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1-36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在线等...
H +1)1
He +2)2
Li +3)2)1
Be +4)2)2
B +5)2)3
C +6)2)4
N +7)2)5
0 +8)2)6
F +9)2)7
Ne +10)2)8
Na +11)2)8)1
Mg +12)2)8)2
Al +13)2)8)3
Si +14)2)8)4
P +15)2)8)5
S +16)2)8)6
Cl +17)2)8)7
Ar +18)2)8)8
K +19)2)8)8)1
Ca +20)2)8)8)2
Sc +21)2)8)9)2
Ti +21)2)8)10)2
V +22)2)8)11)2
Cr +24)2)8)13)1
Mn +25)2)8)13)2
Fe +26)2)8)14)2
Co +27)2)8)15)2
Ni +28)2)8)16)2
Cu +29)2)8)18)1
Zn +30)2)8)18)2
Ga +31)2)8)18)3
Ge +32)2)8)18)4
As +33)2)8)18)5
Se +34)2)8)18)6
Br +35)2)8)18)7
Kr +36)2)8)18)8
(1)原子核的可爱图片扩展阅读: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原理简介:
如图是一些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1,2,3,4,5,6,7。
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三层时,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四层时,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3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特殊的是稀有气体中的氦是最外层2个电子)。
4.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5.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6.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到电子. 化学性质不稳定
7.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 He:(2个)不得不失(达到最稳定状态,所以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
规律: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 其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第三,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
一、中性原子模型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Philipp Edward Anton Lenard,1862—1947)提出了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
勒纳德设想“刚性物质”是散处于原子内部空间的若干阳电和阴电的合成体。
二、实心带电球
开尔文1902年提出了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里面埋藏着带负电的电子,正常状态下处于静电平衡。这个模型后由J.J.汤姆孙加以发展,后来通称汤姆孙原子模型。
三、枣糕模型
汤姆逊以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他按照迈耶尔(Alfred Mayer)关于浮置磁体平衡的研究证明,如果电子的数目不超过某一限度,则这些运行的电子所成的一个环必能稳定。
如果电子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度,则将列成两环,如此类推以至多环。这样,电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结构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门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复再现,或许也可得着解释了。
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
而且根据这个模型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于汤姆逊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四、土星模型
一个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外围有一圈等间隔分布着的电子以同样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电子的径向振动发射线光谱,垂直于环面的振动则发射带光谱,环上的电子飞出是β射线,中心球的正电粒子飞出是α射线。
这个土星式模型对他后来建立原子有核模型很有影响。1905年他从α粒子的电荷质量比值的测量等实验结果分析,α粒子就是氦离子。
1908年,瑞士科学家里兹(Leeds)提出磁原子模型。
五、太阳系模型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在这个“太阳系”,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力。
他解释说,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而且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这个很小的核心上。当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心射来时,就有可能被反弹回去。
这就圆满地解释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卢瑟福发表了一篇着名的论文《物质对α和β粒子的散射及原理结构》。
六、玻尔模型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这样的原子图像:
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数倍决定。
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E=hν给出。
玻尔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七、有核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中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着名的有玻尔、乍得威克、科克罗夫特、卡皮察、哈恩等,原子核发现后,卢瑟福于1919年利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核,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炼金术”,第一次实现了核反应。从此元素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了。
卢瑟福通过一系列核反应发现了质子也就是氢离子是一切原子核的组成成分,并预言了中子,中子后来由他的学生乍得威克发现,并且最终确立了以质子和中子为基础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八、乍得威克模型
乍得威克立刻着手研究约里奥·居里夫妇做过的实验,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这种粒子的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为“中子”。
中子就这样被他发现了。他解决了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完成了原子物理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用中子作“炮弹”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和裂变中的链式反应,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
② 怎么写原子结构示意图
先画个圆,里面写+n,代表原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一定要写。
然后外面是电子层,一般只写前20号,按2882排布,有几个电子就写到哪里。
第一个2代表第一电子层K层,第一个8代表第二电子层L层,以此类推……
下面是几个示例。
③ 原子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稳定的轨道上绕核运动。既然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那么当有若干个电子时,它们是怎样分布在不同电子层上的?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把电子层分为第1层、第2层……第7层(或者以k、l、m、n、o、p、q)表示。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第n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例如第1层最多容纳2*1^2=2个,第2层最多容纳2*2^2=8个)。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例如c,6个电子其中2个先占据k层,然后4个占据l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
根据洪特规则,当电子层处于全满、全空状态比较稳定(暂时不讨论半满,因为我这里讲的是电子层,而不是spd等轨道)。
以钠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1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1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7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1个电子比得到7个电子容易得多,所以钠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少1,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
以氯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7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7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1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7个电子比得到1个电子困难得多,所以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多1,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
以碳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4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4个电子成为k2,要么得到4个电子成为k2
m8,失去4个电子比较困难,得到4个电子也比较困难,所以碳原子不易形成离子,而易与其它原子共用电子来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在原子中,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原子得失电子后会转变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④ 原子结构是什么样的
你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很多阶段,因此对于原子结构的样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最开始,人们认为原子就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不可以再分割的,像一个实心圆球。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时候,人类认为电子是均匀的包裹在带正电的原子种,像果冻里包着樱桃那样。这一阶段,和你提问的“有一层物质”的认识是类似的。
(部分图片取自Phys.Rev.Lett.87,173001 (2001))
⑤ 请问,原子核内部又有什么结构呢
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图文解: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图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⑥ 原子和原子核的尺寸究竟有多大
原子核的半径大小为10^(-15)m,原子的半经大小为10^(-10) m。
物质从小到大的排列是:电子、质子、原子、分子。
大致的尺寸为:
1、电子的半径大小:传统大小为2.8 x 10^(-15) m,现代大小为10^(-22) m。
2、质子的半径大小:10^(-16)m。
3、原子核的半径大小:10^(-15)m。
4、原子的半经大小:10^(-10) m。
(6)原子核的可爱图片扩展阅读
一、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质量非常小。
2、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3、原子间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
二、原子核
原子核简称“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而质子又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又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⑦ 原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球形的吗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人类最经典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假设。原子的假设,可用来精确的解释物理学中力学、热力学、光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等几乎物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同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过程都是原子的运动)、化学(化学可以使用量子力学等解释)等等,在未来,或许会延伸到各个学科。
原子的假设建立时是基于人类直观的感觉-物质的粒子性。但在物质波动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许就是因为原子的假设,使物理学有现在这样辉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样大的体育馆里的一颗乒乓球(原子半径的数量级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这个体育馆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让这些球不停地跳动起来。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更外层有电子围着原子核高速转动。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质量也很小,如氢原子的质量为1.673 56*10的-24g,而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很多。
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电荷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当原子吸收外来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显电性,成为离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物理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但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却反对这种物质的原子观,他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在中世纪占优势,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原子观在16世纪之后又为人们所接受,着名学者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都支持这种观点.着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周期律指出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间相互关联的性质是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时的一个指导原则.从近代物理观点看,原子只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