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女图片 » 欧美女手势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欧美女手势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3-14 14:03:15

1. 谁有适合女生日常拍照用的手势动作图片不要“V”手势的。

一.胜利状V手势是代表胜利的手势,伸出中指和食指便可做出这个手势。


二.安静状唇,同时可以发出"Shhh”的声音。这是代表安静的手势,伸出食指,与嘴唇垂直,食指的一边贴着嘴


三.乞讨状像乞讨的手势,摊开两只手,靠近下巴,就像托着自己脸一样。同时表现出悲伤


四.调整镜框这个手势有许多变异衍生版,最常见的姿势是用食指触碰眼镜框,大拇指自然地放在下巴附近。


五.爪子状野性和可爱并存的动作,一只手或者两只手放在脸边上,手指向手心弯曲,没有成爪形的手指保持握紧状态。


六.拉辫子状想要有漂亮的辫子,又没有发卡,用手抓住自己的头发就可以了七.框住自己状双手呈矩形可以模拟相机取景器。食指和大拇指垂直,其他手指握紧


八.恳求状做这个姿势的时候可以双手握拳放于下巴下面或者托着下巴。这个姿势的关键是表情,要表现出想要得到一些东西的样子。


九.扩音状十根手指张开,放在嘴边。手掌向外模拟扩音的效果。尽管声音是否会变大值得商榷,不过这个姿势会很吸引人。


十.战斗状握拳放在脸旁,一只手或两只手都可以。表现出一副生气的模样,警告别人,你生气了!


十一.锤自己状握拳做出锤向自己的样子,做出受伤的表情。

2. 谁有那张照片,欧美女生眼睛被黑布遮住,手还做了个手势

3. 谁能告诉我这张图是那个的女女手势是什么意思

鄙视的意思

4. 手势含义及图片

手势一览
余指握拳

大多数是表示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件事的欣赏;也表示对他人举动的感谢,感激他为你所作的事;也表示准备妥当。例如篮球比赛时裁判会一手执球一手竖大拇指表示一切就绪,比赛可以进行了,这是源自飞机驾驶

员在飞机升空待发时,由于引擎声音巨大无法与地勤人员沟通,于是就竖大拇指的方式表示:我已经准备好了,翘大拇指代表搭车,如果大拇指急剧上翘,则是侮辱人的信号。

食指刮下巴
以食指背刮下巴,有如刮胡子一般,这是法国人特有的手势,女性对不喜欢的追求者表示拒绝时常用。常可在咖啡厅见到f国美女一面微笑一面以手指刮下巴,非常迷人可爱,而追求者一见,也多会识趣的走开。

这个动作原始意思就是令人厌烦的,因为在法语中剃刀与厌烦同义,所以巧妙的以剃刀表达了自己不喜欢之意。

V字
这也早已成为世界语了,源自y国,因为V字在英国代表胜利Victory,所以用V来表达胜利的欢欣,用此手势时需以手指背向自己。但在某腊用此手势则必须把手指背向对方,否则就表示侮辱、轻视对方之意。

OK
毫无疑问这也是世界语了,以英语字母O与K连结而成,表示没问题,准备妥当,一切就绪;也有我很好、没事、谢谢你的关心之意。但是在法国南部地区OK手势则表示零,表示某件事不值一提,表示自己的不赞成。

暂停手势
一般情况下用的人比较多 右手平放 左手伸出一个手指顶在右手手心 惯于使用左手的人另议。

5. 女生做的手势

竖中指在中国并不被重视,但在外国这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侮辱别人的方式,相当于骂“fuck you bitch”,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粗俗的表现。在外国球场上屡次发生!

中指是手指中最长的指.位置又在五指中间,它象征男性的JJ.形状,位置都有相近之处.事物具有二重性.中指是JJ的代言人,也为手语.展现给男性,是对男性阳钢之气的肯定,是对男性成功表现的赞美.展现给女性,多为精神取乐,也是对女性不尊和挑逗.说流氓,下流也有道理.除了这些含义用意之外,还有做为暗号使用的.通常是在一个多人的办公室,说话不便,通过中指把信息传递,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多为约会,约交.
竖中指比喻竖阳具,
外国最恶毒的骂人手势是做V字型手势 但是是手心朝内!
其实,这是美国俚语bird 的动作,有骂人的含义
是西方传过来的,国人应该是从看欧洲的足球比赛知道这东西的吧,呵呵。
握住手而伸出中指的一种手势。在一些文化里,这个手势带有人身袭击的含意。
这个手势的起源不详。在古罗马时常这个手势称为digitus impudicus,一种来污辱人其他人的手势。
在加拿大,在前总理Pierre Trudeau对反对者使用这个手势后,比中指被称为Trudeau salute。
一个很流行的故事说这个手势起源于Agincourt之战,在当时英法双方最有威力的兵种是弓箭手,因此抓到俘虏就砍掉他拨弦的那根手指,后来双方交战时为了显示自己战力尚在,就以竖起中指为标志,这手指就带表了还有中指的人的反抗。
2003年7月9日,香港立法会门外举行反对基本法23条集会,议员黄宜弘乘坐专车时咧嘴而笑向群众举起中指。他后来受到传媒及社会的猛烈批评。
这个手势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具有污辱性,一般来说经常被禁止使用,在视频上会被马赛克所遮挡。在一些地中海和亚洲地区,这个手势是可以用来指向某些东西,但在欧美地区使用食指被认为是更合理的.

6. 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外国女比划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高脚顿地雷
高脚顿地雷属高干型香牙蕉,为广东省高州市优良品种之一。植株最

高脚顿地雷 (11张)
高大,假茎高300~400厘米,周长70~80厘米,假茎下粗上细明显;叶片窄长,叶柄细长,叶色淡黄绿色,叶鞘距疏;果穗中等长大,果梳及果指数均较少但单果长且重;果指长20~24厘米,单果重15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为20%~22%,品质中等;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单株产量达25~30千克,高产者可达70千克。

该品种果形长大、产量高,品质也较好,但对肥、水、温的要求较高,在珠江三角洲经济性状表现不甚理想,抗风能力极差、受霜冻后恢复能力低,也易感染香蕉束顶病。

7. 求几张带有鄙视手势的欧美范女生头像

8. 谁知道哪里有英语中各种手势的图片及意思解释,很急,谢谢!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客气地问道:“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看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您瞧,她问我几岁啦!几岁啦!”这位年轻的英国妇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话会引起对方这样的反应。后来她才知道产生误会的原因:她用这句话问一个小孩的年龄是对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当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

这个有趣的事说明,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交谈时,要注意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之一: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或敬辞。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另一方面,在眼长辈谈话或给长辈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或单辞,否则也会被人认为失礼。近二三十年来,这种情况虽有变化,但未消失激辞和谦辞仍在使用,但不象从前那样普遍。

讲英语人在用汉语交谈时,对敬辞和谦辞问题感到特别困难。因为在英语中敬辞和谦辞很少,目前一般还在用的就更少了。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没有象汉语中的“您”这样的称呼。

见面招呼

在中国,热情握手,寒暄一番,如“吃了吗?”“上哪儿去?”“最近在哪里发财?”“改天请你吃个饭!”

在西方,简单问候,一般不问个人私事,以谈论天气等为主。如How are you?或How do you do?(你好!)What a nice day!(多好的天气啊!)

▲表示感谢

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表示感谢一般不说“谢谢”。

在西方,即使是在最亲密的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间也会十分客气地用“Thanks a lot!”或者"That's very kind of you.”表示谢意。

(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谢谢”,如果说“谢谢”,对方会觉得被当作外人而缺少亲切感。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这被看作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请客吃饭

在中国,热情的主人一边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一边说:“多吃点,多吃点。”

在西方,主人不会过多地劝酒劝菜。客人不想喝酒,想喝可乐就说:“Could I have a glass of Cola?”

(西方人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添加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美国人遵循“诚实是上策”的原则。而中国人却正好相反,热情的主人会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以示盛情。另外在餐桌上“避而不说实情”在中国是有礼貌的表现,西方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拜访客人

在中国,客人往往在没有事先打招呼的情况下拜访主人。

在西方,人们习惯先打电话预约:“I would like to visit you at 2:00 this afternoon.”然后才上门拜访。

(在中国,客人事先不打招呼拜访主人是想给对方一个惊喜,而主人也确实会对这不期而遇感到很高兴。在西方,事先不打招呼拜访别人被看作是没有礼貌,不速之客往往是不受欢迎的。)

在国际交往中,由于语言不同,交谈中往往要借肋于某种手势。而各国
的习俗不同,所使用的各种手势含义也各异。
叫人 在美国呼唤服务员时,要将食指向上伸直。而亚洲一些国家,这种
手势万万不可用,因他们常常以此来叫一条狗,或别的动物。日本招呼侍者,
你得把手臂往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对方就懂了。在非洲各国餐厅
吃饭,叫服务员通常是敲打餐桌,否则是不理你的。这在我国看作不礼貌的
表现。到中东各国作客,叫人必须轻轻拍手,对方即会意而来。
赞赏 谈判或做生意表示满意和赞赏时,在美国要用姆指和食指合成“O”
字形,并伸开另外三指。而在日本这种手势是指钱,在谈判中日本人做出这
种手势,你若点头同意,对方就会认为你将答应给他一笔现金。如到巴西用
这种手势,对方系女性时会认为你在引诱她;男性则理解为你在侮辱人,而
顿感不满。
同意 双方谈判成功时,除了说“同意”、“赞成”外,并要满面笑容地
点头示意。非洲人往往情不禁的展开手掌,向上举起,并用另一手握拳捶击
掌心,以表示自己十分满意。阿拉伯人则会把双手握成拳,食指向外指,缓
缓挥动,表示赞成。
蔑视 阿拉伯人对人不满或深恶痛绝时,常坐在那里,把鞋底对着对方,
以发泄义愤和表示蔑视。因此,在同他们交往中,切不可有抬二郎腿的动作。
他们如有不满时,会在你面前摇手,也是蔑视的表示。与他们接触时,切勿
随意摇手动脚。
告别 在许多国家,人们告别时都是举起右臂挥手表示再见。但在意大
利,有时却习惯伸出右手,掌心朝上,不停地一张一合,表示告别。不少东
方国家,如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部分地区,人们告别
时,常将手掌向上伸开,并向自己一侧挥动,这往往会同一般招呼人的手势
相混淆。
亲昵 许多国有中年以上的人,喜欢用手抚摸孩子的头,表示对下一代的
爱抚和亲昵。但在马来西亚和一些伊斯兰国家,他们则认为一个人的头是万
物之首,绝对不允许别人触摸,包括他们的孩子。
忧愁 我国和一些亚洲国家,遇到伤脑筋或不顺心的事,习惯举起右手抓
自己的头皮。西方大多数国家,常用挠头表示不懂或不理解,示意对方重新
给予解释。而在日本,这种手势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是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与英美人士进行交往时,就会引起对方的误会,发生不必要的误解。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 Addressing people称呼

“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平时,我们常听到学生称呼他们的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其实这是不符合英美人习惯的。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Mr Wang”,女教师为“Miss Wang”。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等, 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2. Thankfulness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 Compliment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B:Your shirt looks nice. A:Thank you.

4. Privacy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有这样的对话: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iss Green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 “你去哪儿?”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 Greetings 问候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或者说:您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则说: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 “您吃过了吗?” 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认为你会 “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您上哪去?” 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这是干涉别人的私事。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 Introction介绍

“What's your name?”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 Festivals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着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 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日本与中国习俗的差异
2007-09-13 11:29:24
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到日本后,千万不要按中国的某些习俗去想当然办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乡随俗。否则,将会因不合习俗而造成一些别扭和误会。

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国人一样爱喝茶。但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国人感到难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对赠"梳子"有忌讳,在较为豪华的饭店客房里,也很少有摆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动要,你千万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用。

日本人睡觉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最忌头朝北睡,因为死人停尸时都是头朝北的。所以,当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铺时,一定不要将枕头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烟,从来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国的烟民,喜欢互相敬烟。因为日本人认为每个人喜欢的香烟品牌、品味都不尽相同,不必强迫别人吸自己喜欢的烟。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书法篆刻,因而中国人常常将一些古朴的篆刻印章做为礼品赠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记,在他们的习俗观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日本人也讲"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 "友引"、"先胜"、"赤口"、"先负"、"佛灭"的字样,表示吉凶日,称其为六曜。其中"大安"即为黄道吉日,日本人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多选此日。而"友引"却是火葬场休息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火化,死者会将其友一起"引"到阴间去。"先胜"意为先到者胜,所以这一天,人们干什么都加快速度。而"先负"则正相反,这一天干什么都力争慢半拍。日本人常对动作迟缓的人开玩笑说: "您的日历今天是先负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为凶,而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为吉。"佛灭"则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无特别紧要之事,一般不要选择"佛灭"之日办理重要事宜。
这里还有一个“儿子在美国误当同性恋”的故事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0706&tid=2592051920353149583
中国饮食方面西方误会不少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7-08/04/content_8629177.htm
韩国人在北京闹的误会
http://www.china-korea.org/news/2006/05/27/70632537351911.html
“老外”看法国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8676_23122.html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http://msn.myspace.cn/t/366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