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图写帮助小乞丐
每天放学的路上,总能看见一个小乞丐。他大约有6、7岁,又矮又瘦。一头乌黑的头发却很乱由于长期没洗,已经结成块。棕色的脸上有一层层泥垢。一双明亮度大眼睛看起来很无助、很无奈。他无力地伸出一只脏乎乎的小手小声地哀求着:“求求您了,给点吃的吧!”
有一天天气很冷,还下着小雨。放学后,我坐在妈妈车后,吃着热乎乎的面包,心里暖和极了。我们走到小街口,又看见了小乞丐。这回小乞丐是妈妈一起来乞讨。他的妈妈大约有30多岁,穿着一件破棉袄,已经看不出什么颜色了。全身湿漉漉的坐在地上,推着小乞丐有气无力地说:“去,快去。”而小乞丐今天也穿着破棉袄,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下流着两头长长的鼻涕,不时的用袖子擦擦。他缩着肩浑身发抖,右手拿着破了底的碗,左手扶起妈妈,低着头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
他们来到一块空地,小乞丐拿出一张破布铺在地上,让妈妈坐下来。小乞丐可怜地说:“各位大爷、奶奶、叔叔阿姨,我妈妈生病了。我们没钱去看病,求求您们帮帮我们吧!”我看了很心酸,连忙对妈妈说:“帮帮他们吧。”妈妈拿出10元钱给我,我也把另一个面包一起给小乞丐。他感激地说:“谢谢,谢谢!”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回头地看着可怜的小乞丐。我想:我的生活这么美好,而小乞丐却这么穷苦,我一定要珍惜呀!我决定给救助站打电话,让他们帮助小乞丐。
2. 王振忠的人生经历
王振忠6岁时在本村“三爷庙”上小学,他长得身材魁梧,方头大耳,比同龄的同学高半头,白白的脸,一双机灵的眼,显得漂亮,聪明。他很勇敢,但也很顽皮,有时也很固执;他不畏强暴,遇事敢于承担责任,因此,小伙伴们都很欢迎他。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同学中,他虽年龄小,但很受同学们拥护。
“三爷庙”小学内,庙后面有6间教室,门前有三搂粗的一棵大国槐,枝叶照满整个庭院,大概是193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的同学发现教室屋檐下墙洞里有一对儿麻雀生了窝小麻雀,天天唧唧喳喳飞来飞去,这对同学们很有诱惑力。
一天下午,趁老师外出,大家商量决定摸麻雀,用6个同学搭人梯上墙,3个大点的同学在底层,2个同学在中间,足踏着肩,第三层是他一个人,只见他一手抓住槐树枝,一手往麻雀窝里摸。当时,还派两名同学在大门口放哨,如发现老师回来,敲门传讯。他刚抓出一只小麻雀递下来,正想再摸第二只,突然,放哨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敲门便喊了一声“老师回来了!”随从门口跑进来。摸麻雀的同学,呼啦散了,先是底层的三个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跑了,二层的两个同学摔了个仰面朝天,爬起来也跑了,全班同学都为三层的振忠担心。可只见他两手抓住了树枝。悬在了空中,老师跑到树下,叫他慢慢松手,用双臂把他接下来。
这把老师吓了一大跳,真生气了。这位老师姓张,名玉轩,是本县六区钱庄人。40岁左右,教书倒也认真,但思想比较守旧,主张严师出高徒,一般学生写错了字要打手板,违犯纪律要打屁股,集体违犯校规要处罚“首犯”。这次摸麻雀,别人跑了,抓到的只有他一个,追查“首犯”,理应从他开始。张老师在同学们面前,用打屁股的大板子指着他问道:“王振忠,你只要说出谁是领头的,便没你的事。”老师一连喊了七、八遍,他没吭声。老师急了,叫他趴到板凳上打起屁股来。一下、两下,一直打到十几下,他还是不吭声。老师再问他:“谁是领头的?”他还是摇摇头,不吭声。
老师问急了,他只回答了一句:“领头的是我自己。”把张老师气得团团转,无计可施,只好罢休。
从这以后,他在同学们中,迎得“硬汉子’、“有勇气”的美名,他成了自然的“小领袖”。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一片勃勃生机的家乡,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年春被日本鬼子占领了,年龄满10岁的王振忠成了抗日儿童团骨干分子。这时他已进入屯头村当铺完小上学。这个学校是当时屯头镇抗日儿童团活动的中心地,他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天天抗着红樱枪在校内操练队伍,教唱抗日革命歌曲,他在队前打拍子指挥唱歌,非常活跃。他领导的儿童团,会唱《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打到鸭绿江边》等10多首革命歌曲。每次县、区开大会赛歌,他指挥的儿童团,总是胜利者。
他领唱歌曲或领呼口号都是认真的,对日寇充满着无比的仇恨。有一次,在屯头集上宣传时,当歌唱到“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时,手中的木刀一挥舞,碰在一个赶集听唱歌的60多岁的老大爷头上。大爷哈哈笑着说:“你这儿童团,把我当成日本鬼儿了……”
当时,儿童团不但唱歌进行抗日宣传,还抗着纽樱枪帮助自卫队站岗放哨捉寻汉奸呢。有一次,他领着儿童团员,在屯头村北门站岗,捉住了一个县城里鬼子派来的探子,把他交到抗日镇公所,受到了镇政府领导的表扬。 1939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一月下旬就下了大雪。泰西抗日根据地相继被日寇占领。王振忠的家乡屯头镇,日伪军也按上了据点,肥城至平阴城公路两侧挖了封锁沟,按上了碉堡。敌人天天清剿扫荡,屠杀抗日军人、干部,迫害抗日家属群众,有的用洋狗咬死,有的把人杀害了,把人头挂在村头树上示众。乡镇政府完全白化,伪镇长、保长经常带领日伪军到抗日家属和群众家捕人,甘特汉奸便衣时时出现在街头巷尾。
王振忠面对敌人的暴行,时局的恶化,和一切革命者一样,没有被吓倒,进行抗日活动的意志更坚定了。从1910年到1943年2月,他和两个哥哥王振鲁、王绪斋在屯头镇当铺完小上学,密秘进行抗日活动。
他的大哥王振毅,于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先任抗日区长,后任肥城县委敌工部部长。他的家离日伪据点不足一公里,但大哥经常领着当时抗日县政府的吴力践、徐麟村等一些领导人晚上来家活动。家里只要一来人,他就和家人一齐活动:一是放哨,二是传递情报。有一次他赴潘庄送情报,一出村被敌人发现追去,因为是晚上,他顺着金线河沟跑了一段,巧妙地伏在土坑里,躲过了敌人,胜利完成了任务。当时县政府领导,拍着他的肩头高兴地说:“你真是个抗日的小英雄!”
敌人为破坏抗日活动,逮捕抗日人员。设在屯头镇内的几个狗特务,都是本材人。他们象狗一样,天天围绕着抗战人员的家宅活动,对抗日的同志造成极大的威胁。他自己侦察准确了,便向肥城县府领导作报告,抗日县政府把他们抓起来镇压了。这件事对屯头镇的汉奸,具有震慑性的作用,对抗日活动影响是很大的。他上学的当铺完小,虽然是日伪区政府办的,但教师都是爱国者,又加王振忠等一伙同学抵制,日语课始终未上。日本规定的语文、修身等“大东亚共荣”汉奸文化也没上,换上的是《木兰词》、《古文观止》,岳飞和文征明的《满江红》、《史可法守杨州》等课目。
肥城县抗日政府领导安排他在学校中串连一部分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密秘抗日宣传,进行反法西斯形势教育。如“苏德战场”、“百团大战”、“日本袭击珍珠港”等,鼓舞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些新闻,很快通过学生的口传向社会。
他在大哥的帮助下,组织了一个10多个同学参加的读书会,读革命书籍,进行革命理论的学习。书是他从抗日领导同志手中借到的,由他一人一人单线传递,还规定不许外传的纪律。阅读的有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整顿三风》,还有解放区《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政策》等。当时对培养抗日干部、鼓励同学参加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铺学校参加读书会的同学有桑毅修、曲子玉、王振鲁等十二三人。他们受到革命教育,先后逃出日寇铁蹄的统治,陆续奔赴解放区,走向抗日战场。
屯头镇当铺完小,虽然在日伪占领下,由于不少同学是抗日干部子弟,又加上王振忠为首的一伙进步同学进行抗日活动,抗日空气极其浓烈,活动一直不断,所以有“小延安”之称。 1943年3月,是王振忠家遭大难的一年。这一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也是敌人垂死挣扎,拼命报复的一年。肥城县内的敌人变本加厉,他们一面组织日伪军疯狂向解放区扫荡,杀人放火,实行三光政策;一面在日伪统治区加紧伪化,强化治安,逮捕屠杀抗战家属,他家就是其中一家。
1943年2月下旬,肥城县演马庄和屯头镇据点的日伪军200多人突然将振忠的家团团围住,将其伯父、伯母、父母、姐妹等20多口人逮捕,关押到演马庄据点内。敌人这次同时逮捕的抗日家属共有200多人。肥城抗日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派他的大哥王振毅率领县大队,逮捕了伪军头子家属20多户。后经屯头镇的开明绅士喻代恒等人从中周旋,双方谈判打成协议,决定两方各自释放其家属。敌人却背信弃义,对他一家只放出其伯父王清东一人,其他人一直关押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我军解放演马庄据点时,才救出来。
1943年4月,党为了培养革命干部,他和哥哥王振鲁、王绪斋弟兄三人一起被送往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上学。他在抗日第四中学四年多时间,是他一生学习和革命斗争实践最长的一段。他认真地学文化,学习政治理论政策和军事。同时长期的配合军事和政治斗争,在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开辟新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1943年至1945年麦、秋假时,他在肥城二区、三区和东阿县牛角、铜城区等地方协助政府搞夏征和秋征工作。1945年参加阳谷战投,打平阴攻聊城,做敌前宣传和新区宣传工作。他都是小组长,带队的。工作中做出了显着成绩,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个时期经受最大的痛苦就是和亲人离别。
1943年2月被日伪剿家离开父母等家人时,他才14岁。这天下午他正在本镇学校上学,当同学悄悄地告诉他家中被剿时,他愣了一会,不顾一切地跑回家去。当他跑过屯头南门距家还有100多米时,他看清楚了,一个日寇队长指挥着一部分枪上上着刺刀的日伪军,如狼似虎的在他家出出进进,他伯父、父亲被日伪军用绳子倒手绑着,十几个日伪军端着枪如临大敌,同时也把伯母、母亲、嫂嫂、妹妹赶上囚车……
伯父、父亲的胸膛和脖子上正流着血,但仍昂着头,似乎告诉孩子们、乡亲们不要怕,要团结起来斗争。
这时,王振忠怒气冲天,脑子完全炸了,他要冲过去和敌人拼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邻家二牛叔两只粗大的手把他紧紧地抱住了,强拉到自己家藏了起来。只到晚上,王二牛叔告诉他:“全家人被抓到演马庄据点里去了,只有你两个哥哥、嫂嫂因没在家,没抓去。你的家门被封,还有便衣汉奸在周围走动。家是不能去了,只有去找你大哥想法报仇。”他听了,两手抱着二牛叔大哭起来。
从此,他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走向抗日的战场,不过他无论走到何处,只要一想到故乡,一想到在日伪据点内受苦的亲人,一谈到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无一次不是怒气冲天,热泪盈眶。
他望着故乡的方向沉思,默默地念道亲人。正如古诗所云:“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时,任何的艳花笑语,战友的团聚,都会引起他的思乡之情,精神上无限地痛苦。
他对敌人怀有强烈的阶级仇民族恨,所以在对敌斗争中,都能机智勇敢地圆满完成任务。1945年6月麦假中,他从抗日四中学回到肥城县二区搞麦征工作。他和区抗联副主任张力峙、曲子玉同学三人一组,负责二区敌占区和接敌区的20多个村的麦征工作。当时除城里还被敌人盘踞外,其他碉堡全部被打掉。白天小股敌人虽然在二区北部抢掠,大股敌人才敢到二区南部山区扫荡,但到晚上,敌人就不敢轻易出来了。所以,到晚上便成为他们进行工作的时间。这里的村保甲政权是敌人建立的伪组织,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两面政权,一面公开为敌人服务,一面暗地里和我们联系,交公粮,有的还在敌人出动时给我们送情报。但是他们三人工作组在这里征公粮、进行抗日活动还是非常危险的,随时有遭敌人袭击的可能,区上给他们配备了武器,随时准备战斗。
他们这次麦征工作分两片召开伪村长、伪保长会。一个在伊家沟小学教室内开的,有十几个村的村长、保长等20多个人参加。这天天很黑,没有月色,会场中间放一盏豆油灯。张力峙、曲子玉同志带着枪在大门口检查进来的每一个人,并在暗处负责会场警卫,王振忠负责讲话。他由于事前有所准备,就从国际形势讲到国内形势,从抗日战争形势,讲到交抗日公粮,合理负担政策,最后反复号召伪村长和伪保长说:“希特勒已完蛋,日本鬼子也是兔子尾巴不长了。要把公粮按时送到仪阳庄解放区,为抗日多出力。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当时他虽才16岁,但是1.9米的个子,一手卡腰,一手挥舞着,高亢洪亮的声音,讲得激昂慷慨,腰下盒子枪上的红绸子随风飘舞着,俨然象一个有极强鼓动力的演说家。虽然面临被敌人袭击的危险,但他勇敢地站在会场中央,一丝不恐惧,讲得非常自然,宣传了形势,教育了长期为敌人服务的伪村、保长,顺利地完成了小麦征收任务。
1945年7月初的一个晚上,他在石坞村又一次召开村长、保长会,参加会的有伪村长、保长共二十八九人。这次会议是他和曲子玉负责会场警卫,张力峙讲话。会议开始不久,城南关的伪保长假借解手之便,悄悄地想从院墙豁口溜走,被他机警地抓住,会后把他带到抗日区公所驻地黄柏山,对他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当晚放他回去。这个伪保长经过教育表现很好,不但提前送交500公斤公粮,有两次城内敌人出动抢粮,他还事前送出情报,避免了大的损失。
1945年7月下旬,他同王振鲁、曲子玉、王绪斋、徐松林等20多位同学由县大队一个班护送,从当时县政府住地肥城三区牛家庄赴黄河西东阿县北部解放区冀鲁豫边区抗日四中上学,中间有两条敌人封锁线:一条是肥城老城至东平县公路,公路边有王瓜店、屯头、演马、东平老城等20多个大据点;一条是肥城老城、大封、石横等据点。从老城至石横有一条50米宽,8米多深的封锁沟,大的路口有碉堡,内住有伪军。
他们吃过午饭,从县政府驻地起身,决定当晚突破封锁线。不巧,天下起小雨,他们只好冒雨行军。他们每人带两个手榴弹和一个小包袱,内包几件单衣、一床被单,几本书和一个学习本子外,别无他物。这是县府领导动员的,把棉衣寄存到房东家,轻装过封锁线。因道路泥泞,行走很艰难。当从老僧台到黄庄时,天黑下来,只好摸着走。曲子玉、朱因久有几次从山崖滑到山沟里,是他摸着下去,把同学拉上来,并不时地小声喊:“勇敢呀!前进!跟上!别掉队!”当走到东里村大街上,路过长着一株老槐树的大门口,他站住了,向院内张望,这家就是他外祖母家。他从小失去亲生母亲,好多年住在舅父家,是表姐照顾长大的。他多么想进去看看,但不能啊!还在敌人眼皮底下,他考虑片刻,摸掉眼泪,又迅速前进。
出东里村到玉皇皋公路时,他和部队一起上公路侦察,其他人停下来待讯号。突然,山上碉堡里射出一阵枪声,后面的同学认为敌人发现了,便从公路向后退了100米,伏到高梁地里。他伏在公路边沟内,一动不动地观察动静。经很长时间察听,摸清了敌情,敌人是因虚惊打的枪,并没发现什么。他及时发出讯号,大家安全通过了第一道敌人封锁线。
到达大封庄西过第二道封锁线时,已是午夜三点多钟,从车庙村找了一个老大爷作向导。这次还是他和部队的同志先侦察,没发现敌情,部队就伏在公路两侧掩护,他又返回领着大家翻过封锁沟。不料,刚要过公路时,被据点巡逻队发现,敌人乱打一阵枪,他们飞速向北跑去,摆脱了敌人。不过,他的一只鞋掉进了封锁沟内,走路一跛一歪的,脚上磨了不少泡,但他还是一声不吭的走在前面。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冒着大雨,行军l4小时,跨过两道封锁线,在黎明前到达了根据地——陶山前涧北村。天亮后,一看他一只脚磨得全是血泡,一只脚全叫石头扎烂了。他没叫一声苦,用破布将脚包上,早饭后又翻山入平阴地,过黄河,奔向冀鲁豫第四中学。一路上,他忍着巨大痛苦走路,大家帮他拿行李,他皆拒绝,总是笑着说:“我比你们棒,革命吗,就得吃苦。”
王振忠视金钱如粪土,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革命利益放到第一位。1945年12月初第一次打聊城,从冀鲁豫四中抽掉15个同学,赴前线做宣传和维持治安工作,由赵长文指导员带队,共分三个组。他任第一组组长。当晚7时许接到命令,有刘姬老师编写《解放东昌府》歌曲,用陕北小调唱,大意是:“鲁西古城东昌很有名,大运河北平通往南京城……一九三七年日寇占聊城……”王振忠打拍子领着唱,大约晚10点从四中学所在地——东阿县西部秦老庄出发。秦老庄至聊城约20多公里,午夜3时到达聊城东关时,东关已解放,正在打扫战场,压送俘虏,搜索残敌。
王振忠领的工作组,每人从伪军手中交获一支日本大盖枪,每人左臂上带一红色“纠察队”袖标,帮助部队打扫战场,维持秩序。当他们走到一个伪军大队部门口时,突然从院内走出一位20多岁的少妇,虽然天还不亮,但还能看得清,她用手巾包着头,但烫发还露着一部分,脸用锅灰抹过,和白白细腻的脖子极不相衬,最显眼的是她穿着一个女人破棉袄,凸着肚子,用两手抱着,缓慢地向门外走,大家认为是孕妇盘问几句便把她放走。他警惕性特别高,他发现这位孕妇行迹可疑,为什么她两只手用力抱着肚子老是不放,他用枪指着命令她把手放下,快走!那少妇一惊,哗啦从身上掉下一个包袱。经审问,她原是聊城汉奸大队长的三姨太,她把搜刮人民的财产——银元、元宝、金银首饰、玉器等约八九公斤,包在包袱中,想装孕妇混出去逃走。他把这些东西和这个女人按照人民军的“一切交获要归公”的规定,交纵队司令部。当时纵队首长表扬了他和他的工作组,并给他的小组记功表彰。 1947年2月,他参加了冀鲁豫边区党组织的武装工作队,向泰安县南部、宁阳北部,汶河两岸新区进军,进行了“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土改运动,从抗日四中学调40多个年龄较大、政治观念较强的同学参加,他任组长。他们在这些地区完成了土改、剿匪和新区政权建设后,于5月中旬调回学校。王振忠又参加了第二野战军“南下干部工作团”,于1947年7月2日在山东省东阿县位山渡口过黄河南下,进入大别山区。
他在南下前,于5月初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肥城县屯头镇,见到了父母、伯父母、嫂子等,还见到美丽贤惠的爱妻,下旬他和冀鲁豫四中学告别,和朝夕相处的校长、老师、同学告别,到河北省大名府第二野战军南下干部工作团集合。7月2日晚,在现在的山东省东阿县位山渡口和他的老同学曲子玉离别,过河随军南下。谁能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今生今世最后的一次见面。
5月初,他回家时,正是1947年各解放区贯彻党中央“五一”指示,进行全面土地改革时期,当时县内执行左的政策,错斗了自己的家属,侵犯中农利益,家中人怨气很大。这个家为了抗战,全家40多口人坐了两年零六个月的监狱,几乎全家被杀,二嫂因被敌人吓病而死,在经济上遭受极大的破坏,180亩地几乎全部卖掉,家中财产除自助革命以外被日伪抢夺一空。解放了,这次又被土改,家中人真想不通。面对这些情况,他坚信党的主张,以共产党员的立场观点,耐心和家人解释。不管父母、伯父母的如何怒骂,家人的怎样疑问,他总是说:“这些错误党一定会纠正,中国共产党是光明磊落的,她的土改政策是对的,我们一定坚信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他在家住了短短三天,向家人邻人宣传了三天党的主张。他向弟弟妹妹反复讲解共产党、毛主席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是强大的,要一定跟着共产党走,鼓励他们长大了要参加革命。
他和爱人阴玉珍的团聚是短暂的,但爱情是纯真的,是深厚的,为了革命使一好对夫妻夭折了。1946年2月春节,他和玉珍结婚,在家住十五天,为了革命工作便很快离开;第二次夫妻团聚,相隔一年多时间后,是1947年5月上旬,王振忠回校路过家乡,在家住三天,为了革命战争匆匆离开,他每次回家总是匆匆离去。当家人和玉珍同学挽留他多住几天时,他总是说:“革命工作忙,革命需要一身许国,不能顾家……”谁能想到,这次她们夫妻的离别,是永远的离别。
王振忠和玉珍结婚,虽处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有父母之命,媒婆之言,但俩人从小相爱,青梅竹马,他俩小时是同学,互相爱慕,振忠在当铺完小上学时,学校和玉珍家是邻居,经常见面,互相问候。玉珍16岁时已是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振忠十五岁时已是长得眉青目秀、身高一米七的漂亮小伙子。他们二人相爱为家人知道后,双方父母主动让媒人成全了他们的婚姻。他们的结合,是旧社会向新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一对典型新夫妻,但是双方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牺牲了爱情。
王振忠烈士的一生正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引用的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王振忠牺牲的消息,最早是在1949年初桑毅修从中原解放区向家来信得知的,信中告诉家人:振忠牺牲了,情况也不详细。不久由黄梅县政府寄来了烈属证。1949年秋末,湖北、安徽两省解放后,王清东(烈士的伯父)怀着极大的悲痛,到湖北、安微省找一同与他南下的同学,还在部队上找到和他一起作战过的通讯员小张,由小张同志领着到现在的安徽省金寨县城南毕家弯村亲自看了烈土战斗和牺牲的具体地点。
1947年秋,安徽省金寨县为南下部队解放后,王振忠担任了金寨区副区长,后担任区长兼区队长。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善于指挥小部队作战,深得战士和同志们拥护。他当区长后,和国民党还乡团及当地土匪打过多次仗,消灭了不少敌人,交获了不少武器。他牺牲前,区中队从十几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有两挺轻机枪,战斗力相当强,有一次战斗,他领导的区中队打败200多人的还乡团队伍。王振忠领导的区中队,几次受到军分区的表扬和嘉奖。
1948年2月的一个夜里,国民党一万多人包围了县政府和县大队的驻地金寨村,敌我力量悬殊,战斗相当激烈,形势极其严峻,县领导组织了几次突围,均遇到敌人拼命阻击,没有冲出重围。正在危机关头,他领导的区中队临危不惧,从五六公里外赶到,在敌人出其不意的情况下,从金塞西南部冲进城内,冲开了敌人的包围,使县府人员和县大队冲出重围,安全转移。
战斗中,身边机枪手牺牲了,他端起机枪阻击敌人,打退敌人多次反扑,最后他的腿被敌人打断,他趴在地上,两手按着机枪,射出仇恨的子弹,区队同志抬他撤退时,他拒绝了,他高喊:“同志们,打呀!要用我们的血肉,保护县委、县府的安全!”最后从振忠背后,冲出一伙敌人,声嘶力竭的喊:“缴枪不杀,捉活的!”向他扑来。这时,王振忠人民忠诚的儿子,怀着对敌人无限的恨、对祖国人民无限的爱,毅然拉响了刚准备好的手榴弹组,和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沾巾。王振忠虽然牺牲60多年,但他为祖国解放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回荡在祖国的大地上,鼓舞着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勇敢地去建设和保卫我们的社会主义江山。
3.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是什么意思呀
因为这三样是维持家庭生活必需的,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又不怕别人嫉妒而起歹心掠夺,安全放心。丑妻,人的长相一般,心地善良,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尤其不会在外面沾花惹草引来麻烦;薄地可以种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不会让人羡慕而起心霸占;棉袄虽破,还能遮风挡雨,就不要随意丢掉,小偷不惦记,家里安然。能吃饱穿暖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
4. 败絮自拥
败絮自拥
自己穿着破棉袄,
《与子俨等疏》选自《陶渊明集》,
告俨、俟、份、佚、佟: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告诉严、俟、份、佚、侮诸子:
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
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家中常常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轰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5. 俗语:人生三大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人生三大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便是其中之一,都说读懂已是花甲之年,甚者已古稀。
短短十二字,道出了真谛:
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外乎衣食住行,
相貌普通但持家有道的女子,此为一宝;
田地贫瘠但辛勤耕耘得硕果,此为二宝;
棉袄破旧但勤俭节约幸福多,此为三宝。
01
丑妻,亦是贤内助
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钟无艳,也称钟离春。
关于钟无艳的容貌,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皮肤若漆。
丑吗?
按照多数人的美学品味来说,丑!不但丑,而且奇丑无比。
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子,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征服了齐宣王,成为齐国王后。
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助齐宣王悬崖勒马,重振朝纲,离使齐国成为六国之佼佼者。
后世传说“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并不准确,夏迎春只是个能歌善舞的美丽女子,这在后宫佳丽三千不足为奇。
而钟无艳,不当能歌善舞,精通琴棋书画,擅于吃苦耐劳,不可相较而语。
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钟无艳是齐宣王的左膀右臂;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钟无艳是齐国的再世救星。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契合的灵魂万里挑一。
貌比西施也总有老去的一天,灵魂却能知心中所求,明胸中之志,才华则能带领世界进步。
02
薄地,亦是福田
一亩薄地,能养人,能养神。
田地有贫瘠肥沃,秧苗有优劣之分,耕作之人也有勤惰之别。
再贫瘠的田地,经过辛勤耕耘,用心呵护,水一样能够拥有很好的收成。
再肥沃的田地,若是小满播种,春风收成,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去经营田地,自然也是不会有收获的。
在看似无望的环境中,找到改良之方,找到经营之法,良禽择木而栖,秧苗择时而种,抢占天时与人和,尽管地利稍逊,薄地也变肥田。
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
有的人处在一个大好环境,则会理所当然,乐极生悲,认为只需稍加费神就可以坐等其成。
久而久之,惰性养成,精神匮乏,尽管田不薄,但是家庭却越来越不富裕。
守着一亩三分地,忘了努力奋斗为何物,良田也会变桑田。
03
破棉袄,亦是宝葫芦
50年代电影《白毛女》中,杨伯劳穿着一件能看得见棉花的破棉袄;
60年代电影《林海雪源》中,杨子荣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穿着一件破棉袄;
70年代初期的干部形象,作风简朴,大有“谁的棉袄越破谁的职位越高”的说法。
今时不同往日,在大城市的补丁衣裳已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高档服饰,这是时代在进步的证明,无可厚非。
但是,攀附比较使不得,好高骛远使不得,人云亦云使不得。
棉袄虽破,也能御寒。
要知道,在一些贫苦山区,破棉袄之于他们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宝贝。
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
老人言,是口耳相传的智慧,是陈年佳酿,历久弥新。
6. 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是什么意思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意思是,丑陋的妻子不会惹麻烦;贫瘠的田地不会被争夺;旧棉袄可以御寒。它指的是丑陋的妻子、瘦弱的田地和破旧的棉袄,这是老农家的三宝。
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以前的农村人对儿媳的外貌要求不高,所以可以做到。特别是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们常说“丑妻是家宝"在以前的农村,丑陋的妻子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她的外表。男工是家庭的支柱。如果你想保持家庭劳动的关爱,你应该知道如何努力工作。在节俭和勤奋方面,丑老婆是公认的好手。
7. 俗话说:家有丑妻是无价之宝,家有美妻是惹祸的根苗。你怎么看
农村俗语讲:家有丑妻是无价之宝,家有美妻是惹祸的根苗,这个老旧的观念,可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原因下面与你们分享一下。
家有丑妻是无价之宝,家有美妻是惹祸的根苗,啥意思家有丑妻是无价之宝,美妻是惹祸的根苗,是出于封建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道理,这句话主要是有两层意思。
一、以前人讲究丑妻、薄田、破棉袄,这三样是农村人的宝贝,丑妻为什么是宝贝呢?因为长得丑不会去招蜂引蝶,有丑妻在家,丈夫可以放心外出赚钱。
另外,丑妻会有自知之明,当时女性地位也不高,丑妻通常会是持家、孝敬父母的好能手,她们不会像现在一些农村媳妇,处处和公婆对着干,不想结婚后和公婆住一起,也不会觉得公婆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就不去赡养公婆,那时娶到丑妻,就等于娶到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
时代不同了,现在农村女孩也像城市女孩子一样,从小过着十指不粘阳春水的生活,再也不像以前老一辈人,要呆在家中种田务农。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和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农村女孩个个也是很水灵,很漂亮,村里男青年娶的都是美娇娘,在结婚之后,也会一起外出打工赚钱。
传统的家有美妻是惹祸的根苗,这种以貌取人的老旧观念,已经站不住脚了,一个结婚过的女人,她是否是贤妻良母,是和她个人的品行有关,而不是以样貌去恶意揣摩。
嫉妒农村人找个漂亮的媳妇,就是惹祸的根源,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