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达尔族衣服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达尔族衣服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07 17:15:14

❶ 请介绍一下我国裕固族的和撒拉族衣食住行和分布

裕固族的分布

~~~~~~~~~~~
~~~~~~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2万人(1990年)。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人口为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

********************

裕固族的衣食住行

~~~~~~~~~~~~
~~~~~~~~

:::::
裕固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长袍,长度相当于身长,系紫红色或蓝色腰带,腰间缀有腰刀、小佛像、鼻烟壶、酒壶、火镰、火石、旱烟袋等物,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高筒皮靴或双鼻梁圆头靴。有些裕固族地区老人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边的长衫,衣襟下边开小衩,外套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环。

裕固族妇女身着左襟高领长袍,长袍多为绿色或蓝色,长袍下摆两侧开衩,衣领、袖口、衩口、襟边用丝线绣有各种美丽的花边。外套短坎肩,一般用大红、紫红、翠绿等色绸缎缝制,系红、紫、绿色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上缀手帕、荷包等装饰。脚登长筒靴,头戴喇叭形尖顶白毡帽或用芨芨草制作的帽子。已婚、未婚妇女的标志是头部佩戴的饰物不同,未婚少女梳多条发辫,在额前带“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的上边缀各色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已婚妇女佩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大辫,两条垂胸前,一条在背后。头面也分三条系于发辫上,每条又分成三段,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上面镶有银牌、珊瑚、彩珠、贝壳等饰物,还戴一种尖顶红缨毡帽。


:::::
裕固族人的主食以面粉为主,其次是青稞、小米、大米、黄米、豆类等,而且还大量食用奶制品和肉类。主食主要是做成面片、面条、包子、黄米干饭、小米饭、饺子、烙饼、油果子等,奶制品主要有奶茶、奶酪、甜奶、酸奶、酥油、奶果子、奶疙瘩等,而肉类食品则主要有手抓羊肉、脂裹肝、肉肠、烤全羊、牛背子、羊背子、焖羊羔肉、炒羊肉片、羊血灌盘肠、熏羊肉、风干羊肉条、羊杂碎等。


:::::
裕固族主要的传统居住方式为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帐篷。半定居和定居生活的牧民大都盖有土木结构的房屋,即用土胚、麦草泥、白杨木为原料的长方形住房。
完全过游牧生活的裕固族牧民
则常年居住在牛毛帐篷里,裕固人的帐篷忌坐南朝北。帐篷正上方过去是摆神位的地方,现多摆放着家具、收录机等物。左边是用木板拼接民的板炕。上面叠放着被褥毛毯,来客也请到炕上就座,而且按不同的辈分坐不同的位置。帐篷右边放置奶桶,锅碗等炊具。中间是炉灶,烧火做饭就在这里。帐篷顶端有天窗。另外裕固族定居放牧地区和农业地区则以住土房为主。


~~~~~~~~~~~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赛马:裕固族赛马分为走赛马和奔赛马两项,走赛马主要是比马的走式,奔赛马主要是赛速度。赛马获胜者要披红挂彩,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射箭:裕固族年轻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标,弯弓射箭进行比赛。而且在裕固族婚礼上,新郎还要轻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带以下,射中为吉利。

拔棍: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场上的一种角力比赛。拔棍时,两人面对面伸腿坐地,双脚相蹬,拿一根结实的木棍横在中间,两人用力将木棍往自己怀里拉,谁先将对方臀部拔离地面,谁就获胜。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是民间仍然保留着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其民歌曲调独特,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会唱歌,历史上曾有职业歌手。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对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这些曲调由匈奴人传给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铁勒、回纥人,回纥人又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还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的工艺美术品。例如编织的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他们在上面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结构和彩色朴素大方。妇女还擅长刺绣,各种图案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
如果你还想知道关于裕固族的其他问题
你可以去登陆这个网站
http://www.17xie.com/read-326841.html
http://www.yovhur.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
撒拉族分布
~~~~~~~~~~~~~~~~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
****
衣食住行
~~~~~~~~~~~
~~~~~~~~
撒拉族服饰
::::
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岗工一带,部分撒拉族的衣饰已改从藏族衣饰.
***
饮食上
~~~~~~~~~
~~~~
以小麦为主食,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和各种蔬菜。逢年过节或贵宾迎门,则以炸油香、搓馓子、做油搅团、手抓羊肉、蒸糖包等庆贺节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麦茶是颇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睐的饮料。家家都有火壶和盖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忌食猪、驴、骡、马、血液和自死之物。
*****

~~~~~~
~~~~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庄廓”。屋内墙壁上张贴着阿拉伯文“库法体”书法,显得素雅、庄重、洁净。在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着白石头,这与当地藏族习俗相同。
***

~~~~~~
~~~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色兰”问安(“色兰”,阿拉伯语“和平”“安宁”之意)。做客时,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时,要把馒头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礼拜时,禁止行人在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对面谈话忌咳嗽、擤鼻涕。

相关网站: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salazu/salazu/salazu.htm
http://ke..com/view/4952.htm

❷ 回族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服装方面,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2)达尔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

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入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

❸ 小时候跳新疆舞,六角帽+长裙+黑色小马甲,这是维吾尔族的还是哈萨克族的服饰呀阿凡提是哪族呀

这是维吾尔族的,用他们的马甲和长裙无法区别,但是六角帽是维吾尔族的特色,因为要是哈萨克族的话 那肯定是带有羽毛的,而阿凡提也是维吾尔族的,这在维吾尔族是 先生 的意思,要是听到 霍家纳斯尔(一个搞笑人的形象) 或者是 阿勒达尔库萨(智慧明智人的形象)的话,那是哈萨克族的了.

❹ 达尔盖的旗帜是啥

达尔盖的旗帜有两种意思:

一、达尔盖的旗帜意思是:达盖尔摄影法又称“银版摄影术”。由法国人达盖尔首创。

某个网站上有一个广受宅男欢迎的摄影艺术展示模块,叫做达盖尔的旗帜,这个模块其实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摄影艺术的先驱,达盖尔。

1839年一月的某一天,一票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的大牛们,来到了一名老年男子的工作间。每个来访者都相当好奇,他们想看看这个达盖尔即将变出的戏法。

达盖尔手里小心翼翼地端着一块铜板,铜板的表面镀着一层薄银,他将整体放入了浸满碘溶液的盆中之后,又拿出来曝光了30分钟。接下来,他将这块铜板转入暗盒,又在暗箱中对着桌上的几样静物进行拍摄。这个过程也花去了大概30分钟。

再之后,他又将75℃的水银蒸汽慢慢地覆盖到这块铜板上,很快银和水银发生了汞齐化,在进行最后的盐水定影之后,终于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铜板上居然渐渐形成了一幅图片,正是刚刚拍摄的静物!

虽然这幅图片只能从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而且必须经过玻璃盒的密封处理才能维持住,但这依然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后来的胶片摄影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家的研究,发展而来的。

二、达盖尔的旗帜的称呼是对达盖尔所做贡献的肯定,尤其是摄影技术方面的成就,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年轻时候的达盖尔为了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做出了很多努力,仍然失败了。直到在1827年他遇到了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涅普斯一直努力的发明照相机,并取得了成功,在两年之后,二人开始合作,成为有着共同爱好的合作伙伴。

❺ 撒拉族的民俗是什么和他们交往有什么忌讳的吗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的族名由来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

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撒拉族

❻ 蒙古族中类似三叉戟的东西是干什么的

战旗,鼓舞士气。

类似三叉戟的东西叫苏鲁锭或苏勒德。苏鲁锭一般是黑白两色,分别叫做“哈喇苏鲁锭”和“查干苏鲁锭”,就是“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征着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

由金国来到蒙古的金帐第一谋士耶律楚材派俘获的俄罗斯能工巧匠按此图案打造了一个标志物,取名苏鲁锭,设在成吉思汗金帐的顶部,并作为蒙古军队的军旗和军徽图案。从此,苏鲁锭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表示着至高无上。

(6)达尔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苏鲁锭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苏勒德虽然不在成吉思汗八白室之列,但是她仍然受到蒙古民族的崇拜祭奉,与成吉思汗八白室如同大小之别,作为另一个系统,受到鄂尔多斯部的守护、管理、供奉、祭祀。

在鄂尔多斯部内的专司祭祀的达尔扈特人,史称中有大达尔扈特和小达尔扈特之别,其中大达尔扈特人指的是守护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人,小达尔扈特人指的就是守护供奉苏勒德的人,这种区别是从忽必烈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严格的规定,任何相互间的职责替代都是不允许的。

由此可见,苏鲁锭的重要地位仅次于成吉思汗八白室。蒙古族在每年 阴历 3 月 17 日 ,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❼ 回族传统服饰特点是什么

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❽ 回族的服饰特点

1、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教派不同,表现在服饰上有所区别。西北地区的回族男子喜穿对襟短褂,外套黑坎肩,下着长裤,年纪大的人扎裤腿。冬天穿对襟短棉袄,戴圆形、平顶、黑或白色小帽。哲海林耶派男子帽子有尖。西道堂男子的帽子则是一块一块缝起来的。

2、妇女的服装为右衽大襟衣,上窄下宽而且长,一般都过膝或及膝盖,下着长裤。青年妇女爱穿颜色鲜艳的服装。新教(派)妇女都戴盖头,盖头颜色因年龄不同而各异:婚前为绿色,婚后为黑色,老年为白色。老年妇女的盖头较长,少女和少妇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还绣有花边和图案。

3、西北回族人民称盖头为“古古”,用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从头上套下,披在肩上,两耳盖在里面,额下扣扣,只有面部外露。云南、贵州的回族妇女过去也戴盖头。老教(派)妇女一般不戴盖头。哲海林耶派妇女头上爱顶块白布,西道堂妇女头上爱顶块毛巾。

4、有些地方则戴发网或蒙上一块棕、白二色的大头巾。年轻妇女头扎红、绿色丝绸头巾,脚穿绣花鞋,并爱戴手镯、项链、耳环和戒指。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和头巾,严禁露顶。

5、散居各地的回族人穿的服装与汉族相同,但一般信仰虔诚的人在平时或参加礼拜时,多戴黑、白帽。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个别地区尚保留着传统的对襟宽大长袍。

❾ 回族的民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回族的民族服饰特点:

1、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

2、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

3、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9)达尔族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拥有浓重的伊斯兰教色彩。所以在有着号称回族文化符号的回族服饰文化在与汉族服饰款式基本相同的基础上保持着伊斯兰式的服饰特点。

回族服饰传承: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根据调查,银川市现有回族服饰样式古板,色调单一;回族服饰缺乏专门人才,研发力度不够;信息采集传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沟通,发展回族特色产业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围。

银川商会的一项初步统计显示,银川市从事服装经营、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人约12000多家,绝大多数从事经营流通,专事服装生产加工的企业只有30余家,仅有的4家民族服饰生产企业也濒临倒闭。多年研究回族服饰的宁夏社会科学院图资中心副研究馆员陶红老师说,发展回族服饰。

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众中去挖掘市场,有了这个固定的市场,各相关服装企业在做工、面料选择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回族服饰的设计,比如回族婚礼服、礼拜服、高档生活装等才可能有所作为。甘肃临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饰的人比宁夏多。

这些地区除回族外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撒拉等民族,他们的服饰与回族的服饰一样,能形成一定的氛围。另外,该区回族居住比较分散,随着社会的发展,除特定场合外,大多数回族群众不着回族服饰,因此发展回族服饰的市场太小。

2005年,宁夏举办了全国首次回族服饰展演大赛,一些设计高雅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回族服饰,得到了宁夏广大回族群众的赞赏。中国音乐学院国际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大赛评委马书敏认为,回族服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服饰风格。

她认为,回族的服饰文化底蕴很深厚,之所以没有形成自身风格,与回族的散居有很大关系,加上受汉文化影响比较大,民族特征不是很明显。她希望设计师们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风情的服饰,同时厂家能够以低利润对回族服饰进行推广。

陶红老师告诉记者,发展回族服饰首先要有自己的设计师,在回族服饰的基调和设计上大胆创新,把民族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把回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把开发高档服饰与中、低档服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