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9岁弟弟的字,他想要练字,请问有没有懂的帮忙看下他适合练什么体。
同意楼上的说法,
小学生,有的是时间,
先从楷书练起,
初中以后可以接触行楷或者隶书,隶书作为辅助了解模仿,不特别去练!
高中以后可以练一些行书,行草,
这只是一个步骤
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情况去练,
现在小学生字能写这样的,不多了!
现在有的学生笔顺都不正确!
B. 书法的结构指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位帅哥、美女时,总会心想这帅哥五官长的好精致呀!这位美女的身材好标致呀!这也是间接说明结构的重要性。每当我们欣赏一幅字画的好坏时,第一眼看的也是字的结构布局,今天酸枣君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书法结构技巧的小知识。
一、上下结构的比例搭配
对于上下结构的比例搭配,古人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如黄自元在他的《问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中说:“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地载者,有画皆托于上。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不仅为我们学习唐楷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也是我们学习魏碑十分难得的借鉴。
上下结构的比例搭配有九种形式,即以上盖下、上下契合、以下载上、上密下疏、上疏下密、上宽下窄、上窄下宽、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我们必须根据上下单体笔画的多少、字头字底结构的不同来构思采用何种形式。不过,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参差错落这个原则,不能过于端正整齐。
关于字体结构技巧的小知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不知你是否有所收获呢?在这碎片化、娱乐化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给自己好好充充电了,酸枣在线温馨提示:每天学习1小时,少吃10年苦。
C. 女孩子练瘦金体还是簪花小楷比较好
女孩子练簪花小楷好看。
很秀气,适合女性。很秀气适合女生有风骨但是不会特别男性化的霸气,然后,字要漂亮有风韵的话,也就是要漂亮的话,字型很重要。每个字基本都有需要夸张的地方,就好比姑娘没有一双大眼睛的话,也要有一头飘逸的长发。
每个字的字型都要着重突出一部分。但只能是一部分,否则字就散了。左右结构的无非两种,左偏大写,或者右偏大写。左右大小长短一样字一定难看。半包围结构的里面被围的部分尽量外拉,全体适用。上下结构的注意横或者竖的延长。
(3)美女练唐楷的图片扩展阅读:
关于“簪花小楷”,有两种说法。
1、夏书绅发明的楷体。
夏书绅,〔清〕字缙华,号丽笙,浙江嘉兴濮院人。父凤衔酷嗜碑帖,于晋、唐法书无不临摹,工篆刻,直逼秦、汉。
尝手钞宗谱,乱离时他物非所惜,独奉谱以行。
2、有说是晋卫夫人所创。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
D. 中国书法的特点
中国书法的特点是历史久远跟种类丰富。
中国书法的发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历经沧桑。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约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资料。而由汉字书写发展成为真正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汉末魏晋之间(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中,书法在出现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形成了手札、手卷、条幅、中堂、对联和扇面等形式,在工具材料上也不局限于常使用的笔、墨、纸、砚上,连金属、石头、木板、织物等也成为书法镌刻和书写的媒质。
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沙麻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事实恰恰相反,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轻易掌握、轻姨又明。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终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近流长,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手艺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 、手写量的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 ,相反仍然连结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代着名学者梁启超说:“假如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类美术,以写字为最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当代着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与宗白华齐名的美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也认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这些观点容或有溢美之处,但是也充实说明,先哲对于中国书法曾经赋予过多么崇高的地位!
这些学者对中国文明乃至西方文明艺术的了解,都是极其深沉的,他们这么说,不会没有缘故,总有他们的理由。简单概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至少他们相信,中国书法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进步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添了了解和学习本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4)美女练唐楷的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书法的“申遗”之路:
2005年11月底,中国书法“申遗”工程启动;
2007年6月2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中国书法”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院被确定为中国书法传承与保护的直接责任单位;
2008年9月8日,“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面启动;
2008年9月底,“中国书法”申遗的正式文本、申遗片及相关材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被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中国书法申遗宣传片
E. 学书法应该从唐楷开始吗该怎么入手为好
学书法从唐楷学起,有了坚实,深厚的唐楷做根基,那么你的高楼大厦可以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即使是你延伸到行草,延伸到隶篆,都可以,都可以更丰富的发展空间,任你去开拓!楷书到了唐朝达到最成熟完美时期,比较讲法度,有法可依,便于初学者学习。而这又带来一个弊端,就是过于讲法度,严谨失去了书法的灵活性,流美性。所以初学通唐楷打好笔法基础,它是正道,有了规矩,才能定方圆,就是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临碑,临帖,临二王行书书法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法,往更高水平发展。
F.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_最好正楷毛笔书法作品
楷书是绝大多数人 学书法 的入门字体。楷者,楷模、模范也,就是说是书法的标准、榜样的意思。楷书入门应该怎样选字帖?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欣赏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图片1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图片2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图片3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图片4
正楷毛笔书法入门字帖图片5 楷书入门应该怎样选帖
楷书是绝大多数人学书法的入门字体。楷者,楷模、模范也,就是说是书法的标准、榜样的意思。楷书是古人在大量书写中 总结 出来的、参照人类审美观创造的书写标准,适合美的韵律和内在规则的文字构建形式,楷书是力求完美的字体。
这个合乎审美要求的规则,我们称之为法度。遵循法度,我们能够创造出尽可能合乎美的作品。但是,也因为受限于法度的制约,楷书在表达个性情感、丰富多样性以及书写实用性等方面,会略显表现力不足。而且,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字体,学好楷书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仍然建议初学者最好从楷书学起。
一、为什么要从楷书入门
1、楷书遵循的是美的规律,是最接近人类标准审美观的文字表现形式。
如果以美女来形容,那么楷书便是女人中端庄秀丽型,瓜子脸、柳眉杏眼、樱桃小嘴,性子温和善良,拥有标准美的特征。一般来说女人拥有一两样,便有了动人的基础。同样的道理,楷书参照最标准的美,学有几分水平,便是一 手相 当不错的书法。
而行草等字体则如女人百态,或豪放飒爽、或温柔甜媚、或艳丽狂野,可以张扬书家的个性、趣味和情绪,但学习者理解不当很可能画虎反类犬,既不得法,又失原书意韵。
2、楷书向内追求汉字的自身完美,以楷书的结体和笔法基础,能够为其他字体衍生出丰富的变化,为表达个性与情感提供多样化素材。
楷书结体上平正工稳,用笔力求中锋,写出来的字丰厚遒劲,即使以后再学习其他字体,也不至于虚浮轻滑。如习武练内功、扎马步,基础扎实了再使十八般武艺,才不会是花拳绣腿。
楷书在笔法上向内求妙入微,创造很多美的形态,比如点、横、竖、撇、捺、钩笔等,一笔之间的弧度、粗细、方向、力度变化极丰富,每一笔都具有美的张力。如同人丰富的面部表情,通过微妙的变化能够表达喜怒哀乐爱憎痴等诸般情绪。楷书中这些符合审美的丰富形态,运用在其他它字体中会是极佳的笔法素材,学好楷书后, 其它 字体触类易通,也是这个原因。
3、相比之下,行书、 草书 在初学时有无迹可寻之感,而楷书有章可循,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容易上手的选择。
二、楷书帖精选推荐
1、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下称九成宫)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被视为楷法之极则,《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称:“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九成宫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问题一:欧楷字帖选什么版本最好?
欧体作为书法的入门经典,学好会美到极处,学不得法则易俗到极处(如不好理解,打个比方:略抹口红能增添娇美,涂得跟如花似的却会恶俗难耐)。初学者如果选择版本不慎,容易对欧体从认识上出现偏差,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
推荐版本:明代李祺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也不错。李祺本丰润遒美,三井本健劲清矍,各具神彩,这两本都好。 不知者直选李祺本就可以;如在两者中选择,看个人兴趣,喜欢丰润妍美的,选李祺本,骨感清健的选三井本。跟选女朋友一样,喜欢丰满或苗条,看个人 爱好 。
如果想参考前人学欧临本,以前推荐过清人姚孟起的临本,略失之过于平正,少一些险峻和笔墨韵味。但是,对欧楷理解还是可以的,除了与李祺拓本对照,也可以与当今欧楷名家比较来看,这样对于欧楷能有更客观的审美认识。
更多版本介绍:
北宋拓本,有李祺本、库装本、吕伯威本。
南宋拓本流传较多,较为着名的有大名成氏本翁阁学旧藏宋拓本、端方本、李鸿裔本、四欧堂本、岳雪楼旧藏本、莫云卿本、玉山草堂顾氏本、胜芳王氏本、郭琅弁本、党崇雅藏本、文嘉藏本、罗振玉藏本、小记室旧藏本、王懿荣本、过云楼本等。
当代书法家田蕴章藏有田氏本,称为最善本,并斥李祺本“刻工拙劣,点画生硬,结体僵板”(网上见此内容,未证实,不就此语评论)。我找到田氏本网图,实在不足取法。
作为初学者,强烈建议选李祺本坚持练下去就可以了。
问题二:学欧体,除了九成宫,还有什么帖可以取法?
答:《虞恭公碑》、《化度寺碑》都是欧体代表作,可以互为参照,开阔眼界。但临习中取法乎上,坚持学《九成宫》,因为《九成宫》已经是欧阳询最成熟的作品,具有其他欧帖中所有的优点。
问题三:可以学现代欧楷大家的字帖吗?
答:千万不要!当代欧楷实是媚俗至极,有欧阳公珠玉在前,更不能观也!欧阳询方峻而不失遒美,险奇而结体中正,整饬而不失于拘谨,方能成千年楷则。当代欧楷得欧皮毛而去精髓,大失欧公笔意,扭捏做作一步三摇,若浓妆艳抹之如花,实在恶俗,以此俗体误导数代学人,实在可叹。
当代欧楷名家弟子众多,字帖出版、视频教学已成极大产业。曾为这个话题,得罪过非常多的人,前来踢场子骂人的不少,但我仍然坚持反对学当代欧楷,作为入门重要楷帖,这个影响太严重了:学此俗习,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改不过来,更糟糕的是,很多人的书法审美观也会扭曲,陷入在小趣味里无法自拔。
2、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为友,妙得其体,书法圆融遒丽,外柔内刚,俊朗圆腴,端雅静穆。《孔子庙堂碑》是虞书代表作,既有二王书风的遒美秀丽,又能恬淡从容,得萧散之趣,与王献之小楷作品极为接近(在很长时间内,王献之被当作晋书代表,书法地位长居乃父羲之之上),是唐楷中最接近晋人风韵的书法作品。
现存善拓本: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
此碑的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见了,李宗瀚藏本也不知何时所拓。此拓本大部是配陕本,其漫漶、损泐之字多是唐本。原拓本则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有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
现存刻石:一块在陕西省博物馆,俗称《西庙堂碑》;另一块在山东成武县,俗称《东庙堂碑);其他还有“曲阜刻本”,在山东曲阜县学,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翁方纲摹刻;有饶州(今江西波阳县)“锦江书院刻本”;有南海(今广东南海县)潘氏“海山仙馆本”等。世无传拓本。
G. 我想自学书法,但完全不懂,不知道怎么入门,求高手指点
《零基础学习书法课》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pGCnCVYGqUt9tJHJ2nI3bQ
书法作品常与绘画并举,是我国文化的资产,这里有零基础也能学好的书法课,15天轻松写出漂亮人生!
H.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
郝长水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书法魅力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郝长水优秀 书法作品欣赏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1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2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3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4
郝长水个人简介
郝长水号凤军,河北省文安人,65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秘书长,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品 收藏 协会会员,南京长江书画院理事,翰墨书画院艺术顾问,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河北省名誉主,团中央《身影》栏目签约艺术家!
自幼 爱好 书法,先习唐楷,后练软硬笔行书,由于对隶书的偏爱,而后专攻汉隶。曾在2003年“献给祖国,献给母亲”,中华书画名家大展赛中荣获金奖,2004年8月在纪念书贤颜真卿大师诞辰1295周年,国际书画名家交流展,荣获一等奖,同年9月又获全国第三届“庐山杯”书画大展赛银奖,同月作品在中国当代书画家与收藏家,北京交流展中获银奖,05年2月在创作奖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3月在首届“翰墨飘香”中华诗书画艺术联展中又获银奖………2013年11月在由美国国际艺术协会与东方 文化 和艺术纽约交流公司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书法绘画比赛中荣获精英奖。作品曾入编《中华文人美术家书法家精典》,《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博览》,《当代杰出书画家艺术家新作博览》等书法巨着,作品均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
关于书法创作现状的思考
近些年来,书法艺术已从轰轰烈烈的热潮渐渐转入深沉与冷静,初步形成了由量到质的转化。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从实践到理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看到各种规模各种样式的展览目不暇接。各个流派各种面貌的作品竞相亮相,不管如何评价它,应该看到这是创作的繁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各种书法专业报刊、杂志、丛书、典籍、碑帖、录相等出版物刊行出版。在理论研究方面: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 教育 、书法评论、书法考证、书法流派、书法欣赏的研究已渐成系列。且日益深入而全面,取得了空前的研究成果。更令我们欣喜的是,书法已由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艺术,进入国家的艺术系列,成立了各种书法组织并且走向了大学课堂,成为大学里的专门学科,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发展的重要标志。
北京作为首都是新时期书法的发祥地之一,“天安门诗抄书展”最早掀起了书法的热潮。当年活动频繁,名家辈出,令全国瞩目。但近年来就学术研究、创作水平来讲已不在前列。这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原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全国书界的形势,以利我们今后的创作和研究。
全国书法创作现状:
这是每个书家、爱好者都关心的问题,作为全国评委,经常有人问我对某些作品的看法或关于入选条件是什么等问题。这里我们一起对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作一些简单分析。
概括起来,我认为当前书法创作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广度,二是深度。
1、先谈广度:从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或各项全国专题展(如:正书展、楹联展、行 草书 展、扇面展)等作品来看,无论是取法借鉴、作品风格、创作观念、审美取向都呈多元化的局面。比如取法:既有传统的典范(二王、欧虞褚颜、苏黄米蔡等等),也有明清以来追求个性特色的代表(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傅山、金农、八大等)。 其它 如碑额砖铭、民间写经等,一些偏门冷门都被挖掘出来加以借鉴,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主流仍是对名家名作的深入理解和强化。可见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传统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其中总的趋势是注重古人名作的意趣而兼融法度。借鉴多取率意自然之处。但也有作者忽略其技巧的精到,这是主流中值得注意的不足。其表现是楷体作为一大体系,鲜有令人瞩目的突破,严整精到者也难脱前人窠臼。这固然是书体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功力修养所制约,但与创作观念和人们追求新奇刺激的审美心理不能说没有关系。
同时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一些外来的美术思潮也影响到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审美动向和创作趋势。如现代派、先锋派、墨象派、表现派、构成主义、书法主义等等,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这些新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存在。这些派别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个人感受和外在形式,主要表现自我,重一时情绪。但有些作品和观点轻视技巧或摒弃规范,与传统书法的延续性、可读性、社会性和讲究内在品质的锤炼大相径庭。作为个人行为我以为无可厚非,但定要成为主流,动辄否定一切、目空一切,则是妄自尊大、自我膨胀的表现。对传统的否定更是其不明智处,这些作者的理论依据除西方的一些美术思想影响外,在中国叫得最响的理论是明末傅山的“四宁四毋”。但往往忽略傅山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深厚的功力和修养。从作品看,除少数作者外,其趋同性及创作单薄是显见的,与其主张尚有距离。
注重情趣意味是有人为今天书界作的概括,我以为是较准确的。作为美的追求就个人而言是自由的,但就社会整体来说是有原则、有标准、有取舍、有趋向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手段及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趣味也有高雅低俗之别,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其渊源与走向,多种追求在其进程中竞相亮相,展示自我。百花齐放是自然的,但历史无情,凡符合艺术规律的个性化创作,将会一如既往地纳入书法的长河,否则即被淘汰。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左右的。继承传统的主旨是法度统照下的个性化创作。因此,书法才得以发展。不要法度,恣意妄为,凡新即好的观念代不乏人,虽勇气可嘉,但底蕴不足,其源在燥,其病在妄,欺世欺人,难免牺牲。其另一极致鼓努造作,拘滞媚俗则更不足论了。总之,百家争鸣,适者生存,我们要开阔眼界,善于借鉴,选好自己的切入点。
2、深度:注重法度与理念的深入与强化。古代书论多零散不成系列,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缺少系统的归纳和研究,较完整的如孙过庭的《书谱》、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等,但注重理念的阐示与深入和系统学科的建构者为数不多。其余多是零星散论,虽然时有卓见但难成体系,偶有长篇亦多偏执之见,这是时代造成的。今天我们看到,出版物如此之多,书法专业的报纸、杂志竞相亮相。大规模、大投入的经典工程令人瞩目。如人美的《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卷》、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系列》等,对某一时期、某一书家、某一流派、某一作品的研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则容易得多。
每年都有关于史、论、技、美、创的书法理论研讨会召开并结集出版。从审美取向、创作观念等方面,不断展开讨论,各种观点得以阐发。大多以传统哲学美学为立论基础,引经据典、析理分宗,使书法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当然也有云山雾罩、言不达意或不知所云,搞得读者稀里糊涂者。我想,广泛地参与探索也属正常,无妨大体。且看作为书法论坛增添了色彩与花絮,择其善者而从,有能力的朋友,应参与到研究与探索中去。书法艺术作为一门民族特有的学科正趋科学化、深入化与系统化,发展健康,成绩喜人。无论宏观与微观,新时期以来的书法现象作为书法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是毋庸置疑的。
北京书协的现状与方向:
得天独厚的条件:展鉴方面、出版方面、研究方面、交流方面,北京可谓占尽地利天时之优势。但我们也忧心地看到,很多书法工作者、爱好者不参与,不关心,不分析,不利用,不比较,仅仅在看热闹。在很多重要的展览会上,除作者外,很少见到我们的会员,这是令人费解的。一方面埋怨评选,一方面不认清形势。闭门造车,自我欣赏,这是应该自警的。
通过展览来分析,我们看到在创作上很多新人包括我们北京的一些青年作者,对传统有了较深层次的认同与回归,从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上看到大量有功力、讲法度,同时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作品入选或获奖。我认为这是今后的主流,是传统赖以持续的环节。审美与追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我认为,我们要面对当前书法现实,找到自己的位置,设法充实自己。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古典主义、传统派、现代派都是存在,选择哪一方面是作者的自由,但是选择了就要投入,你说自己是传统派、是古典派,那么你做了多大努力,对传统与古典了解多少,把握多深?北京当初的现代派书法作者大多数归于沉寂,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底蕴不足,作品欠成熟。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我们要冷静、客观、公正地看待书界现象,无论他是什么派,我们要看作品质量,看他是令人赏心悦目,还是让人恶心碍眼。既不能见新就反,也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做为北京要有容纳百家这个量。
说到作品评选,王僧虔有一段话历来被书界欣赏,常常做为品评的标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我认为这也可以做为我们作者追求的方向或审视自己的标准。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神采。也就是__敏先生所说的神韵。但这不是出奇求怪,它需要以形质做为载体。也就是从笔墨技法上多加锤炼,而不是描头画脚,形拘神滞。向古人学,向名作学,从前人作品中讨生活、求发展,这是一条事半功倍的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要不得的。作为成熟的作者,形质与神采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从现实 经验 中看,有些朋友把临帖当作敲门砖,一旦稍能操纵笔墨,便不再问津。更多的是闭门造车,自我发挥,这是一条充满苦恼的路。我看全国展或中青展中很多作者的成功处在于专学一家,深掘细挖。强调整体效果(气势字势笔势),以娴熟的技巧出以灵动之气,强化作者的理解与追求,因此作品既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又有生动的笔墨和鲜明的个性,这正是一件好作品应具备的条件。我希望关心创作动向的朋友们找来全国展、中青展的集子,认真分析获奖或入选作品,相信一定会受到启示,得到收获的。
最后,谈谈“格调”问题:我们知道历来评论书法多以气归类,如庙堂气、山林气、书卷气、金石气、市井气、江湖气或以拙、雅、俗、燥、浮等气来表达某件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感受。不管这种分类或界定是否严谨、准确,书法能表现一种气韵格调是无疑的,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与魅力。关键是你所表现的气韵格调是哪一类,格调高者从取法到追求必然与众不同,依我观察,一般化的工整、严谨、规范,已很难入围大展,原因是今天能够写成这个标准的作者,已数以万计,而展览比赛所限定的数量仅只有三五百件,入选率低、淘汰率高是个无情的现实。每次展评以收件二万件计就要有一万九千五百件遭淘汰。那么入选的作品靠什么引起评委的青睐呢?
我认为一是个性突出,不一般化。要表现出某种理解或追求,使评者驻足。十年前一笔规范的颜柳即可入选甚至获奖,而今已难以入围。原因,缺少自己的理解。无个性,非创作。二是强化形质。率意自然,而非描头画脚。要强化点画结构的特点,表现你理解后被强化了的效果。如:何绍基、钱南园、华世奎之于颜真卿,或如八大山人的简净奇峭,伊秉绶的宽博古朴,王铎的恣肆迭宕。都表现出他们对传统的理解和把握。或苍劲,或灵动,或稚拙,或严谨,都要求你讲法度崇自然,似不经意却又沉实讲究。节奏、形态的变化,要生动率意。字法上无论稳健工整或变异新奇,要强化特征和质量。严谨要极至精到,几乎无懈可击。变异要自然、和谐,独特感人。第三,注重形式的运用,中堂、条幅、斗方、手卷,或方或长或圆或扁。要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小楷写“大江东去”丈二屏,很难有狂草奔腾生动的气势和效果。在一幅作品中写多少字,如何布局谋篇,是强调匀整精到还是率意独出,要有想法。讲功力的要如《韭花帖》般的精致,讲意趣的要设计耐人寻味的效果,如“广西现象”不论如何争议,形式上引起轰动,证明了形式的重要。千篇一律的章法,一成不变的笔墨,怎能谈得上创作?怎能参与数以万计作品的竞争呢?诚然我们不只是为参展而创作,我想从艺术规律上认识,作为审美追求和书家的责任,都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提议:北京的书家要沉下心来,深入传统,理解传统,把握传统。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强化自我。在浩瀚的书法长河中掬得自己的一池圣水,创作出更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为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无愧于首都,无愧于前辈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