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飞天四大美女木雕分别的名字是什么我只知道有一个反弹琵琶
四大飞天美女雕刻没有具体的名字,而是根据敦煌壁画去仿制的木雕工艺品,一般根据乐器命名。
腰鼓美女、玉萧美女、箜篌美女、琵琶美女
Ⅱ 彝族的风土人情
峨山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峨山彝族的传统。
�服饰:彝族人民爱美,特别爱花,服饰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布料的颜色选择以青色、藏青色和黑色为主。中老年人服装颜色突出稳重,青年人则喜欢鲜艳亮丽 。男子内穿布纽扣白色衬衫 ,外套无领对襟小衬,小伙子穿白色衣裤 ,用白布巾包头。妇女外衣大都为黑色布纽扣右衽衣,衣领 、袖口和裤脚边皆乡花草图案 ,姑娘和女孩子喜欢戴绣花无顶喜鹊帽,中老年妇女头戴三角形黑布包头 ,支系花腰彝族妇女爱穿由帽子、褂子、上衣、裙 、裤子组成从头到脚都绣满各种装饰的“花口绳塔”衣服。
�婚礼:姑娘出嫁前一个多月不能出家门,在家备办嫁妆,结婚之日新郎要约同伴朋友相陪亲自来接亲。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表示对亲生父母、同胞兄弟、姐妹难舍难分和依依惜别之情 。新娘出家门由兄或弟背上花轿或扶上马,现多已坐车 ,由亲朋好友陪送到男方家门 , 踏着事先铺好的青松 毛由姑嫂搀 扶步入正堂,拜堂成亲,叩认公、婆后 ,送入洞房 。在晚间的婚筵上新郎、新娘要在陪
廊、伴娘的陪伴下,按辈份顺序给客人敬酒认亲。婚筵结束后,新娘要亲自端水让家里的长辈和私亲洗脚,以示对公、婆家人的孝顺和敬爱。第二天凌晨新娘要起早挑水做饭,以示勤劳和聪明。饭后由新郎和送亲的亲朋陪伴回娘家。
�娱乐: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常用七字(旗子)白话,跳乐调子演唱,跳乐是彝族青年男女普遍喜爱的歌舞活动,男女青年常在农闲时节 ,夜间燃起篝火,小伙子弹月弦、姑娘们打拍子,围着篝火尽情欢歌舞蹈 。彝族花鼓舞是一处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一班花鼓队八人,也有十几人或几十人的花鼓队,甚至可以组织上百人,规模宏大的花鼓队,都有1个龙头师傅。花鼓舞由一名龙头师傅领舞,男女青年成对合着鼓声拍跳跃翻腾,奔放热情,极富感染力。
�节日:峨山彝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开新街 、咪嗄
哈、火把节。
�1、开新街: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子,男女老幼都去赶新街 ,四镇八 乡的民间文艺队纷纷汇集 镇各展技艺,热闹非凡。
�2、咪嘎哈;每年农 历二月的第一 个属龙日或属牛日,彝山各村各寨杀猪宰羊,全村人一起聚餐,并用草绳把木雕布谷鸟拴在象征风水 和能给彝家带来吉祥幸福的古树上,表示播种季节的开始,并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重大节日,古时又称彝族小年,在每年的农历6月23日至25日,前后3天,24日为正日子,此日正午人的身子与影子完全重合丝毫不差 ,因而火把节又称“ 星回节”。火把节期间 彝家山寨要杀 牛宰羊庆贺节日,24日晚上点燃火把,巡游田间地头,以示驱邪除魔。男女青年则聚会野外,堆起篝火欢歌舞蹈,通宵达旦。
Ⅲ 《木雕神技》中“美人”实际上就是我们现代常说的什么
译文,直译与意译互用]商人白有功(人名)说:在泺口河上,看见一人背着竹篓,牵着两条很大的狗。从他的背篓里取出木雕美人,高一尺有余,手和眼睛都能转动,(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又有用锦缎作的(类似马)鞍子披在狗的身上,然后就令其跨立座在上面。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的奔跑。(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踩着)镫藏在(狗)的腹部下,向后折腰(靠)在(狗的)臀部上,(在狗身上)叩拜起立,灵活变化没有一点差错。又作昭君出塞的样子。另外取出一个木雕,(在其身上)插上雉(野鸡)尾,(为其)披上羊皮作的裘衣,骑在(另一只)狗上更随在(作昭君的那个木雕)后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频频回头,(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在后面)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一样。
[注释]①泺(luò)口:地名。②竹簏(lù):用竹子编的圆形容器,可解释为竹篓。③鞯:鞍鞯,又称鞍韂,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东西。④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意思应该就是木头雕刻的美女。
Ⅳ 大理啄木郎村,不愿走出秘境的彝族,在山上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啄木郎村位于大仓镇东北部二、三十公里处,地处风仪、弥渡、巍山三县交接处,为彝族居区。这里的彝族人不愿走出秘境中的彝族,在山上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远眺毕家村,宛若人间仙境;假若换了清晨、烟雨季节,该是很美的。
啄木郎村位于海拔两千多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这里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小春有豌豆 蚕豆 小麦等,当地畜牧业发达,几乎每家都养牛、羊、马等牲畜,经济方式多是自给自足,商品经济较弱,每天都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
啄木郎村不是太远,但比巍山其它地方的彝族更为封闭,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习俗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通过摄影师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拍摄中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
虽然每天周而复始地过着简单而繁重艰苦的劳作,但是老人们还是保留着天性的乐观精神,依然保持着一份平和、乐观、豁达的心境,进入毕家村,在古老的墙体上看到了彝族耕作、典故的壁画,还有手写对联。
彝族妇女很传统,基本上不愿意下山活动,多数人都喜欢在家里做做家务,比如绣花等,还要担负着喂马,养牛等繁重的体力劳作。
啄木郎村的建筑风格保持了南诏彝族的精粹,与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风格如出一辙。不过,这里的彝族建筑偏向于抽象木雕、砖木结构,以及房棱砖瓦。啄木郎村很多村民家里的原木都是从山上扛回来的,粗厚圆实,而且硕大无比,没有两三人根本不好搬。
听到的传闻:以前有人到访啄木郎村,被眼前的“仙境”所迷,于是问村口打木槽的牧童这是什么地方;牧童误以为问他做什么,就说“木槽”。到访者错听啄木郎,遂以“啄木郎”之名向外界传开。
据当地人介绍,啄木郎村为南诏后裔,因国破逃亡至此;当时叛兵对南诏王室赶尽杀绝,部分南诏王室族人躲进深山洞里,洞前盘结了完整的蜘蛛网,叛兵误以为里面没人才放弃追杀。彝族先祖为纪念重生,至今在部分彝族服饰上雕饰了精美的蜘蛛纹路。
琢木郎村彝族的苦荞粑粑蘸蜂蜜、米血肠、鸡血饭、野山菜、野生食用菌、土鸡肉、还有宴席上的坨坨肉 等正宗的纯天然、无污染的家饭菜,不在彝族聚居的地区,是吃不到的。图为彝族老妈妈在家里晾晒衣服。
琢木郎村的彝族舞族民间音乐极具地域特色。琢木郎村彝族打歌非常讲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敏 歌演唱形式多样,涉及内容较广,风格色彩独特;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在这里彝族民间音乐以多样化呈现。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承载着千年彝族 历史 文化,蕴含和体现着彝族音乐的魅力。图为琢木郎村彝族小姑娘玩跳绳 游戏 。
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每星期都会下山赶一次集,把田里种的玉米,豌豆 蚕豆 小麦等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再换回一些生活用品。图为琢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挤在一辆小货车上,准备下山去赶集。
啄木郎村主要有毕、杨、乍等姓氏,以毕姓最为旺盛,人文建筑景观尤以毕家村为佳。村里70岁的毕大爷说,别小看这些彝族服饰,彝族姑娘结婚的时候,身上穿的彝族服装,少则花费一两万元,多则七八万一套。
啄木郎村的老年人也没有闲着的时候,经常帮助家里人放牧牛羊,每天早上把牛羊赶到山上去吃草,晚上再赶下山。
当地的彝族妇女日常里都会穿着彝族服装,鲜艳迷人,现在只有中老年妇女日常穿着打扮都是彝族服饰,年轻的姑娘都不习惯穿彝族服装了;只有红白事、传统节日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彝族服饰。这里的喜事比春节过年隆重,这里的丧事比喜事更有彝族特色,包括打歌、彝族音乐等,都是外界罕见的习俗。
千年彝族啄木郎村、南诏最后的部降落云南省巍山县琢木郎村令人神往,是一个彝族族群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民居基本上没有被破坏,保留的非常完好。
这里的彝族风土纯净,房屋、彝族楼寨都对门敞开,邻里之间小道随意串门,悠然惬意。从任何角度几乎都可以看到自家、邻居家挂满了玉米棒子,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
Ⅳ 各种特色的民居
1、蒙古包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2、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3、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4、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5、藏族民居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Ⅵ 高山族、白族、苗族、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网络查比如高山族http://ke..com/view/4280.html?wtp=tt#5
Ⅶ 四大美女木雕放在家吉利吗
没什么吧,放在家里当艺术品挺好,我们家也有,不过是陶瓷的。不会不吉利,说不准还能招桃花运呢。在这里,祝您新年快乐,桃花盛开。
请采纳,爱你,亲。
Ⅷ 有没有关于云南楚雄彝族图腾的图片及资料谢谢
云南彝族图腾介绍 云南彝族历来有虎图腾崇拜的习俗,还有许多衍生图腾。彝族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木雕面具粗犷豪放,具有神秘色彩;大姚县桂花彝民婚嫁冲喜用的一种木雕图腾崇拜物"虎勒",其中有颇似悬挂面具的类型。我曾在双柏县考察过哀牢山彝区(倮倮支系)至今流传的大锣笙、老虎笙、豹子笙(小豹子舞)等三种尚虎习俗。倮倮支系尚黑崇虎,以黑虎为图腾,自认是"虎的民族"。
尚虎习俗至今在彝族的许多支系中都有遗存,但由于地域不同,表现出千姿百态。图中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镇宅泥虎2002年1月4日摄于邱北县仙人洞村,造型古拙,简洁夸张,憨态可掬;黄泥作坯风干,无须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