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是千古流传的诗篇,很多人在中学时期,都曾经背诵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琵琶女的身份感到怀疑。有人觉得她可怜,早期那么辉煌,如今却抑郁不得志。有人认为她矫情,拥有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还不知道满足。
个人觉得,琵琶女是一个成功的艺妓。网友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琵琶女纵然可怜,可也是她的矫情所致。如果自己能够看清楚生活和现状,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很多人想要却又得不到的。
通过经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琵琶女的可怜。然而仔细去想,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年少时风头盛,自己享尽了人间快乐,一年欢笑复一年。做到这种地步,也算是艺妓中数一数二的人。而到了中年时期,自己成功嫁给了商人。虽然商人轻别离,但是自己的生活有保障。
抛开经历的对比,琵琶女无论是前半生还是后半生,都要比其她艺妓过得幸福。只是自己习惯了欢闹,无法忍受冷清,才觉得落魄不得志。
B. 成群妻妾,能不能挡得住大诗人白居易的泡妞步伐呢
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的一个深秋的早晨,大唐的无数朋友圈都在疯狂转发《一点资讯》的一条热点新闻,阅读量很快就飙升到了10万+。小编给那条花边新闻起了个亮瞎眼的微信体标题——《成群妻妾,能否挡得住大诗人白居易的泡妞步伐?》副标题是——《昨夜浔阳江畔又传明星绯闻》。新闻的内容是这样的:
昨夜,大唐着名诗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浔阳江码头送别友人。此时正值深秋时节,长江岸边枫叶滴血,花白的荻花挂动瑟瑟的秋风,为一对友人的别离营造着感伤的氛围。
至于当夜大诗人白居易的归宿,你就尽情去想吧。自然大诗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写,那我们就更不好意思去描画了。
C. 在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琵琶女叫什么名字
诗中并未记载“琵琶女”的名字。可以从此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3)琵琶女图片简单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兇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着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D. 琵琶行的背景是什么,求解
《琵琶行》(pí pa xíng)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én pǔ)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E. 关于古代手拿琵琶的美女图片
朋友 你可以在网络图片里打‘‘古代美女琵琶’’进去,里面有的。
选我吧 嘻嘻
F. “白居易不娶琵琶女的原因”这一话题被热议,对此你有何见解
白居易为什么不取琵琶女,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话题突然被网上带火了,自己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吧,自己从通篇来看都没有看到任何白居易说要娶这个琵琶女的任何一个字眼,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时间岁月变迁,并且自己被贬之后的这种无奈,还有看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造成这种感慨而不是爱情。
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到什么所谓的爱情,更没有提到过要娶这个琵琶女之类的,因为当时的白居易年龄也不小了,要知道古代婚丧嫁娶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轻易能动的,更何况当时的白居易就算是被贬了,人家也是官员能娶一个年老色衰的这个批判女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不是一个等级的,虽然在事中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但你仍然得承认,中国古代那样一个环境之中,两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G. 为什么白居易写了《琵琶行》,却不娶琵琶女
引言:古人心中的豪情以及文学的素养都要远超现代人。而他们不仅为了自己而活,同时会操心百姓的生活,这也是他们值得被人尊敬的原因。而白居易本身就极其优秀,他也创作了很多优秀诗篇,让很多学生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琵琶行》写的非常优美。很多读者好奇为何白居易没有迎娶诗篇中的琵琶女,下面小编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各位读者可以提前有一个了解。
此外,是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的身份以及地位不同。白居易是一个文人,他要注重自己的体面。而琵琶女出身在风尘之地,如果被娶回家,肯定会被人诟病。虽然白居易不一定会在乎彼此的身份差距,但是百姓指指点点的目光也会让琵琶女难堪。长期以来不仅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会让家庭分崩离析。因此白居易不可能随便看到一个女子就一见倾心。
H. 怎样评价中琵琶女的形象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I. 琵琶行到底是白居易写得好,还是琵琶女弹的好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好,琵琶女弹的也好。诗人对琵琶女的感慨。琵琶女和诗人紧密结合在一起。曲终:“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 如裂
帛。”如帛裂- -般的曲调也是心碎的声音,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这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第三次弹奏在第五部分:“感我此言 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的她又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更加凄苦感人,这也使诗人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泪横流,青衫湿透。
白居易通过对三次琵琶弹奏的细腻描写以言传的情感形容得-波三折、淋漓尽致, |曲、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感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J.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谁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歌女。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兇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着名的《琵琶行》。
(10)琵琶女图片简单扩展阅读:
琵琶行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
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