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社会
琼中县各族人民喜欢聚族而居,自成村峒。东北部村寨较密,西南部山高水冷,村落分散。民房住宅各具特色,有10柱瓦房、8柱茅房、船形茅房等。
1949年前,村陋房残,破烂不堪。1952年后,县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制订规划建设城乡集镇。
1990年,建成县城1座,乡镇集圩17个,总面积6.42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89732.29万平方米。其中3层以上楼房32幢,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同时,大抓农村建设,琼中县人民政府累计拨出专款491.5万元,扶助农民建房12092间,面积80.54万平方米。琼中县80.5%的农民住上了瓦房。黎母山镇有两户农民还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平顶房。90%的乡间道路已建成大道,55%的村寨饮上井水或自来水,65.2%的农户用上电灯。
2010年琼中县政府对百花岭风景区、飞水岭、营根洋、虎岭公园及老干部活动中心整体开发规划基本完成。实施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填埋、旧城区改造、供电、通信、营根河综合治理、百花廊桥、龙溪路、环城东路(南段)等一批市政工程;加快城北新区建设,建成“三月三”文化广场、新海汽客运站、乐园酒店等一批文化、交通、接待及办公设施。琼中县城面积由2005年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4.55平方公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辐射带动作用显着增强。兴建沼气池1797个;改厕5969间;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6宗,从根本上解决农村2.1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5宗。新建维修配套水利189宗,长262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万多亩。改造长征至吊罗山公路、中平公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5条371.33公里,惠及65个行政村,近8万人口。
2012年海南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涉及琼中县9项,其中,社会保障财政补贴2012年9月底已按照全省标准统一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额完成8.5%;城镇保障性住房竣工率超额完成6.4%;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11.75%;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完成100%;建设常年蔬菜基地面积1565亩,超额完成省下达1405亩的任务;落实市场农副产品平价专区建设3个;中职教育免学费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完成计划任务的100%。积极配合“绿化宝岛”工作,共投入资金6953万元,完成年度植树造林任务129.1%。
Ⅱ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届领导名单
自治州(区)人民政府领导人更迭表
历届州(区)政府(人委、革委会)
州长(主席、主任)更迭表
(1949年3月~1987年12月)
表5—1—1 姓名 籍 贯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陈克文 海南省文昌县 汉 主席 1949年3月~1951年1月 王国兴 海南省琼中县 黎 主席
州长 1952年4月~1955年10月
1955年10月~1958年5月 林岳川 海南省万宁县 黎 州长 1958年5月~1968年4月 刘荣
(军代) 海南省文昌县 汉 主任 1968年4月~1973年5月 赵光炬 海南省东方县 汉 主任 1973年5月~1975年5月 马一品 北京市平谷县 汉 主任 1975年5月~1975年8月 李万福 黑龙江省宾县 汉 主任 1975年8月~1977年9月 张日和 广东省五华县 汉 主任 1977年9月~1982年8月 王越丰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州长 1982年8月~1983年8月 王学萍 海南省琼中县 黎 代州长
州长 1983年8月~1984年8月
1984年8月~1987年12月 历届州(区)政府(人委、革委会)副州长
(副主席、副主任)
(1949年3月~1987年12月)
表5—1—2 姓名 籍 贯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王国兴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副主席
副主任 1949年3月~1951年1月
1971年9月~1975年1月 陈斯德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副主席
副州长
副主任 1949年3月~1951年1月
1952年4月~1968年4月
1972年9月~1982年8月 赵光炬 海南省东方县 汉 副主席 1952年4月~1953年3月 陈克文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主席 1953年3月~1955年10月 张佩 河北省井隆县 汉 副主席 1954年2月~1955年10月 韩立人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州长 1955年10月~1958年5月 王玉锦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副州长 1955年10月~1968年4月 林岳川 海南省万宁县 黎 副州长
副主任 1955年10月~1958年5月
1968年4月~1975年6月 赵哲忠 海南省琼中县 苗 副州长 1955年10月~1960年12月 黄式如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州长 1957年3月~1960年5月
1962年8月~1968年4月 周训堂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州长 1958年5月~1966年5月 王玉进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副州长 1962年8月~1968年4月 羊德光 海南省儋县 汉 副州长
副主任 1963年10月~1968年4月
1972年9月~1982年8月 顾相林
(军代) 山东省沂水县 汉 副主任 1968年4月~1969年5月 黄歧山
(军代)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主任 1968年4月~1974年10月 黄运辉
(群众
代表) 海南省通什市 汉 副主任 1968年4月~1973年5月 梁成 山西省平遥县 汉 副主任 1969年5月~1973年5月 张振明
(军代) 河南省汝南县 汉 副主任 1970年11月~1973年10月 陈说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主任 1972年9月~1980年4月 赵魁富 河北省阜平县 汉 副主任 1972年9月~1980年12月 罗文洪 广西壮族自
治区合浦县 汉 副主任 1973年5月~1975年9月 陈书凤 海南省万宁县 黎 副主任 1973年5月~1982年8月 李万福 黑龙江省宾县 汉 副主任 1974年1月~1975年8月 张枫 广东省开平县 汉 副主任 1974年10月~1978年2月 王越丰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副主任 1976年2月~1982年8月 李广良 海南省琼中县 苗 副主任
副州长 1976年2月~1982年8月
1982年8月~1983年8月
1987年7月~1987年12月 叶佐平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汉 副主任 1977年10月~1982年8月 张积成 海南省琼山县 汉 副主任 1977年7月~1982年8月 文谦受 海南省东方县 汉 副主任 1979年12月~1982年8月 杨洪 广东省大埔县 汉 副主任 1982年8月~1983年8月 林安彬 海南省三亚市 回 副州长 1982年8月~1985年4月
1987年7月~1987年12月 王祖武 海南省琼海县 汉 副州长 1982年8月~1987年12月 王育良 海南省琼中县 黎 副州长 1983年8月~1986年7月 康省民 福建省惠安县 汉 副州长 1983年8月~1987年12月 李明天 海南省琼中县 苗 副州长 1984年8月~1987年12月 古显锒 江西省寻乌县 汉 副州长 1987年9月~1987年12月 注:1949年3月至1951年1月,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时,职务称主任、副主任;1952年7月至1955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时,称主席、副主席;1955年10月16日起改称州长、副州长;1968年4月至1982年8月称革委会主任、副主任;1982年8月9 日起改称州长、副州长。
历届州(区)政府(人委)秘书长
表5—1--3 姓名 籍 贯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韩立人 海南省文昌县 汉 秘书长 1953年2月~1955年10月 叶明华 海南省文昌县 汉 秘书长 1957年5月~1957年6月 王波 海南省文昌县 汉 秘书长 1957年12月~1958年10月 王 昌 海南省儋县 汉 秘书长 1961年12月~1962年1O月 符浓 海南省文昌县 汉 秘书长 1962年10月~1964年8月 曾海波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汉 秘书长 1964年10月~1968年4月 符瑞轩 海南省文昌县 汉 代秘书长
秘书长 1983年12月~1984年5月
1984年5月~1986年5月 郑善光 海南省琼海县 汉 秘书长 1986年9月~1987年12月 历届州(区)政府(人委)副秘书长
表5—1—4 姓名 籍 贯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范文山 海南省东方县 汉 副秘书长 1958年7月~1958年12月 杨涤海 海南省琼山县 汉 副秘书长 1958年7月~1958年12月 孙惠公 海南省三亚市 汉 副秘书长 1961年12月~1966年12月 符瑞轩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秘书长 1983年5月~1983年12月 邢诒桥 海南省文昌县 汉 副秘书长 1983年12月~1984年8月 李明天 海南省琼中县 苗 副秘书长 1983年12月~1984年8月 孙同
(女) 黑龙江省
呼兰县 汉 副秘书长 1984年8月~1987年12月 注:革委会期间未任命秘书长、副秘书长。
历届州(区)政府(人委、革委会)办公室
(办事组)主任、组长
表5--1--5 姓名 籍 贯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邢保民 海南省文昌县 汉 主任 1955年11月~1956年7月 范文山 海南省东方县 汉 主任 1956年7月~1958年7月 孙惠公 海南省三亚市 汉 主任
(兼) 1961年12月~1966年12月 王绥业 海南省琼山县 汉 组长 1968年12月~1971年2月 陈凤来
(军代) 吉林省九台市 汉 组长 1971年2月~1973年4月 邢益奋 海南省文昌县 汉 主任 1983年10月~1986年5月 黄沛 广东省化州市 汉 主任 1986年5月~1987年12月 注:办公室的前身是秘书室。
Ⅲ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州境秦时为象郡,汉为儋耳郡地,隋为临振郡,唐置崖州,历经中国封建各朝。民国废州府,设乐东、保亭、白沙3县。1949年并3县为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辖通什、三亚2市和乐东、保亭、白沙、东方、琼中、陵水、昌江7县。1987年由于设立海南省而撤销自治州。
1949年3月,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7月1 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设置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农林科、文教科、工商科、卫生科共7个单位,编制131人(含人民法院)。
1953年~1954年,增设经委、财委、计划科、统计科、合作指导科、商业科、工业科、交通科、人事科、税务局、粮食局、邮电局、中心支行、公安处。撤销农林科,分设农业科、林业科、水利科、水产科。编制178名。
1955年10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然撤销。
1956年,州人委设置办公室、人事科、政法办公室、民政科、工业交通办公室、工业科、劳动管理科、手工业管理科、市政建设科、交通科、农林水办公室、农业科、畜牧科、亚热带经济作物科、移民垦荒科、林业局、水利科、水产科、财粮贸办公室、财政科、税务局、商业局、计委、文教卫生办公室、文化科、教育科、工农教育科、体委、收音站、卫生科、公安处、监察处共32个单位,行政编制270名。
1957年,将工业科、交通科、手工业管理科合并为工交局;农业科、亚热带经济作物科、畜牧科、水产科合并为农业局;撤销水利科,成立水利局;财政科、税务局合并为财税局;文化科、教育科合并为文教局;民政科、移民垦荒科、劳动管理科合并为民政局。撤销工业交通、农林水、财粮贸、文教卫生、政法5个办公室,行政编制减为220名。后增设物价科。
1958年,将物价科并入计委,体委并入文教局,民政局包括老区建委。撤销工交局,分设工业局、交通局,增设劳动局、畜牧局、开发局、外贸局、移民垦荒局。监察处、公安处分别改称监察局、公安局,行政编制减为186名。
1958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委搬到海口市和海南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通知),对内一套人马,对外两个牌子。1961年11月,恢复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机构,州人委搬回通什镇办公。工作机构设置30个:州人委办公室、劳动局、工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外贸局、公安局、经委、农林水办公室、财贸办公室、交通运输局、水电局、广播站、财政局、税务局、文化局、教育局、苗族工作委员会、民房建设委员会、统计局、手工业局、物资局、森工局、水产局、五料基地局、卫生局、人事局、供销社、档案馆,行政编制272名。后增设建筑工程局(简称建工局)。
1964年,增设工商行政管理局、民间运输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局、文教卫生办公室。是年7月,将民房建委、建工局和通什镇建委合并为民房市政建设委员会。1965年1月,增设科学技术委员会。1966年9月,增设农垦局。
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开展“文化大革命”。州政府机关受到造反派的冲击,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3月25日,遵照海南地区军管会命令,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全州党政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州军管会下设生产委员会,行使州人委的职权。
1968年4月6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对全州党政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州军管会及其生产委员会自然撤销。州革委会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是年12月,改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及16个服务站。州革委会生产组分管农林水牧、水产、工业生产、农机、机械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商业供销、粮油、财政金融、人民卫生等10个服务站。1969年8月,撤销所有服务站,生产组设立秘书、计划、农业、农机、交通、工业、财贸、卫生8个办公室。1971年7月,撤销秘书、计划、农业、农机、财贸5个办公室,改设政工、战备、民政、科学研究、计划统计、农林、水电、商业、粮油、财税、土地规划11个办公室和人民银行。
1972年12月,上述办公室全部撤销,新设农林水办公室、工交办公室、财贸办公室、科教办公室、计划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农林水办公室分管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电局,工交办公室分管轻化局、二轻局、农机局、公路运输局、邮政局、电信局,财贸办公室分管商业局、粮食局、财税局(后改财政局)、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科教办公室分管教育局、卫生局、科技局、体委,计划委员会分管劳动局、建工局(后改基建局)、物资站(后改物资局),政法委员会分管公安局、民政局、人民法院。
1973年6月,撤销州革委会生产组、政工组、保卫组。8 月,撤销上述三大组各办公室,原生产组各委、办、局(后增加外事办公室、文化局),改为州革委会下设机构。
1974年,成立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商业局合署办公;撤销公路运输局,成立公路局、汽车运输公司。
1975年6月,成立供销合作社。12月,撤销州革委会办事组。改为州革委会办公室。
1976年,成立地震办公室,外事办公室改为外事处。
1978年,设立热带作物局;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与二轻局合署办公;地震办公室改为地震局。
1979年,设立畜牧局;成立税务局、外贸局,分别与财政局、外贸公司合署办公;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撤销科教办、科技局;社队企业管理局和二轻局分设;调整原计划委员会,分别成立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
1980年,撤销基建局,成立统计局、物价局、人事局、司法局、医药生产供应公司、气象局、档案局、侨务办公室,其中气象局、档案局、侨务办公室分别与气象台、档案馆、外事处合署办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商业局分开办公,财政局和税务局分开办公。
1982年8月9日,党政分家,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撤销州革委会。
1983年机构改革,州政府设置32个工作部门:州政府办公室、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局、物价局、城乡建设环保局、交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电力局、水产局、财政局、税务局、审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局、粮食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人事局、劳动局、外事办公室和侨务办公室(合署)。行政编制从原来1518名,减为1201名。
1984年~1986年,先后增设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民防空办公室、建设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二轻局、国土局、乡镇企业管理局、公路局等10个工作部门,撤销城乡建设环保局。
1987年12月18日,召开自治州第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备工作的通知》精神,宣告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州政府及其工作机构随之于1987年12月31日撤销。
Ⅳ 海南的黎族姑娘是怎么样对小伙子表达爱意的
海南黎族与台湾原住民族都是古越族后裔
但是目前来看,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着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黎族少女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的生产方式。合亩内部实行家族制领导,生产资料统一使用,成员按严格的分工集体劳动,收获后平均分配。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亩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在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农村除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外,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种经营为黎族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族鼻箫
[编辑本段]文化艺术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着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着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打竹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着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着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着名。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黄色,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等,其中头巾的两侧绣有汉文字,巾长155厘米,宽23.5厘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摆长,后下摆短,衣胸两侧绣花纹,长55厘米,腰围40厘米,衣袖通长106厘米,筒裙长50厘米,腰围38厘米,棉质布料彩带长4米,宽20厘米,这个彩带是黎族结婚时习惯绕在床顶边。服饰式样都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饰品有铜耳坠、铅手镯、银质钮扣、珠子、耳铃、脚镯、项饰、发饰等,铜耳坠顶部有一弯扣,下端一弯勾,橙黄色,铅质手镯:镯身锻成一簿铅片圈,内平滑,外原两凸起的铅片弯勾而成,表面有绳纹,弦纹。生产、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萝、竹笠、鱼笼、露儿叶席、狩猎工具、捕渔工具、多种独木器物等。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黎族的酒
黎族人热爱生活。节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
糯米酒
取优质的山栏米或糯米。将米浸泡半天,淘起盛入蒸锅,蒸成干饭,晾凉。再盛入酿酒竹箩内(竹箩架呈锥形,口径约80厘米,底部尖,酿酒时,用芭蕉叶铺盖)。按酒料数量下酒饼,把酒饼捣碎放入陶盆中用温水冲调,然后将酒饼水倒入酒料中,并通过酿酒箩底端小孔排去水分,用芭蕉叶封闭箩口。酒料经过3天的发酵后散发出芳香扑鼻的酒味。这时,用筷子在箩架底下捅一个小孔,酣醇浓厚的酒汁,便一滴一滴地流入盆子里。“并”汁俗称“酒滴”,黎语“南滴”。酒酿至7天的时候,用陶罐盛酉并汁,大坛盛并蜜。初时,酉并汁和酉并蜜酒度低,封存愈久酒度愈浓。黎家常把酉并蜜盛入大坛子埋在地下三或五年,酒质醇厚,用清水冲调饮用酉并汁。“并”的制作,还有另一种酿酵方法:即把糯米煮成干饭,凉后盛入陶盆中加入酒饼后用芭蕉叶封闭盆口,3天后可闻到芳香的酒味,7天就可以饮用。“并”具有独特醇厚的芳香,被誉为“黎家美酒”。“并”是黎家的滋补健身酒,用并和鸡蛋蒸,是产妇补身的上品,并也是迎宾待客的美酒。酒饼取料于五指山地区生产淀粉含量高的红米,配上姜叶、甘蔗和香皮树的表皮(一种灌木,其树皮甘甜)等原料。把原料配齐后,用木臼舂成粉末,捏成饼块并沾上黑色的稻草灰。把酒饼搁在火灶竹架上熏干,时间越久,发酵酒度越高。因此,黎家米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就出于酒饼的配制和酿酒的技术。
玉米酒
玉米淀粉多,酒度高。黎族把玉米舂碎,煮成玉米干饭,盛入陶盆,撒上酒饼,盖封盆口。酒料发酵15天后,酒汁可饮。酒密封存一个月后,用蒸酒锅蒸馏出高浓度的玉米酒。
番薯酒、木薯酒
把生番薯洗净,切成小块,用锅煮熟晾干,加入酒饼拌匀,盛入大坛密封一个月,发酵成酒料,把酒料倒入蒸酒锅蒸馏成酣醇的番薯酒。此酒有浓厚番薯味道,酒浓度不高,适合盛夏季饮用。木薯酒蒸制方法与番薯酒一样,但木薯酒浓度高,适合酒量大者饮用。
芭蕉酒、南瓜酒
把未成熟的芭蕉果实切成小块,煮熟晾干后投入酒饼调匀,放入坛子封口一个月,发酵成芳香的酒料。把酒料和清水调稀后盛入蒸酒锅熬煮,制出酒质清香的芭蕉酒。南瓜淀粉多,是酿酒的好原料。黎家把南瓜加工后,掺入糯米蒸成酒料,把发酵的酒料,酿成南瓜酒。另一种酿制方法是从南瓜蒂上开一小洞,将酒饼放进瓜内,把洞口密封一个月,经酒曲的发酵,南瓜内盛满酒汁。
山果酒
以野生果实为酒料,酿制独特的果酒。如包子果酒、山竹果米酒等。
Ⅳ 琼中是哪个市的
截至2018年末,琼中是海南省省辖自治县。
琼中全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海南省下辖的民族自治县之一。
县名“琼中”是由于位于琼岛中部而得。
琼中县境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均气温22.8摄氏度。
琼中是海南生态核心区,具有“海南之心 、三江之源、森林王国、绿橙之乡、黎苗家园”的美称,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歌岭等国家级、省级林区、保护区,琼中绿橙是海南省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5)海南琼中黎族美女背影图片扩展阅读
琼中县的区划沿革
琼中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西汉时期,琼中隶属珠崖郡;唐贞观元年为岭南道琼山县所管辖;元朝时分属琼山、定安、乐会和万安军。
明、清时期属定安、琼山县地。
1948年2月中共琼崖特委设置琼中县,隶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管辖,治所设于平南。
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划邻县部分黎境,恢复琼中县建置,成为毗邻四周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腹地、琼岛中部的县。
1952年7月后,琼中县归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人民政府管辖。
1956年县治迁贡坡,1959年县治再迁营根。
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琼中县,设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划归海南行政区管辖,县委、县政府驻地设在营根镇。
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海南省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