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中山装衣服的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中山装衣服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31 20:53:15

‘壹’ 毛式中山装与孙中山式标准中山装有什么不同

1、起源不同

孙中山式中山装其中一种说法起源是: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到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

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为毛泽东设计服装的田阿桐看到毛主席身材高大魁梧,一般的中山装,难以很好地展示伟人毛泽东的风采,必须作适当的改良。传统的中山装领子比较窄,根据毛主席的体型、神态和身为中国人民领袖的风采,大胆改进了原来的中山装,起名“毛式中山装”。

2、款式设计上不同

中山装的样式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领、四个有笔架形袋盖的贴袋、袋盖上有纽扣, 前门襟有七粒纽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带和开衩。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山装虽然在款式上有个别的变动,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的改动就是把七粒扣改为五粒扣;后背取消腰带、开衩;上口袋有褶裥式的贴袋改为平贴袋。

(1)中山装衣服的图片扩展阅读: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最早是立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1、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仪、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

3、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5、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贰’ 以年轻人的角度看,中山装好看吗

以年轻人的角度看,中山装是挺好看的。中山装是一个多口袋的一个西装,是比较独特的一个服饰,在以前的话是比较流行,现代的话,比较少见到这种中山装。

‘叁’ 急求:中山装图片

这个行吗?

‘肆’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50年代男人穿的衣服叫中山装。

中国五十年代,服饰崇尚简朴实用。五十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中山装的历史价值

中山装的诞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袍服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颠覆了中国人原有关于传统服装与身体空间的观念。中山装的流行,也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中山装对于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文化与情感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山装的推广与流行,促成了中国传统袍式服装向西方短式服装的转型,改变了中国人“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饰习惯,也改变了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习惯与实用标准。

中山装不仅作为一种政治服装而流行全国,而且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服装而深受国人喜爱。中山装是爱国、进步、文明的象征,更是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象征,满足了近代中国人意欲表达的政治情感,引起思想共鸣,这是中山装能够流行的真正社会思想基础。

‘伍’ 普通人可以穿中山装么

当然可以。

中山装是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中国政治人物如蒋中正、陈诚、蒋经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

由于毛泽东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也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 。

中山装相关影响最早可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陆军军服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菲战争以及美西战争的美国陆军军服。

19世纪末,日本在美军压力下被迫开放门户,军队开始采用洋服,陆军用了法国军装,海军用英国军装,下级士官用美军军装。1872年太政官宣布日本正式采用洋服,警察、铁道员、教员、学生通用陆军军服。同盟会的人大多数都有留日或旅日的经历,模仿了当时的日本洋服。

中山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民众及台湾战后到解严前台湾公务员的主要服装。今天中共的高层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样式特点

据传早期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在经过多次修改后才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

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

有一说中山装前脸四个兜代表四维,袖口的三个钮扣及门襟五粒钮扣分别为三民主义及五权分立。此一说法广泛流行于中国大陆民间甚而被写进教科书,然以上政治含义说法绝大部分出自后世旅游、科技、服装、文学等领域从业者,没有史料支撑。


(5)中山装衣服的图片扩展阅读:

文化特征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立翻领(最早是立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民国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


‘陆’ 中国标准的传统中山装上衣是几个口袋

4个口袋。

中山装的样式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成型,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领、四个有笔架形袋盖的贴袋、袋盖上有纽扣, 前门襟有七粒纽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带和开衩。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山装虽然在款式上有个别的变动,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的改动就是把七粒扣改为五粒扣:后背取消腰带、开衩;上口袋有褶裥式的贴袋改为平贴袋。

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民国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山装

‘柒’ 中山装的盛行时期是什么时候

民国时期。

一种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开始流行,并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服。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它具有象征着革命的寓意,并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推广孙中山崇拜运动而成为正统服装,进而成为公务员制服,由此影响到全国各地。

以往史学界关注的是中山装的诞生时间与过程,只有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在《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一书中对中山装的象征意义略有提及。

中山装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服装,它的流行与国民政府的推广密切相关,是国家权力渗透与人们自觉接受规训共同造就了中山装的流行,这场服装革命对中国人影响深刻。

(7)中山装衣服的图片扩展阅读

服装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符号,而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使其能产生双向互动作用,从而使观者更容易感觉和把握符号的外在形式。

中山装正是这样一种服装符号,它折射出三民主义理念与孙中山崇拜情结。中山装强调平民实用风格,而且寓意三民主义思想:前衣襟有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三粒袖扣,则表达“三民主义”。

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三民主义理念在服装上得到完整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中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而后中山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

中山装的诞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袍服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颠覆了中国人原有关于传统服装与身体空间的观念。中山装的流行,也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捌’ 汉族的衣服是什么样的,请发图片。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而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但是汉服是从三皇五帝到明朝的传统服饰 ,有4000多年的历史,比中山装就多了。唐装其实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唐装”说法的由来,也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装叫做“唐装”了。

‘玖’ 中山装的四个都是什么意思

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等等。

因此申报“非遗”有利于传承中山装这一中华民族的符号,将中山装庄重大方、寓意丰富的内涵以及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划时代的经典意义告诉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爱、穿着、尊崇中山装,传承炎黄子孙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9)中山装衣服的图片扩展阅读:

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修改中山装造型,赋予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现在,中国的领导人也只在特殊场合还穿中山装,但在朝鲜它依然是标准制服。中山装在坦桑尼亚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随后被“曼德拉衬衫”替代。

‘拾’ 中山装的来历

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为法定制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山装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国家领导人在出席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

起源

中山装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孙中山在日本活动期间委托华侨张方诚设计了中山装的草图,返上海后于1916年命荣昌祥裁缝王才运依图生产。《申报》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则软广告《中山装之盛销》:“南京路新世界对面荣昌祥,为制造中山装之首创家,手工既能讲究,式样又极准确,现应潮流之趋势,欲求普及起见……”。

该说法的另一支流则说,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到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