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草原该怎么画
先给整幅画打个草稿,将蒙古包远近的位置定好,还有一些线条打好。
②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么发型
蒙古人的头发是辫发,他们的一大半头发都会被剃掉,仅留下前额上的一撮头发。这撮头发一直垂到眉毛,并把多余部分剔除,稍留些耳边上的头发。这里的头发尽量留起来,梳成辫子,长长地垂于耳侧。总体的样子就是两束辫子垂于耳侧,仅留前额一撮头发非常可爱。蒙古的女人结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头发,仅留后半部分并扎起来然后戴上类似于朝鲜人的那种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钵盆使他紧贴于头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树皮做成边上装饰漂亮的丝绸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头辫发与修饰胡须等都有古老的传统习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种叫做“呼和勒”的发式。汉文献中称作“婆焦”。它的样式像汉族小儿在头顶留的三搭头,将头顶四周一弯头发剃去,留当前发而剪短散垂,将两边的头发辫做两髻,垂悬于左右肩之间。或者将额顶的散垂发剃掉,后脑上的头发编成一到数股,下垂于后背或系成垂鬟的习俗。这种发式通过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画像可知大概。民间传说中认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发式的原因在于模仿了部落的象征鸟——游隼或海东青的缘故。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男人放弃了留“呼和勒”发式的传统,直至解放为止都留有一种“贴别”的发式。贴别是把前额部分的头发剃掉,剩余头发分三股编成一条辫子,平时下垂与后背,参加劳动或走路时以顺时针方向盘绕在头顶上。男人的贴别发式的主要部分是从未剃过的“胎发”保留下来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发留贴别的行为叫做“乌日波”仪式。由于蒙古人认为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一般在
小孩长到三、五、七、九岁时,选择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发举行“乌日波”仪式。把剃下来的头发用哈达或白布包好珍藏终生。乌日波仪式是男人成长历程上的第一个庆典。所以尽量进行得严肃而隆重。在庆典上长者或接生婆给孩子品尝鲜奶和朗诵祝赞词,预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长到十三至十五岁就意味着进入少年时代,从这时开始在辫子上系扎黑色线穗儿,从成年开始男人可以在贴别辫子上戴假发套。
蒙古男人剃头时要选择吉日良辰而且必须在上午的时间里进行。一般年长者为年少者理发。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年长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动了自己的头发之后,年少者才可以开始理发。忌讳亲生儿女为自己的父辈理发。理发时从右侧往左侧剃,不能动脑后的辫子。把剃下来的头发丢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来的头发,不能把头发与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也不能把两个人的头发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够长时间不理发或披散着头发走路。只有守孝期间不理发。过年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前必须理发。
胡须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标志。所以留胡须或留什么样的胡须有约定俗成的年龄规定。如果少年留胡须的话,马上就听到:“你跟爷爷是同辈?和父亲是弟兄?”等别人的嘲讽言语。男人到了二十五岁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须。把胡须两端撮好略让往上翘,这种胡须称作“老虎胡子”,是年轻力壮的象征。男人到了三十七岁,被认为是进入了成熟老练,智勇双全的年龄,可以留下巴的胡须。到了四十九岁以后就可以留络腮胡,六十岁以后,对胡须不加以特别修饰,顺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种“五缕全胡”(两腮、下巴、上唇胡须下垂两角),认为这种胡须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标志,受到众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习俗中,保存着爷爷和父亲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须的约束。
③ 元朝时蒙古人什么发型
元代蒙古人的发式 — 辫发
辫发的历史颇为古老,从历史记载和遗物遗迹等可知,历史上曾辫发的民族有戎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等。历史上记载北方民族的发式有椎发、索发、被发、披发、编发、辫发。称谓虽多,但除椎发外,其余都是辫发的不同称谓。后来由于出土文物的证实,匈奴的椎发,也是辫发。椎发并不像有些壁画那样在头顶中央留一撮发,系成朝天的椎形。椎发也是辫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所说“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史记·朝鲜列传》“卫满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史记·西南夷列传》:“此皆魋髻,有邑聚”,这里的“魋结”或“魋髻”,想必亦是辫发一类。
元时蒙古族发式,自宋元时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有相类似之处,皆被发。官则“或辫,或打纱练椎,庶民则椎髻”。所说的“椎髻”,即剃去其顶成三搭头,前头为马鬃式,左右缯辫,为之练垂式,或曰练椎或椎髻,蒙语为“失必勒格尔”。也有独拖一辫者。在元代剃匠书《净发须知》引《大元新话》中,记载当时的蒙古人发式有大开门、一字门额、花钵焦、大圆额、小圆额等多种名目。孟珙《蒙鞑备录》云:“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囱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着《心史·大义略叙》云:“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浪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回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郑麟趾着《高丽史》记载:“蒙古之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怯仇儿。”怯仇儿,蒙古语发辫也。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所见之蒙古人发辫是:“在头顶上把头发剃光,剃出一块光秃的圆顶,从一个耳朵到另一个耳朵把头发剃去三指宽,在前额上面,也同样把头发剃去二指宽。在这剃去二指宽的地方和光秃圆顶之间的头发允许它生长,长到眉毛那里;由于从前额两边剪去的头发较多,在前额中央剪去的头发较少,就使得中央的头发较长;其余的头发允许它生长,把它编成两条辫子,每个耳朵后面各一条。”鲁不鲁乞在他的《东游记》里,也描述了他所见的发辫:“在头顶上把头剃光一方块,并从这个地方前面的左右两角继续往下剃,经过头部两侧,直至鬓角,把两侧鬓角和颈后的头发剃光,把前额直至前额骨顶部的头发剃光,在前额骨那里,留一簇头发,下垂直至眉毛。头部两侧和后面留着头发,把这些头发在头的周围编成辫子,下垂至耳。”
④ 这个蒙古民族的图片是什么寓意
索永布,又译苏扬博,是蒙古民族一个古老的图案。一般由日、月、火组成。日象征父亲,月象征母亲,火焰的三条火舌象征现在、过去和未来。图案总体象征着崛起与发展,并有祝福人吉祥长寿的寓意。
⑤ 请各位帮我找一张蒙古小女孩大笑的图片,描述如下
这图流传的倒是很广 可惜我的人人注销咯
⑥ 或许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的哈达,但你知道哈达有几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么
蒙古族的哈达是有五种颜色的。最常见的是白色,还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
在蒙古人的生活当中,分别代表着,这世界上五种自然界中不同的世物,与中原道家的五行之说中的,金、木、水、火、土有些相似。每种颜色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出现在五种不同的场合。
白颜色代表白云、晨雾和清澈见底的泉水、湖水。意义是纯洁,也有开始之意。蒙古人把正月称之为“查干萨日”,“查干”即是白色的意思,“萨日”即是月的意思,因为正月是每年的开始,也是新的一年,万物复苏的开始,所以蒙古人把正月称之为白月(查干萨日)。
白色哈达很多种场合都会出现,也是最常见和常用的一种哈达,一般初次相识,以后也不一定会再见面,都会用到白色哈达。主人表达一种纯洁的友谊,真挚的祝福,也是友谊开始之意。(不过早就熟悉的旧友见面,也会常用到)
红颜色代表火,意义是福气、兴旺、发达、富贵、热情。
最常见场合有,农历腊月二十三,汉民族的小年,蒙古族当天是“祭火节”,节日当天三三两两的蒙古家庭会聚在一起,点起篝火,围着篝火说一些祈福的祝词,同时向火中投入奶食、奶酒和肉食等祭品,也会在篝火点燃之前,在篝火上系上红色的哈达。还有蒙古族的很多贡品和菜肴都伴随着红色哈达,比如说,最常见的蒙餐中的,肴中之尊-“烤全羊”的头上都会搭上一条红色哈达(或扎成花团),还有在记载当中,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扎玛宴当中,烤全牛也同样伴随着红颜色的哈达出现,用以祈福。
绿色代表这世界上所有的花、草、树木,所有绿色的植被和江、河、湖。意义是生命力、繁衍、延续。
主要出现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中。蒙古族每当冬季过去,六七月份草原水草开始复苏的时候,在草原上都要举行祭祀敖包的活动,请来佛爷、喇嘛,通过敖包向“长生天”祈求保佑,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草原上水草丰美,牧民的牛羊肥壮。在祭祀敖包的时候绿颜色的哈达就会常常出现。
着名的草原盛会“那达慕”也是由此而来,平时分散在各自草场生活的牧民,祭祀敖包时都会聚集到灵验的敖包,前来祭祀,祭祀活动也变成了草原上难得的盛大聚会,祭祀完毕后大家会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骑马、射箭、摔跤,着名的蒙古族体育三项,同时也是草原上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盛会。
黄颜色代表大地、高山、石头。意义是虔诚、厚重、永恒,也有权力、法力和高度、地位的意义。
经常出现的场合,像活佛、喇嘛、黄金贵族用到的比较多。蒙古族自己的宗教信仰最初是“萨满教”,也是很多草原游牧民族的最早宗教,可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化的交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仰的宗教的蒙古族人,大都改信“密宗”(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去拜见活佛时,大多都会使用黄颜色的哈达。还有蒙古族家中供奉的佛龛,一般都用到黄颜色的哈达。佛爷法冠(帽子)和衣物很多都是黄颜色的。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会见到各种蒙古人的图片和资料,大家会发现各种颜色的蒙古族服饰,但纯粹黄颜色的几乎是看不到的。因为只有像活佛那样有法力,或像黄金贵族、皇族这样有权力和地位高度的人才能穿着纯粹黄颜色服饰。
蓝颜色代表天,也就是“长生天”。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自然,信奉“长生天”的民族,“长生天”是蒙古语“宝日亨腾格里”的翻译。但“长生天”这三个字,代替不了“宝日亨腾格里”在每个信奉“宝日亨腾格里”的蒙古族人心里的那种地和意义。如果一定要把“宝日亨腾格里”用汉语翻译,我只能说:“宝日亨腾格里”是永远不死不灭的苍天,它在众神的最上面,和我们每个人的呼吸、劳作都息息相关,它掌管着世上的一切。不知道我这样解释,能不能让大家明白,“宝日亨腾格里”在每个蒙古人心中的那种地位和崇敬。蓝颜色的哈达是“宝日亨腾格里”的颜色,也就是天的颜色,当然也代表着天,意义是崇高、尊贵、至尊。
一般只有在非常重要的节日、祭祀活动中用到,或主人家中有重要的事宜,比如给父母、长辈祝福过寿等。还有就是家中来了在主人心中,无比非常重要的朋友、客人、亲人,主人若是想要表示对来宾格外崇高的都敬意和殷切的欢迎之情,才会准备蓝颜色的哈达。也不是说在这种场合献白颜色的哈达就表示客人不尊贵,只是按照主人的实地条件,因人而异,各有不同。
以上所说的,出现场合一说,不代表所有人,因为,现在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原因,好多人也不一定在什么场合都用特定颜色的哈达,看个人喜好了!
⑦ 蒙古包天窗的样子、图片及简介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
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
[1]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⑧ 我爱你用蒙古字怎么写
我爱你用蒙古字如下图:
现行蒙古文与原来的回鹘式蒙古文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些字母的形状有了改进,更便于连写;一些字母的写法发生分化,分别表示不同的读音;补充了拼写借词时使用的一些字母;拼写规则趋于严密,一个词不再分写成两段。到了比较晚近的阶段,有些词和附加成分的规范写法改成接近现代口语的形式,并增加了新式标点符号。
现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圆唇元音o和u与ū分别共用一个字母。辅音d和t多数情况下在词首是一种写法,在词中音节首是另一种写法,ɡ和k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
(8)搜一些蒙古的可爱图片扩展阅读
蒙古文字优点:
纯粹的拼音文字;笔划简单(以音位和音节为单位与其他拼音文字比较);字形的上中下变化有助于词的定型化,便于速写;超方言特点,能使不同方言土语的人同样比较能接受;社会基础相当深厚;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
蒙古文字缺点:
竖写文字,在科技书刊上横排时有困难;同形异读现象;正字法保留不太科学的习惯写法,书写体系上有脱离口语的地方;字体特殊性大,不便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蒙古文字
⑨ 蒙古包天窗的样子、图片及简介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
游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张)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就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蒙古包-国画谭翃晶作品
[1]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⑩ 《东宫》的少数民族造型太美了!说一说,最惊艳你的少数民族造型有哪些
看过的影视剧中有很多好看的少数民族造型,惊艳到我的有很多 ,我先来说下我心目中的前五名吧!
《如懿传》中的寒香见
当时看刘诗诗和彭于晏胡歌演的《风中奇缘》这部剧的时候,里面刘诗诗蓝色的少数民族的衣服真的惊艳到我了,再加上刘诗诗的演技,真是一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