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古代女人扎脚所有图片大全图片欣赏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古代女人扎脚所有图片大全图片欣赏

发布时间: 2022-10-30 08:15:25

❶ 缠足后的脚有没有符合现代审美的图片

没有。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缠足开始的时间有夏禹、商代、春秋战国、隋、五代、宋等多种说法。学者高洪兴专业着作《缠足史》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缠足进入鼎盛期。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上,所谓的女性美就是要体现出她们“阴柔”的一面,就是娇小、柔弱、娴静以及要有柔和的曲线等等。自“小”而言,樱桃小口、瓜子脸、杨柳细腰都是女性美的特质,至于脚也不例外。

宋代以前虽未出现缠足风俗,未出现对于脚刻意求小、非小不可的狂热现象,但以女足纤小的为美的观念却是存在的。汉朝《孔雀东南飞》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明确赞美女足的纤小。

女子的缠足,完全地改变了女子的风采和步态,“且产生了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而正是这种“可怜的感觉”,膨胀了封建士大夫的自身优越感。从而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密”。

缠足风俗产生之后,之所以能够愈演愈烈,风靡全国,经久不衰,更是离不开当时社会上的审美意趣,人们无不以裙下纤纤作弓样为美。

❷ 原来人们裹小脚是什么样子(图片)

如下图所示:

裹脚也称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

足起始时间,却始终是一个谜。 考古中发现至今年代最早的,缠足鞋文物为南宋福建福州南宋墓,

出土的六双女鞋,长13.3-14厘米,宽4.5-5厘米。并且,唐代时期已有诗词。

拓展资料:

民国初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进一步推行禁缠足政策。1906年梅山地震,长辈开

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缠足,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孙中山总统于1912年3月11日发布《大总统令内

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劝禁缠足文”。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

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由内政部颁发《禁止妇女缠足条例》1929

年国民政府又发布放足布告,并派专员落实。

❸ 中国的古代女人缠足

试缠:
缠脚的时候让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热水在脚盆里,将双脚洗干净,乘脚尚温热,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在脚趾缝间撒上明矾粉,让皮肤收敛,还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针线缝合固定,两脚裹起来以后,往往会觉得脚掌发热,有经验的人不会一开始就下狠劲裹,最好是开始裹的时候轻轻拢着,让两只脚渐渐习惯这种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紧,这一个时期可以从几天到两个月左右。
试紧:
缠的时候慢慢收紧,让足部肌肤受到的压力一次比一次紧些,这时还不能太紧,以两脚能忍受的小痛为度,在这期间把脚趾勒弯缠使脚向下略卷。缠的时候预先缠第二、第五两个足趾,缠得向脚下蜷屈,连带的第三、第四两个趾头也就跟着向脚下蜷屈。试紧的时间也须要数天到两个月左右,在这期间,裹脚布浆得较硬,捶去皱折,略紧地缠在脚上,使脚受惯硬裹脚布及紧缠的压力,接着才能真正用劲裹紧。
裹尖(裹脚趾):
缠的时候,要用劲把裹布缠到最紧的程度,每次解开来重缠的时候要将四个蜷屈的脚趾头由脚心底下向内侧用劲勒过,每缠一次要让脚趾弯下去多压在脚底下一些。同时还要把四个蜷屈的脚趾,由脚心底下向脚后跟一一向后挪,让趾头间空出一些空间来,免得脚缠好以后,脚趾头挤在一起,脚尖太粗。一直要缠到小趾压在脚腰底下,第二趾压在大趾趾关节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时候往往得把脚趾向足底扭到屈无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紧紧地勒住,缠的时候第二趾的趾关节和第三、四、五趾的趾关节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缠一次就得把几个扭伤的关节再伤害一次,缠的时候痛苦难当,缠好要用针线紧紧地把裹布缝起来,硬挤进尖头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处走动。走动时重量压在内弯跪折的八个脚趾上,把关节扭伤得更厉害,脚趾头因为才弯进去还没紧贴在脚掌上,走时脚趾关节容易长鸡眼,要时常用针把鸡眼挑掉。
白天一双脚痛得寸步难行,到了晚上一双脚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热燠闷,有时简直像炭火烧着一样痛苦,睡觉时只能把脚放在被子外,半夜起来捱着脚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开裹脚布,但被发现了就是挨一顿毒打,然后再狠狠的地回去,经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脚贴在墙壁上取一点凉,第二天一早醒来,又得再解开裹布缠得更紧,缠到最后第三、四、五的脚趾关节会严重地扭伤甚至脱臼,扭伤脱臼的时候脚会肿得很厉害,皮肤也变成瘀紫色,痛苦至极,但是裹得仍是日紧一日,直到肿消了脚趾都缠到脚底下去,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着便可进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脚头):
脚裹尖的时候,四个脚趾都已经蜷回到脚掌底下,可是却未必能熨贴靠在脚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内推蜷入脚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脚心内侧往下用劲拗下去,然后用裹布勒着带紧,裹尖时二、三、四、五脚趾不过压在脚底下一半,裹瘦时要把外把骨缠倒,足趾当然压入脚心内侧更多,缠到最后,第三、四、五个脚趾尖要能碰到脚掌内缘,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时候,裹脚布缠到最紧,整个力量又特别着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为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压疮溃烂。缠的时候要把小趾骨用劲向下推,四个脚趾也顺着向脚掌内缘再推进去,使劲把裹脚布缠紧,缠好以后两只脚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强挣扎着,才能用脚后跟垫着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时是一阵阵抽痛,睡觉时也会又涨又痛,如果脚上溃烂化脓了,那涨得更难受,得把脚用枕头被子垫高,有时得把脚跟搁在床栏上压着神经发麻才好受一点,天气热时足内发烧痛得更厉害。痛得轻时睡了觉,两脚还痛得抽痉,或一夜频频痛醒,饮食无味。解开裹布,往往溃烂的部位和裹布紧紧粘着,勉强撕下来,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个月的时间,强忍痛苦挨到脚趾头都抄到脚内侧边,由脚内缘能摸到脚趾头,这样才算是瘦到家。溃烂的伤口,处理不当往往愈来愈严重,到最后甚至会导致小趾腐烂脱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缠得一双小脚,真是得历尽千辛万苦,无怪乎缠足妇女对其小脚的呵护,胜于一切。
裹弯(裹脚面):
脚掌裹瘦了以后,接着进行裹弯的工作,裹弯是要在脚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脚掌弓弯的程度愈厉害,裹到脚掌折成两段,前段的脚掌与脚跟紧靠着,中间一道深缝有时深达四五公分,小趾夹在深缝里,脚背因为脚掌弯折的关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状,有些缠不好的脚背膨起如球。裹弯了以后脚的长度就明显的缩短,标准的小脚要求的是三寸长,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弯的过程靠的是在缠的时候把脚跟往前推,把脚背往下压,前后施力束紧,大拇趾经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脚心慢慢现出凹形,再用劲去缠,弓弯愈甚,大约半年左右脚就可以缠成弓形。一般而言,缠足裹弯的时候痛苦情况稍为缓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脚掌裹瘦并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几岁才开始裹弯,裹的时候又要求特别短小,这时候痛苦就非常厉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滚。如脚裹瘦不够工夫,就直接把脚裹弯,往往裹好以后脚会变成向内钩援内弯,像香蕉一样的脚形十分难看。脚由平直拗成拱桥状,再成马蹄状,直到脚尖脚跟紧靠在一起,脚弓缩得无可再缩的时候,才算是裹成一双标准的小脚。
缠脚缠裹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裹尖的时候将外侧四个脚趾蜷握,并将脚掌上的外侧纵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时候脚横弓向下拗屈,并进一步对外侧纵弓拗屈。裹弯的时候才将脚的内侧纵弓拗屈,并进一步将外侧纵弓拗得更彻底。脚裹好以后,脚掌上用于缓冲冲撞力量的脚弓消失了,走路时得用膝关节和踝关节做缓冲。因为脚掌裹瘦到仅剩大拇趾,走路时脚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脚跟着地,运用大腿的力量运步,小腿肌肉萎缩不发达,所以缠脚了以后小腿也跟着变细,大腿则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时用大拇趾球和脚跟一起着力的,这样走路就变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脚常见的走路形态。

❹ 原来人们裹小脚是什么样子(图片)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
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能广为流行,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美”。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拓展资料
为什么中国会流行裹脚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赏和赞美。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
缠足开始于北宋中后期,兴起于南宋。宋朝皇室与宋朝上层社会是最早开始缠足的。《鹤林玉露》记载: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恻然”。《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这是宋朝皇室、宫中女子缠足的例证。苏轼《菩萨蛮
咏足》称女子小脚为“宫样”,曹元宠在一首词中称小脚为“官样儿”,这也足见缠足起自宋朝官僚贵族阶层等宋朝上层社会。
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有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脚了,成语“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

❺ 求古代女性关于“扎脚”(三寸金莲)的详细资料

因为以前是封建社 作者: 黄祺轩

李清照是在文坛当中寥寥可数的女性文人,更可贵的是她在词方面对成就远高于当代的其他词人,后世推她为“婉约之宗”与辛弃疾的“豪放派”并列为南宋的两大词派,由此可知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闺情词在李清照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李清照身为一女性文人,写出的闺情词与男性词人作闺音写出的作品,自有不同之处,本研究主要是将李清照作品中的“闺情词”部份提出讨论。并就其内容与艺术技巧加以探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

在宋代文坛当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之外,在她的作品中,也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李清照工于造词,她认为词应该“别是一家”,填词就该遵守格律,她在《词论》中,对于宋代大家多所批评,主要也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词”这个文体的坚持。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的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介女流之辈,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万,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词品》里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是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前人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多锁定在她的文风、或单篇、或是在诗文词的综览,未有人对于她的作品里的特定文类做一详细的探讨,本次即是将焦点放在李清照词中的“闺情词”,将“闺情词”加以探讨,希望能够将李清照与其他文人所作的闺情诗词作一区隔。

第二节 研究价值

前人所做的闺情主题之作,主要多为男性作家假托女性的口吻,一是可发出逾越自己身份的言论,二来可以暗喻自身的遭遇,自古从周代诗经《白华》《采绿》开始,到屈原作《离骚》中埋怨男子负心之语,这种托物写志的结果,创造出日后的“香草美人”意象。

由于男性作闺情词,不外乎就是假托,或是写出描写女性外貌神情的作品。对于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总是如蜻蜓点水,或是隔靴搔痒一般,无法进一步的写出心境、感受这些属于内心比较深层的东西。李清照身为一个女性,创作出的闺情词,即可解决这层男性文人突破不了的障碍,如果能够再将李清照的闺情词加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即可能发现男女词人,在创作闺情词上的差异。

第三节 研究目的

本计画主要研究目的主要是想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一、李清照闺情词与之前的闺情词有何不同?

二、李清照闺情词的特色为何?是否与其在创作诗文时有相同的特色?

三、李清照闺情词转变与宋代大环境的变迁有无关联?

第四节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将范围锁定在李清照的闺情词,所谓的“闺情”,所指的是“闺中女子的情感”,只要词中所描写的为女子内心所受所感,即纳入分析讨论的范围,本次文本主要以 王仲闻 《李清照集校注》为主,但因易安词所收各版本多有出入,遂又以 曹树铭 《李清照诗词文存》为辅,以这两本中所收录之李清照作品来做讨论。

第五节 研究概况

前人所研究的重点,不外乎是单篇的文章赏析,或是论其文气,有综论李清照的,也有挑出几个观点来进行探讨的,提出“闺情”来当作讨论主题的,前人尚未发展,但在讨论“闺情”时所涉及的易安词艺术特色,徐培均《李清照》一书中提到:“李清照能够运用优美通俗的语言、和谐流转的音韵和比、兴手法,极其细致、富有创造性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自然景物,揭示生活中蕴藏着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明白的说出易安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李清照有着女性阴柔的特质,在创作诗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能力,因为词本来就是属于柔美的,所以,易安词就会比一般词家的作品更为细腻,且李清照有着过人的文采,故易安词才能够在文风鼎盛、文人辈出的宋代,独树一格。但是,若只是就易安词整体来分析研究,恐会有“见林不见树”的疑虑,如能把易安词加以分类探讨,便更能发现易安词的过人之处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二章 宋前“闺情”主题的探究

自古男女情爱就无法从文学作品当中抽离,所谓“寄情于文”,如果说文采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情感就是文章的精神,一篇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空有躯壳的人一般,没有思想,也没有灵气。而男女之间的感情又是所有写作题材当中,最容易得到读者共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描写男女之间情爱的作品从古自今都不曾中断的原因。

第一节 始于诗经

文学作品,最早当推“诗经”,诗经中所收录的诗题材广泛,其中不乏描写闺中女子心情的诗,如 小雅《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感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鹜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这首诗主要是在写女子因男子离家出走,而感到悲伤、自怨自艾,不知男子是否移情别恋,想到自己在家中辛苦渡日,男子却滞外不归,一方面思念有外地的男子,又怕他就一走了之,离开自己,不由得在心中埋怨了起来。

除了这类型男子离家的“闺怨诗”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诗中没有包含怨怼之情的,纯粹是描写心中思念之情的。如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忽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此诗就很单纯的述说着心中对男子的想念,动物晚上都会回巢,可是在远方的男子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叫女子怎么忍住对情人的思念心情。

在诗经中,这类型的诗为数不少,由于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把它们视为后世闺情词的源头。

第二节 屈原作“离骚”●代言型式的开始

闺情之作到了屈原有了不一样的改变,诗经的作品,由于时间的久远,一直无法确切的知道作者是谁,但是在屈原的《离骚》当中,我们看到了和之前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代言型式的产生,所谓的代言型式,主要是指文学家利用作品里头的人物、角色,以象征或是譬喻的手法来发出逾越自身身份的言论,一般来说,都是对于时政,对君王提出建言。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卒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为战国的中后期,屈原所处的时代极为重要,因为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屈原觉得自己的建言,楚王都不采纳,又遭到君王身边的小人加害,以致于后来心死投江自尽。

“离骚”是一部政治抒情诗,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1),是楚辞的最高成就,我们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里头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以饮食芳洁来象征人格高尚,以服饰精美象征志行高洁,以种植香草比拟培育人才等…。其中还有一种就是女子求爱失恋的口吻,来表现自己所受的不平。他把自己和君王的关系,比喻为女子和男子之间的恋爱关系,君王亲小人远贤臣,就好像男子的移情别恋,对他弃之不顾一般,“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文中就把自己的角色转为弃妇,看起来就是一种闺怨的心情,并不是直接指责君王被小人蒙弊,自己的遭遇是多么的不幸,这种手法在之前的《诗经》是没有的,我们可以说,《离骚》的艺术手法,比诗经中的“比兴”又成熟了些。

《离骚》开了代言型式之先,往后的文人就时常把自身投射进作品里,化身为诗里的怨妇、弃妇,我们现在看着文人们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创作文字所呈现出来的表面意象,还要能够将作品放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观照作者的生活遭遇来看这件作品,也许对于作品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音。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露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如果照字面上来解释,不过就是一首怨妇诗、闺怨诗,诗人描写一个妇女,夫君离家十多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心里抱着一线希望,却又觉得希望渺茫,几乎绝望,如果就这样来看待这首诗,那关于诗后的喻意,诗人的言志、抒坏,就全被埋没了。当我们把眼光放大,看看曹植所处的时代,当时曹丕当权,对曹植百般的打压,限制曹植的行动等等,曹植早年的意气风发,胸怀大志被曹丕打的烟消云散,自己的抱负已经不可能实现,郁郁不得志,心里的苦闷、无可奈何,只能表现在诗词作品中。“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曹植在诗中表达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一丝希望,“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说希望有某种机缘让自己重新得到信任,但是这种希望又是不可能,诗中的“君”,指的应是曹丕。诗人心里的无可奈何、失意伤怀,在诗中表现的一览无遗,如果我们只看表现的意象,可能会无法真正的了解诗中的价值。

第三节 写作技巧的精进——唐代

唐代可以说是“诗”的黄金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闺怨诗的形态可以说是越来越精简,内容越来越凝练。唐代的闺怨诗大多以绝句为主,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廉,玲珑望秋月。

这首算是典型的闺怨诗,靠着外在景物来营造一个“闺怨”的气氛,唐代闺怨诗的特色就是在声调、平仄上比前代更为讲究,用词更为优美,“作者喜以叙事或意象表达女子的行径或是某个场景,全诗较少情感色彩的字眼,以意象、气氛酝酿出怨意,因此意象突出,而情感隐约”(2), 诗用了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中的女主角是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心情,让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想象,所以,唐代闺怨诗给人的感觉比魏晋的又更贴近读者,因为诗本身可以根据读者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际遇来做不同的解释,在意境上又更深远一些。

也由于诗的字数有限,在字句的使用上,比前代更加讲究,不同于之前闺怨诗常出现的一些特定字眼,如“秋”、“怨”、“伤”等,唐诗的用字方面变的自由开放,也因为如此,常常出现一些精采动人的字句,在练字方面比前人有更高的成就。如刘禹锡《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第二句“深锁春光一院愁”的“锁”字,用的就是高妙,这个“锁”,不仅是锁住了女主角,锁住了春光,也锁住了因思念情人所发出满院的愁。

总的说来,由于唐诗受到了篇幅的影响,在有限的字数里,对于一个字一个字的使用上更为用心,在练字方面相对的提高了,加上其他写作技巧,如平仄、对仗等的运用,“唐诗的艺术价值普遍很高,而且在意境上,唐朝的诗往往喜欢将主要的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后由读者去感受、想象它。”(3)。唐代的诗善于塑造意象,让诗的情感能够“溢于言表”,深具一种含蓄温婉的美。

第三章 李清照的时空背景及其生平

第一节 李清照的时空背景

一、政治社会

宋朝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时代,也是继唐代之后的一个文学盛世。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在宋初,由于太平时代的来临,农业与商业都恢复了原本的生产力,加以对于农业采取的某些改良措施,使得宋代的经济、社会水准都有了显着的提升,自宋初约略经过了一百年的休养生息,北方各地渐渐从战乱中复苏,而南方各地,尤其是江淮两浙一带,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均有很大的斩获。

在文化方面,雕版印刷和活字版的发明,使得印刷业空前发达,对于文化的传播有极大的助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全面高涨,国家办学校,民间办书院,科举考试的规模也急遽的扩大,知识分子的数量大大增加文人作品广泛流传,诗、词、文小说等,都得到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4)

宋代社会经济虽然繁荣,但是却长期就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问题当中。宋自建国以来,就不断的受到外族的侵扰,对外战争履战履败,最后只好支付大笔的财物来安抚外族,以金钱换取短暂的和平;另一方面,内部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长期对基层人民进行剥削,冗兵、冗官、及皇室贵族的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得国家陷入了贫困积弱的处境。

由于北宋长期的内忧外患,国家面临了崩解的危机,也因而有了王安石的变法,变法的立意虽美,但是却遭到官僚的扭曲,转变成另一种压榨人民的手段,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也引发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党争,演变成十分复杂的情况,而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北宋到了十二世纪初,政治腐败已达到了极点,各地都有人揭竿而起,像《水浒传》里描写到的宋江,就是在北方领导起义,活动于淮阳、京东、河北、海州等地区,北宋对于这些起义的人民,多半是采取血腥镇压的方式。这时,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在灭辽之后又挥兵南下,侵入中原。宋钦宗靖康元年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掳往北去,北宋结束,南宋迁都临安。

南宋初期,也和北宋一般,经济活动兴盛,使得南宋得以在南方偏安,南宋和北宋末年无异,贵族奢侈享乐,对于外患总是屈辱求和、割地称臣,对内人民的反弹又是镇压。当权者根本无心收复北方失土、解救陷入异族统治的人民,甚至是杀害抗金将领,打压爱国志士,让整个南宋显得腐败不堪,政权已是风中残烛,西元1279年,元帝国堀起,在灭金之后,接着入侵南宋,南宋亡。

二、两宋词坛的发展

(一)北宋

“词,起于隋,大盛于两宋。词虽流衍不绝,但只有宋词才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丰碑。”(5)北宋初期,词坛上还是承袭唐五代以来的的婉丽词风,词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男女之间的艳情,或是反映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离别感伤的愁情,在意境上开拓不大,但是已经大大减少了花间派(6)的浮艳绮靡习气,却还是显得柔弱无力、软媚不振。晏殊、晏几道父子就是此期婉约期风的代表人物。

后期随着社会的变化,词风也有了转变,首先是范仲淹把边塞思乡的情怀带入了词中,开了宋代豪放词风之先,后有欧阳修、柳永也为词另辟一条道路,柳永的词多描写旅人、游子、妓女等下层人民的生活,内容较前人作品更有包容性、社会性,且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了创新,特别是发展出了慢词,可谓是词体由唐五代进入宋朝的一个大跃进。

承接着柳永的是苏轼、周邦彦,这时词的最大特征是“词的诗化”,苏轼冲破了“词为艳科”与“诗庄词媚”的旧观念和音律的束缚,使词在思想内容、写作题材、与表现手法方面都有了新的开展,让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不再只是宴客时的舞女浅斟低唱的艳语,而是可以抒情言志的一种文体。词的诗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创作题材方面,已经从贵族士大夫走向平民阶层的社会化过程,二是指表现手法方面,词在苏轼的手中,走出了宫廷闺阁,走向了广大的社会人生,可以为诗者,皆可以入词,写景咏物,感怀人生,词风从俗艳走向了豪放。

不同于苏轼的豪放词风,周邦彦可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在题材方面,周邦彦的词范围较狄窄,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气度上也不如豪放派来的恢弘,社会性和现实感都没有豪放词来的强烈,但其作品偏重于语言技巧,并长于审音、度曲、创调,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品格局虽不大,气魄不够壮伟,清丽婉约,细美纤巧。

(二)南宋

靖康之变,金人入侵,汴京沦陷,皇帝被掳,北宋覆亡,文人饱受迁徏流离之苦,国破家亡,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词人,此期因为外在条件使然,词的创作题材和思想内容与北宋又有不同,爱国词人以辛弃疾为代表,另一派词主张词趋向格律化、雅化的词人也活跃了起来。

辛弃疾的词风以慷慨豪迈着称,每誉为“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伟大爱国词人。“他继承苏轼开拓的词学领域并发扬光大,以抒发爱国之精神和壮志难酬的一腔忠愤,反映时代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能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刚柔相济,达到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7)

第二节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是由北宋过渡到南宋的女作家,在词坛上是以婉约词着称,但是在格律或是格局方面,有着与其他的婉约派词人不同的见解,所作的词也不流于一般只重清丽婉约的词,另外,李清照对于词法理论的见解也不同于同时期的文人,着有《词论》一文,在文中对于当代的词人多所批判,认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有很大的转变,原因主要和自身的遭遇有关,以下将李清照生平分为南渡前后来描述。

一、 南渡之前

(一)书香门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之后,至少活了七十几岁(8),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李格非是当时着名的学者,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三人合称为“后四学士”(9),李格非不仅散文写的出色,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宋史里记载他“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10),可惜他的作品并没有留下来。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位文化水准很高的女性,《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翰”,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出生长大,不仅是受到“三从四德”等传统道德,还包括了文学诗词方面的陶养。

(二)少女情怀

由于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家境十分富裕,比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更爱好文艺,闲暇之余,即练字、作画,或吟诗填词,借以抒发少女时代的青春情怀,李清照喜押“险韵”,那是一种字数少,韵部少的韵,由此可看出她文学性格里好强的元素,青春时代的她,是个活泼天真的女孩,平日和手足一同出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她少女时代所作之词可以看出她这时的心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宋词》李清照《如梦令》)

描写湖上游人因贪恋美景,因而到了日暮才急急忙忙的要赶回家,却又不小心进入了另一个美景,在急忙划桨之中,把原本在湖面休息的鸥鹭给惊吓的振翅起飞。整首词只用了三十三个字,内容就包含了环境气氛、游人心理、动作,好像一幅画,“李清照在艺术描写方面,善于掌握不同情境中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极富于创造性”(11)。

字数少,韵部少的韵,由此可看出嫽的随响。

(三)鹣鲽情深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长清照三岁,父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赵明诚也是出现书香门第,所以与李清照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两人的婚姻在词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李清照与赵明诚都爱好文艺,不仅可以用诗词来相唱和,对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搜集更是不遗余力,两人的相处融洽,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中,就有不少都是在描写两人相处的情形,或是与丈夫分隔两地,心中思念之情,李清照对丈夫浓烈的情感从词中都表露无遗。赵明诚因为家学渊源,赵家对于金石古器久有收藏,赵明诚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于这方面产生了兴趣,新婚之初,赵明诚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以衣物典当,换取金钱,到大相国寺里的“瓦市”(12)去购买中意的碑文书画,李清照为了协助夫君,在生活上也是能省则省,《金石录后序》里提及:“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当然有时看到了爱不释手的字画,也会因为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无法如愿的收购,夫妇俩有时还会为了这种事怅然不已。

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大致上是愉快的,婚后两年,赵明诚出仕,两人就常常分隔两地,时而数月,有时一年半载,这些都可以从清照的词中窥见一二,与丈夫的聚散常牵动着李清照的心,作出来的词自然也都反映着当下的心情。元佑年间的党争,让赵家在官途上出现了阻碍,没有官职的赵明诚,就带着李清照回到了青州老家,两人就如同陶渊明一般奔向田园,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此间两人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十年间所收的金石书画,文物古籍多达十余屋。后来赵明诚受命出仕莱州、淄州,清照都与丈夫同行,靖康元年,金人围东京,消息传到了淄州,赵明诚夫妇最担心的不是生命安全而是身边的金石文物,由此可见夫妇俩对于金石收藏的热爱。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北上,青州也发生了兵变,金人攻陷了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收藏全毁于战火。宋室南渡,北宋的历史也在此结束。

二、南渡之后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也由青州辗转逃到江宁,由于之前有叙述到南宋主政者并不想收复北方的失土,反而镇日享乐,李清照目睹了这时国家的腐化,爱国情操高尚的文人不断有作品出来激发国人,建康时期的李清照,词中不再只是深闺当中的心情,历经离乱之苦的她,已经能把更深刻社会意义纳进来了,作品的意境也比从前广阔。

(一)形单影支

建炎三年五月,赵明诚接到圣旨,受派到湖州担任知府,到任之前,要先到建康“过阙上殿”,刚到建康即以书信告知清照自己得病的消息,清照急忙的看完书信,赶赴建康,明诚已病入膏肓,清照心烦意乱,八月十八日,明诚扶病写下一首绝笔诗,便撒手人寰,年四十九岁。

明诚的死,对李清照是一大打击,也是她人生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不过也因为她这些遭遇,使得她在艺术领域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体认,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了不同的领悟。

李清照后曾改嫁张汝舟,但婚姻并不美满,在李清照所作的“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一文中,写到“信彼如簧之说,或兹似锦之言”,说明李清照是听信了张汝舟的花言巧语,才嫁给他,“视听才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张汝舟为了李清照身边的器物而接近她,达成目的之后,对李清照多加欺淩,李清照后来求助于綦崇礼,才得以解除自己与张汝舟的婚姻。

(二)晚年孤苦

李清照人生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晚年定居在杭州,这时是南宋历史最黑暗的时代,因为主和派掌权,对于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与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土,加害岳飞父子,抗敌有罪,卖国有功,就这样的环境之下,爱国志士莫不痛哭流涕。她的心情沉痛,她把自己对人性的体悟,对故土的思念,化为文字,一首《声声慢》里道尽了李清照南渡后的心境,读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会感到词中沉重忧伤的心情,同样的黄花,同样的西风,在后期读来格外的凄凉,徐培均在文中指出,其原因应是词人在离乱中已经从一个深闺少妇,转变为感情复杂的暮年孀妇。词的风格也由原本的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低徊飘渺了。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die2007
我像一只蝴蝶飞舞在梦幻与现实之间! 会啊!http://ke..com/view/1740.htm?fr=ala0

❻ 中国历史上妇女缠足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一般认为,妇女缠足始自五代南唐后主。据记载,李后主命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袅娜起舞。窅娘因而倍受李后主的青睐,其他妃嫔也纷纷效颦。这是群体性妇女缠足的开端。

北宋的百年间,缠足行为未见史料记载。根据高洪兴《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起源于北宋后期,缠足风俗兴起于南宋。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

清代,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

❼ 贴吧爆料现代有女人缠足的事情,你怎么看

看过古代女人缠足图片就知道,缠足是用布条把脚缠紧,让脚畸形发育,形成类似三角形状,而且很小。这是古代女孩从小就要这样做,现在看来是一种陋习,所以现代缠足,我个人表示不理解,这是一种让脚畸形发育的,不健康,更不提倡。

❽ 古代女子绑小脚的过程

孩缠足一般从四五岁开始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为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面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这颤倒,女子为之痴迷。难以想象,如果中国女子没有缠足是不是会出现更多的武则天与太平公主?
中国女人缠足,到底始于何时?文献和传说都不为少。别的不讲,咱们骂人写文章又臭又长,称之为“王母娘娘的裹脚布”。传说王母娘娘可是黄帝时期人物,说那时已裹小脚,无疑有点“古已有之”的阿Q遗风。其实,据史家考证,中国缠足之俗,约始于五代末年“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后主时代。早在盛唐之世,人们对妇女的“弓鞋”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真想不明白,过去小脚女人走起路来已然是摇摇晃晃,弱不禁风了,还要嫌自己的一双小脚不够小,你一定会认为她这是“有病”。然而现在,我们不是一样看到身边的一些女孩子明明已是标准身材了,还要天天嚷着喊肥健身,这与古代迷恋小脚的女人是不是同一种心理呢?清代,妇女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最为流行。其中又尤以山西小脚为最,并有“从来小脚说山西” 之誉。山西小脚又以大同为第一。清朝统治者本来反对汉族女子缠足,康熙年间曾经诏禁之,违者拿其父母家长问罪。当时有某大员以“奏为臣妻先放大脚事”上疏,结果传为全国笑谈,可见缠足“魅力”之强大。最后闹得康熙皇帝在禁止缠足的禁令仅颁布了几年便自动撤销。不惟如此,旗人女子也开始东施效颦,直到干隆皇帝屡次下旨严禁,才刹了些旗女缠的风气。格格们无可奈何,只得穿上底部类似金莲形状的木屐充充门面。眼见皇帝老儿拿汉人的缠足没办法,小脚狂们自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于是缠足之风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女子的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缠足之所以能够广泛兴盛而且历时弥久、蔓延极广,无疑是宋代以后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对女性禁锢的直接后果。小脚女人不仅迎合了封建统治者与士大夫视女性为玩物的低级趣味,满足了封建时代性变态男子所谓小脚“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的病态性意识与奇特审美观,而且还成为封建时代禁锢女人走向社会的一种压迫手段。宋代朱熹就曾热衷于在福建南部等地推广缠足,作为贯彻男女隔离、“授受不亲”、 “静处深闺”的“治女”策略。一经缠足,连走路都走不稳了,女人岂不就十分“老实”了?
女孩缠足一般从四五岁开始,用布条将脚裹紧,不使脚长大,到六七岁时已缠成型,不能再长大了。讲究的人家挑八月廿四日这一天给女儿裹小脚。这天照例要"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粘团。"据说食糯米能令胫骨柔软。缠足时先将脚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棉布裹紧,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白天让两女仆扶着行走,以活动血液;夜里将裹脚布用线密缝,防止松脱。到了六七岁时,再把趾骨弯曲,用裹脚布捆牢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地加紧束缚,使脚变形,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算大功告成。经过多年残酷的缠裹,一双脚几乎从皮肤到肌肉、韧关节、骨骼都有巨大的变化。从外形看,皮肤白细柔软,脚心深陷;从底面看,基本上是一个三角形的架构,无法正常地以脚掌使力走路,同时也失去了跳跃、舞蹈的能力,只能"待字闺中"。而当时的男人们认为,女人缠了足后,就不能轻易地跨越庭院与别的男人交往了。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湖北有一首民歌叫"大脚十恨歌"。湖南华容的歌谣是:"裹脚呀裹脚,裹了脚,难过活,脚儿裹得小,做事不得了;脚儿裹得尖,走路只喊天,一走一蹩,只把男人做靠身砖。"可谓唱出了其中的滋味。
那简直不能叫作脚,十个趾头都扭曲并拢,形状模糊,蜷起如拳。裹脚布一层层放开,满目疮痍,不忍卒睹。而且听说,以前小姐的裹脚布难得打开,所以会有脚气,臭得很。那么,被文人墨客恭维了若许朝代的三寸金莲美在哪里?据说是因为裹起脚后,女孩们走路的时候重心不稳,拂摇娇弱,更添柔美之姿,惹人怜爱,故而流行。本以为裹脚是民间腐儒的陋习怪癖,没什么源头的。没想到它的创始人竟是那个词赋清奇的亡国之君,歌舞天子李后主。据野史记载,李后主一日心血来潮,亲自为宠妃缠足,以丝帛绕成新月形,使宫女扶持绕花阶行走,步态摇摆,弱不胜衣。宫人以此为美,为了争宠,纷纷效仿。时人学之,遂流行于豪门大户间,成为一时风尚。只是晚唐虽亡,弓鞋却盛行,此风拂过宋明,一直延续到清朝,虽然民间仍然以脚小为贵,但是清宫统治者已经意识到这不是美而是弱,严禁宫中后妃缠足。近年电视剧古装风极盛,尤以清宫戏居多。有的戏中特写裙摆下三寸金莲,下蹬花盆底,行走时故作摇曳之态,此乃大谬不然。满人马上得天下,非常重视骑射,即使女子,也都会定期参与挽弓行猎,裹了脚,可怎样上马呢?又不见有三寸马靴。而花盆底与弓鞋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弓鞋一般为木底,底长三寸,缎面,面上绣花;花盆底鞋也是木底,却是底高三寸,呈花盆状。虽然都是三寸宫鞋,然而此三寸非彼三寸,宫鞋,也并不等于“弓鞋”。北宋末年的弓鞋,盛行用两种颜色的布料作鞋帮,针脚绵密,两色杂陈,有个名堂叫作“错到底”。幸亏没有一直错到底,解放后,女人终于扯下劳什子裹脚布,恢复天足了。不过如今女子的高跟鞋也不止高三寸,马虎点,也勉强可以称之为三寸金莲吧?适合三寸金莲的鞋,自然也十分特殊,有清代金莲、花盆底鞋、西北回族妇女穿用的"睡鞋"、东乡族"放足"绣花鞋、土族妇女绣花鞋、维吾尔族女子婚礼鞋、彝族勾尖绣花鞋等一系列微型鞋子。
三寸金莲在当时是盛行的,但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是一种历史,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消失,但却不会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