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陕北民俗的民间艺术
闹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种传统民间娱乐艺术活动,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在北方属于一种祭祀活动,又名“阳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陕北秧歌经过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不断地创造作与加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黄土地上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是陕北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美丽夺目的奇葩。
按陕北旧俗,秧歌一般闹到正月十五日之后就应该结束了,但现在有部分农村越闹越上劲,总要闹到正月二三十日之后才收场,此时的家什旧时由“纠首”(轮流差事,每年一次,每次一至二名,负责一年村内的公共事业),现在由专人来保管,俗称“压家什”。从此一年内除了有特殊情况外,谁也不能随便寻出来乱敲打,这样一年一度红火热闹的新春秧歌就此落下帷幕。 陕北民歌流传悠久,影响深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大多产生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中,它的语言朴实,节奏自由,粗矿激昂,奔放豪迈,悠扬动听,旋律简单,生动形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心里活动中的诗歌式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加工、整理的一种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因受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它反映了陕北人民各个时期心里活动和思想面貌的艺术表现,是黄土高原这个特定地域内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记录,是陕北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独特的旨趣、风格和魅力,直通整个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道山深处。让我们品嚼生活所赐予的辛酸、甘甜和醇美,唤起人们灵魂深处古老的沉淀,而又有永恒的的感情。
陕北民歌的种类较多,曲调甚广,从形式上讲,有优美抒情的的山歌,深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秧歌、酒曲、榆林小调、二人台及革命歌等;从内容上讲有诉苦的,有爱情的,有歌颂的,是人们中间土生土长的民歌,是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回音。各个时期的民歌都是各个时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陕北民歌人们又称为是“黄土之歌”
陕北——民歌的海洋‘民歌的世界。这一曲曲,一声声悠扬动听的的陕北民歌像奔腾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它不仅经久不衰地在陕北这块神奇的田园中游荡,更会响彻中华大地、整个全球。 陕北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之一,它以清涧道情为主体,溶合了部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渗透了部分草原文化之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黄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陕北广为流传,农民尤为喜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吟唱随时可见,每逢春节之时弥甚遍地。
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加之受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陕北道情通过艺人们不断地加工提炼,形成了民间清唱形式的道情,被搬上了舞台。
陕北道情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真正地体现了黄土文化的本质。特别是清涧的道情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声誉,因而清涧被人们称为是道情的“窝子”,在这“窝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有几刷刷(有本事)哩。很多评论家评论“清涧道情乐悠悠,男女老少都会吼,随口流唱不断头,尽情欢乐不知愁”。 大场子也叫“大秧歌”,古时也称转大套,它规模宏大,人员较多,是在过街及大广场等场合下进行的集体性歌舞表演活动,也是秧歌表演中最壮观,最热闹、最丰富、最有吸引力场面之一。
大秧歌无论新旧都要突出一个“美”字,则技巧精湛,舞姿优美;发挥一个“活”字,则要动作流利,身子灵活;强调一个“快”字,精神饱满、情绪欢快;做到一个“齐”字,则步调一致,动作整齐。这样会使整个场面生动活泼,狂欢矫健,情绪快乐,热闹非凡,给人民脑海里烁于一个美好的印象。 小场子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在大秧歌的精华,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独立性,在技巧上显得更加精湛;在情绪上显得更加饱满,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低位,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宠爱的,最喜欢的民间歌舞之一。
小场子有俩种:一种是“踢场子”,也称“掏场子”,另外一种是“打轻家什”,表演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大场子(大秧歌)扭完之后由演员围成一个“太阳圈”。然后再锣鼓家什及唢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整个场面文武结合,歌舞相配,这一招一式的献艺露技,深受人们的欢迎。
小场子也唱秧歌,踢场子叫场子秧歌,打轻家什叫回回秧歌,有多少让人大家都一起唱,有时外场的演员也帮助唱,新旧时代小场子秧歌有所不同。
腰鼓,鼓框用木质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教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民间腰鼓舞之用。
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表演时动作轻松活泼,愉快潇洒,幅度较小;武腰鼓表演时动作雄猛激烈,威状狂欢,幅度较大。
提起腰鼓人们自然想到安塞。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谓,它于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着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漂洋过海到外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荣盛全国,震惊全球。
咚咚的战鼓声,呜呜的唢呐音。仿佛我们每个人又好像听到那刚劲豪放,地动山摇,耳中不息,催人振奋的腰鼓之声,它讲世世代代地回荡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海角。 蹩鼓也是陕北流传在民间中的一种鼓舞之一,它历史悠久,源创始于古代先民们队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与祭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地方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原始功能日渐淡化,而其大众化、娱乐化、参与化更加明显,最终成为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之一。
蹩(方言是跳蹦之意)鼓主要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洛川境内,鼓框同样用木质制成,并用红漆染面,鼓面用牛、驴、猪皮而蒙。,直径约2尺左右、高约1尺左右。
洛川是中国民间艺术“舞鼓之乡”。洛川蹩鼓打响了国内、打红了世界,它先后接待了法国、西德、澳大利亚等国外来宾和港澳同胞,还参加了世界旅游节、国家和省艺术节、亚运会开幕仪式和建国55周年庆典等重大庆祝活动的表演,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 胸鼓也称“花鼓”,源于山西晋南一带,宋代后传于宜川,在表演的过程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目前在宜川一带广为流传,鼓手遍及全县,队伍十分庞大,在全国名气还不小。
宜川胸鼓曾多次获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跑毛驴,民俗又称“赶毛驴”。因为毛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人们自然把它引进群众文化生活领域之中,并一代传一代延续下来。
跑毛驴不仅“跑”红了黄土高原,它“跑”到了省城西安,“跑”到了首都北京,“跑”出了国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耍龙舞也称“耍龙灯”,历史悠久。据《陕北文化概述》中介绍:它源于皇帝时期,传说当时有种《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由人扮演龙的形象,耍舞龙的习俗,通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终于形成了今天人们喜欢的民间舞蹈。
一般是新春正月、大型庆祝活动中在街头或广场上进行表演,耍舞龙开始由一名有一定武术的人手举红色圆珠球指挥“龙”,使它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一会儿腾空跃起,一会儿盘旋欢贯,一会儿猛冲直插,灵活奇巧,善于变幻,好似波翻浪涌,整个场面气势雄伟,热闹非凡,深受人们的喜欢 “耍狮子”民间也称“抖狮子”、“狮子舞”。
耍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南北朝,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狮子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被人们称“百兽之尊”,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妖,所以人们在举行一些节目的活动中将举上画好的的狮子进行庆贺,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耍狮子。 唢呐,民俗也称“喇叭”,是一种民族乐器,它由杆子、碗子、篌子及哨子等部件组成,杆子由柏木或松木经油长期浸泡后制作,长1.2市尺左右,杆上并有八个眼;碗子由黄铜铸成,长0.6市尺,篌子长0.2市尺,哨子是由嫩竿子杆制成。
陕北唢呐经过多少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陕北的一种不可断裂的传统习俗,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低位,它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在黄土高原上留下悠悠思绪,久旋不散……
吹唢呐着,民间也叫“吹鼓手”或“吹手”,是陕北人民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无论城镇还是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上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陕北唢呐不仅吹红了陕北的山山洼洼,村村镇镇,还吹出了省界,吹出了国门。陕北唢呐名扬西欧,震惊中外,先后还为十几部影片和电视剧作了唢呐配音。可见吹唢呐这古老流传下来的民间以后之花不尽在黄土高原上格外娇艳,源远流长,将会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吹红世界的天涯海角。
真是:黄河后浪推前浪,陕北唢呐显威壮,一代更比一代强,吹红祖国把世界闯。 陕北说书是古老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历史有机。传说在三皇时代就留下盲人说书,现在人们称三皇为说书人的祖师爷。
说书,属曲艺一种形式,说书人,民间又称“书匠”。
民间说书一般有安乐书和还原书两大类。安乐书其意大约是求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人口兴旺,四季发财,消灾免难,吉祥如意;还原书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不幸的之事,但没发生特大祸灾,其意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给某神灵许下一两场(一场大约四至五万星,三炉香为一万星)书文给予回报。
陕北说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喜欢的一种文化活动,毛主席也很喜欢陕北说书,在延安期间曾听过着名说书人韩启祥的说书。同时它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激发感,民间有“说书唱戏劝人哩!”之说,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书匠的整顿、培训,有组织地进行下乡轮流宣传,不少地区还组织了专门的曲艺团,他们走乡入城,甚至出国演出。确实书匠艺人们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那些迷信活动逐渐被破除。 剪纸是中国民间装饰工艺品之一,也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首饰,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者故事人物,贴在窗户或者门楣上作为装饰,也有的作为礼品装饰或者刺绣花样之用。
陕北剪纸有着独特的传统风味,又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陕北有不少的美术家对民间的剪纸进行了搜集、整理、研究和介绍,使之有了更进一步新的发展。陕北剪纸在全国都很有名气,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获了大奖。安塞剪纸并集成大型画册,深受外宾的欢迎,1993年该县被国家文化部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② 国家一级演员王二妮,放弃名利回农村后放牛成日常,如今怎么样
长江后浪推前浪,娱乐圈新旧交替更是频繁,而经过筛选依然留在金字塔尖的老艺术家会有些会被喻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但是片酬却没有刚出道的小鲜肉要高,这样的现象让人无可奈何,谁叫现在是流量的时代,正是因为这样让许多有着精湛演技演员沦落到无戏可演。
远离城市的喧嚣,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王二妮始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的王二妮可以赤脚才在土地上,看着蔚蓝的天空放声高歌,与家人携手在田野里放牛,这就是王二妮幸福的日常生活,让人羡慕!
③ 陕北农民的头上为什么要绑白毛巾
由于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域特点,使得风沙经常肆虐,所以外出劳作的人们就需要随身携带一些物品来擦拭头顶、脸上和脖颈灰尘等脏污,实用性还是很大的。久而久之,这好像已经是陕北的一种文化了,例如民歌、窑洞等。
④ 陕西的风土人情有什么
1、秦腔脸谱
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⑤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北为何多美女、帅哥
(上图:陕北姑娘刘文西作画)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 瓦窑堡的炭”,这段民谣,在陕西、在陕北,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里的第三第四句说的是清涧县盛产石板,而先前的瓦窑堡即今天的子长县盛产煤炭。若是你去过清涧,那最深刻的印象应该就是石板,街道是用石板铺成的,房屋上边盖着的是石板,院子里的地面是石板,窖洞里的炕沿是石板,锅灶的表面也是石板,连存放粮食的柜子也有用石板做成的,这儿竟是一个石板的世界。原因就是清涧县周围都是石板山,就地取材嘛。瓦窑堡的煤炭,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当丰产期,对于陕甘宁边区经济上的支持,那功劳就很大很大了。总之,这两句,是说陕北地灵。头两句则是说“人杰”。 陕北人长得帅气。从历史上说,米脂出过李子成,出过 貂蝉。米脂的姑娘长得美,所以外嫁的多,人称“丈人县”。在生活困难的日子里,由于外嫁的姑娘寄回来的钱比较多,“外汇”收入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从陕北的民歌信天游上看,直接唱到米脂女子美丽和陕北女子美丽的就不少,如:“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从美术的角度说,陕北人的面孔,多半有棱有角,画家喜欢画,好画,也容易画得好。尽管陕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穷地方(当然,现在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这里的人们,仅仅从肤色脸面上去看,却往往难于断定是否能吃饱吃好。即在年成不好的时候,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岁月,一般人看上去也还比较健壮,脸上常带一层红润。陕北特别是米脂的姑娘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有文化,贤惠,延安时期,米脂曾是陕北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方,米脂女中培养出很多革命人才。现如今,“米脂婆姨”是陕西家政从业的一个品牌,意味着美丽、贤惠、能干和有文化等等。总之,陕北这地方,出美女,出帅哥。 陕北人历史上不以大米白面为主要食物。陕北人吃的是杂米、杂面、杂豆。杂米,不包括大米,主要指小米、硬黄米、软黄米、包谷米、高粱米,等等。杂米可以煮粥,可以蒸饭,可以制糕,可以酿酒,在陕北人的饭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杂面,不包括小麦面,主要指荞麦面、豌豆面、绿豆面、黑豆面,等等。典型的杂面是一半豌豆面一半小麦面的混合体,就叫杂面。在掺入沙蒿等添加剂后,用杂面制作的面条,薄如纸, 长如带,韧性好,有咬头,带一股豆味香,其实很好吃,比单纯的白面更好吃。杂面还可以做“抿夹”。用一种专门的“抿夹床”,架在锅上,水开后,通过这个床子,将杂面团压成寸把长的小圆条,煮熟后即成抿夹。也是一种面食。一般浇羊肉汤吃。陕北人用豆类可以制作出多种饭菜:以绿豆粉浆为汤,加入大米、黄米、豆腐丁、牛肉丁等制作的,叫粉浆饭;将黑豆捣扁,与大米、小米和各种豆类共煮成粥,叫钱钱饭;还用扁豆做凉粉或油粉,用小豆、豇豆等制豆泥包子、烙烧饼,等等。钱钱饭由于煮有捣扁的黑豆,豆香浓郁,若是在麻油汤里煮成,更加 香甜可口。总之,陕北盛产杂米、杂面、杂豆,陕北人也便粗粮细作,花样翻新,大量食用杂米、杂面、杂豆。 杂米、杂面、杂豆,总起来就是杂粮。过去我们把大米、白面叫做细粮,杂粮叫做粗粮,并且以细或粗作为优与劣的的标志,认为细粮当然好,粗粮当然不好。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活富裕与否的一个标志。然而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从仅仅填饱肚子到寻求食物的营养与美味时,将会发现,其实杂粮往往含有更多的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必须的营养分,并且带有细粮所没有的多种色、香、味,用现代的营养学的观点来看,许多杂米、杂面、杂豆,都是美容食品、减肥食品、保健食品。杂粮是个宝。现如今,陕北的杂米、杂面、杂豆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那包装上赫然写着“陕北名贵杂粮”等字样。真是又有名,又珍贵。 我母亲是绥德人。我小时候常常吃到外婆和母亲做的黄米糕、钱钱饭、杂面和抿夹,觉得很好吃。现在我还喜欢吃这些用杂粮精心制作的食品。我以为,这些食品应该从陕北引进到西安来,引进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去。只要坚持粗粮细作的原则,并且注意推陈出新,相信这样的健美食品是会受到普遍欢迎的。我想,这样一来,我们的美女和帅哥也会越来越多。你试着吃吃看。
⑥ 陕北一男子母亲去世后,遗体被继父盗走,继父抢遗体做什么
这种事情还真有,至于盗走遗体干什么?等你看完整篇文章,就明白其中原因。
⑦ 陕西的女孩怎么样
陕西的女孩挺好的,但陕西女子有不外嫁的千年传统你应该了解一下。
陕西女孩恋爱有原则,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恋爱就是讲感觉的,看眼缘。
陕西女孩实在,不做作,不会让虚荣蒙上了心。她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讲信用,人厚道,也绝不会玩弄你的感情。
陕西女孩是勤快的,她们会将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很整洁。容将自己打扮得干净清爽。
陕西女孩稳,不会追求一些不实际的东西。梦是要做的,谁没个梦想,但她们不相信“不劳而获”。
陕西女孩豪爽真性情,她们只跟谈得来的人做朋友。当然,如果有人对不起她,恶意欺骗了她的感情,她也可能会很凶悍。
异性圈子小的男生常见的原因:
性格内向,不善于跟人交际,有时候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的时候,还会出现短暂的交流障碍。
理工科专业,在大学里选了理工科专业的男生,班里的妹子更是少之又少。大学四年读完,好基友是一大堆,但是异性朋友却没几个。出来工作,又选择了像工程师、程序员之类的工作。
职业因素也是导致很多人圈子小的原因。比如:建筑行业、维修行业、机械行业、军人、通讯行业、模具行业、养殖行业等等。
⑧ 陕西的风土人情
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⑨ 陕北民俗的民风习俗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祀活动,人们为得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转灯一般设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外村秧歌队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日期。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陕北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已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以后妇女得到彻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关于禁忌,有的逐渐被抛弃破除,有的被纳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继续沿用。 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产,主要分布在陕北的黄河沿岸和无定河下游地区,它栽培简单,适应性强,结果早,见效快而又耐旱,民间有“天旱收葛针”之说。红枣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也特别高,被人们称为“果中之王”,是人们延年益寿的营养补品;度荒充饥的救命食品;馈赠亲朋的美好佳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商品经济的发展,枣乡人民经过多年的论证,引技术、进设备、走上红枣产业化的新路子,以红枣为原料加工成的蜜枣、熏枣、酒枣、烤枣、滩枣、香酥枣、豆沙枣、紫晶枣、枣酒及枣汁等,产品畅销不衰,并在各地大中城市拥有了广阔的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广大枣农靠红枣过上了红火美好的日子。
陕北的清涧1995年还被国家农业部、林业部等单位正式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提起毛驴人人皆知,特别是佳县米脂驴驰名各地。
毛驴是陕北农村中一种普遍的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陕北人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它,不管其历史追溯到什么时期,它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甚大的。
总之,毛驴在生产习俗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农民都愿养它。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主义的极度崇拜和尊重,相信并崇拜超超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折射、虚幻的反映,并之为行动的准则,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动物的异常活动,天气的反常的现象,这一切分别是由动物的生活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变换所引起。但在过去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往往误认为这某种异常的出现,是某种事情凶吉的前兆,是神鬼对人凶吉的警告和启示。所以某些人利用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用它来偏财诈钱,欺骗人们。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经过科学家们的深解细研,对此类的变化有着科学的论证。陕北的信仰和禁忌其多甚广,随着俩个文明的不断发展,流传在民间的部分信仰已被逐渐破除,部分已被纳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已成风俗。 过去的陕北因受天灾人祸的侵袭,人们普遍崇拜神灵,所以各地普遍修起了许多庙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平均每个村庄拥有庙宇两座,有的修建的还特别豪华。
修庙宇首先由会长提议,并召集全体村民商量通过后在选好的地址上,请阴阳先生通过摆罗盘、定方位,然后选择个黄道吉日方可动工。 庙堂内的神像默默无言,享受着人们的敬奉的香烟,钱财,可是人们要知道神灵提示的吉凶、福祸就须到神像前抽签问卦。
抽签:签用竹竿制成扁状形,并刻上有上上、大吉、中平、中下、下下等字和签号,然后装入签筒。抽签时香客首先跪在神像前,点香、烧裱后,叙述抽签原因后,短期签筒缓缓地摇动,反复几次,最后跳出来一根签来,然后根据签号到签谱查阅此签的内容方可得知神灵给你的“提示”,有事因签没抽好重新抽一签直至理想为止,不过最多抽三签。签各庙有各庙的签,其数量也不同,内容也不一样。
卦:卦是用柏木制成,长约五至六寸,粗一寸左右,按乾、坎、垠、震、簨、离、坤、兑八卦排列,制成八面,上面分别写上具体内容,当然各庙又有各庙的卦。
抽签、问卦,源远流长,至今在陕北的各个庙会上盛行不衰,求子治病、升官谋望、家寨行人、经商婚姻、祈雨赐福等等,都要抽签问卦。 提起唱戏,对于每个善被人来说都十分感兴趣,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别爱看,不光在戏场里看,在家里端着饭碗就电视里播放的还放不过去,老年的那古典戏久看不厌,年轻的那年代时管不烦,被称“戏迷”绰号的随处可见,到处都有。
陕北的戏剧种类也很多,大戏有秦腔和晋剧两种,基本都是古典的,演这种戏需演职人员较多,而服装道具也复杂,表演艺术较难,一般只有大戏班才能完成;而小戏却很多,基本上都是现代的,有道情、眉户、秧歌剧、婉婉腕、小品、二人台、三句半、快板等等,演这些剧目演职人员较少,服装道具简单,表演艺术容易,除了大戏班演一两台综合性文艺晚会外,大都由小型的戏班在演。 福是衣丰食足,美好欢乐,和睦团结的象征。多余人们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见方的大红纸上写几张或在市场上买几张大大的福字颠倒贴在门窗或窑内的墙壁上。相传把福字贴倒了,就寓意“福到了”。
倒贴福已成为中华民族恩华的又一景观,同时也符合我们民族期盼吉祥如意的心理状态,深受国人的喜爱,所以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提起“行吃”(讨饭)这个话题,大家便会说那是家里太穷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我所说的行吃和社会上那些行吃的表面形式基本一样,而含义却大大不同,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一种民俗。
之前人们处于唯心主义的想法,把孩子的生死存亡交个上帝保佑,部分贵族的娃娃等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在大人的引导下到别家“行吃”直到十二岁的时候。 “修窑盖房,一世最忙”。当你选择好合适的地方需要修窑盖房时,首先请风水先生(阴阳)通过“罗盘”(指南针)的方式来定方看向,看是否能修造,如能并在动土修造的这一天,主人要带香裱,祭食,祭酒到所选好的地方点香、烧裱、供祭食、叩头祭祀,向当地土神告知,将要在此动工修造,求神灵在今后的修造的日子里,保佑人畜平安、顺心顺意,然后就可以动工了。这种流传千百年的风俗习惯人们称为“破土”。
另外,在丧俗中,打坟墓之前也要举行同样的仪式,也叫“破土”。 献土,民俗又称“安土神”。而土神,民间又称是“家神”,它的“人物”是保佑这家人的平安,若这家人万一有什么灾难,就是靠土神来“搭救”,所以人们对新修的住宅,或是住了多年的旧居都要举行安土神仪式。
安土神是有一定的时间,是借助土神还位时才能举行。 在陕北民间有一种同族集体性祭奠过世先辈的特殊活动加“吃坟会”。吃坟会并不是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是根据祖先留下财产的多少而决定,有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也有少部分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举行。
祭奠祖先知根报本。通过吃坟会这种传统的习俗,既缅怀了先辈,同时也增强了家族的团结友好,甚至能消除了相互之间以前存在的一些矛盾。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风俗在各地都基本破除了。
⑩ 秋菊打官司影评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早期拍摄的一部经典影片,这部影片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也是张艺谋早期作品的特点。影片由巩俐主演,她在里面饰演秋菊,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其丈夫与村长发生冲突,不慎被村长踢伤。秋菊为她男人去讨公道,秋菊只是想要一个说法。
电影反映了对于普通人来说,用法律维权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更多的人对于用法律维权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其实,现在也存在着这类问题,就像剧中的村长一样。
电影极具陕北特色,将那个年代的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景反映得十分真实。也真实刻画了陕北农村人民朴实又真实的生活,其中不管是演员的穿着,还是语言,还是剧中所表现出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都十分真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朴实的农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