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英国女人的艺术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英国女人的艺术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11-04 01:28:01

‘壹’ 清秀美女人体艺术图片有哪些

人体摄影的魅力是巨大而又神奇的、神奇的足以使许多摄影人为此痴迷,这种热衷的表现源于人们对美的炽热追求,对新生艺术的特殊偏爱。下面是我带来的清秀美女人体艺术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清秀美女人体艺术图片

美女人体写真图片

人体写真的拍摄技巧
一、用硬光拍摄

所谓硬光,是指那些能够在景物表面产生明暗对比的阴影光线形成。这是在人像拍摄中,特别是拍摄人物写真这类题材的时候很少使用的光线。硬光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产生明确的阴影,难点是控制画面明暗的反差和画面的光比。女性的拍摄一般都将光比控制在1:2左右,但是在使用硬光拍摄的时候光比控制在这个范围,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简单的 方法 就是用反光板进行补光,通过这种反射光减弱人物面部的明暗反差。

可以忽略光比的控制规律,增强画面中的反差,用光线来“讲 故事 ”,用光线来表达情感,这是硬光与其他光线的不同,它对于画面情感的表达更强烈、更深刻。对于硬光的利用,还要注意如何通过环境来强化造型效果。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样的环境应该使用硬光造成的大光比,什么样的环境应该控制光比。使用硬光拍摄时,控制曝光控制十分重要。在曝光时可以过曝半级或者更多,以加大画面的反差。或者欠曝半级或者更多,虽然减少了反差,但是可以使整个影调降下来,以表达某种情感。

二、用柔光拍摄

柔光与硬光相反,指那些不会在人物表面产生明显明暗对比的光线形式。在拍摄女性的时候是经常被使用的,因为它可以突出地表现人物皮肤的质感,使其变得更白皙。获得柔光的方法很简单,一块白的的床单就可以把直射光变成柔和的光线。窗帘、白色的遮阳伞等都可以作为光线的柔化装置。柔光的光比控制应该控制在1:2左右。而且柔光更适合拍摄中景,以及那些比中景更小的构图,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皮肤的质感。另外柔光的拍摄曝光可以过半级到一级,这样能使人物的皮肤更加白皙、透明。二、用柔光拍摄柔光与硬光相反,指那些不会在人物表面产生明显明暗对比的光线形式。在拍摄女性的时候是经常被使用的,因为它可以突出地表现人物皮肤的质感,使其变得更白皙。获得柔光的方法很简单,一块白的的床单就可以把直射光变成柔和的光线。窗帘、白色的遮阳伞等都可以作为光线的柔化装置。柔光的光比控制应该控制在1:2左右。而且柔光更适合拍摄中景,以及那些比中景更小的构图,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皮肤的质感。另外柔光的拍摄曝光可以过半级到一级,这样能使人物的皮肤更加白皙、透明。

三、用顺光拍摄

顺光即是光线向人物的正面投射的光线形式,这种光线让人物的大部分形体都得到足够的光照,而且强度比较平均,所以不会在人物的脸上形成明暗的对比,曝光比较好控制。顺光拍摄的缺点是光线太平,从而不能突出重点,所以在写真类的人像中使用得很少。但是顺光比较适合拍摄特写和近景这样的小景别,因为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每个细节和层次。有时这种最直接、最直白的描述效果往往比那些故意做出来的好很多。使用顺光拍摄时曝光不可过度,一般使用平均测光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用逆光拍摄

逆光是指光源在人物的后方光线形式,这种光线使人物的正面不能得到正常德曝光,从而失去了人物的细节层次。但是这种光线形式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对于体现动作和形体极为有利。当然运用逆光也不一定要拍摄出剪影的效果,如果控制好曝光,也能够得到人物的一些细节。在使用逆光拍摄剪影的时候,测光点选在哪里关系到拍出的剪影效果。要得到纯剪影效果,测光点可以选在人物身体的边缘,因为那里的光线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而那些并非是纯剪影的逆光效果,测光点可以选择在被光线照亮的头发或者是人物的面部。这种逆光效果写真类人像中式比较常见的。

逆光拍摄只适合中景以上的景别,比如全景或远景。因为这样的景别除了能够体现人物的形体外,还能够对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现,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拍摄剪影效果时,光线的投射角度越低,拍摄出的剪影效果就越明显,而光线的投射角度越高,拍摄出的剪影效果就越不明显。所以时间最好选择在日落时或者清晨,这时拍摄出的剪影效果是最明显的。而其他环境或其他时段的光线拍出的逆光效果,则不是那种纯剪影效果。

五、用侧光拍摄

纯粹的侧光通常不适用于拍摄女性,因为这时的光源从侧面投射,使人物面部一半发光,一半处于阴影中,产生的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阴阳脸”。但是在写真类人像的拍摄中,这种光线形式的运用已经不是很新鲜,往往能够更强烈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使用侧光拍摄一定要注意少用硬光,因为数码相机的宽容度很低,如果使用硬光,则人物处于暗部的面部细节将得不到任何体现。使用柔光则不同,它在人物面部产生的明暗对比在数码相机的宽容度范围内,明暗过渡比较自然。侧光能够拍摄的景别很多,大景别所能体现的感受更强烈;而小景别则能够使被摄者变得瘦一些。在拍摄大景别的时候,如果你呢个利用好光线所产生的阴影,能使画面的表意效果更强烈。

侧逆光是从逆光变换出来的,其特点是指能照射到人物面部的某点上,而其余大部分都是不受光。它从侧后方照亮人物的头发,使之在逆光中呈现某种情感,而且这种光线并不会讲人物正面细节隐去。侧逆光拍摄时,如果测光点在人物面部被照亮的部分,曝光一定要过曝一级左右,这样才能保证人物面部的细节不被掩盖。景别也最好选择在中景以下,因为全景这类景别不能很好地体现侧逆光的光感,而近景或者特写之类的景别,用侧逆光来表现时则比较充分和生动。

前测光是由侧光演化而出来的一种人像造型光线,这种光线在人物的大部分,光线的过渡感较强,比较适合人物的造型。使用前侧光拍摄,可以使人物转向光源的方向,这样人物面部的立体感会增强,而且最好是使用柔光,才能使光线的过渡更自然。注意选择人物面部明暗的过渡区域进行测光,这样才能得到人物面部的所有层次。

六、用顶光拍摄

顶光一般不用于人像拍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种光线从上面洒下来的感觉也是不错的。顶光若从上面直接照射到直立的人脸上,突显人物的额头与颧骨,效果会有些恐怖。如果使人物向光源德后面移动,而且将头迎向光线的方向,拍摄出感觉就不同了。 另外,当遇到顶光时,让人物躺在地上拍摄,要比站立拍摄的效果好很多。若需要表现出光线在人物身上的感觉,就要使曝光过度一些,这样才能通过亮度的加强体现出光感。如果是正午拍摄,使用能够透光的白色遮挡物使光线柔化,则效果更为明显。

猜你喜欢:

1. 唯美人体艺术写真作品荟萃

2. 西西人体艺术大胆图片

3. 日本人像摄影艺术图片

4. 俄罗斯艺术人像摄影作品大全

5. PS美女人像摄影作品大全

‘贰’ 各个国家女性特点

“端庄”,是英国女人特点。英国佳丽雍容华贵,庄重矜持,让人容易产生仰慕的感觉。

“韵”,是法国妇女的风度。法国佳丽举止风雅、穿着得体,讲究语言艺术,在公众场合别具一格。

“朴素”,是德国女性的喜爱。德国佳丽往往不爱浓妆,却尽得风流。

“俏”是美国女子的风采。美国佳丽热情洋溢,衣着鲜艳,妆扮奇特,在各国女性中大放异彩。

“强健丰腴”是俄罗斯女人的特点,只有她们可以与俄罗斯伏特加酒的受欢迎程度相媲美。俄罗斯佳丽风情万种,全世界都为俄罗斯女人疯狂。

“健美”是瑞典女人的荣耀。瑞典佳丽常饮牛奶和可可,营养很好,蓝眼睛、黄头发,性情温和,温柔迷人。

“艳”是印度女人的形象。印度佳丽身体丰满,喜爱披纱挂彩,夺目耀眼。

“柔”是日本女人的一大特点。日本佳丽仪态万方,善解人意,“柔中见礼、礼中含情”,让人为之倾倒。

‘叁’ 如何从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面表现来欣赏女性温柔妩媚的美呢

温柔妩媚,是人们赞美女性的一个专用形容词,是指女性在容貌形体动作表情上流露和展现出来的风采神韵和气质。

温柔,即是温润、柔美、平和、恬静的意思,与"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妩媚,即是漂亮、迷人、妖娆、性感的意思,如“眼含秋水”、“目送秋波”、“目盼兮兮”、“欲笑还颦”、“半羞半喜”、“丰姿绰约”、“玲珑剔透”、“风情万种”等等都是形容女性妩媚的词语。

温柔妩媚是女性独有的特质,这种特质受到人们广泛的喜欢和推崇,也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在油画艺术中,有大量以女性为主体和主题的作品,其中很多以优美的画面表现展示出女性形象温柔妩媚的美。

四,从油画中人物形象的动作姿式上来欣赏女性温柔妩媚的美

“莫道江山美如画,一枝一叶总关情”。女子的轻柔曼舞、倚窗伫立、抬头望月、对镜梳妆等等一个动作一个姿势都可能透着温柔妩媚的美。

以雷诺兹的《跳舞的女子》为例。

雷诺兹是18世纪英国古典写实油画大师,《跳舞的女子》是他的代表画作。

画面中,三位美丽的青春女子在一起纵情起舞。她们容貌皎美,体态轻盈。其中一个微微后仰,扬起双臂,似蝴蝶正欲起飞;一个大幅前倾,一只手攥紧手臂呈弯曲状,像是在跟姐妹们喊“加油”,一只手用力甩向后边;一个侧身面向前方,左右手一下一上舞成一道美妙的弧线。她们明亮的目光中充满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期待,美轮美奂的翩翩舞姿中尽显温柔妩媚的风韵神采。

五,从油画中的背景道具设置安排上来欣赏女性温柔妩媚的美。

通过巧妙的背景道具设置安排,营造一种温馨浪漫柔美和谐的气息氛围,来烘托和彰显女性的温柔妩媚美,是油画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沉睡的维纳斯》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幅古典写实油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一方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主体的姣好容貌和富有韵律的身体曲线美,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秀美辽阔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如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漂浮着的朵朵彩云,天空下远方的带着古色古香的房屋和郁郁葱葱的树木,近处的生机盎然的绿地草坪,等等这些和置身其中的维纳斯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更加烘托出维纳斯女神温柔妩媚的美。

‘肆’ 一个女人右手托着一只罐子的画

《泉》。布面油画,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加国·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杰出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画家,作于1856年。163×80cm(一说为164×82厘米),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卢浮宫过桥便是)藏,为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泉》大概从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没有完稿。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26年以后,当他已是76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如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他的两个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协助完成的。安格尔一生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显现出来。《泉》,(1856年)是安格尔最着名的画作之一。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安格尔竟酝酿了36年的时间。它通过一个抱罐倒水的裸体少女形象,表现了画家终身追求的古典美。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匠心独具地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在画面上创造出了一种恬静、思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实际上,画中少女上肢的姿态并不符合人体的动态规律。安格尔为了使少女的动态看起来更美,为她编造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动作。这幅作品对于水的表现非常神奇。从水瓶中倾泻而出的泉水是宁静的画面上最具动态的因素。但经过画家的巧妙处理,飞泻的清泉非但没有打破画面的宁静感,还使之平添了一种流动的韵律。《泉》内容为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中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少女的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了。”背景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他曾说:“标准的美——这是对美的模特儿不间断观察的产物”,还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这位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马萨卓、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奈等大师的裸女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时代理想,而安格尔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则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究其实,乃在于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这在他那些描写土耳其宫女的裸女画上尤为明显。晚年,安格尔画了这一幅《泉》,则进一步反映了画家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那就是他深深觉得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安格尔经常在同一主题或构思中进行复制,有时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工夫。例如,他的一幅《罗哲与安吉莉卡》有两幅复制,均作于1841年。《保罗与弗朗切斯卡》有五幅复制,最早的作于1819年,其余的分别作于1856年以后。有时,他在这幅画上出现了在另一幅画上曾经出现过的个别人物形象,比如《瓦尔平松的浴女》上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后来的《土耳其浴室》一画上;在《授圣餐的圣母》中的圣母,是从另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一画的构图中搬来的,其中有一个天使的脸差不多和他的《土耳其浴室》上的裸女一模一样。这一幅《泉》(1856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基本上与《阿纳底奥曼的维纳斯》(1848年作,现藏法国尚蒂伊贡德美术馆,画的内容为从海水泡沫中诞生的女神,故此处画的是维纳斯从海水泡沫中升起,周围有许多小爱神簇拥着)相雷同,仅具有微小的变化。此外,周围一群小天使形象被删去了。这种创作特点过去有人认为是安格尔创作思想枯竭的表现,这样说未免太武断了些。当然,古典主义画家除了画模特儿很少到现实生活中去,但安格尔本人却解释为,这是使主题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更趋完美的一种求索精神的反映。归属当《泉》完成之后,画家对人说:“同时出现了五个买主,有人简直向我猛扑过来。他们争执不休,我几乎要让他们抓阄。”《泉》确实具有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纯粹的美”的品质,尽管她是画家深藏心底历半个世纪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诸画布上,人们确为这位艺术家的镂月裁云之作而发出由衷的赞叹。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也翻译为为玖沙泰里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奥赛博物馆内又一镇馆之宝。意义《泉》,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所谓的《泉》其实就是一个陶瓷小便池,而且这个小便池也不是杜尚自己制作的,而只是从商店买来,署上“R·Mutt”的标记,并冠以《泉》的名字而已。杜尚自己对这件作品的具体阐述为:“这件东西是谁动手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选择了这个生活中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地方,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看角度,它原来的作用消失了,却获得出了一个新内容。”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这一举动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泉》,除了它确实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2004年,在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泉》击败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和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金色玛丽莲》,被推选为现代艺术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在这次评选中,64%的评委把票投给了杜尚的《泉》,而名列第二位的毕加索名画《亚威农少女》只得到了42%的选票。《亚威农少女》被看作是立体画派的开山之作,也一度被艺术界奉为现代艺术的第一部伟大杰作。杜尚的《泉》意在质疑人们关于何为艺术品的观念: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所以才会很少有人会将《泉》视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个小便器可能是件艺术品吗?”在小便器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当中,名字的变化原来是如此的重要。正是这个名字的变化,变得不同寻常,使得人们审视物体的角度也发生改变。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便器,也就随之被视为格调高雅的艺术。

‘伍’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世界名画是每个艺术家的结晶, 作为一名美术生,我们要从心里去感受,在他们的画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我迷恋不已,利于我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世界名画人物图片。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1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莱尔米特 法国 1883年 画布油画

76.80×97.20厘米

1880年后,画家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尔米特几次将同样的人物画进作品里,几幅画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识。这幅画的割麦人就是一个名叫喀什米·德罕的农夫,沉重的劳作后正在休息,对身旁两位粗壮农妇的交谈不理不睬。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1844―1925年),出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这正是他眷恋农村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描绘农事劳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国沙龙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于法国和英国之间,靠卖画为生。1880年后,他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第二次收获》 杜普荷 1879年

不仅仅是米勒,田园风光也是法国画家杜普荷的最爱,这幅《第二次收获》,作者用背影搭建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向人们传递着某种坚定和永恒的信息。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2

《筛麦妇》库尔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库尔贝积极投身法国革命。在画布上开始了描绘劳动人民的题材创作。 从30岁往后的10年,是库尔贝创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劳动者的艺术形象,创作于1854年的《筛麦妇》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红色马甲裙的年轻农妇是画面中的主角。她背对着观众,跪在铺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着一个方便劳作的发髻,露出修长曼妙的脖子,高举着筛子的两条手臂圆润结实,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诉我们她可不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大小姐。农妇没有任何装饰,却有着无以伦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红裙更仿佛一面歌颂劳动的旗帜,振奋着人心。

画面左侧系着头巾、身着灰色衣裙的另一名农妇盘坐在白布上,细心地挑拣着麦粒。画面右侧的男孩翻开木柜,正在搜寻着什么。也许是按照妈妈的吩咐,帮着做家事吧。年幼的男孩穿着绿格子衬衫,脸蛋圆鼓鼓的,一副乐在其中的模样。可以说,库尔贝对整幅画的朴素拿捏得十分精确。他没有过分渲染贫困辛劳,而是将日常劳作表现得欣欣向荣、趣味盎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画作:“艺术应放在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当然不是指画画的技法,而是说艺术家的目光应当聚焦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朴素之美,献媚上流社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米勒原作《播种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这也是米勒第一次被官方沙龙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农民等下层阶级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龙对《播种者》作者一反常态,这或许是由于米勒在这幅画中所刻画的乃是时代中真实的个体,而不是他们之前所青睐的那些神话人物。—— 劳动光荣

世界名画人物图片3

《拾穗者》1857年,让.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画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绘于1857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画面很简单,三名农妇正弓着腰捡麦穗。从整体上来看,《拾穗者》是一幅“运动”的画作,人物都排列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动作,虽然是农民题材的作品,却能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的美感。米勒的整体构图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比来安排,黄金分割是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农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阶层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块石子,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如实记录生活,把现实中的细节搬进了画作。

米勒出生于农民家庭,但从小热爱绘画,为了练习绘画技巧,接触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当时巴黎的很多画家都为贵族工作,出现了许多贵族肖像画,这都跟米勒的艺术追求背道而驰,最终他选择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这里,他画出了《拾穗者》。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苦,富人阶层却无动于衷,法国报纸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过真实,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画,25.8×65厘米左下方签名:1874 В. Перовъ1939年从莫斯科黑尔策尔处收藏

《梁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尺寸并不大,却体现了画家在若干造型问题上进行尝试的努力。农妇经过劳累的一天从金色的田野回家,这个主题和真实的农村生活直接相关。同时,“道路”母题在俄罗斯艺术中非常流行,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普遍话题,关系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问题。画面描绘了不同年龄的农妇,有些人静静地走着,有人则停下来沉思,聆听大地母亲的声音。

彼罗夫采用横向构图,人像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割麦女人在收割的谷物中行走,给人留下动作缓慢、平稳的印象,让画面充满音乐旋律,令人想起俄罗斯的民歌。(塔季扬娜尤坚科娃)

‘陆’ 二十世纪英国女人服饰 英国女人

英国人的着装会告诉你——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时,一定是上班时间;一旦发现全城绝大多数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那必定是休闲假日,人们忙不迭地逃离写字楼,城市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甚至还会别出心裁地配上一件大衣、一条围巾,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出众一些。世纪初,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时装屋和设计师,但整个时装业依然还被牢牢的掌控在巴黎高级时装屋的手中。也正是他们所服务的皇室、贵族、富人和名流,毫无例外的构成了当时社会风尚的中坚力量。
下面有图:

‘柒’ 历史之外的女性艺术家:艺术界如何将她

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波提切利、缇香、涅利,皆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如果最后这个名字让你感到有些陌生,那你还是可以被原谅的。Plautilla Nelli,她的圣经题材绘画是充满美感的佳作——就像和她同时代女艺术家的作品一样。但是,在和父权制本身一样古老的历史书写中,她没有被书写进任何一本文艺复兴史。涅利被视作一个仅仅懂得挥舞画笔的修女,遗弃在了艺术史之外。

Marlene Dumas系列作品《为自己造墓碑》(Measuring your own Grave),2008年在迈阿密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只是我们难以预测不可倒转的变化多快会到来。英国公立画廊正面临艰难的财政危机,对私人与商业资金越来越大的依赖使得性别平等仍然不会是未来被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围绕着如何最好地去回顾和填补我们对历史上女艺术家作品的收藏缺口,争论也在持续发酵。女艺术家能简单地被“重新植入”艺术史吗?

‘捌’ 手里拿书,身披白布的女子

这幅名画叫《新手》(The Novice)
是英国艺术家‘James Sant’ 于1856年 所作。
作者:James Sant ( 1820年 - 1916年 )
国籍:英国
作品:新手
英文:The Novice
类型:布面油画
收藏:哈里斯博物馆,英国

‘玖’ 这张图片上的女人是谁以及这幅画后面得故事。

戈黛娃夫人
依据传说,戈黛娃夫人是麦西亚伯爵利奥夫里克(Leofric, Earl of Mercia)美丽的妻子。当时利奥夫里克对考文垂市民们强加重税,戈黛娃夫人不断的向丈夫求情希望减免税收,但都被他顽固的拒绝了。最后,利奥夫里克对妻子不断的求情感到厌烦,宣称只要她能裸体骑马绕行市内的街道,他便愿意减免税收。戈黛娃夫人果真照着他的话去做,向全市宣告命令所有人躲在屋内并拉下窗户后,她赤身裸体、只披着一头长发骑马绕行街道。有一名裁缝师Tom违反了命令,在窗子上凿了一个小洞偷窥,接着他的双眼便瞎掉了,这个人后来成了英语偷窥狂(Peeping Tom)一词的由来。之后戈黛娃的丈夫遵守诺言,赦免了繁重的税赋。
另一个最旧的故事版本,则是戈黛娃在如往常一般人潮众多时绕行市场的街道,两名骑马的妇女(穿着衣服)伴随着她。这个版本见于编年史家Roger of Wendover(死于1236年)所记载的Flores Historiarum一书里,他引述了较早的一些纪录,但Roger本人所收集的轶闻通常不太可信。这个版本中有关偷窥者Tom的记载首次在17世纪出现。究竟这个故事中的戈黛娃夫人是称为Godiva还是Godgifu(“gift of God”上帝的礼物)在历史上仍是未知数。
Roger of Wendover对于戈黛娃夫人时代的妇女权力和权利可能并不了解,当时戈黛娃所属的家族在英国是第二富有的—仅次于戈徳温(Godwins)家族—同时末日审判书中也记载了她当时拥有统治考文垂的权利。她可能继承了许多丈夫的土地,同时她也拥有自己的土地。许多学者还推测她同样是个严酷的地主。
当时的习俗是,忏悔者要在公开的场合下穿着一种直筒连衣裙—类似现代的连身衬裙的无袖白色服装,亦即在今天被称为“内衣”的服装。戈黛娃或许是为了忏悔她的严酷治理行径,以忏悔者的身份绕行城镇,使她的人民目击他们所恐惧的女主人丢脸地穿着内衣。因此,学者们推测,戈黛娃的故事或许是经由民谣的流传而转变为浪漫化的版本了。
传说中戈黛娃的一头长发遮掩了她的身体避免被人看见,这也和偷窥者Tom的故事一样起被视为是由后人所添加的内容。其他一些故事中的成分也和常见的神话及寓言类似:如对贵族的反抗、确切的承诺、严酷的统治环境、对贞洁的考验。即使偷窥者Tom的故事是后人添加的,他的双眼被刺瞎也证明了这个故事接近于亵渎神秘将遭受惩罚的故事题材。
有些人也推测故事中戈黛娃夫人的“赤裸”,指的可能是她摘下了那些代表着上层阶级的珠宝、徽记绕行街道。
人物故事编辑
版本1:戈黛娃夫人是十一世纪的一个英国贵妇,丈夫是考文垂的利奥弗里克伯爵。据说她丈夫在当地横征暴敛,老百姓苦不堪言。戈黛娃夫人很同情老百姓,就请求丈夫减轻赋税。伯爵说可以减税,但有个条件,戈黛娃须赤裸身体骑马在城里走一遭。他心想这下会把妻子难住。不料戈黛娃却一口答应下来。她先通知城里所有的人都待在家里,在她路过时紧闭门窗。然后她骑着一匹白马,以长发蔽体,穿过街市。所有的人都尊重她的请求,除去城里一个叫汤姆的裁缝。汤姆人窗缝偷偷向外张望,顿时眼睛就变瞎了。在英语里,窥视他人以获得性快感的人被叫做“peeping Tom”。
版本2:则是戈黛娃在如往常一般人潮众多时绕行市场的街道,两名骑马的妇女(穿着衣服)伴随着她。这个版本见于编年史家Roger of Wendover(死于1236年)所记载的Flores Historiarum一书里,他引述了较早的一些纪录,但Roger本人所收集的轶闻通常不太可信。这个版本中有关偷窥者Tom的记载首次在17世纪出现。究竟这个故事中的戈黛娃夫人是称为Godiva还是Godgifu(“gift of God”上帝的礼物)在历史上仍是未知数。
Roger of Wendover对于戈黛娃夫人时代的妇女权力和权利可能并不了解,当时戈黛娃所属的家族在英国是第二富有的—仅次于戈徳温家族—同时末日审判书中也记载了她当时拥有统治考文垂的权利。她可能继承了许多丈夫的土地,同时她也拥有自己的土地。许多学者还推测她同样是个严酷的地主。
当时的习俗是,忏悔者要在公开的场合下穿着一种直筒连衣裙—类似现代的连身衬裙的无袖白色服装,亦即在今天被称为“内衣”的服装。戈黛娃或许是为了忏悔她的严酷治理行径,以忏悔者的身分绕行城镇,使她的人民目击他们所恐惧的女主人丢脸地穿着内衣。因此,学者们推测,戈黛娃的故事或许是经由民谣的流传而转变为浪漫化的版本了。
传说中戈黛娃的一头长发遮掩了她的身体避免被人看见,这也和偷窥者Tom的故事一样起被视为是由后人所添加的内容。其他一些故事中的成分也和常见的神话及寓言类似:如对贵族的反抗、确切的承诺、严酷的统治环境、对贞洁的考验。即使偷提交修改窥者Tom的故事是后人添加的,他的双眼被刺瞎也证明了这个故事接近于亵渎神秘将遭受惩罚的故事题材。
版本3:有些人也推测故事中戈黛娃夫人的“赤裸”,指的可能是她摘下了那些代表着上层阶级的珠宝、徽记绕行街道。

‘拾’ 求一张图片 一个女的坐在一个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风格的

论基督教教堂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教堂作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筑的精华。我们主要通过比较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筑风格上的不同,罗马式用内部空间来象征宇宙,体现一种静态的安宁与凝重;哥特式则用外部结构的急剧上升来象征向天国无限升腾的意象,表示出一种动态的张力。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阐明了基督教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显示了基督教的历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艺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他说:“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1]他认为无限观念是整个人类信仰历史发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人类的感觉提供给人们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们不仅需要在心灵感悟这种无限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活动中证实这种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观地把握的现实象征,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教会和教堂。在教徒们看来,教堂是建立在现实的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神在人间的宅第,应该象天国一样尽善尽美,尽可能地神圣和富于超灵验性。因此信徒们不惜在教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富。
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而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国家来说,教堂无疑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建筑,所以教堂便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与追求。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离开人的情感体验便无所谓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和对世界的宗教的态度。[2]所以,教堂建筑更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与感受,以及人们对心灵的追求。正是由于人们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
众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艺术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十分显着的影响。但是,在教堂建筑上由于教堂与古希腊神殿在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于神殿的结构与风格,古希腊神殿重视的是外部装饰和宏伟风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视的却是内部装饰。[3]同时,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迫,而在地窟来进行传教和祈祷,这种原始时期的地下活动决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艺术装饰只能表现在内部。即使到了“米兰敕令”公开后,但是地窟时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筑中,内部空间的精心安排与装饰仍然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唯一场所。对教堂内部着意修饰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创造一个神圣空间,作为通往天国的“中介”,当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灵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国的存在,从而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分离开来。
对于基督教艺术,经历了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艺术”、“黑暗时期”、“加洛林艺术复兴”、“罗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殖民化时期、后殖民化时期。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来说,以“罗马式”与“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这两种风格对后来教堂建筑艺术的影响也最为巨大。所以,我们试图对这两种艺术风格进行比较,阐明基督教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变化。

二、罗马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教堂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4]其实,在罗马式的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以来的克吕尼修会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罗马式”教堂建筑风格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风格。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发起改革运动,强调信仰的神圣性与虔诚性。[5]克吕尼修会提倡创建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内部陈设富丽堂皇,将隆重繁缛的礼仪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所以,罗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罗马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式的拱券结构,所以称为“罗马式”。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首先,为了对付中世纪的强盗横行,乡村隐修院常常和堡垒结合在一起,所以筑有高大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钟塔。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了望塔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塔象征着神灵,象征着基督救世的本怀,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呢?狭小而少的窗户总是给人们无限的遐思及神秘感,总是有一种诱惑力在吸引着人们。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式建筑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那就是半圆形的拱券结构,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于是我们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内部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基督教宇宙观,在罗马式建筑中被展开为立体的三度空间。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坛长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个教堂在结构上获得了双重的象征效果。
在内部装饰上,以石制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这样也给人一种类似天空的幻想。然后,再用大面积壁画装饰,雕塑多附属于建筑被普遍用于教堂的大门、门券、门楣、额板、柱头、柱基、祭坛和座椅上,尤以朝圣大教堂的门楣浮雕最富盛名。这些壁画与浮雕的动物与植物,在“天空”下,仿佛是“上帝”创造的所有生灵。当置身于教堂之内,人们恍惚感觉置身于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头顶则是蓝天白云。
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国的达拉姆大教堂等。它们虽各有特色,但都给人一种外观厚重、内景幽暗神秘的感觉。

三、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是以乡村修道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哥特式教堂则是以城市“主教座堂”为核心而发展起来。欧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时代开始的,是由朝圣运动而形成的。
12世纪以来,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此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这种建筑艺术风格贬义的称呼,“哥特”本为日耳曼部族名,他们借此表示“野蛮人的”意思。[6]但这种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神学意趣和美学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渐流行于西欧各地。13世纪是其主要发展时期,随着西欧经济复苏,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随城市化运动而得以发展。15世纪随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但在北欧则一直延续至16世纪。
基督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渐渐地在欧洲建立了它的统治地位,于是一种精神信仰慢慢变成了世俗统治的权力。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时又是它的堕落。因为宗教是通过赋予社会制度终极有效的本体论地位,即通过把它们置于一个神圣而又和谐的参照系之内,从而证明了它们的合理。这正如彼得•贝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类解说的实在与终极的、普遍的、神圣的实在联系起来。于是人类活动的内在不稳定和转瞬即逝的结构,就被赋予了最终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换言之,人造的法则被赋予了一种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应该体现出一种神圣的价值。当教会变成了政权同时,也就意味着它精神上的纯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坏。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蕴就希望重新得以回归,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给基督教建筑带来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持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种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技术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东端半圆形后堂部位小礼拜堂较多,布局复杂。西立面有一对很高的钟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中央大门和上方栏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三座门洞都有周围的几层线脚,并刻着成串的圣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许多造型挺秀、高耸入云的尖塔,堂身墙壁较薄,并以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灵捷的立柱或簇柱来增强建筑物的高度感,产生出一种令人惊异的框架效果,使人可从外观上来领悟、体会其玄奥、空灵之妙景。这些向无穷高处上升的尖顶,它引导人们的心灵尽可能地摆脱一切现实的羁绊,向着精神的天国而去;而同时众多的尖顶又象是尘世中向苍穹伸出的双手,它在向“上帝”呼吁拯救,呼吁圣灵重归人间,使人类得到精神上的复活。
教堂的墙体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往往能给人造成一种向上升华飞腾、触及天国神秘的幻觉。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光是神不断放射出来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艺术家是通过其心灵而创造出艺术,而心灵是由圣灵感动,因为心灵与圣灵最接近。同时,对于欣赏者与感受者来说,由于看到艺术而感动,这样也就是接近了圣灵。同时,从三扇大窗户射入的光线揉为一体,启示了三位一体的神秘,而从三个方面射入的光线则属于预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壁上、柱身都装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并能辅以从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线之点缀和烘托,使人置身于内更感宗教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因此,有人把耸入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称为一首屹立在空间的圣诗、一曲回荡在天际的音乐。
哥特式教堂的着名代表有法国的夏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罗马式的一些特征,如崇大、厚实等)兰斯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德国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兴建,1880年最后完工,其双尖塔高157米)和乌尔姆大教堂(其单尖塔高161米,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后部分两座钟楼)、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筑代表着中世纪鼎盛时期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反映出西欧社会发展中上基督教影响曾经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四、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它要以某种内部和外部结构上的特征造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通过它来体现出某种观念性的内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给我们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仿佛使教堂本身获得了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直觉的体验方式与创造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不同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观念。
罗马式教堂内部空间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征,而在外部则表现出饱满的力度和敦实的框架,给人以均衡、平稳等印象。这种印象提供给人们一种精神的归宿,意味着宗教情趣与现实人生的紧密关系。所以,罗马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安全与归宿,享受到神的安灵与祥和。
哥特式建筑由于急剧上升的尖拱,所以当置身于其中时,感到自身肉体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腾的诱惑力使人不自觉得体验到一种对至高无上的超验存在的精神向往。而彩色玻璃透进的光线,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觉,仿佛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们的心灵引入到充满光明的神圣天国,在那里获得了彻底的拯救和解脱。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给人们一种心灵的冲动,人有一种体验的冲动,而神也有一种动的张力。
所以,中世纪教堂是宗教与艺术在高层次上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而罗马式与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们两个分别代表着基督教发展过程中,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增长,所以在教堂风格上也表现出一种力量的上升,由罗马式的静态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动态,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说明基督教势力的登峰造极。
附记:作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却有缘能写一篇基督教的小论文,这也许是宗教对话时代的产物吧!而这份缘应该感谢何琦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教导,使我能够领略到基督教艺术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圣凯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注释:
[1]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2]何琦〈宗教艺术学ABC〉,《艺术学研究》第1集,第91页。
[3]傅谨先生认为基督教教堂与古希腊神殿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教徒们聚众祈祷之所,后者则仅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进入。见〈论欧洲基督教艺术〉,《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页。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页。
[5]克吕尼改革运动见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页。
[6]卓新平前揭书,第540页。
[7][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8]傅谨前揭文,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