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人的木头拖鞋叫什么
日本人的木头拖鞋叫木屐。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1)美女穿木屐的图片扩展阅读:
木屐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木屐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连歯下駄是指台下前后两片屐齿相同的木屐 。只有一齿的称为“一本歯下駄”。
“一本歯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别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和山间野宿者。一本歯下駄可能源自谢公屐。台面鼻绪的材质自古多种多样,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棕榈、稻草、竹皮、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绪又称为“花绪”。
Ⅱ 木屐有哪些种类,如图中的又是什么木屐
木屐分:右近、二齿、一齿、丸型、足型、庭院、大舞姬、半月、方町、舟型等
PS:艺伎回忆录里章子怡穿的就是一齿木屐。
你的图片我看不到。给你几个图片参考一下下
Ⅲ 在母仪天下电视剧里面,那些女子穿的木屐,鞋底很高,不是人字拖,就是正常拖鞋样子,哪里有卖的
淘宝,天猫,京东都有。
Ⅳ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是王昭君、貂蝉、西施、杨贵妃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匈奴生涯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被立为
复株累单于。依照匈奴婚俗,父死,子可以娶后母,于是昭君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
(据《后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死后,复株累单于想娶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中原,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昭君遵从匈奴习俗。)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婚后
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给匈奴王父子。昭君嫁三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习俗昭君应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于是昭君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两人被迫再次共同生活十一年,复株累单于去世。
抵达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婚后的第三年,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是绚烂的盛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两年之后,即西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正史中,王昭君一直活到53岁,在当时可算十分长寿。
身后之事
元始二年(2年),王莽掌握朝政,取得王太后,赏赐乌珠留若鞮单于,令其送昭君长女须卜居次返回中原,进宫服侍王太后。初始元年(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次年,王莽换单于玺,改授新匈奴单于章,匈奴不满,遣将兵众万骑,屯兵塞下,汉匈关系恶化。
天凤元年(14年),须卜居次夫妇劝单于议和,汉廷派昭君侄王歙为和亲侯。次年,汉匈议和,王莽改匈奴为“恭奴”,单于称“善于”,赐以印绶。
泰始二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Ⅳ 老祖宗发明的木屐早已被国人遗忘,为何在日本却大受欢迎
一提到日本女人的形象,大家肯定会想到的就是和服和木屐。脑海中缓慢的就会回忆起影视剧当中日本妇女穿着一件漂亮的和服与布袜,踩着木屐撑着一把漂亮的小伞,从室外缓缓的走来,是那样的优雅美丽。日本传统女性大概就是这样的穿着。其实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这些服饰,换上了一些简单的服装,比如说西装,帆布鞋,皮鞋等等。木屐只是成为一种纪念性的物品,在一些隆重的节日当中才会去穿。
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中国女人穿过木屐的的事情,但是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事情还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意见请写在评论下方。
Ⅵ 木屐的发展历史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图四)。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据《庄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木屐。《庄子·异苑》云:“介子推抱树烧死, 晋文公伐以制屐也。”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足下”也成为对人的尊称。
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有弹性的木板,让身系小铜铃佩带种种宝玉饰品衣裙,脚着精巧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让长廊发出琴瑟般的节奏,与清脆的铃声、玉佩声共鸣,伴随着西施优美舞姿,使夫差为之倾倒。宋代王禹称《游灵岩山·响屐廊》诗云:
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
可怜五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
春秋战国时期,穿屐者日益普遍,据说孔子当年就穿过木屐。《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论语隐义注》:“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 ⑿ 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蔡国,投宿于客舍。按当时习俗,鞋履不能穿入室内,只能放在门口,没想来到第二天起来,木屐不翼而飞,原来在半夜里被人偷走了。论者以孔子之屐“与凡人屐异”,故遭失窃,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估计是人们出于对孔子的敬重,故将其所穿木屐当作宝物珍藏起来。《晋书·五行志》中有一段记载,即涉及孔子之屐的下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在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⒀可见在被大火焚烧之前,孔子的木屐一直被视为“异宝”典藏于库。
汉代男女也以穿着木屐为尚,在东汉首都洛阳,还流行一种习俗:新娘出嫁,嫁妆之中必备有木屐,考究者还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绳为系。如《后汉书.五行志》以及应劭《风俗通义》所说:“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 这种漆画木屐在安徽马鞍山市郊东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中曾有出土:屐身小巧精致,木扁上凿有三个较小的孔眼,周身施以漆绘,屐底则装有两个木齿,当为朱然妻妾的随葬物品。 《神仙传》云:“后出游,谓慈俱行,令慈行于马前,欲自后刺杀之。慈着木屐,持青竹杖,徐徐缓步行,常在马前百步,着鞭策马,操兵器逐之,终不能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如《世说新语·忿捐》记晋人王述性情急躁,用餐时以筷子戳刺鸡蛋,刺之未破,便大怒掷地,鸡蛋圆转不止,王述便“下地,以屐齿碾之。”⒂ 这是晋人家居着屐的一个例证。《晋书·谢安传》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谢)玄等既破(苻)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说的是淝水之战期间,东晋宰相谢安,亲任征讨大都督,指挥战事,令其侄谢玄率兵迎敌,自己却在住所与人下棋。突有前方驿书送至,报告其侄获胜消息,谢安不为所动,依然与棋友对弈,表现出持重沉稳的大将风度。直到棋局结束,返身回房,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之情,过门槛时竟忘了抬脚,以至将屐齿折断。这也是晋人家居穿屐的实例。 南朝活络齿屐 :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性喜山水,根据《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由于这木屐优点甚多,便很快流传到南方。木屐之声伴随着重耳“悲乎,足下”的叹息,伴随着寒食禁烟、伴随着清明上墓、伴随着清明植树的风俗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也许是历史的一个巧合,也许是后人接受了晋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志吾过”的教训,总之,若干年后,决定唐王朝命运的介休之役就在绵山脚下进行。刘武周、宋金刚会同突厥军队数万人与太原公子李世民进行决战。李世民坚壁挫锐,慎择战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此役李世民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礼贤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将尉迟恭。不过在后来的凌云阁封臣中,李世民没有像晋文公那样健忘,首先重赏了这位忠义名士,由此传为千古佳话。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日本人穿着传统的和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屐式与现代日本民间所流行的木屐十分相似,所以猜测对其产生过影响。除男性外,唐代妇女也有穿着木屐的习惯,尤以江南女子为常用。李白《浣纱石上女》诗中就有“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的吟唱,清王琦注引《南越志》:“军安县女子赵妪,着金箱(镶)齿屐。”说明当时女子所着之屐形制考究,屐齿还加以镶饰。李白的另一首诗《越女词》也谈到女子着屐的情况,诗中有句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鸦头袜一作“丫头袜”,这是和木屐相配用的一种袜子,制作时将大脚趾与另外四趾分开,形成丫形,以便卡住屐上的绳系。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了解到,当时穿着木屐,既可穿袜,也可赤足。 宋代以后的汉族妇女,因为崇尚缠脚,故多不穿木屐。男子却依旧穿着,不过多用作雨鞋。《宋高僧传·十九丰干传》:“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说的是苏东坡冒雨戴笠着屐而归的情景。《小辨斋偶存·题坡翁儋耳小像》:“东坡一日访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噫嘻笑所怪者妇人小儿也以笑为常者东坡也吠所怪者邑犬也以吠为常者东坡也彼自见其怪我自见其常所以寜与农家共箬笠木屐而不与章惇吕恵卿共冠裳也噫嘻。”《张逵东坡笠屐图》“后有魏了翁、冯子振、邓熙、李孝光跋语并诗。今录三人。“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中涂值雨,从农家借箬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争笑,邑犬争吠。”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画《归去来辞图》中有所描绘。《奇女子传·双鬟女子》云:“超他日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籹蓝缕,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値。”
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之为“泥屐”,也着眼于屐的用途而言。如《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狄员外打了伞,穿了泥屐,别了薛教授回家。”在缠足之风盛行的明清时期,广东、福建一带的妇女未染此习,仍为天足。因当地气候比较炎热,那里的女子和男子一样,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平时家居都以穿屐为尚,只是在屐的装饰上比男子所穿者的略微讲究。如明谢肇《五杂俎》记:“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以屐当革及,洗足竟,即跣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盖其地妇人多不缠足也。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阁阁然。”这个时期的木屐形象,在王圻《三才图会》中还有描绘。
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无屐齿,以广东潮州一带出产者为上品,由木包木制成,含有微香,着之可除秽气。也有在木屐表面漆,或包裹绣帛、皮革者,多见于女屐。如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称:“今粤中婢媵,多着红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着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或以木包木为之。……新会尚朱漆屐;东莞尚花绣屐,以轻为贵。”这种无齿之屐,已接近现代的拖鞋。
Ⅶ 求助动漫名,是一个女孩子穿着木屐鞋在走,前面出现了身躯庞大的东西,好像是个怪物,
无名(女主角的名字)!出自(甲铁城的卡巴内瑞)
Ⅷ 穿和服一定要穿木屐吗
和服配木屐加上光脚就可以,我觉得这样更好看一些,图片:筱崎爱
Ⅸ 找图片动漫女生穿木屐手拿武器 求此图出处
有一瞬间觉得是混沌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