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铜兵器钺的图片,价格
楼上图是个钺,但是锈蚀的很厉害,故而看起来不像。下图是个标准的青铜钺。
叫做护手钺。
具体的,钺似斧,但是开刃方向不同,具体来说,像沙僧用的兵器去掉月牙铲。
❷ 夏代的青铜兵器有哪些
夏代的青铜兵器有戈、戚、镞3种。
其中一件铜戈援中有棱脊,锋成三角形,援面由脊向刃斜抹,近刃处有一道细沟,十分锋利。内较窄,与援直角相接,中部有一圆穿镶嵌绿松石的凸起云纹。
另一件铜戈呈窄条形,援内相连无明显分界,戈身从内向援逐渐变窄,向前聚成尖锋,援中起棱脊,援面从脊开始向两侧斜抹,近刃处有一道细沟。锋刃十分锋利。内较平,前部安柲,中部有一个方穿,穿后有4道凸起的竖线,线后有4个较长的横齿。
铜戚做长条形,横切面呈长椭圆形,刃部略外侈,形似长条窄身斧,内扁平,上有一方穿,内与身之间有向外伸出的齿形阑。
铜钺做长方形,一端略宽为平刃,另一端中间略微凸起,饰带状的网纹一周,其下有一圆穿孔,宽6.1厘米,刃宽7.6厘米,残长3.5厘米,厚0.5厘米。二里头的这件大钺援部接近正方形,有别于上下援部
曲弧的形式。这样的大钺仅发现数例,大钺作为礼仪用器,仪仗用器,应该用柲穿束立起。
靠近内部之处设有两个长方形孔,用以拴系皮条,来捆绑长柲。如此重量的大钺想必其柲也是很粗大的。
夏遗址发现铜镞10余件,大致可分为:尖锥形镞,横切面呈梯形;圆叶形镞,铤做三角锥形;双翼镞,圆脊,翼后有倒锋,长圆铤。圆脊,翼无倒剌,铤圆形粗大,身做三角形,棱脊,两翼内凹,棱形铤。夏朝青铜生产工具数量多,有锛、凿、刀、锯、钻和鱼钩6种。遗址发现铜锛两件,均做扁平长方形,一面刃。还有4件铜凿,均
做长条形,一面刃。一件剖面呈梯形;一件通体呈方柱形,顶端有锤击痕。此外,遗址还有铜刀9件,铜锯一件,扁平长方形,一端较窄,下侧带锯齿;铜钻一件做锥形,尖部锋锐;铜锥一件,体扁平,向一侧弯曲,四棱向聚成尖锋;铜鱼钩一件,由细圆锥的尖部弯曲而成,另一端凹下可以系线。
❸ 青铜兵器有哪些
早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我们祖先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夏代纪年范围内,青铜铸造已较为发达,不仅冶铸武器、工具、装饰品,而且铸造了鼎、?小⒈B等礼器群,后经商、周礼制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青铜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刀、剑、戈、矛、钺、戟、甲胄等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
戈(ge)
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青铜武器,古称勾兵,由戈头、?摹?拿昂?哪┑溺?组成。
矛(mao)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延续到汉代,是战争中常用的兵器之一。
玉刃矛不是实战兵器,而是用于礼仪之器。
有钩矛,春秋后期,长23cm,宽9.4cm,重240g。
矛是直刺兵器,此矛同时带有刃弯钩,使之能刺能钩,提高了杀伤力。但是使用钩的时候,其反向作用力易使矛头脱落。此类钩矛在后世发现极少。
戟(ji)
戟兼有刺、钩、啄、割4种功能。青铜戟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商代,西周时期有所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才成为军队中主要装备的格斗兵器。战国晚期,铁戟开始出现,到西汉时期有很大发展。
钺(yue)
用于刑杀的武器。古代国王赏赐大臣青铜钺,有赋予其军权和征伐权的意义。
兽面纹大钺,高34.3cm,宽36.5cm,重5.8kg。
镞(zu)
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称为镞,用弓弦弹发方能射远。青铜镞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镞、三翼镞与三棱镞三类。
矢镞,春秋后期,长7.5cm,宽2.2cm,重0.0185kg。
青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春秋时期常见的形制有翼型和无翼型,其中翼型镞之双翼出现了收削的趋势。
剑(jian)
古代武器之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同时有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铜剑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限制,剑身一般较短(50cm以下),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
少?剑,春秋后期,长54cm,宽5cm,重0.88kg。
剑脊上有错金铭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为元用,玄?铺吕。朕余名之,胃之少?。”“玄?”和“铺吕”为制剑的金属材料锡与铜,“胃”通“谓”。铭文的大意为:壬午这天吉日,做了这把好用的剑,做剑的原料是锡与铜。我给这把剑起了个名字,称为“少?”。
嵌松石长剑,战国后期,通长93.5cm,宽5cm,重0.75kg。
西周时期的铜剑剑体很短,形如匕首,仅能用作自卫兵器。春秋战国时期铜剑的铸造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对于长短、重量和品级甚为考究。长剑是指剑长超过50cm者。此剑长达93.5cm,是名副其实的长剑。
铍(pi)
铍(音皮),长兵器,双刃,锋部较长,与长剑相似;有茎,夹以长‘0042’,用法及形状如长矛。《方言》九:“锬谓之铍。”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
二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cm,宽3.5cm,重0.34kg
青铜兵器是国家开拓疆域、防守外敌的重要武器,在人类使用木石兵器至铁器时代,青铜兵器持续了几千年。
❹ 青铜器是什么样子的
青铜器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器物,而是所有用青铜制成的物品的统称。所以青铜器其实款式多样,纹饰丰富,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
从器型上说,有青铜鼎、青铜人物、青铜面具、青铜酒具、青铜食具、青铜车马、青铜兵器、青铜乐器等等。
从纹饰上说,有饕餮纹、云雷纹、回字纹、兽面纹、人面纹等等。
青铜编钟
❺ 古代铜兵器有什么
古代铜兵器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再往后就是铁制兵器了。
戈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着名诗人李贺的名句,使得先秦青铜兵器“吴钩”的美名传诵千古、家喻户晓。
实际上,横刃长柄的青铜戈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一直沿用到战国、秦,先秦时期戈列为五种车战兵器之首。
戈因横刃有锋,垂直装柄,故其可用内刃钩割,可用外刃推杵,可用前锋啄击,有较强的搏杀效果。青铜戈依其安柄的形式,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和銎内戈。大洋洲出土青铜戈28件,只有前两类,没有銎内戈。有虎首曲内青铜戈、鱼首曲内青铜戈、双首纹直内青铜戈等。
矛
大洋洲青铜矛(矛头)样式多变,看起来极具个性。
有叶槽菱形长骹青铜矛、短胶长叶形青铜矛、四棱锥形青铜矛等。青铜矛是商代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兵器,大洋洲的情况也是如此,数量最多,这充分说明矛的重要地位。尽管大洋洲部分青铜矛与北方地区相同,但大多数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既是继承了本地区传统兵器的形制,又为了适合南方地区山岭连绵、江河密布的特殊地理条件创造出的新式的青铜矛,出收自如,可以充分发挥刺杀的威力。
钺
钺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斧,晚期演变为石钺、玉钺,商周有了青铜钺。商代流行大型的方内青铜钺,它已不适用实战,主要作为仪仗之器,为军事统帅的象征物,带有王权意义,主征伐和刑斩。商代大型青铜钺通长约在30厘米以上,现存者屈指可数。新干大洋洲一次出土大小青铜钺6件,大型者有2件。
胄
胄是在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帽子,战国以后称兜鍪,宋代名头鍪,宋以后则称盔。最原始的胄是用藤和皮制成的,商代才开始有了青铜胄。商代青铜胄主要集中出土于商朝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1935年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大墓一次出土140多顶青铜胄,其他地方较少发现。这些商代的青铜胄大都锈蚀严重,不甚完整。不过大洋洲出土者则表面光滑,完整如新。胄的设计既要考虑防护功用,特别是战斗中兵器的种类和杀伤的方式,也要兼顾外表美观和适宜戴之。其中的兽面纹青铜胄威武英俊,轻便舒适,是存世最漂亮的青铜胄,乃兵器珍品。
镞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曾说“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实际上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大洋洲出土的镞可分为长脊宽翼镞、长脊窄翼镞、长脊短翼镞和无翼镞,出土的时候每堆都整齐地重叠在一起,前锋均朝同一方向。
❻ 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主要有哪些种类
商代青铜兵器的种类有戈、矛、钺、戚、刀、镞等。西周时期,戟和剑成了青铜兵器家族的新成员。
戈戈是中国特有的长柄格斗兵器,也是车战时代最主要的兵器。接战时既可横击,又能钩援。
矛矛是一种装有长柄,用于直刺和扎挑的尖形兵器,由矛头、柄和镦组成。
钺(斧)
钺是装有木柄的劈砍兵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刃宽大、柄长,斧刃窄、柄短。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因此,许多铜钺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给人一种威慑力。
戟戟是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的格斗兵器。它将戈与矛联装在一起,既有矛的直刺功能,又有戈的钩、啄作用。由于这一时期的制作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主要是用于仪仗,实战中使用得不多。
铜镞铜镞是配合弓使用的远射兵器。它的基本形制是双翼带铤,居中是突起的脊,两侧有扁平的翼,翼外缘是刃,两翼的侧刃铸有血槽,这样可加大创面,而且很难拔出。
剑剑是一种双刃刺杀短兵器。西周早期铜剑,剑身较短,末端尖锐,两边有刃,剑身中间无脊,没有剑格和剑首,以后不断改进,形制逐渐完备。剑是当时奴隶主贵族非常喜欢佩带的一种兵器,实战中主要用于防身和搏斗。
装备商周青铜兵器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刀、殳及用于防护的铜胄、用于鼓舞阵势的铜饶等。绚烂夺目的青铜兵器,不仅是这一时期军事技术的成就,也昭示着商周青铜冶铸业的辉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物质见证。
❼ 青铜兵器有哪些
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的,古代“五兵”指的是矛、弩、剑、戈、锻。现存的青铜兵器包括戈、戟、矛、剑、刀、镞、弩机等。
(1)戈用于勾杀,结构分头、柄、秘冒、秘𨱔四部分。
(2)戟是戈和矛的合体。商代有戈、矛分铸的戟,西周多将戈、矛合铸一体。
(3)剑剑由“身”和“茎”两部分组成。剑身中线称“脊”,脊两侧称“从”。剑茎即把手,有圆、扁两种形式。剑最早出现于周初,春秋时期渐多,至战国后流行。
(4)刀刀的形制较多,有长刀、短刀之分,盛行于商代。
(5)镞即箭头,有双翼、三棱等状。商代至西周多为双翼式,春秋后多三棱式和圆锥式。
❽ 历史上最着名的青铜器名字(附图片)
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夏、商、周三代为鼎盛期,而后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当时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是政权的象征。
描述:司母戊大方鼎.jpg
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为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描述:饕餮纹斝高.jpg
饕餮纹斝高
-----------------------------------------------------------------------------------------------------
夏
公元前2070─1600年
夏代二里头文化得名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
描述:铜爵(二里头遗址出土).jpg
铜爵(二里头遗址出土)
描述:二里头文化 灰白陶鬶.jpg
灰白陶鬶 (二里头文化)
描述:二里头文化1.jpg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礼器,现仅限于饮酒器爵。基本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形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形、短足为三角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圆钉状纹饰。有的斝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二里岗期斝上纹的滥觞。虽然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的纹饰,但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的可能。
描述:菱纹鼎.jpg
菱纹鼎
描述:乳钉纹斝.jpg
乳钉纹斝
-----------------------------------------------------------------------------------------------------
商
公元前1600─1046年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即使是精美罕见的珍品也不胜枚举。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中国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盘龙城遗址。
描述:盘龙城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酒器.gif
盘龙城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酒器
描述:云纹扁足鼎.jpg
云纹扁足鼎
描述:兽面纹牛首尊.jpg
兽面纹牛首尊
描述:兽面扁足鼎.jpg
兽面扁足鼎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描述:提梁饰蝉纹.jpg
提梁饰蝉纹
-----------------------------------------------------------------------------------------------------
周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
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着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描述:有铭文的青铜簋.jpg
有铭文的青铜簋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描述:错金云纹博山炉.jpg
错金云纹博山炉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描述:1.jpg
描述:2.jpg
描述:西周213.jpg
描述:西周111111.jpg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
❾ 十八般兵器的名字和图片
十八般兵器分别是: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
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埃尔富特是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
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
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9)青铜兵器图片大全可爱扩展阅读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后来演变,亦称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十八般兵器为中华武艺和武器的象征。民间相传古代精通者为项羽和吕布。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❿ 青铜礼器有哪些(全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2。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按用途分类〕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圆底始(果壳横削去一截),后来才发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仪仗器:斧、戚、戈、矛、钺
乐器:钟、镛(大钟)、铎、铃、铙
炊具:
〔按化学成分分类〕
砷青铜——>铅青铜——>锡青铜(商周)
〔纹饰〕
主要母题:兽面、龙(水的象征)、凤(风的象征)、蝉、蚕、火、“饕餮”
作用:镇慑,渲染气氛。
张光直:“兽是天人沟通的工具。”(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及”即父子相袭,统治者垄断了天人沟通(祭祀)的权力,把“天”神化、鬼化,与人民距离拉远,以领导群众。(“绝地天通”)
(巴别塔?)
〔铭文〕
文字和礼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亲亲”即诸子平等,兄终弟及,看重自然关系,不是“礼”的体现。
“尊尊”即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别子为(另立)宗”。
-------------------------------------------
〔附〕玉器与青铜
白巍,通选课《中国美术史》,2002年9月。
〔玉〕
上古,人们认为玉即“美石”——色泽鲜艳,手感光滑的石头。最贵者为翠色。具有透、润、柔、温凉的特点。
龙形玉饰——反映了古代龙与猪的相似性。考古实证:碧玉龙,玉猪龙,鬣吻俱备。
〔青铜〕
1。从原始时代的代表材料彩陶,发展到先秦时代的代表材料青铜。
2。调节铜和锡的比例,可以控制青铜的硬度,以区分用途。详见《周礼•考工记》。
郑州博物馆藏品甚精。
3。青铜器始于夏(河南偃师有发现),鼎盛于商,品类繁多,用途广泛,风格凝重雄奇,纹饰繁复怪异,具有一种狞厉美,镇慑感。
4。分类:
酒器:爵,角,斝,觥(兽形),觚,尊,彝,卣,罍
武器与工具:戈、钺、矛、铲
食器:鼎、簋、豆
水器:盉、盘(祭祀用)
杂器:车饰、马饰、衣带饰
装饰纹样以饕餮为代表。
5。到周代,青铜器由礼仪性向实用性发展,外形和纹样变得较为轻灵和世俗化,花纹由方形基调变为圆形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