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信地区可爱的地名有哪些
1、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Provence),法国东南部城市,世界闻名的薰衣草故乡。 普罗旺斯是一个濒临地中海的蓝色海岸,并出产优质的葡萄酒,普罗旺斯还是一座“骑士之城”,是中世纪骑士叙情诗的发源地。
2、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
3、苏黎世
苏黎世,位于瑞士联邦中北部,是瑞士联邦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州的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欧洲最富有的城市。该市已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4、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Firenze)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中。15-16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着名的艺术中心,以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全欧。
5、墨尔本
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首府,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墨尔本有“澳大利亚文化之都”的美誉,也是国际闻名的时尚之都,其服饰、艺术、音乐、电视制作、电影、舞蹈等潮流文化均享誉全球。
‘贰’ 请教这张图片代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画名:维特鲁威人 相关介绍: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着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这是一幅素描,画幅高34㎝,宽25㎝。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着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人们看重这幅画的对称与谐调。许多年以来,这幅画作的基本构图被视为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和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贴画、鼠标垫和T恤衫。
其实,显示人体的对称美,并不是这幅画作的全部意图。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人体的轮廓线之外,躯干和四肢上还画有一些切线。这些切线都画在人体的关键部位:躯干的切线分别在膝关节、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线与两个乳头相交)和两个肩头之间。在两手平伸的姿势中,分别在两手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也描着切线。这些切线是人体结构的分割线,用以说明人体结构的某些规律性。
在画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处,是达·芬奇亲笔写下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是理解这幅画作的关键。然而在过去1000多年中,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国艺术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在包括《西方美术史》在内的众多有关西方的艺术着作中,不仅没有提及这些注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画时对画面上下的文字进行了剪裁,使读者无法看到文字。
这副图的下面达芬奇自己的描述:
……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关于建筑的作品中谈到,人体的自然尺寸是按如下原则分配的:4指为一掌,4掌为一尺,6掌为一腕尺,4腕尺为一人的身高。这种丈量方式可以用到建筑中去。假如你伸开双腿、抬高你的胳膊直到中指与你的头顶等高,你会发现,你张开的四肢以肚脐为中心,而你双腿间的空间会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人从发根到下巴颏的长度等于他身高的十分之一;从胸部顶端到头顶的距离是人身高的六分之一,从乳头到头顶的距离等于双肩的宽度,并且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从肘到腋窝的长度是人身高的八分之一,从肘关节到手指尖的长度是人身高的五分之一。生殖器的起始点是人身体的中分点。从脚底板到膝盖下的距离与生殖器起始点到膝盖下的距离相等,都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从下巴颏到鼻子和从发根到眉毛的距离都与耳朵的长度相等,并且都是面部长度的三分之一……
达·芬奇创作《维特鲁威人》的经过
根据丹·布朗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全球上映,引起广泛关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的第一个密码即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临死前所摆放的达·芬奇着名画作《维特鲁威人》的造型。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有伟大艺术家中涉猎面最广的一位,他不仅是画家,制图家,发明家,解剖学家,还是音乐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是最神秘的一位。尽管几百年来他的伟大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家喻户晓,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却始终像谜一样难以捉摸,令人好奇。而他的许多生平亦不为人所知。
《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英〕查尔斯·尼科尔着朱振武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为传说中“文艺复兴天才”和“全能的人”背后的这个多元发展、有创造性的和具有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的个体描绘了一幅最令人信服和最为隐私的肖像。此书追溯描写了列奥纳多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包括他创作《维特鲁威人》的经过。
达·芬奇对解剖学的兴趣,是他从事绘画的必然结果
最早可以确定列奥纳多·达·芬奇对解剖学产生兴趣的素描和笔记作于15世纪80年代末。这些素描和笔记只是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大成就的开端。就他的实际贡献或影响力来说,他在解剖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要远大于他在工程、发明和建筑方面的成绩。他绘制的人体图和记录的相关笔记要比前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更为严格和准确。他的人体解剖素描为揭示人体器官提供了全新的视图,就像他的机械素描与机器的关系一样。进行这种探索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勇气,会受到传统禁忌的阻碍和教条主义者的质疑,而且还需要在尸体冷却之前在紧张的时间内,进行令人厌恶的解剖。列奥纳多的解剖活动体现了他“勇于实践”的工作理念,这是对先哲——加伦、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被普遍接受的智慧的剖析和再评价,这三人当时依然是医学派别的主流。
传统观念认为解剖学太过古怪,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样子生出来的,因此不能像机器那样被大卸八块。早期的人文主义者科卢切·萨卢塔蒂就曾写道,解剖学揭示了“自然所一直精心隐藏的东西”,“我不相信如果在看到人体深处的时候,有人能不潸然泪下。”列奥纳多的解剖活动至少有一次使自己与教会发生过对立。那是1515年的罗马,一个居心叵测之人“千方百计阻挠我进行解剖,不仅在教皇面前公开指责我,还在医院里喋喋不休”。
达·芬奇的解剖活动属于科学研究,同时也与艺术领域有着紧密联系,解剖学拉近了科学与艺术的距离,或者表明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距离。解剖学同几何学和数学一样,都是绘画的基础。在一幅画出颈部和肩膀神经的解剖图的下面,列奥纳多写道:“这种表现形式对一名优秀的绘画者十分重要,就好比优秀的语法家要知道单词的拉丁文起源一样。”你是否还记得,《最后的晚餐》中列奥纳多用人物的紧绷而又扭曲的颈部肌肉来表现当时戏剧性的一刻。列奥纳多对解剖学的兴趣,就像稍晚一些对光学的兴趣一样,是他从事绘画的必然结果,也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米兰作坊向弟子和学徒传授绘画技艺的必然结果。“画家哲学家”的理想观念也随之产生,列奥纳多的艺术是建立在他对描绘之物的深厚的科学知识之上。他也是自此开始发奋撰写小册子和专题文章,这些文章在他死后被收录进他伟大的《论绘画》中。
达·芬奇用坐标方格找出了人类灵魂的实际位置
达·芬奇应该可能跟韦罗基奥学过解剖。佛罗伦萨15世纪70年代的艺术表现风格,比如安东尼奥·德尔·波莱沃洛的绘画和韦罗基奥的雕塑,都带有强烈的人体解剖的细节和戏剧性。波莱沃洛对人体肌肉曾做过十分细致的研究,这显然是借助解剖进行的,随后他创作了着名的《裸体人大战》。列奥纳多应该知道佛罗伦萨的解剖专家安东尼奥·贝尼维尼,他俩可能还彼此相识,贝尼维尼还是洛伦佐·德·美第奇的朋友。贝尼维尼研究过心脏和其他内部器官的功能,但他主要的兴趣在于在死刑之后解剖尸体,寻找犯罪行为的体内表征。他的专着《隐藏的原因》讲述了他在进行20次这种解剖之后的调查结果。
也许佛罗伦萨还有其他人在解剖学上影响过他,但是列奥纳多对解剖学的兴趣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时候还是在米兰。1489年,列奥纳多曾打算出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这实际是一本手抄本专着。有一些文字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一些残留下来的草稿和目录列表,其中一张草稿的写作日期是1489年4月2日。列奥纳多后来给这个计划中的书起名为《论人体的形态》,再一次证明了解剖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1489年,36岁的列奥纳多开始思考世界通用的死亡的象征:人的头骨。在藏于温莎皇家图书馆的三页纸张上,他描绘了八幅关于头骨的习作,有侧面图,有截面图,还有从上方斜看头骨的图。这些素描画得巧妙精致,阴影效果优美,神秘怪异。不同的习作选取不同的角度——有画脸部的血管,有的表示眼眶和颚骨之间的关系,还有的是俯看颅骨的空腔,描绘了颅内的神经和血管。但他绘制这些习作的主要兴趣出现在画边的注解上。他的兴趣不在科学研究,而是形而上学方面。其中一幅头骨习作被按比例画成方形,列奥纳多在画边上写着,“a-m线与c-b线相交的地方,就是各种感觉的交汇之所”。
他这里特意强调的“各种感觉交汇之所”就是亚里士多德曾假设的“共通感”。“共通感”被称为大脑三个“脑室”中最重要的一个,另两个一个是“印象区”,用以收集原始的感观数据,另一个是“记忆区”,用以存储加工后的信息。
“共通感”因此就成为理智、幻想、智力,甚至是灵魂的来源。列奥纳多说道:
似乎灵魂就寄居在这个器官之内……名叫“共通感”。“共通感”并不是像许多人想的那样遍布身体各处,而是应该集中在一个地方,因为如果灵魂到处都是的话,感官器官就用不着汇聚到一起……因此“共通感”就是灵魂之所在。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们会冒出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念头:如上图所示,在温莎这幅成比例的头骨习作中,列奥纳多用坐标方格找出了人类灵魂的实际位置。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太过简单了。列奥纳多其实是在提出问题,而不是得到结论。
《维特鲁威人》成了世界上最着名的素描之一
在一张头骨习作的背面他留下了日期:1489年4月2日,并记着还要研究的项目的列表。列表先是有关人的头部和脸部,然后转到头骨部分:是哪一根肌腱导致眼睛的运动,以至于一个眼睛的运动又带动另一个眼睛的运动?又是那些肌腱导致皱眉。……
他的问题的范围突然变得宽泛起来,从大笑和惊讶表情的肌肉运动,突然转向,描述人类的起源,人是怎么会在子宫里的,为什么八个月大的婴儿不能在体外存活:人为什么打喷嚏。人为什么打呵欠……
他接着转向人体的肌腱和肌肉体系——“使肩膀到肘部运动的肌腱”,“使大腿运动的肌腱”等等。
伴随《论人体的形态》的研究还出现了一系列素描,这些素描用平面展现了人体比例,展示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数学比率。列奥纳多这里又一次受到维特鲁威的影响。维特鲁威是罗马公元一世纪伟大的建筑家和军事工程师,惟有他的着作提出了关于人体和谐比例的理论和实践。温莎皇家图书馆藏有一些列奥纳多这方面的素描,它们大约作于1490年,其他一些素描已经失传,但《惠更斯抄本》里收录了一些摹本,这是一个16世纪下半叶汇编的一个手抄本,大概是米兰艺术家季罗拉莫·费奇诺编纂,他曾是列奥纳多早期助手弗朗切斯科·梅尔兹的弟子,因此有机会接触梅尔兹收集的大量列奥纳多的资料。
这些人体比例习作中最为着名的一幅,实际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素描之一,就是那幅人称《维特鲁威人》的素描,又称《神圣比例》,该图已成为列奥纳多和他的雄心壮志的一个标志。就像大多数负有盛名的作品一样,这幅作品常被单独放在名誉的聚光灯下探讨,而不是放在其诞生的背景里考虑。
《维特鲁威人》是一幅钢笔画素描,画在一张大纸上(13.5×9.5英寸),现藏于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为弗拉·乔康多于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维特鲁威作品的对开本,里面有一张依照这幅素描作的版画。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写的小字。图画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
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学着作中说,大自然把人体的比例安排如下: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cubit)〔指前臂的长度,该词来自“肘部”的拉丁文cubitus,四肘尺合全身……
这些人体比例是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第三卷第一章中节选的,书的后面写得越来越详细:“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素描下面是用手指和手掌为单位作的比例尺。
画中描绘了一男子,他摆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姿势,这些姿势与画中两句话相互对应。双脚并拢、双臂水平伸出的姿势诠释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话:“人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画中人因此被置于正方形中,每一条边等于96指长(或24掌长)。另一个人将双腿跨开,胳膊举高了一些,表达了更为专业的维特鲁威定律:
如果你双腿跨开,使你的高度减少十四分之一,双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与你头部最高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你伸展开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脐,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画中摆出这个姿势的人被包在一个圆里,他的肚脐就是圆心。
这幅素描的一个魅力在于抽象的几何学与观察到的身体现实的相互作用。画中人的身体只画了主要几部分,但轮廓优美,肌肉结实。这人的双脚实际似乎是踩在正方形的底边之上,或是抵在圆形的弧线上。这两个姿势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也许是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上下摆动双臂,如同小鸟摆动翅膀一样。人体的线条清晰而简约,但脸部的处理却有些不同。脸部画得要更深刻一些,阴影处画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这是一张怒视前方的脸。
有人会猜想这个《维特鲁威人》是否就是作者的自画像。仔细想想也许不是,因为该素描作于1490年,而画中人看起来远不只38岁。另一个可能就是,这张脸解释了随后文字中描述的人体比例,比如发根到眉毛的距离等于下巴尖端到嘴部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张脸是完美的,起到了示范作用。然而这幅画似乎是对上述抽象的生物几何学对称规律的完美诠释,因此圆圈中这个表情严肃的人似乎应该是个大人物,而不是无名小卒。他眼眶深陷,目光犀利,一头浓密而卷曲的长发,头发从中间分开。至少我要说这幅《维特鲁威人》带有自画像的成分,这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人,同样也体现了惟独能理解这些真理的人——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叁’ 草地上的圣母是谁画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草地上的圣母 (意大利语:Madonna del Prato),又称圣母子与圣约翰,由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圣齐奥于1505年至1506年间创作。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
风 格:具象艺术;文艺复兴
《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of the meadow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拉斐尔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俯视着两个孩子,她的表情使人难以忘怀。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拉斐尔为这幅画而作的那些速写稿,我们就开始省悟原来这还不是他最费心力的地方。在他心目中,这些地方当然要这样画,他反复尝试,所追求的是人物之间的合适的平衡和使整个画面达到极端和谐境地的合适的关系。在左角的速写稿中,他想让圣婴一面回头仰望着他的母亲,一面走开。他试画了母亲头部的几个不同姿势,以便跟圣婴的活动相呼应。然后,他决定让圣婴转个方向,仰望着母亲。他又试验另一种方式,这一次加上了小圣婴的脸转向画外,而不去看她。后来他又作了另一次尝试,而且显然急躁起来,用好几个不同的姿势试画圣婴的头部,在他的速写簿中这样的画页有好几张,他在画页上探索怎样平衡这三个人物最好。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最后的定稿,我们就会发现他最终确实把这幅画画得合适了。在画面上物物各得其所,而拉斐尔通过努力探索最终获得的姿态与和谐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气,几乎未曾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恰恰是这种和谐使圣母更加美丽,使孩子们更加可爱。
‘肆’ 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乔托钟楼的建筑介绍
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并不很多,这是因为意大利在这个时期未取得统一。除了北部仑巴底地区参与了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进程之外,其余地方都是独立地发展着自己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心城市,在欧洲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最早战胜封建领主并建立城市自治的一个共和国。那里除了市政机关、商场之外,就是豪富们的府邸等建筑物。教堂,一般都是为了纪念历史事件而建造的。
本图欣赏的这座佛罗伦萨主教堂,就有纪念性意义的原因:1293年,市内行会纷纷起义,贵族权利完全受到排斥。为了纪念这场平民斗争的胜利,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决定兴建一座大教堂,以表彰市民的力量与财富。设计任务委托给一位着名的建筑师坎皮奥(Arnolfodi Cambio,?~1302),并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您将建立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在这座佛罗伦萨主教堂的附属建筑中,最被历史称颂的是在主教堂西南面的那座钟楼,我们能在图片上看到它的巍峨雄姿。 这座钟楼约有13.7米见方、84米高。从1384年起,三年后建成。
钟楼的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一位与诗人但丁同时代的大壁画家乔托,故又名乔托钟楼。如此高的钟楼,在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实属罕见。在教堂的对面,还有一个直径27.5米的八边形洗礼堂,内部由穹顶覆盖,高约31米多。所以从主教堂正面看,它有着一个由洗礼堂和钟楼构成的一个不大的街面广场。主教堂的内部较为空阔,西面的大厅长约80米,分成四间,支柱之间的距离在20米左右,中厅的跨度也一样。唯有东面的唱诗坛比较特殊,它呈八边形,对边的距离和大厅的宽度相等,大约在42米左右,而唱诗坛上的穹顶,因技术问题,直到15世纪上半叶才最后建成。作为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之一,它更多的特色是自创性。
‘伍’ 谁有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的介绍及照片,急求
图: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7%F0%C2%E5%C2%D7%C8%F8&z=0
它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环抱以丘陵。佛罗伦萨素有“翡冷翠”之称,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鲜花之城”。
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托斯卡纳大区首府,人口约四十万。地理位置优越,临阿尔洛(Arno)河而建,水陆交通便捷。北纬43度46分 东经11度15分 位于亚平宁半岛北部。
公元十四世纪初,文艺复兴的曙光最先闪现在这里。从乔托,但丁,到卜迦丘,彼特拉克,再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等;300年间,这里诞生过无数的文学,艺术巨匠。资本主义的萌芽最先在这里闪光。至今这里仍是古色古香,整个城市弥漫着文艺复兴的韵味,有“欧洲新雅典”的美誉。
国人最早了解这座艺术之都恐怕是因为徐志摩,他将它称作翡冷翠,未免有些阴柔。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寒意逼人,好像带着一阵清凉,轻轻读出,嘴里便像含了一块冰。事实上,这个小巷横行的古老城市却是笼罩在一片浮糜的暖色中,红色的屋顶、古旧泛黄的墙壁,但丁、拉斐尔、伽利略们拖着瘦长的影子走在光阴的巷弄中。
乌菲兹美术馆前常年排着浩浩荡荡的长队,在里面被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等人的作品电倒,再匆匆收拾思绪,拐个弯,去学院美术馆探
望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一路上,小贩在地上铺满名着的临摹画,街头艺人扮作熟睡的天使,只等游人的硬币把他唤醒。每个周末的晚上,市政厅广场前都会有露天演唱会,“铮铮”的古典吉他和弗拉门戈式奔放的舞姿把夜色搅得沸沸扬扬,观看的老太太和小姑娘随着乐声一起翩翩起舞。不远处,共和广场的旋转木马霓虹闪烁,年轻的情侣和小孩子们一起在这里圆一个童话的梦想。
佛罗伦萨其实很小,以圣母白花教堂为中心,几条小巷发散而去,随意地东走西走,便会在某个桥头街角和走散的朋友再次遇上。就像当年的但丁走啊走的就在老桥遇上了他的梦中情人贝阿特丽丝。那天正是佛罗伦萨最美的傍晚,贝阿特丽丝如圣女般纤尘不染,站在老桥的桥头,成为但丁一生最美的爱的记忆。
千年后的一个黄昏,我从但丁故居出来,走向老桥。晚霞透过云霭,将几缕金色洒在阿诺河上,老桥桥面上光彩流溢,整个佛罗伦萨沉浸在油画般的背景中。
主要建筑及景点:
1 佛罗伦萨大教堂(Duomo)
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世界第四大教堂。建于1296-1436年。整个教堂装饰华丽。教堂的右侧有高85米的钟楼用托斯卡那白、绿、粉色花岗石贴面。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建筑风格。楼内有370级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教堂的边上还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青铜大门上雕有着名的的“天堂之门”。是基贝尔蒂(Ghiberti)花费21年的杰作,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扫和雅各;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现在的门上的作品是复制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馆展出。
2 旧桥(Ponte Vecchio)
这座桥是横跨阿尔诺河上的7座桥中最古老的。最早建于10世纪,14世纪时重建过。桥上两边布满了店铺,着名的要算是这里的金铺和珠宝店。相传当年但丁是在这座桥上和他的恋人贝亚特丽奇相遇的。桥中间是贝纽维多·切利尼 (Benuveto Cellini, 1500-1571)的雕像,他是佛罗伦萨出生的着名雕塑家。他曾为法国王室和意大利贵族制做了大量的金银作品,他的雕塑作品被各地博物馆广为收藏。
3 洗礼堂
洗礼堂是4—5世纪建在古罗马佛罗伦萨北门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成八角形,外带一个距形附室,座落在一个不高的台基上。现在的外观可追述到11—13世纪;光洁的棱锥形屋顶建于1128年。其外部用绿白大理石装饰。建筑的每一面纵向横向都呈三三三制结构,以壁柱、拱券、石条作相间装饰。中层开了一圈窗户。这一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青铜门和内圆顶上的镶嵌画。
圣约翰洗礼堂的南门饰有昂得雷阿·皮萨诺作的《洗礼者圣约翰的一生》和《人间美德》;北门饰有基尔贝蒂作的《新约故事》、《福音布道者》和《教会圣师》;被称为“天国之门”的东门是三座铜门中最着名的,为基贝尔蒂的旷世之作。作品描绘的《旧约全书》的故事按情节分成十个画面,分别镶在十个框格内,是1425年由商业艺术公会委托艺术家作的。它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国之门”。铜门四周还雕刻有《圣经》人物和当时艺术家的俏像。
4 市政广场
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因为周围的精美建筑而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它始建于13、14世纪。最初是在被拆除了乌贝蒂·佛拉伯斯基及其它皇帝派家族的房地基上建起来的。后来经过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广场东南角的传统的行政中心老宫雄视怎个广场。老宫的左则是美丽的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琅琪敞廊。敞廊由本齐·乔内和西莫内·托冷蒂于1376-1382年建造。里面陈列着一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较着名的有《帕尔休斯》(1554年)和章泊洛尼亚《海克力斯与关人马》。建筑的右边是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和他的助手们作的《海神喷泉》(1563-1575年)水池正中海马拉的双轮战车上立着巨大的白色海神象,佛罗伦萨人称它为“大白雕”(一种猛禽)。水池四周边有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喷泉的北边坚立着章博洛尼亚用的科西摩一世奇马像(1594)。广场四周是造型朴素的历史建筑。
5 巴尔捷洛宫(老宫)
巴尔捷洛宫是一座城堡建筑。外观庄重朴素,带城垛的塔楼威武雄壮。它建于1255年,最初是民从领袖驻地。被后相继被城市行政长官和法律委员会占用。1574年驻进了巴尔捷洛(即警察长官)。建筑物外墙体饰以简洁的石棱,下层门窗都带有一横楣,上面的窗户有单窗,也有双联拱窗。墙体项部整齐备 的托架和连拱 支撑着向外突出的堞墙。内部庭院三面有柱廊、拱券和壁柱。顺着14世纪由内里.迪.佛奥拉旺特建造的露天楼梯可登上上层连拱廊(托内迪焦瓦尼1319年建)。庭院的墙上镶着几十个历任行政官和最高宗教法庭的法官的盾形徽记。1859年这里被改成国立博物馆,在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特馆之一。主要收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历代小型艺术品。
6 乔托钟楼
乔托钟楼是意大利天才艺术家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杰作。钟楼高84.7米,也是由红白绿大理石砌成,中有许多精致的让人窒息的雕塑,整个外形细长而优雅,他的色调和对面的洗礼堂相得益彰,是和谐完美的统一。
‘陆’ 威尼斯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出现了很多以地域命名的画派,比如,被后人看作是西方人类文明的新生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问题来了: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威尼斯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当然了,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区别,这区别在于:“线描”和“色彩”,也就是说,佛罗伦萨画派的绘画基础是打底浅素描,画家不断地描,直到完美无缺,然后才给它上色;
而威尼斯画派,按一般的说法,是直接在木板或画布上着色,至多只有一个极为粗糙的底稿,简单的说,佛罗伦萨画派更注重素描,所以人物的造型比例非常准确;而威尼斯画派注重的是色彩,色彩绚丽、色彩对比非常强烈,但缺乏层次感。
‘柒’ 佛罗伦萨的市徽的图片是什么
找到了
http://blog.smmail.cn/blog/upload/HtmlEdit/20080920/20080920-194810356.jpg
韦奇奥宫除了各层的拱形双扇窗,外部的唯一装饰便是正门之上的皇座状装饰。“皇座”为蓝底白边,下方两端伸出的平台各有一只狮雕 Marzocco(左边的那个好象有点问题了),这是佛罗伦萨的市徽——狮子守卫百合花。
‘捌’ 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的位置
它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环抱以丘陵。佛罗伦萨素有“翡冷翠”之称,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鲜花之城”。
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托斯卡纳大区首府,人口约四十万。地理位置优越,临阿尔洛(Arno)河而建,水陆交通便捷。北纬43度46分 东经11度15分 位于亚平宁半岛北部。
公元十四世纪初,文艺复兴的曙光最先闪现在这里。从乔托,但丁,到卜迦丘,彼特拉克,再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等;300年间,这里诞生过无数的文学,艺术巨匠。资本主义的萌芽最先在这里闪光。至今这里仍是古色古香,整个城市弥漫着文艺复兴的韵味,有“欧洲新雅典”的美誉。
国人最早了解这座艺术之都恐怕是因为徐志摩,他将它称作翡冷翠,未免有些阴柔。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寒意逼人,好像带着一阵清凉,轻轻读出,嘴里便像含了一块冰。事实上,这个小巷横行的古老城市却是笼罩在一片浮糜的暖色中,红色的屋顶、古旧泛黄的墙壁,但丁、拉斐尔、伽利略们拖着瘦长的影子走在光阴的巷弄中。
乌菲兹美术馆前常年排着浩浩荡荡的长队,在里面被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等人的作品电倒,再匆匆收拾思绪,拐个弯,去学院美术馆探
望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一路上,小贩在地上铺满名着的临摹画,街头艺人扮作熟睡的天使,只等游人的硬币把他唤醒。每个周末的晚上,市政厅广场前都会有露天演唱会,“铮铮”的古典吉他和弗拉门戈式奔放的舞姿把夜色搅得沸沸扬扬,观看的老太太和小姑娘随着乐声一起翩翩起舞。不远处,共和广场的旋转木马霓虹闪烁,年轻的情侣和小孩子们一起在这里圆一个童话的梦想。
佛罗伦萨其实很小,以圣母白花教堂为中心,几条小巷发散而去,随意地东走西走,便会在某个桥头街角和走散的朋友再次遇上。就像当年的但丁走啊走的就在老桥遇上了他的梦中情人贝阿特丽丝。那天正是佛罗伦萨最美的傍晚,贝阿特丽丝如圣女般纤尘不染,站在老桥的桥头,成为但丁一生最美的爱的记忆。
千年后的一个黄昏,我从但丁故居出来,走向老桥。晚霞透过云霭,将几缕金色洒在阿诺河上,老桥桥面上光彩流溢,整个佛罗伦萨沉浸在油画般的背景中。
主要建筑及景点:
1 佛罗伦萨大教堂(Duomo)
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世界第四大教堂。建于1296-1436年。整个教堂装饰华丽。教堂的右侧有高85米的钟楼用托斯卡那白、绿、粉色花岗石贴面。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建筑风格。楼内有370级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教堂的边上还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青铜大门上雕有着名的的“天堂之门”。是基贝尔蒂(Ghiberti)花费21年的杰作,将“旧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扫和雅各;约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现在的门上的作品是复制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馆展出。
2 旧桥(Ponte Vecchio)
这座桥是横跨阿尔诺河上的7座桥中最古老的。最早建于10世纪,14世纪时重建过。桥上两边布满了店铺,着名的要算是这里的金铺和珠宝店。相传当年但丁是在这座桥上和他的恋人贝亚特丽奇相遇的。桥中间是贝纽维多·切利尼 (Benuveto Cellini, 1500-1571)的雕像,他是佛罗伦萨出生的着名雕塑家。他曾为法国王室和意大利贵族制做了大量的金银作品,他的雕塑作品被各地博物馆广为收藏。
3 洗礼堂
洗礼堂是4—5世纪建在古罗马佛罗伦萨北门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成八角形,外带一个距形附室,座落在一个不高的台基上。现在的外观可追述到11—13世纪;光洁的棱锥形屋顶建于1128年。其外部用绿白大理石装饰。建筑的每一面纵向横向都呈三三三制结构,以壁柱、拱券、石条作相间装饰。中层开了一圈窗户。这一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青铜门和内圆顶上的镶嵌画。
圣约翰洗礼堂的南门饰有昂得雷阿·皮萨诺作的《洗礼者圣约翰的一生》和《人间美德》;北门饰有基尔贝蒂作的《新约故事》、《福音布道者》和《教会圣师》;被称为“天国之门”的东门是三座铜门中最着名的,为基贝尔蒂的旷世之作。作品描绘的《旧约全书》的故事按情节分成十个画面,分别镶在十个框格内,是1425年由商业艺术公会委托艺术家作的。它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国之门”。铜门四周还雕刻有《圣经》人物和当时艺术家的俏像。
4 市政广场
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因为周围的精美建筑而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它始建于13、14世纪。最初是在被拆除了乌贝蒂·佛拉伯斯基及其它皇帝派家族的房地基上建起来的。后来经过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广场东南角的传统的行政中心老宫雄视怎个广场。老宫的左则是美丽的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琅琪敞廊。敞廊由本齐·乔内和西莫内·托冷蒂于1376-1382年建造。里面陈列着一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较着名的有《帕尔休斯》(1554年)和章泊洛尼亚《海克力斯与关人马》。建筑的右边是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和他的助手们作的《海神喷泉》(1563-1575年)水池正中海马拉的双轮战车上立着巨大的白色海神象,佛罗伦萨人称它为“大白雕”(一种猛禽)。水池四周边有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喷泉的北边坚立着章博洛尼亚用的科西摩一世奇马像(1594)。广场四周是造型朴素的历史建筑。
5 巴尔捷洛宫(老宫)
巴尔捷洛宫是一座城堡建筑。外观庄重朴素,带城垛的塔楼威武雄壮。它建于1255年,最初是民从领袖驻地。被后相继被城市行政长官和法律委员会占用。1574年驻进了巴尔捷洛(即警察长官)。建筑物外墙体饰以简洁的石棱,下层门窗都带有一横楣,上面的窗户有单窗,也有双联拱窗。墙体项部整齐备 的托架和连拱 支撑着向外突出的堞墙。内部庭院三面有柱廊、拱券和壁柱。顺着14世纪由内里.迪.佛奥拉旺特建造的露天楼梯可登上上层连拱廊(托内迪焦瓦尼1319年建)。庭院的墙上镶着几十个历任行政官和最高宗教法庭的法官的盾形徽记。1859年这里被改成国立博物馆,在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特馆之一。主要收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历代小型艺术品。
6 乔托钟楼
乔托钟楼是意大利天才艺术家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杰作。钟楼高84.7米,也是由红白绿大理石砌成,中有许多精致的让人窒息的雕塑,整个外形细长而优雅,他的色调和对面的洗礼堂相得益彰,是和谐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