就快,而粘豆包粘性大,在胃里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消化掉,这样肚腹就会一直呈饱满状态,也就没有了饿的感觉,所以深受满族人的喜爱。

Ⅳ 东北四大怪是什么

东北四大怪——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朝外、养个孩子吊起来。

1、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东北姑娘的烟袋要比一般男人的烟袋长,她们比男人还要有瘾头,一旦闲下来就"冒烟"。现在在我国东北的农村还经常能看见上年纪的老太一边晒太阳一边眯眼叼着个大烟袋,很自在,很悠闲。

2、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山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是土垒草屋,其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只好用纸糊上,以挡风御寒。糊在外边可以保护木制窗棣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3、反穿皮袄毛朝外、

由于东北的冬季气候非常寒冷,为了生存,人们在冬季仍然还要进行狩猎、采伐木材、赶爬犁等户外生产或活动。为了抵御寒冷,人们只有把兽皮披在身上。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把兽皮经过加工鞣制,用野兽的皮毛缝制成衣服,从此人们便有了皮袄。这样不仅解决了御寒的问题,而且这种皮袄穿起来比原先披着更舒服,也更加灵活方便。

4、养个孩子吊起来

吊起来是用摇篮把孩子吊起来,东北把摇篮叫悠车子。

东北四大顺口溜如下:

1、四大白:头场雪,房上霜,大姑娘屁股,白菜帮。

2、四大白:迎春花,白砂糖,孝子的孝衣,大白羊。

3、四大白:天上的云,精粉的面,大姑娘奶子,剥皮的蛋。

4、四大黑:包文正,呼延庆,月初的夜晚,无底洞。

5、四大黑:黑锅底,炕底洞,铁打的脖子,黑驴圣。

6、四大长:高压线,火车道,万里长城,老河套。

Ⅳ 求一张动漫壁纸,大概内容是一个拿着烟袋的女人,姿势是半躺着,有一个小桌子,还有一只猫



爱莫能助啦,就找到这两张。。。。

Ⅵ 关东有 三怪 :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养了孩子吊起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牛皮纸糊在窗户框上挡风遮寒。大姑娘抽烟的很多,园子里或者大地里种的旱烟。养个孩子吊起来就是悠车子,像船一样的形状,用绳子拴起来挂到房梁上,把孩子放到里面来回晃悠车子,孩子一会就睡觉了。

一、窗户纸糊在外:

在过去,东北地区的百姓生活贫穷,很多居民家中都是土垒草房,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又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

二、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

在过去,女性抽烟这个现象在东北非常常见,这可不是因为她们生性如此,而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东北地区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一年中约有150多天在零度以下,甚至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天气寒冷人们也无事可做,于是串门、唠嗑、打牌、抽旱烟就成了常事。

三、养了孩子吊起来:

这是指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吊在房梁上摇晃,这样便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屋内空间,还可以解放母亲劳动力,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



养了孩子吊起来解释: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Ⅶ 历史中的“东北八大怪”都是什么

历史中东北八大怪分别指的是: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大缸小缸器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带。以上就是历史当中人们所说的东北八大怪,这其中可是蕴含着很多的历史道理,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的解释一下,东北八大怪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
对于东北八大怪,你还有什么要讲的,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Ⅷ 东北一大怪,婆姨女子大烟袋,有这民俗吗

那是过去,有这么一种说法。
东北三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糊在屋里,外冷里热,风强易脱落)
大姑娘叼烟袋;(其实大姑娘也没几个叼的,只是一些稍微上点年纪的女人才抽烟袋。现在早已经不见了。)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指孩子睡悠车——一种吊在房梁上的摇篮。)
我以一名东北人民教师的名誉担保:在现在的东北女人已经没有几人抽烟,个别也是抽一些香烟,但终究是个别现象。

Ⅸ 东北十八怪是指哪些

东北十八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
草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
沈阳故宫的清宁宫的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而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冬季晚上睡觉前,还要烧一遍炕,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这样火炕能一直热到天亮。风大的天气,为防止从烟囱里夹带出的火星儿引燃苫房草,一般不烧火,等风停了再烧。烟囱一般都是泥坯垒起来的。现在烟囱都用砖,各种烧制的瓦代替了苫房草。

第四怪: 除病驱邪萨满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东北还有一句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褶),说的就是靰鞡鞋。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
和“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内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因为大雪封山封路,没特殊事情,很少有人走亲戚看朋友,一旦来了,主人肯定热情招待,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过去东北人赶车出远门儿,也随身带着白酒,冷了下车跟着车马跑一段儿,跺跺脚,最好也啁上一口白酒祛寒暖身。东北人爱喝酒,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东北人喝酒,喝白酒,喝纯正的东北粮食酒的习惯还普遍存在。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第十二怪: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还有抽烟袋的习惯。过去女孩子抽烟都是从小学会的,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了,然后递给老人,一来二去就学会了。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汉族民间还有新娘子要给公婆行“装烟礼”,公婆掏“装烟钱”,等等和抽烟有关的习俗。烟袋曾经不但是女人,也是关东人人必备的器物。和烟袋有关的故事与传说,以此衍生出来的趣闻也数不胜数。

第十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摇车、摇篮,悠车等都是大致相同的东西,古时制作一般用桦树皮,长四尺,宽二尺,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后来多选用椴木薄板,边沿要漆上颜色,绘制花纹,写上吉利话等等。为了避免孩子从摇车里翻出来,还要把孩子的胳膊肘,膝盖,脚脖子等地方用宽带子捆起来。悠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后来就越来越讲究了。比如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比如借谁家有出息的孩子曾经睡过的摇篮等等。现在这样的养活孩子的方式也没了,有摇篮,也没地方挂了。过去裸露在房屋内的大梁,都用钢筋做成的房梁代替了,还吊了棚。
第十四怪: 年节喜庆吃豆包
“腊月到,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说的就是东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鸡蛋,色金黄,有粘度,象征小日子团圆美满,所以过年时家家都要蒸上几锅。粘豆包皮用大黄米(学名糜子)面做成。也有用小黄米和粘玉米面做豆包,但都不如大黄米正宗。过去一到冬深天冷,家家户户却都忙着打糜子、淘黄米、压面子,准备蒸过年的粘豆包。一家做粘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蒸好的粘豆包,个个金灿灿、圆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热气腾腾地喷香。东北人吃粘豆包要冻起来,这样贮藏的粘豆包不但没有一丝裂痕,而且色泽新鲜。什么时候想吃冻豆包再用锅馏热一次,更筋道、更可口了。吃粘豆包可以蘸白糖、拌蜂蜜、抹荤油,就着滚烫的酸菜汤吃,满口甜香,爽胃热心。有句老话:“顺垅沟找粘豆包吃”。老意思是只要勤劳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农村,多用于开导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东北的大酱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都有很多细节的讲究。每家的酱都不一样,更离谱的是,几乎一个人做酱一个味儿,但共同的特点如童谣唱的那样,“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如今的东北农村,家家还都下酱,每家都有用来下酱的大缸。

第十六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薯仔,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类似“冬储办”。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城市居民的酸菜缸都摆在楼道里。最近一些年,因为城市管理逐渐严格,由于楼道卫生和防火等问题,加上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很丰富,城市的酸菜缸已经被全部清理掉了。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第十七怪: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薯仔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薯仔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第十八怪: 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Ⅹ 东北曾经的“关东三大怪”习俗,为何如今都消失了

东北曾经的“关东三大怪”分别为“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但是,现在随着生活方式和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习惯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

养个孩子吊起来

“养个孩子吊起来”指的是他们喜欢把婴儿放在摇篮里,而这个摇篮一般吊在天棚上,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人们就会把摇篮用四根麻绳拴好,把它吊在离土炕不远的上方,这样可以让孩子躺在上面来回晃动,也当地人称作“悠车”。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条件也发生了改变,所以糊窗纸、叼烟袋的情况也看不到了,过去的摇篮也逐渐被现在的婴儿床、婴儿车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