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可爱图片 » 敦煌画图片大全可爱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敦煌画图片大全可爱

发布时间: 2022-09-28 12:26:29

1. 敦煌壁画素材在哪里能找到 图片以及背景故事

莫高窟佛像故事图双头佛像

这个故事绘于第237窟西龛顶西披上的瑞像图部分.不同瑞像之间用条带图案分隔.正中为"双头佛像",画中佛像双头四臂,造型奇特,脚下两角各有一人胡跪供养.此画构思巧妙,想象丰富.仅用双头四臂就表现了故事的主题,是莫斯科高窟题记最清楚的一幅佛像故事图.

遥远的古印度犍驮罗国有两个穷人,靠卖力气打短工过日子。他们虽然贫穷,但都笃信佛教。他们看到有钱人家凿窟塑像画金佛,供养菩萨,心里寻思:我们虽然一贫如洗,但敬佛的虔诚心意一点也不比那些有钱人差,我们没钱凿窟,但愿有一天,能自己出钱请画工在寺庙里面一身佛祖的妙相。为了早日实现这个愿望,他们起早摸黑,餐风饮露,节衣缩食,拼命干活,辛辛苦苦地做了十几年,终于各自积攒下一枚小小的银币。他们就想用这枚银币请画工画佛像,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这一天,一个穷人怀揣着钱兴冲冲地寻到画工家里,请求画工为他画一幅佛像。他说:“好心的画工兄弟,我早年在佛面前许下誓愿,要为他画一幅金像真容,为此我苦苦积攒了十多年,总算有了这一枚银币,”穷人从怀中摸出带着体温的钱币放在画工手上,诚恳地请求说,“富人有钱凿窟易,穷人无钱画像也难,也许我这一生再也无能力攒到更多的钱了,画工兄弟,我只好来求您了。”画工被感动了,他知道凭这枚小钱画一尊佛祖金容,恐怕连买材料都不够,但他答应了穷人的请求。

没过几天,另一个穷人也找到画工家里。他双手捧着一枚银币,拜倒在画工面前说:“聪明善良的画工兄弟,这一枚小钱是我多年血汗挣来的,请您用它替我画一身佛祖真容吧。作为酬金,我知道不够,但我无法再挣到更多的钱了,为了了却我的心愿,我只有来求您了,佛祖会保佑您的,我也会永远感激您的大恩大德的。”画工听了这个穷人的衷心倾诉,盛情难却,也就应允了下来。

画工是位丹青妙手,他就用这两枚小钱买来石青、赭沙等颜料,施展他出神入化的彩笔,匠心独运地构图,把两个穷人和他自己的虔心笃诚凝聚融入一幅小小的画像中,他感到运笔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圆润流畅,构图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潇洒俊逸。他静心涤虑,挥舞手中的画笔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一会儿,一幅鲜丽逼真的佛像出现在寺庙的白壁上,画工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杰作,简直不相信是自己的手笔,因为过去画的神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幅这样庄重慈祥。

第二天,画工请两位穷人来寺拜佛看像,正巧,两个穷人同时来到寺庙。画工得意地指着他的新作说:“这就是你们要我画的佛像,怎么样,还满意吧?”两个穷人看到墙上只有一幅佛像,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心里起了疑惑。两个人心里都在想:“是我花钱请画工为我画一身佛像,这身像怎么能说是两个人的呢?”画工从他们的表情眼神里知道他俩心里犯嘀咕,便对他俩说:“你们那么楞着干什么?坦率地说,你俩给我的钱都不够这身像的材料钱,我们都是穷兄弟,理应相帮。我把你们的钱连同你们的虔诚都画到像上了,把我的技艺和心意也溶化到佛像上了。如果我说的不是谎话,这像一定会变。”话音未了,佛像就显了灵异,奇迹出现了,佛像身后真的煜煜闪烁,放射出千万道金光,形成一轮很亮很亮的光环,隐隐约约地看到神像身子在徐徐分开,分成两个一模一样的佛像,影子却联结在一起,光彩夺目,金碧辉煌。过了一会儿,身子又渐渐地合二为一,形成两个佛首共处一身的奇妙佛像。

两个穷人亲眼看到了佛祖的神力,急忙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更加虔心情佛。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佛祖感应到了他们真诚纯洁的心,哪怕只是花了一枚小银钱。他们感激画工兄弟的情谊,赞叹画工高深莫测的神奇技艺。从此,三人结成了好朋友。

小沙弥守戒自杀

从前,有一位虔诚信佛,钦敬僧尼的老人,他有一个正值年少的独生儿子,他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佛门。

老人四出寻访,精诚所至,终于被他寻访到一位佛法深广、持戒严律,道行高卓的和尚,老人领着儿子去见和尚,请求收留他的儿子为徒。和尚见少年眉清目秀,鼻直口方,既憨厚又聪灵,是一个能出家修行,静心悟禅的好胚于,内心十分喜爱,便一口应允了下来。和尚亲自为少年削发剃度,讲经授课。不久,老人的儿子就正式成为沙弥。在和尚的悉心教诲下,小沙弥渐渐领会了佛教真谛,造诣渐深,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能超脱红尘,摒弃七情六欲,心如枯井,一心念佛。

和尚所在庙宇的饮食之需,由城里一个有钱的施主供给,一日三餐施主派人按时送来,阴晴寒暑,年年月月从不耽搁。有一天,施主的一个朋友请其全家老少、奴仆侍妾作客。施主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但是,全家去赴宴,留谁看家护院呢,留童仆婢女又不放心。正在忧虑为难之中,施主的女儿问道:“父亲去作客,难道还有什么为难的事吗?”??

“我们都去作客,留谁看家呢?”父亲忧心仲仲地说。

“这有何难,父母尽可率全家放心前去,我在家看守即是。”女儿爽快地答应说。

于是,施主十分高兴,带了全家到朋友家去了。施主女儿独自一人在家。

施主临走时一高兴,竟忘了嘱咐女儿给寺庙里送饭。夕阳西坠,晚饭时刻已过,和尚肚子空空,耐不住饥饿,便吩咐小沙弥去施主家取食。和尚再三告诫小沙弥要弃绝一切俗念,入人家乞食,切勿贪图声色,要严守佛家戒规,以免败坏佛门声誉,坠入地狱。小沙弥恭耳聆听,诺诺而退。

施主女儿独自一人倚窗而思,情窦初开的少女隐隐感到春心的萌动,脸上腮边的潮红。庭院里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地开遍,蝴蝶双双翻飞,云雀对对啁啾着向蓝天飞去。她却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寂寞,十六岁了,她渴望着生活中美好的未来,她哀怨自己的父母亲,不体谅女儿心思,偌大一所庭院,到处声息悄然,只有子然一身,她憧憬着朦胧的神秘迷人的爱情。

忽然,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宁静。

“是谁啊!”她怯生生地问。

“是我,小沙弥,来取施主布施的饭食。”

闺房寂寞中的少女突然听到一位青年男子的声音,一种不可言喻的感情涌上心头,她迅速地开了门,一个文雅、俊秀的小沙弥站在她面前,她温柔地低下了头,怀中像揣着头小鹿,突突地欢跳不停。小沙弥也想不到施主竟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一下子手足无措,脸红耳赤起来。

“施主”,小沙弥彬彬有礼地说,“师父见天晚仍没有人送饭,派我来求取。”他像背书似的嗫嚅着,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不要忘了戒律和师父的嘱咐,眼神呆呆地盯住脚尖,头也不敢抬。

“快请进来呀!”少女的心像欢快的春风,她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欣喜和对这个英俊小沙弥的爱恋,“啊,一定是神灵的旨意,怜悯我孤孤单单,好不寂寞,安排个这么可爱的小沙弥来到我面前。”盎然的春意使少女忘情,她用纤纤五指拉住小沙弥的手:“沙弥哥哥,一定饿坏了吧?我们俗人家事情多,家父去作客,竞忘了给你们送饭,恕罪、恕罪!”小沙弥被少女的率真勇敢弄得耳热心跳,不由自主地跟着少女走进门里。少女一阵风似地去了,一会又轻捷地飘回来,端来满钵香饭,满钵菜肴,拂动的空气中弥漫着少女芬芳的气息,沙弥心里一阵悸动。少女用充满柔情的双眸细细打量着小沙弥,呀,多么漂亮的小和尚,面孔白净,前额宽宽,浓眉漆黑,嘴鼻有棱有角,透出一股阳刚之气。她白皙的脸上透出一阵阵红晕,浅浅的笑靥在顾盼间显得更加娇媚醉人,她感到自己青春的美丽,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谁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她感到自己憧憬的幸福就在眼前,她深深爱慕面前这个稚气、可爱的小沙弥。

“小沙弥哥哥,青春多么美好,春宵多么短暂,我们来到了这人世间,难道就是为了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旁忍受孤寂的长久的折磨?人间有这许多恩恩爱爱,大自然又多么绚丽多彩,你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一定要在佛门中悄悄逝去这难得的人生和宝贵的青春?我的父母出外作客,家中只有我和你,难道我们不能……少女说到这里打住了,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小沙弥被少女的纯真感动了,他觉得,浑身躁热,他缓缓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着热情的光辉。少女情不自禁地紧紧抓住小沙弥的双手说:“我爱你,你也爱我,一定的,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吧。”

突然,小沙弥看到厅堂的佛龛上身披金光的佛祖妙相,似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他清醒了,他想起了佛门戒律,想起了师父的教诲,想起了自己立下的誓愿,恪守戒律,决不被色相所惑。但是,这姑娘那样纯真,那样圣洁,我岂能伤害她,我只能以一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想到这里,小沙弥内心万念皆消,他平静地对少女说:“你的情意我知道了,但你必须先为我打扫好一间静室,允许我向佛祖忏悔后再和你相亲。”

“你答应了!太好了。”少女兴奋得声音都发颤了,她迅速地打扫好一间静室,对小沙弥说:“你赶快进去仟悔吧,我在门外等你。”

小沙弥走进静室,面对西方,焚香祝祷:“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我立志修行,立誓不违戒律,但我也不忍伤害少女,唯有一死,舍身求法,请佛祖恕罪。”说罢,他刎颈而死。

少女在静室外耐心地等待,总不见小沙弥出来,她忍不住呼唤了几声,但室内一片死寂,她心中害怕,慌忙推门进去,一副惨不忍睹的情景把她惊呆了;小沙弥自己割断了喉管,鲜血还在汩汩地流。她既怕又羞,晕倒在地上。

晚上,施主携全家人从朋友家回来,他叫了半天门,不见女儿出来开门,心中疑惑,急忙令仆人翻墙进去,打开大门。全家进得院门,分头寻找姑娘,发现她披头散发、满面泪痕地倒在小沙弥的尸身旁,众人大吃一惊,忙将她唤醒。施主担心女儿受凌辱,赶紧询问。少女一时难以启齿,若说沙弥越轨,诬陷清白,天理难容,事情到了这般地步,瞒是瞒不住了,小沙弥献出了生命,我还怕什么羞呢。想到这里,她抽泣着说出了事情始末,并表示为了小沙弥的坚贞守戒,她情愿接受任何严厉的惩罚。施主听了感叹唏嘘不已,他对女儿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弥修成正果,归天去了,你不必惊恐忧伤。国家有法度;若有沙门殆在俗人家,俗人出金钱一千。我们拿一千金钱去赎罪吧。”

国王听了跪在殿前的施主父女的陈述,深深为小沙弥的洁身持戒的事迹感动,国王亲率大臣到施主家礼拜小沙弥的尸身,并告谕全国为小沙弥举行国葬。全城百姓拥上街头,争相观看,广场上华丽的七宝香车载着小沙弥的尸身,侍臣们鸣锣击鼓,僧侣们围随香车前后,少女站在高台上。国王指着少女对全体臣民和僧侣们说:“这姑娘年方二八,国色天姿,沉鱼落雁,世人谁不动情?而此小沙弥年纪轻轻,却能超凡脱俗,不为色迷,严守戒律,以身殉教,世人谁不钦敬,”人们听了,无不感叹,敬仰小沙弥的虔心笃诚。

须达拿布施济众

古时候,叶波国有个太子名叫须达拿,立个暂言;金银珍宝、衣物用品等,只要他有的全布施世人。因此,美名传遍天下。

国王有头白象,力大无穷,能顶过六十头普通白象。每与敌国交战,都大获全胜,视为镇国之宝。敌国屡遭遇惨败,总不甘心。闻知太子乐善好施,乘机用用重赏招募了八个婆罗门,给足了钱财,前往叶波国向须达拿太子讨要白象。

须达拿见八个婆罗门异口同声要求施舍白象,暗想:白象是父王的心爱之物,镇国之宝,若施舍给别人,自己就会失去了太子的地位,成为国家的罪人。但又一想:自己不能违背誓言,失信于民。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白象施舍给婆罗门。八个婆罗门得到白象,高兴得手舞足蹈,怕国王反悔,骑上白象火速回去了。

失去白象,大臣们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便向国王奏报说:“太子施舍无度,国度已空。现在又把宝象送给了敌国,若起战争,如何是好?”

按本国刑律,太子送象与人,应挖掉眼睛,砍掉手脚。国王虽然生气,但对太子也难施酷刑。便下命将太子一家驱逐出王城,到远离王城六千里的檀特山去悔过自新。须达拿无话可说,带着妻子曼坻和一双儿女辞别父母,将所有财物又施于世人,才赶着马车,出了王城。

人们听说太子要离开王宫,纷纷前来相送。太子与众人依依惜别,酒泪而行,走了半天,停在树下休息。这里,来了几个婆罗门讨马,太子立即把马送给他们,自己拉车继续前行。走了不远,来了几个婆罗门讨车,太子又把车送了人。就这样,一路上他把全家人穿的衣服,随身带的钱财,全部施舍给了婆罗门,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帝释天见太子如此广行布施,想再次试探他的诚意,也变成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婆罗门,来到太子面前说,“常听人说你乐善好施,有求必应,请把你的妻子施舍给我吧,我是个光棍。”

“可以.”太子满口应承,并让曼坻立即跟上这个奇丑无比的婆罗门走。帝释天领着曼坻走了不远,又转回来,把她交给太子,显出真身,说:“你信守誓言,广行布施,品德至高无上,连我也自叹不如!你一心修炼吧,你儿女会回到王宫的,到时候国王会派人来接你回去。”说完,忽然不见了。

后来,丑婆罗门夫妇百般折磨须达拿的儿女,但还不顺心,便牵到王城的集市上去卖。帝释天引导婆罗门把两个孩子卖进了王宫。国王见两个

孙子吃尽了苦头,并得知太子夫妇的下落,派大臣进山,迎太子回国。全国臣民拥戴太子为国王。敌国被太子的善施行为所感动,主动送白象

以示悔过。从此两国和好,永无战事。须达拿布施不休,直至成佛。

这个故事绘于莫高窟第419窟人字形窟顶东面。通过太子施象,被逐、行前布施、途中施马、施车、施衣物、人山修行、山中施子、施妻等连环画面,细致入微地表现了须达拿太子乐善好施精神。这幅连环画,情节生动,构图巧妙,绘画精细,主题突出,是莫高窟同一题材内容最丰富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


阿修罗的故事


一、乘象人胎
古时候,波罗奈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国王净饭王贤德善良,王后摩耶夫人性情温和,深受百姓尊重。只是国王夫妇老迈年高,膝下无有儿子,不免忧心忡忡。
盛夏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天气闷热。王后摩耶夫人燥热不安,来到后花园菩提树下的凉亭内乘凉,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进入甜蜜的梦乡。她梦见一头白象脚踏白云,飘然而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着。白象从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小男孩突然从象背上跳下来,从右肋下钻进夫人的胎中。这时,白象大吼一声,踏着白云上了天,王后猛然惊醒了,把梦中之事告诉了净饭王。国王不知吉凶,请来一位相师圆梦。相师说:“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恭喜王后身怀喜孕,恭喜国王有了太子!”国王听后大喜,重赏了相师。

二、树下诞生

2. 哪里能看《敦煌壁画》的一些复原、还原的高清、整幅大图

由于敦煌壁画不易保存,历经千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敦煌壁画复原图》一书中的内容意义非凡,作者、绘者们将部分敦煌壁画复原,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经过他们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大美敦煌得以再现。

所以说,《敦煌壁画复原图》能看到敦煌壁画的复原还原图。







一本日历捧在手中,未等翻开,便已经被惊艳。

3. 敦煌莫高窟代表性壁画

飞天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是最有代表性的壁画。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讲述了尸毗王历经的一场血淋淋的考验。为了从鹰口中救出鸽子,又为了不让饥饿的老鹰饿死,曾发誓普渡一切众生的尸毗王,甘愿割下自己身上的鲜肉喂饱老鹰,然而苛刻的老鹰要求割下的鲜肉不得轻于鸽子,尸毗王割尽了全身的肉,却仍然不够,虚弱的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自己站到了秤盘上去,结果大地震动,宫殿摇摆,飞天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尸毗王也恢复如初。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是莫高窟所有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正中高大的尸毗王将画面一分为二,正目视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小腿,周围较小的画幅描写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苦等情节。构图把不同时空内发生的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画面上,使中心突出,有条不紊,显示出??生故事画之一。

《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描绘的是萨那太子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太子和他的哥哥到山林中游猎,看见母虎生了七只幼虎,方才七天,饥饿不堪。太子大发慈悲心肠,劝走了两个哥哥,就脱光衣服跳下山去,以身饲虎。但饿虎已没有力气接近他。他又重新爬上山崖,用竹子刺颈出血,再跳下去,饿虎舐了血,然后啖其肉。他的两个哥哥回来见了,放声痛哭,他们收拾了弟弟的骸骨,回告悲痛欲绝的父母,随后建造舍利塔,将太子遗骸供入塔中,虔心供养,使萨那早日功德圆满。二五四窟的《萨那太子本生图》,人物神态神情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传神,因年久变成暗褐色的色调,更表现出一种阴暗凄厉的悲剧气氛,让人久久驻足。

《鹿王本生故事图》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将鹿王救起溺水人、王妃梦鹿、国王悬赏、溺水人告密、带领国王围猎、鹿王讲述拯救溺水者经过、国王放弃追捕、王妃气死等一系列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出来。二五七窟的这个故事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线条刚劲有力,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堪称北魏的经典作品!

4. 敦煌壁画,究竟画了些什么呢

主要的佛画是佛陀的说法或 "三身图 "或 "三段式佛",还有佛陀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对象的讲经说法的部分。

据《李可染重修莫高窟佛教圣地碑记》记载。"莫高窟,前觉秦建元二年,萨门勒僔戒清虚,持心静。尝棒西林之野,行至山下,忽见黄金,塑千佛,作一龛。法亮禅师,从东而来,而在尊者石窟边,即建。伽蓝的起源始于两个和尚。土家族子弟有400多年的历史,有1000多个龛位"。这段记录是关于莫高窟的传奇经历。知名僧人眼中的金光,就像佛光普照天下。知名僧人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于是他在山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同时,由于该山是在广袤的沙漠中开凿的,因此被称为 "沙漠高窟"。渐渐地,人们又称它为 "莫高窟"。

石窟这种特殊的艺术,起源于古印度,主要可分为三类:建筑、雕塑和壁画。在这里,我们只了解到莫高窟中的彩色壁画。莫高窟的壁画种类丰富,色彩绚丽。从壁画的内容来看,有大量的佛教经文故事、民族神话故事,也有大量的装饰图案画和故事画。其内容涉及面广,包括山川海洋、佛祖飞天等。一百多年来,它不断完善,融入了《时代》的风格。它是十六国时期乃至元、明、清时期十几个世纪的文化集成。民间习俗的缩影,气势恢宏,古代多国艺术家在融合了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等诸多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精彩的中国西部艺术。

5. 张大千敦煌佛像画,

自1941年至1943年,历时32个月,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进行临幕,共完成壁画临摹作品共276幅。敦煌归来后,其绘画艺术全面升华至臻化境。此后的十余年里,张大千画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为突出者为菩萨造像作品。

此幅《观音菩萨像》为张氏佛像绘画的代表风格。张氏敦煌深造归来。临摹敦煌佛教壁画,大有心得,仕女画风格一改前观之际。去敦煌之前,张氏的仕女、佛像画风格遵循清代之一贯风格,人物瓜子开脸,溜肩,笔头间以孱弱病态为美。去敦煌面壁之后,画风一改清代仕女画孱弱之风,人物开脸趋近于敦煌壁画风格,细眼窄眉,圆脸丰腰,开创了仕女画的先河。此作表现了张氏四十年代仕女画的代表风格,是为佳作。

6.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么呢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么呢?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在民政和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刺激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化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敦煌壁画艺术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后,佛教文化在东汉、西汉、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等时期广泛传播。到了唐代,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下,敦煌壁画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当时有552座石窟,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从壁画设计的角度看,唐代敦煌壁画摒弃了以往壁画 "人山人海,水不能广 "的表现理念,运用散点透视等新理念来调整壁画中人物与景物的关系,从而达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目的。

在人物方面,唐代敦煌壁画中出现了许多女性形象,如菩萨、阿普萨、舞乐等。这些人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神采飞扬,完美地诠释了 "形神兼备 "的理念。在绘画技巧上,唐代敦煌壁画普遍采用了 "骨法和笔法 "的画法,更加注重壁画的细节描写,力求达到壁画高度写实的目的。在色彩方面,唐代敦煌壁画既可以炫耀华丽,也可以清新淡雅,在表现人物的方式上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唐代还首次将着色的方法应用于壁画,突出了壁画的层次。唐代敦煌壁画因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成为中国壁画史上的一支劲旅,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 有敦煌海报最全资源嘛,高清免费谢谢!!

https://photo..com/photo/wap/albumShare/invite/MgrKAIcFhc?from=zdDHHB

点击链接-查看所有图片-打开一刻相册-可批量下载/无限存储

我整理了一批内容,楼主康康~求采纳求采纳!喜欢的话可以加入相册嗷!

8. 谁有敦煌壁画的高清大图,最好是原图

点击图片可以放大,另存为图片就可以了。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9. 网上流行的敦煌飞天美女壁画是谁的杰作

是曾浩画的
不是真正的敦煌壁画 是他这几年画的油画

10. 敦煌壁画有哪七类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着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着名的壁画故事。

主要类别

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傻子王八王八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主要可分为五类。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反弹琵琶中唐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