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名胜古迹简介
(1)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大约为公元471至523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寺院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背山面东,好似嵌于恒山上的一座精美雕刻。
前人曾以“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的话语来概括悬空寺构建之精妙。此语果然言之甚对。悬空寺的楼阁殿宇危楼耸起,对峙而立,离地约有百尺,附于绝壁之上,着实令人惊叹。目前,寺内共有殿宇40间,之间有栈道相连,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低错落之间凸显寺院布局之精密。
② 秧歌舞的基本舞步有哪些
有双膝屈伸、压脚跟、上身动律。
1、双膝屈伸:分为硬屈伸时和软屈伸时。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2、压脚跟:分为正步压脚跟、小踏步压脚跟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3、上身动律:分为横摆身和前后扭身。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秧歌舞相关介绍: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
秧歌舞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
③ 石楼县秧歌伞头苏红梅
网上没有苏红梅的相关信息。
伞头秧歌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故称“伞头秧歌”,在山西,伞头秧歌主要流行于吕梁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等地。
伞头秧歌属于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活动,小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
伞头秧歌的内容丰富广泛,形式活泼多样,气势粗犷豪放,规模宏伟壮观。一支秧歌队,除了乐队和仪仗队外,其余皆扮各种角色。
大致顺序为:
仪仗队;乐队;龙舞;伞头,即手执花伞的秧歌艺人,是秧歌队的头领;架鼓子;小会子,即民间小演唱;杂会子,即传统折子戏;民间传统舞蹈;旱船,也叫“水船”;狮子舞收尾。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伞头是伞头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选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串院,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向外界答谢致意。
④ 秧歌舞基本动作是什么
绕花:双手持巾,前半拍手指带动手腕,由外向里转腕1圈成手心向下,提腕形成手绢花;后半拍手腕向下压。绕花时速度要快,压腕时速度要慢,手指不要上翘,不能架肘,动作要连贯,使手巾转成立形。
单臂巾:左手叉腰,右手于胸前一个花,经下弧线至身体旁90°一个花。
双臂花:一手于胸前,一手于身体左旁90°一个花,双手经下弧线至右旁90°一个花。
交替花: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绕花,左右臂皆在身体前走圆圈路线。
(4)山西美女秧歌舞蹈图片扩展阅读: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
秧歌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的娱乐形式。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
⑤ 关于秧歌的介绍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见《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