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右手拿鼓三眼女佛像是什么佛
问题能不能具体点亲,就算木有图片也多描述点嘛
三眼和女性特征的佛像一般出自藏传
一般手持鼓的有:鸠盘荼、鼓天、紧那罗、歌天、白玛哈嘎拉,其中白玛哈嘎拉是有三眼,但是是男性相。
亲在哪里看的,可以具体点补充点细节。
❷ 唯美图片一心向佛的纯洁女子
红尘是非多,渐欲迷人眼。有的人就会被红尘迷了双眼,无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缠身。有的人就看开了,皈依佛教,每天参禅念经,不理世事。
在红尘中摸打滚爬那么多年,什么事情都经历过,经历相当丰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着过问凡尘俗事了,一切都随缘吧。于是便选择了一心向佛,每天参禅念经,洗去一身的红尘。在佛门之中顿悟人世间的种种。
在红尘里,该享受到的荣华富贵也享受到了,该经历的困难磨砺也早就经历过了。事业有成了。但是心里早就开始厌倦这样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意义,就是在不断重复着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选择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2)佛和女人的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好处
1、杜绝邪念
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诸葛长青认为,人们无始劫以来,总有许多业障阻挠,导致邪念纷飞、杂念不断,持续念诵,可以促进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体安康
经常念佛,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会消失。诸葛长青认为,人生烦恼来自贪嗔痴,持续念诵,可以消除贪嗔痴。
3、吉祥如意
经常念佛,一切恶鬼、罗刹、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药、皆不能伤害本身。诸葛长青发现,持续念诵佛号的人,身有佛光,处处受人敬仰。不知不觉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会关注自己、赞叹自己。
❸ 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变性。
从考古与佛经看,观世音原是男性
在中国及日本等亚洲佛教国家,大都把观世音画成或塑成一位女性。大家迷信她是慈祥、美丽、端正,手持柳枝,不断地为信徒驱邪赐福,送子送女。因此,中国佛教徒妇女莫不都以观音为其崇信对象(见图片 1)。
但叫人大吃一惊的是,根据观世音的梵文 avalokitesvara 一字,却系男性。古代印度梵文名词文法有男性、中性、女性三性。这个梵文的最后字母“a”字,是绝对被用作男性单数名词的。一切的梵文佛教字典也都注明这字是“男性”。甚至连在台湾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的“中英佛学辞典”第四八九页“观世音”项中,也注明观音原来是男性。观世音:Regarder of the World's sounds, or cries, the socalled Goddess of Mercy. Orginally represented as a male, the images are now generally those of a female figure.
我们还有以下的几个证据,能证明观世音原系男性:
(一)在印度 Takutebahe 地方出土的一尊观世音像,是百分之百的男性(见照片 2)。观世音头戴冠冕,额有圆点(此系印度人所爱用者,今日尚在额上点上红色圆点),嘴上留有八字胡须,颈上好象挂着一串珠炼,整个身体显得结实非凡,十足表显了男性的雄伟。
(二)在印度有名的佛教那烂陀寺址出土的一尊观音像,亦是一位十足的男性(见照片 3)。在他的背后有一屏风,上面刻有佛像;他的冠冕中刻有佛像,大概是阿弥陀佛或释迦,佛像的面孔是男性。观音像看似裸身,仅在下身围有纱龙一条(sarong 此亦系印度人喜用者),最令人注意的,即是在观音的下身有黑色突出之物,看似男性的阳物。我们可想象雕刻师故意把他的阳物雕出,以表显男性观世音之雄伟之处。在希腊、罗马的雕刻中,常故意把男像的下身阳物雕出,以示其男性之美及强壮之处。(以上二照摄自日本望月佛教大辞典第一卷,编号为 312,313)。
(三)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九八八、十二、七)邹德隆氏所写的“男性观音何处寻”的文章,在中国大陆有三处男性观音像。第一处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内壁画上的观音,是生有两撇小胡子的青年男性形象……”。第二处“是在湖北当阳玉泉寺。寺内殿侧有石刻观音像一座……。令人注目的观音面有胡须数缕,长及胸囗;体魄雄伟,确系男人无疑。相传此像出自唐代书圣吴道子手笔。……”第三处“是在四川广汉龙居寺。……画中菩萨生着络腮胡子,是彪形大汉的形象。该寺建于明代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是巴蜀名刹之一。这证明,那时仍有奉观音为男士者”。
原来,男性观音像是早期印度佛教干陀罗(Gandhara)美术造型。由此也能证明,印度早期的观音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如果是女性,绝对不会把它塑成男性的。莫高窟中的不少佛菩萨像,是受了干陀罗佛教艺术手法而成的,因此会出现男性观音画像。四川及湖北一带的佛菩萨像,又是受了敦煌莫高窟的影响,因此也有了男性观音像。详情在此无法讨论。
(四)在佛教的“悲华经”卷第二、第三中有一有趣的故事。佛教说,在往昔时,有一位名叫无诤念 aranemi 的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三子名王众,四子名能加罗,五子名无所畏。无诤念王后与众子共赴宝藏如来处,发心求道修炼。那时的无诤念王便是后来的阿弥陀佛,长子不眴成了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成了大势至菩萨……。经曰:“……时有佛出世号曰宝藏,有转轮圣王名无量净,士四天下,其王太子名观世音……”(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一)。“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同上)。如根据此经,在西方三圣像图中(见照片 4),把阿弥陀佛放在中间,长子观音放在右边,次子势至放在左边,表明他们原是父子关系,亦系极合理之事,(但净土教义并不如此解释)观音既是无诤念王的长子,当然应是男性无疑了。
(五)根据阿弥陀净土经典思想,在西方净土中是没有女人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曾发过愿,凡是女人都能往生,往生西方后,便不再成为女人,不然,他便不成佛了。“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第三十五愿),既然女人往生后不复为女像,当然都变成男人了。另在吴支谦的大阿弥陀经(即无量寿经)所说的二十四愿的第二愿,也是西方“无有女人”。再如“悲华经”及“大乘悲分陀利经”中第十二愿中,也主张西方“无有女人”。转轮圣王发愿说:“有诸女人闻我名者即得第一信心欢喜,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成佛终不复受女人之身……”(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一)。
原来,印度自古起便重男轻女,佛教尤甚,女人被看成是行者修道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净土中也只都是清一色的男人,决不允许有女性存在。许多印度女性厌恶己身,渴望来世转成男身,所以佛教也顺水推舟,迎合她们的心理,主张只要她们一到净土便都变成男子了。既然在西方净土中没有女人存在,那么怎能允许女性的观音存在呢?现在我们能产生以下两个结论。第一,从观音的梵文是男性,以及考古照片、经典教义等等看来,在西方的观音应是一位男性才对,绝对不是一位女性,不然,在净土中有了女性,便不合乎净土教义了。第二,如果有人定要主张观音是女性。她住在西方净土,那么,我们不得不另外来个大胆的解释了。原来,印度的许多伟大男神都有妻子,此即女神。印度教最有名约三大神都有妻子:(1)梵天神 Brahma 的妻子名叫 Sarasvati,是海之女神。(2)毘纽笯神 Vishnu 的妻子名叫 Lakshmi,是幸福之女神。(3)湿婆神 Siva 的妻子名叫 Devi,她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被称为大女神,雪山之王 HimaVat。
佛教在各方面受了印度教的极大影响。如观音真是女性,那么,在印度最早时,她或已被信是阿弥陀的妻子或其女性婢女亦未一定。尤其是后者,因净土宗人相信观音与势至为阿弥陀的左右侍者,因为当初将一位女神放进无有女人的净土中去,绝非一件易事。在最初时,如不是佛教徒模仿印度教把观音配为阿弥陀之妃或婢女,予以信奉(虽非明说,但有这种暗示在内),除此之外,请问该如何解释“净土无有女人”呢?总言之,如观音不是男性,便是女性,不是女性,便是男性。如是男性(应该是),那么现在在中国的女性观音信仰便是荒唐无稽之举了。如是女性,阿弥陀佛所发的西方“无有女人”的大愿,便证明都是靠不住的了。因为佛教讲“平等”,绝不能允许观音一人有特权阶级似地,仍保持她的女性,在不允许有“女人”的净土中生活着的。
很有趣的是,在中国印行的西方三圣图中的观音(见照片 4),看是女人,又像男人,看是男人,又像女人。这是中国佛教徒故意如此描绘(或许从唐代起便如此),含糊地画成不男不女,似男似女。因为如极清楚地把他画成女性,站在男性的阿弥陀佛右边,到底在教义上也是说不过去。但如极清楚地把他画成男性,那么在中国的观音信仰便会立刻垮台,并将失去大群崇奉白衣大士的信徒了。也许有佛教徒会强辩说,一切佛与菩萨随机应化,或男或女,本无一定形象,且超出形象,但这不过是一种借口。例如,直到今日,中国佛教徒由于自己实在也无法确认观世音到底是男?是女?所以只能推诿说:“随顺因缘的对机关系,那就不能肯定地说他是男还是女……”(观音大士白衣神咒,印送人,丁莹莹.无出版者名)说也可笑,既然大家连自己所信的神的性别都不知道,一片模糊,观世音菩萨还值得人相信吗?在原则上,佛教的许多佛与菩萨的性别都已规定好了的。如果我们说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是女人,或说他们能随机缘而变成女人来救人,相信佛教徒一定不会同意的。
继续阅读:
观世音在佛教中的地位高低不定
在大乘佛教中有数以千万计的佛与菩萨以及鬼神(例如有三千佛名经),有的被规定专在某地专做某事,有的则地位不明。例如释迦牟尼佛受全佛教各宗派崇敬,当无问题。阿弥陀佛坐镇西方,在那里做“王”,亦是名正言顺,再如阎罗王在地狱中做大法官,也是佛教公认之事。但观音在佛教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一)在“观音经”中,观音被描写成是全能者的“神”。观音能在中国高傲阔步,可说完全托福于罗什所译的“普门品”。当普门品(即观音经)从法华经中出来单独成立一经以后,观音信仰才成为“只此一家”的地步。在“观音经”中举有七难、三毒、二求、两愿,人们若能诵念观音名号,这一切的灾难,都能化险为夷。真是有求必应,天下似乎再也没有比这位观音更伟大更灵验更有效的“神明”了。
(二)在净土经典中,观音却降成为侍者,虽然“法华经普门品”把观音说得全权全能,但在净土系的经典思想中,却把观音与势至二人配寪阿弥陀佛的左右侍者,佛教称作“月劦侍”。“观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三大士,侍立左右,……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如是观世音,如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所谓侍者,或作月劦土、挟持,是指站在主神(中尊)左右助理主神的侍者,换言之,就是“侍从者”的意思。佛教也受了印度四姓封建思想的影响,尊贵的活人既有侍者,显出了主人的尊贵处,那么,那些“名佛”与“名菩萨”当然也应有侍者衬托,方能显出“主神”的尊贵与庄严。所以,这些侍者都属次神或下级神的地位,当然不能与主神相比。在佛教中,通常侍者分配如下:阿弥陀佛的侍者是观音与势至二菩萨。药师如来的侍者是日光、月光二菩萨,或是药王、药上二菩萨。释迦佛的侍者是迦叶、阿难二大弟子,或是普贤、文殊二菩萨。般若菩萨的侍者是梵天、帝释二天。不动明王的侍者是制口它迦、羚羯罗二童子。其它还有许多,在此不多提了。
(三)在密宗系的思想中,也将观音当作阿弥陀佛的侍者,他们把阿弥陀佛放在中间,把观音放在右边,左边则是大势至菩萨,(见“金刚恐怖集会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陀罗尼集经品”第二……等)。观音不单是阿弥陀佛的侍者,他也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中把观音作为释迦的月劦侍,在“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中,将普贤、观音作为释迦的左右侍者。
❹ 一个和尚背对一个祼女而坐,表现坐怀不乱的图片
人们常说柳下惠坐怀不乱,在女色面前,根本就不动心。宋朝的和尚佛印,也同样坐怀不乱,相传他是苏东坡的前世大师兄,专为度苏东坡而来。
据《三言两拍》记载,苏东坡一直劝佛印还俗入仕,都遭到佛印的拒绝,因此苏东坡心生一计,想通过一女子来试探佛印,佛印不为之所动,苏东坡见佛印是真修行之人,便随佛印修行,最后也得正果。佛印所来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言两拍》之“佛印师四调琴娘”记载,只见那佛印飒然惊觉,闪开眼来,壁上灯尚明。去那灯光之下,只见一个如花似玉女子,坐在身边。佛印大惊道:“你是谁家女子?深夜至此,有何理说?”
琴娘见问,且惊且喜,揣着羞脸,道个万福道:“我乃日间唱曲之琴娘也,听得禅师词中有爱慕贱妾之心,故半夜前来,无人知觉,欲与吾师效云雨之欢。”佛印听说罢,大惊说:“娘子差矣!贫僧夜来感蒙学士见爱,置酒管待,乘醉乱道,此词岂有他意?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琴娘听罢,哪里肯去。佛印见琴娘不肯去,便道:“原来如此,必是学士教你苦难我来!吾修行数年,止以诗酒自娱,岂有尘心俗意。你若实对我说,我有救你之心。如是不从,别无区处。”
琴娘见佛印这样说,眼中垂泪道:“此果是学士使我来。如是吾师肯从贱妾云雨之欢,明日赏钱三千贯,出嫁良人;如吾师不从,明日唤管家婆决竹篦二十,逐出府门。望吾师周全救我!”道罢,深深便拜。
佛印听罢,呵呵大笑,便说:“你休烦恼!我救你。”于是在书袋内,取出一幅纸,有现成文房四宝在卓上,佛印捻起笔来,做了一首词,名《浪淘沙》: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缘。分明醉里亦如然。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
此事怎生言?岂敢相怜!不曾抚动一条弦。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
佛印写了,意不尽,又做了四句诗:
传与巫山窈窕娘,休将魂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当下琴娘得了此词,于是回堂中呈上学士。学士看罢,大喜,自到书院中,见佛印盘膝坐在椅上。东坡道:“善哉,善哉!真禅僧也!”赏琴娘三百贯钱,择嫁良人。
东坡自此将佛印愈加敬重,遂为入幕之宾。虽妻妾在傍,并不回避。佛印时时把佛理晓悟东坡,东坡渐渐信心。后来东坡临终不乱,相传已证正果。至今人犹唤为坡仙,多得佛印点化之力。
很多神不敢下世,因为弄不好自己都会毁在里面,如果佛印不是内心坚定,不但救不了苏东坡,甚至连自己都会毁在这里。修行之难可见一斑。
❺ 求最好看的如来佛祖图片
地藏千佛网有很多庄严的佛菩萨像
回答你补充的问题:如果全家信佛、学佛,或者你是家长,或夫妇共同学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间或裕余的房间,最好能够设置佛坛或佛堂。
如果设置佛坛,应该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后不可临窗,应当面对门窗,阳光充足,使人进门便可一目了然。佛坛是家庭的中心,要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师所定的方位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对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自己的卧床就好。在设立佛堂时,应选择一间静室,不是小孩、猫狗嬉戏出入之处;也不是会客、谈笑、宴饮之处,而只是用于礼诵、禅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对祖先表示慎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远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任择其一即可。如果已经有了佛与菩萨的圣像,则置佛像在正中或后上方,菩萨像在两侧或在前下方,务必要使佛突出,以显其尊贵。圣像的大小尺寸,应该和佛坛、佛堂的空间位置比例相称,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圣像很小,且是以七宝所成,则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来衬托出佛像的伟大。【圣严法师】
❻ 帮忙给一张释迦摩尼和阿弥陀佛的图片
释迦牟尼佛图片: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每一位佛陀都有自己不同的面相,我们一般的人看佛陀,总是觉得佛陀长得很好看,甚至长得很像。但如果我们能抛开这些个人观点。用心去观察佛陀,我们就会发现:执着于佛陀的长相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佛陀要求我们去觉知自己的内心。
何必要去执着于佛陀的面相呢?相由心生,心生万法,万法皆一。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会再过多地去关注佛陀长得好看不好看了。
❼ 一个女人一盏灯一尊菩萨,那菩萨是哪尊菩萨
图中本应为释迦牟尼佛,但作者画成了弥勒佛,网友讹传为地藏菩萨。
故事出处是在《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第二十”中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会举办供灯法会,以供养佛陀和僧众。
一个名为年嘎姆四处流浪的贫穷乞女,见到供灯法会非常欢喜,心里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而转为乞丐?现在虽然遇到可培植福德的三宝,却没有钱财。”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有一天,贫女乞讨到了一枚铜币,于是便兴高采烈地跑到油店买油,店主问:“一文钱只能买到很少的油,你要这一点油做什么?”贫女就说,她想去供灯。这店主很善良,很理解她的善心,于是多给了一倍的油。
贫女非常高兴,她做了一盏油灯,供在佛前,并发愿说:“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盏灯供养佛,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具有智慧灯,并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贫女发愿并顶礼佛陀后便离开了。
第二天,佛陀大弟子目犍连去收灯器的时候,发现其它灯都已经熄灭了,唯独贫女供养的灯像刚刚点燃那样光亮着。目犍连想,白天点灯没有意义,也很浪费,应在晚上佛陀传法时再点。于是,他便去熄灭那盏油灯,但是,无论他用了什么办法,都没能将灯熄灭。
佛陀走过来说:“目犍连,停下来吧!身为声闻的你是无法熄灭这盏灯的,因为这盏灯是以利益诸多众生的广大发心供养的。”并授记道:“年嘎姆未来将会成佛,佛号灯光如来。”
贫女供灯,是一个很着名的佛教故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不管是布施财物给贫穷的人,捐钱给寺院、社会慈善机构,还是做其他种种的好事,都要以清净心去做,并且要懂得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