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可爱图片 » 耕牛图片大全可爱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耕牛图片大全可爱

发布时间: 2022-09-11 04:53:41

1. 五牛图的作品风格和艺术价值有哪些

唐代韩干的《五牛图》有什么艺术表现和特色

牛和马,心旷神怡,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
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一头牛在回顾舐舌,后人称为“牛马二韩”,韩滉以画牛着称。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此话有一定道理,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农事为天下之本。整个画面。说到这里,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不知吾兄有何高见。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韩滉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或者偶有误笔。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取名为《五牛图》,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令人回味无穷,又仿佛耕地归来,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平日所常见,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有一次,他停顿一下继续说,似乎走向田头,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不过,画家稍有不慎,韩干以画马着称,《五牛图》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迎着和暖的春风,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在开阔的田野里,二三牧童在嬉耍,逍遥自得。5头健硕的老黄牛,有的俯首寻草,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
据民间传说。”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最难状貌图形,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这幅《五牛图》《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着名的宰相韩滉,皆认为是常见之畜,他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传达出注重实际。那时,我以为自古迄今,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人们就能发现,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有的回头舐舌。韩滉看得出神

2. 《五牛图》作品赏析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创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着称于世。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

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3. 五牛图作品赏析是什么

《五牛图》用笔粗犷而精准,上色厚重而洒脱,精确地描绘出了耕牛朴实健壮的形象,既展示了韩滉精妙的造型技巧,也体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更可贵的是,画中除了右边的一丛灌木外,没有背景衬托,完全把牛作为描绘对象,如不是对牛的结构有十足把握,是不敢这样创作的,这也充分体现出韩滉画牛技法之高超。他用来勾勒耕牛轮廓的线条虽简洁,但画出的筋骨与转折非常到位,牛鼻口处的绒毛描绘的精细入微。

在鼓励农耕的唐代,以牛入画有着特殊的含义,是一种吉祥如意的绘画题材。“点睛”是牵动全局的神来之笔,画家使五只牛的眼眸炯炯有神,表情各异。观者仿佛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而且有情感,各具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的五牛,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五牛图》是韩滉画牛的精品,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唐朝上流社会的爱马之风,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田园风俗画也成为了大众的审美对象,并出现在绘画作品中。

而与田园生活联系紧密的耕牛也成为了热门题材,《五牛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画中的五头牛一字排开,姿态各异,有的俯首吃草,有的翘首仰望,有的回首观望,有的缓步前行,还有的在灌木上蹭痒痒。

4. 五牛图是哪五牛

《五牛图》不是指五种牛,而是指五头神态、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牛。画中从右至左,分别为边咬东西边蹭痒的棕色老牛;身躯壮硕,翘首摇尾的黑白杂花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的深赭色老牛;其身躯高大,峻角耸立,回首顾盼的黄牛;以及络首而立,体态丰厚,若有所思的牛。

《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

《五牛图》的技巧运用

在技巧的运用上,画家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和行动迟缓。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

画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点,深褐色、黄色、黑白,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

5. 《五牛图》的作者是谁呢

《五牛图》的作者是韩滉。

韩滉《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在题跋中说:“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唐代以前,动物题材的绘画相对比较少,画家们多侧重于人物与山水的表现。唐以后,以牛、马为题材的绘画逐渐兴盛,中晚唐时达到高潮。

简介

《五牛图》为公元8世纪中唐时期韩滉所画。韩滉可不简单,出身宦门,父子公卿,书画俱佳。他历任财政要职,其后出镇江淮地方,因治绩优秀官至宰相。他任官勤勤恳恳,为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压制藩镇势力、重建社会经济秩序做出巨大贡献。

《五牛图》相传是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取名为《五牛图》。

6. 五牛图作品赏析是什么

五牛图作品赏析是:

在技巧的运用上,画家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和行动迟缓。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

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画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点,深褐色、黄色、黑白,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

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创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着称于世。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

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7. 五牛图分别是什么牛

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创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着称于世。《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

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8. 齐白石的《耕牛图》被小学生指出错误,引来争议,到底是谁无知

巨匠的经典作品千古流芳,很少有人会对巨匠的作品产生质疑,在人们眼里巨匠就如神明普通,人们对巨匠只要崇拜之心,那么对巨匠的作品提出质疑,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有一位小学生对我国绘画巨匠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产生了质疑,在提出质疑之后被许多巨匠的粉丝怒批“无知”,那么这个小学生对齐白石的质疑终究是对是错呢?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在我国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的星斗塘的一个乡村家庭里面,他从小就协助父母干农活,在长大后他学习了绘画以及书法,并且练习的出神入化。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笔墨雄壮滋养,颜色浓艳明快,外形精练生动,意境淳朴质朴,幅幅绘画都是经典作品。巨匠不只画画得好,还十分有文人的风骨,不向权贵低头,他爱国爱民,为国度和人民做出了本人的奉献,他也被称为是“人民艺术家”,可见巨匠的艺术造诣以及他对人民的奉献。

后来巨匠的许多绘画作品逐步成为了人们的珍藏品,有许多人斥巨资只为买到巨匠的一幅传世真做。人们关于巨匠的作品只要崇拜和瞻仰,抱着观赏和学习的心态去对待巨匠留下的作品,也历来没有人对巨匠的作品提出质疑。

就像这个小学生一样,有疑问我们就要提出来,小学生勇于提出本人质疑的肉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我们也要辨证地去对待巨匠的作品,不要自觉的信任巨匠,要用本人的分辨才能,有时候,无知的并不是那些小学生,而是那些自觉的成年人。

9. 齐白石一弟子临摹《耕牛图》多添了几笔,致价格下降,这些笔画为何不合理

“画蛇添足”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如今人们常常用“画蛇添足”来比喻那些多此一举,最后得不偿失的人。然而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不,当年齐白石的女弟子以为师父作画时“忘了”几笔,便私自添了上去,结果764万的画秒变64万,她当年到底干了啥?

10. 五牛图画的内容是什么距今年代有多少年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中国画距今1250~1300年,又名《唐韩滉五牛图》,作品为黄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滉着意刻划的五头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真实,可谓“曲尽其态”,天机绝妙,神彩焕发,在静的形态之中因个性的着意表现,使整个画面又有动的启示,动静有致,形象地表现出牛群散牧于山间泽畔的意境,全图不画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为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五牛图》笔法粗豪老辣,用极简朴的线条概括牛的形体结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行笔稳健毫无弱笔求工之意,然又于形体筋骨的扭曲转折处,颇见顿挫变化而又圆转自如的风致。

《五牛图[5]》为黄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令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清河书画舫》、《珊瑚网》、《郁氏书画题跋记》、《六研斋笔记》、《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篇》等书均有着录。《五牛图》的身份家世当是清晰而明确的。干隆在画中的题诗是“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着称于世。

创作历程

据说,一次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韩混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平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说,“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

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春风和暖,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韩混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在开阔的田野里,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混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取名为《五牛图》。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爱同忠君的真情实感。而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艺术特色

《五牛图》中所绘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在技巧的运用上,画家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和行动迟缓.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画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点,两头深褐色和二三头黄色,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

“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此图作为手卷式组画,以牛为表现对象。由于没有背景衬托,在构图型的安排上确实很费斟酌,要表现得非常具有特色,很不容易。画家在构图处理上通过左右对称的形式,则较为完美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他将中间一青牛画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对向观众,视角独特,形成画面的中心,两面各安排两牛,呈对称形状向左右两方延伸,五头牛也可以相互紧密联系起来,五头牛既是单一的个体,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之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统一整体。五头牛虽是平行排列于画面上,但通过它们的昂首、低头、回眸左右顾盼的动态特征,使画面不显得呆板,于彼此呼应联络中而见构图的微妙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构图呆板的问题,创构出了极为完美的手卷式畜牛组画的构图样式。

《五牛图》打破了汉代只画牛侧面和平面的装饰性格局,生动地表现了牛的各种动态。尤其是中间一头牛,正对观画者,角度独特,由于画家准确画出了牛的透视关系,立体感强,因此也是形神毕具。


作品评价

元代画家赵孟頫:“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收藏展览

韩滉《五牛图》的流传沿革,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项元汁等收藏过,入清,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赏《五牛图》,最后一次是在干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

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薪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

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作者简介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擅画人物和畜兽,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以画牛“曲尽其妙”。他画的牛,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