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土高原有哪些独特的民俗
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
1、信天游
“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广泛流行的一种民歌曲牌。“信天游”的风格朴野、简炼、豪迈,有浓郁的西北高原韵味。“信天游”的词文平白易懂,一般两句一段,每句70个字不等,多用比喻手法。
“信天游”的曲牌共有几十种,大都高亢、嘹亮、刚健,内容广泛,多为即兴而歌,其中大部分歌咏爱情,表达对美好人生的渴望。比较着名的曲子有《走西口》等。
2、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
(1)黄土高原的女人像图片扩展阅读:
青藏高原的文化是建立在高原的灌溉农业和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的,依靠这样的经济基础,青藏高原的古代居民创造过十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并且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从清代中期开始,青藏高原经济文化又落后于全国的发展速度,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原因如下:
1、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高寒干燥、地形复杂、地处内陆、内外交通不便等等,不仅严重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而且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更谈不上经济文化的发展。
2、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直到本世纪50年代,仍然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这种制度残酷剥削农牧民,使他们丧失生产积极性,同时把社会财富的大部分供少数人消费,极少投入社会再生产。社会制度的落后也极大地妨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3、宗教影响的深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造成社会思想的禁锢,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保守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近代学校教育在青藏高原发展十分艰难。
4、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使高原民族饱受战争之苦,而且还通过不平等交换、挑拨民族关系、培植和支持祖国分裂主义分子等手段,破坏高原社会的稳定,使得农村牧区经济凋敝,文化教育事业难以发展。
Ⅱ 北方窑洞什么样子,给张图啊
北方窑洞图片: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2)黄土高原的女人像图片扩展阅读:
历史由来: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Ⅲ 黄土高原的窑洞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也有富贵之家和贫苦之家如图:
1.富贵小康之家
Ⅳ 原来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罗布泊一样啊~!
原来的黄土高原可是个好地方啊,
现在,当你站在黄土高原上,放眼四望,满目苍凉,黄土高原上处处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风沙漫漫.
其实,黄土高原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原来的黄土高原有茫茫的、繁茂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鸟群欢歌,动物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不断地滥伐森林,使森林面积减少,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到如今,黄土高原就变成了一幅苍凉的景象.人类为了自己破坏生态平衡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
Ⅳ 全国各省女生“平均脸”,你所在地区的普通长相是什么样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个省女生脸型样貌通用特征照片,在网友看了这些照片以后,纷纷感觉真的就像文章中和图片中所描述的样子一样,简直是对各省女生样貌的合集,而且说的一点也没错。这些女生的样貌通常都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长的独具特色,比如说广州那边的女生因为天气与气候的原因,皮肤和其他地区的女生相比较黑,而且广东女生长期受到阳光的照射,拥有健康的小麦肤色,这是其他省份的女生没有的特征。
Ⅵ 描写黄土高原的句子有哪些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
2.亿万斯年,谁能说清从哪一刻起,不分季节,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的西风带,就开始施展它的法力?塔克拉码干,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乌兰布合……还有,腾格里。这些个神秘的荒漠呵,一古脑儿地,被那股精血旺盛到近乎粗野的雄风卷扬而起,向秦岭北麓的盆地倾压过来。
3.漫空里都是黄色的粉尘。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盆地不见了。凹陷的大地上隆起一丘黄土。黄土越积越厚,越堆越高。积成峁,堆成梁,又堆积成一大片一大片的塬。
Ⅶ 仿写:例子: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像一个民族
1 卓琳:
颁奖辞: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2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颁奖辞: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3 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颁奖辞: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4 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颁奖辞: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5 李灵: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颁奖辞: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80后。
6 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颁奖辞: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7 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8 张正祥:保护滇池勇者无敌
颁奖辞: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9 萨布利亚-坦贝肯:西藏盲童的眼睛
颁奖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明。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10 宋文骢:歼-10之父
颁奖辞: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Ⅷ 原来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
中国黄土的几代研究者与他们所研究的黄土年代,呈现一个有趣的序列:20世纪30年代,刘东生院士的老师杨钟健先生那一辈的研究者为中国黄土高原研究打下基础时,认为黄土的形成是十几万年来的事。50年代以后,在刘东生院士这一辈人的努力下,黄土的历史被倒推至第四纪(地质学上最新的一个时期,约为300万年前至今)早期,大约距今260万年的时候。此后,刘院士的学生安芷生、丁仲礼等人把它推到600~800万年前;再年轻一辈的郭正堂等人更在最近追溯到2200万年前。
2002年3月,以郭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称,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西部的堆积物,发现早在2200万年前,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荒漠。这项成果受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一位德国科学家说:“这是喜玛拉雅的自传。”同时它对于理解荒漠演化的机理和沙尘暴治理也有现实意义。
但人们普遍还是认为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森林,在森林最茂盛的时期,绝大部分的山间原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绿荫冉冉”,“遍地都是森林”按其绘制的分布图测量,可知西周、春秋时期林地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53%。剧增的人口扩大了对耕地的需求,黄土高原的大量林地被开垦成了农田。长安周围的草场也被众多的家畜啃净吃光,大面积退化。淮河以北的原始森林全面缩减,则是毁灭性的。尤其元建都大都,大肆砍伐原始森林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说到:伐薪烧炭南山中,······这里的南山说的就是终南山。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形,人们砍伐终南山的林木烧炭,供应长安城的居民取暖。据说,终南山的森林最后终于被长安城的居民烧光了。
最近中科院地质研究所资深院士刘东生(世界环境科学最高荣誉泰勒奖获得者)表示:
从黄土埋葬的古土壤、碳同位素、古植物孢子花粉及动物化石来看,过去这些地区是草原而不是森林,气候比较干旱,很可能黄土高原上从来就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这对于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和治理黄土高原的环境有重要启示。
Ⅸ 去黄土高原哪个地方能真正的看到黄土高原真正的千沟万壑,一望无垠的就像边塞诗中描写的一样的壮丽景象
去黄土高原的最顶峰的位置怕,这样视野会比较开阔的,你的眼界也会更宽的,可以看得见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Ⅹ 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