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可爱图片 » 醒狮头图片可爱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醒狮头图片可爱

发布时间: 2022-10-04 21:18:33

‘壹’ 合格的南狮狮头有多重,一个中型的南狮要多少斤才合理了

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

‘贰’ 白色的舞狮代表什么

传统醒狮的颜色是按照三国人物的脸谱画的。最传统的就是刘关张嘛。刘备是金白配色,有些地方会配彩虹色的狮尾,也有一些就是白色和金色的狮尾,代表仁义和富贵。关羽是红黑色,狮尾也是相同的配色,代表忠诚。张飞是黑青白,狮尾也是一样的,代表勇猛,又称打仔格。张飞狮因为人物关系象征英勇好战,所以以前武馆出去打架或者踢馆就是用张飞狮,有一些老狮头还会用铁做的狮角,当做武器去攻击对方。有句老话就是:起舞刘备狮,富贵人人知;起舞关公狮,忠义人人知;起舞张飞狮,威猛人人知。
然后根据三国的各种人物,还延伸出五虎将里面的赵云、马超、黄忠,还有吕布。赵云狮的配色有点像张飞,但是他是完全绿色底,加上黑毛。张飞会有更多灰色和白色衬托。马超是白蓝色,代表孝,所以德高望重的老师父去世的时候会舞马超狮,又称孝狮。黄忠狮是黄白色,代表敬,一般用来送礼。一般德高望重,对地方有贡献的老师父,会用黄忠狮相赠,代表敬意。吕布狮我只在一个表演里面见过,叫做三英战吕布,就是刘关张打吕布。特点是白紫色,头上插着两根羽毛。

‘叁’ 醒狮头一般用什么做的

醒狮狮子头一般用竹子木条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条等缝制成的。

醒狮,是中国精彩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喜庆的传统节日或者民间开业结婚等场合常有表演,传统的狮子头一般是用竹子木条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条等缝制,大多是两个人配合演出,在锣鼓声中左右腾挪上下翻飞,非常好看精彩。

醒狮是一种集雕塑、绘画、刺绣的民间综合艺术。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钟柳镇发展至广州,第四代至大新路,至今已八代。石龙镇“德和兴”醒狮店是百年老店,始于清朝末年,由曾祖父从广州传回石龙,已历四代。

如何制作麒麟狮头?

1、扎廓,又叫扎架,顾名思义,即是砂纸将竹篾扎成一个狮子头轮廓。郭润棠强调,扎廓是制作醒狮头的关键,要求一定要扎实,因此要选用柔软度特别好的黄竹。

2、贴纸,用浆糊将砂纸贴在狮头的轮廓上,不断重复贴上去,直到贴上整个狮子雏形初现。这个步骤讲求选料和耐心,必须选用坚韧的砂纸,一层层地贴上,才能使制出的醒狮头坚实、经得起考验。

3、晾干,把贴好砂纸的狮子头晾干,但不能曝晒。

4、贴花,在已晾干的轮廓扑纸、贴花,利用各种亮片、彩纸和手工描绘,把整个狮头、眼、鼻等画出来。

5、上油漆。

6、贴装饰,把狮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装饰粘上,最后装狮子的背。

‘肆’ 醒狮虎头寓意

发财。醒狮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兴旺发达、遍地生财。虎头的寓意是:胆大果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伍’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 文化 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广东醒狮的简介。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醒狮是融 武术 、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 故事 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广东醒狮的历史溯源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这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南狮'究竟始于有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岭南地区仍是处于落后的原始部落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农耕、纺织等技术,带来了中原文化。其后在隋朝开皇十年,设置南海县,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区及三水、顺德等地。

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注:佛山原属南海县管辖)这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南海县的物质基础及制作狮子的工艺得到答案。南海县自古以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盛产蚕桑鱼蔗;缀丝织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制作、纸扎工艺等十分兴旺,宋朝时南海县的石湾以其陶瓷工艺饮誉大江南北,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称。在明、清时期,南海县佛山镇与湖北汉阳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同时号称"中国四大名镇"。《佛山忠义乡志》中载:"五斗司光绪三十三年呈报工商部实业品汇册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狮子制作工艺为各地之冠。

广东醒狮的基本特点

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

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南海醒狮于1990年7月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广东醒狮的艺术风格

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民间较流行的说:“北狮”源自北魏。舞狮流行于“胡人”,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至南宋称之为“北狮”。

“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爆竹之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烧爆竹,派红封。其次,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北派以写实为基础。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的狮子为艺术形象。

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狮子流传到各地后亦因应当地的习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狮头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蓄牙刷须的张飞形象则表现在豪放粗犷的气势。

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当今狮艺,不论是演技或狮头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器材的长、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规限,比赛时间规定在10至15分钟之内,运动人员限定在6至8个,从而使传统狮艺从普及中走向竞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广东醒狮的文化内容

佛山是名扬海外的中国古镇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不断传承且经过时代的洗练,逐渐演化既富含文化传统又富含时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狮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广东省南海县,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远在明代初期,有中国四大名镇之称的南海县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醒狮狮头,狮被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而且,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狮舞就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逄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动醒狮助兴。其后,这一民间传统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南国的两广地区。

南狮的外形像狮子,但是,头顶多长一角,像狮子但又有不同于狮子。南狮的独角角尖微弯向前,而不是向后,这种造型无损狮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是把狮子和独角兽两者之间的特征,糅合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型狮子,众所周知,中国封建时代的皇朝,对于僭用皇帝专用的服饰、仪仗等的民间百姓,没有不视为‘犯上作乱’。其罪状,轻则倾家荡产,重则诛连九族。因为黄狮子舞既曾为李唐皇帝所独享的专用舞蹈,自唐代以后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理所当然视之为‘禁物’,谁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但狮子舞毕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是一种艺术性和体育性相结合的传统娱乐,人民喜爱它,于是乎想出了避开有关禁忌的良策。醒狮的形象,既是狮子但又多长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时,就称为‘独角兽舞’,令统治者抓不着把柄。宫廷的黄狮子舞,以人手执红拂作引动;而醒狮舞是以人扮‘大头佛’手执葵扇来引动,且不拘束于什么‘五色’、‘五方’之类定法,又有自创一格的敲击乐和技法,源出自黄狮子舞,又别于黄狮子舞,成为岭南地区民间的传统体育娱乐重要的活动,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创造,为人民所喜爱。

在南海西樵山曾经出现一位醒狮史上的风云人物,南海西樵山人杰地灵,一代武侠黄飞鸿就诞生在西樵山下。黄飞鸿倡导的南狮狮艺,舞出了中华民族气节,体现一种开拓、团结、不畏艰险的民族豪气。当年黄飞鸿狮王争霸的场面如今每天都在纪念馆中重现。几位身手矫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闪展腾挪,南狮的神奇魅力尽在灵巧的动作中淋漓展示,仿佛又看见黄飞鸿当年的风彩。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经常锣鼓喧天,狮子就出场了,它迈着矫健轻快的步伐,左顾右盼,摇头晃脑,神态极为机警,四条腿敲击着地面,踩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向铁桩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时候雄狮突然跃上的铁桩,随即一个狮立,笑傲长空,狮身上的鳞片在太阳下熠熠发光。人们一阵惊呼,再看狮子急转回头,四脚落在桩上,在节奏鲜明的鼓点中迈出灵动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升腾跳跃,如履平地一般,说话间,鼓声突然停息,雄狮突然向前跃起,四脚腾空,在落桩时前脚落空,整个狮身向下急坠,观众席上有人在蒙住双眼,不忍再看,再看狮子在落到铁桩中部之时前脚突然夹住铁桩,稳住下坠的身型,在停留片刻之后突然发力借助后腿上拉之力跃上铁桩,然后一个潇洒的亮相结束了此次表演。观众席上传来潮水般的掌声。

醒狮也就不仅风采于当年,而今也倍受欢迎。随着改革开放,广东醒狮队已遍及广东城乡,醒狮影响与日俱增。它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同时具备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以及烘托气氛的渲染能力,就连国外华侨也成立醒狮队,演绎传奇色彩。年代愈来愈久远,醒狮精神也愈来愈被传诵,醒狮逐渐成为潮流!

广东醒狮的舞苑瑰宝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广东醒狮的现状传承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 元宵节 举行的"生菜会",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 我国为什么要舞狮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代(佛教兴起的时代)。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便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说:“假面胡人假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当时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清代《北京走会图》所画的狮子舞,一大狮由二人扮演,三小狮各由一人扮演,另有二人手执“拂子”,逗引狮子,完全同于现代春节时间的舞狮。

舞狮有南北地区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仅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狮子和花靴。舞狮由两人配合进行,另有一人是武士打扮,手执绣球作引导。北狮又有大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挠痒等;还有过跳板、滚绣球、上楼台等技巧动作。舞狮时配有京鼓、京锣、京拨,动作合拍,生动活泼。

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或二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显露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功夫。

‘柒’ 广东醒狮的特点

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6-3米。
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南海醒狮于1990年7月在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
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
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竞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捌’ 舞狮制作工艺

  • 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

  • 每年春节,东莞城乡各地,都有敲锣打鼓舞醒狮贺新春的习俗,醒狮头需求量大,醒狮头制作工艺和质量最为关键。东莞醒狮头制作以石龙为最好,“德和兴”醒狮店是石龙镇醒狮头制作的百年老店。石龙醒狮子头远近闻名,深圳、广州、香港、新加坡都有人慕名而来订购。 所制作的传统南方醒狮以刘、关、张三种面谱造形,分为白狮、红狮、武狮。醒狮头制作大概分为以下主要步骤:一、扎廓,又叫扎架,要选用柔软度特别好的黄竹。二、贴纸,用浆糊将沙纸贴在狮头的轮廓上,不断重复贴上去,直到贴上整个狮子雏形初现。三、晾干,把贴好沙纸的狮子头晾干,不能曝晒。四、贴花,在已晾干的轮廓扑纸、贴花,利用各种亮片、彩纸和手工描绘,把整个狮头、眼、鼻等画出来。五、上油漆,干一层上一层。六、贴装饰,把狮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装饰粘上。一个醒狮头的制作周期约为十天。

‘玖’ 传统南狮的规格有几种

制作南狮,传统做法以竹篾扎制成狮头的形架,糊以多层薄型纱纸,风干之后描好图案、涂上各种颜色,再粘上猪鬃、马鬃或植物纤维(当今已经用上鸡、鸭、鹅、羊毛甚至绒毛)。扎构成狮头后,再涂抹一、二层光油,装上彩色绒球或小铜铃。狮眼、狮耳、狮的嘴巴下颚是活动的,且贴挂黑或白色长或短须。狮头的色彩基调以红、黄、青、白、黑5种色彩为主。狮头的高额上画有五彩缤纷的图案,有些还嵌上反光镜片,舞动起来,有声有色、光彩醒目。狮头的重量可分为4种型号:特号狮头6.5公斤,一号狮头5公斤,二号狮头4公斤,三号狮头3.5公斤,现在还有幼儿园儿童舞的小号狮头,只有2公斤。狮披用麻布做底层,为的是耐用,再盖以多色彩的绸布按图案缝驳为面层,加以绒毛和小圆镜片装点。以前,传统的狮披长度是4米,现代则改为2.6米~3米左右,而且狮披的中脊用橡皮绳皱缩至恰当长度。狮披的一头连结着狮头,接连处用彩条覆盖;另一头缝成兜状,兜尖处装有一条以彩布和绒毛包裹着弹簧的短尾巴。狮裤是舞狮者穿的裤子,裤型与练武术的灯笼裤一样,裤身颜色与狮被相同,两裤腿用旋毛对称绕裹。狮鞋是根据舞狮者的脚码大小加缝上彩布和绒毛,鞋头装点有四只锐爪,一般采用胶平底布鞋。值得一说的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民间出醒狮时,都没有专门的服装和鞋,一般都是采用唐装裤、白线衫,加一条红色绉纱带束腰。清末时,也就把长衫兜起衫脚束腰,完全和武馆习武的装束一样。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广州市总工会建立醒狮队以后,才进一步提高了醒狮活动的艺术包装。

‘拾’ 舞狮的颜色

目前常见的醒狮外观颜色主要有黄色、红色、黑色、紫色、彩色、金色。其中,黄色、红色、黑色为广州醒狮传统意义上的三种主颜色,其他颜色是近年来为增加舞狮表演的观赏性而演化发展起来的。

黄色广州醒狮也称为刘备狮,刘备向来以仁义出名,同时他又是帝皇,粘有帝皇之气。因此,黄色的刘备狮代表着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

红色广州醒狮也成为关公狮,关公以忠义着称,同时关公还被中国信奉为武财神。因此,红色的关公狮代表着忠义、胜利、财富。

黑色广州醒狮也称为张飞狮,张飞其人非常的勇猛好斗。因此,黑色的张飞狮代表着霸气、勇猛。
紫色代表着紫气东来,一片吉祥;金色代表着贵气、金碧辉煌、金光闪闪;彩色代表着这五光十色、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