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裤子口袋分哪几种样式
裤子口袋根据角度及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插袋:是指在衣身前后片缝合处,留出袋口的隐蔽性口袋。
(1)衣服10个口袋图片扩展阅读:
裤是穿于下体的常用服装。一般有裤腰、裤裆、裤管。按裤裆缝合与否,可分为满裆裤和开裆裤;按裤管过膝与否,又分长裤、短裤。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
裤子款式有:牛仔裤、休闲裤、西裤。
参考链接:网络——开袋网络——暗袋网络——插袋
B. 衣服口袋的分类有哪些
一,口袋的种类:
1、有单明线0.1CM。
2、双明线0.1加0.6CM常规。
3、有圆贴袋。有方贴袋。有袋盖的口袋。有双嵌线口袋。有单嵌线的口袋。有暗口袋。有装隐形拉链的口袋。有装普通拉链的口袋。有风琴口袋,有厚度。要橡筋袋口的口袋。有加钮扣和四合扣的口袋。有贴袋上再开袋的口袋。有暗贴袋的口袋。
二,裤子口袋有:
1、插袋。
2、斜插袋。
3、直插袋。
4、挖袋。
5、暗口袋。
C. 怎么在衣服上缝个内兜
所需材料:针线、剪刀。
1、首先,把衣服摊开平放,如下图所示。
D. 中山装有几个口袋,几个钮
中山装有几个口袋,几个钮?
中山装一共是8个口袋,16颗扣子.8个口袋分别是:上衣外面4个口袋,里面1个口袋,裤子2个斜插兜,加1个屁股兜.16颗扣子分别是:上衣前门襟5颗扣子,四个口袋共4颗扣子,左右袖口各3颗共6颗扣子,裤子屁股兜一个扣子。
中山装有几个扣子和口袋,分别有什么意义?
左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右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民族、民权、民生.胸前和腰间的四个口袋代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衣服里面的口袋代表的是弹劾权。
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E. 衣服上过多的口袋,不会显得过于复杂吗
想象一下,一件没有口袋的衣服有点粗糙。如果是夏天,那是因为布料太薄,而口袋只是一个装饰品,所以它是缝制的,而不是真正的口袋。
在制作衣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它的装饰性。也没有必要。无论一件衣服漂亮与否,面料和款式都是不同的正式衬衫的口袋设计属于传统设计的概念。在过去,人们通常在衬衫口袋里插入钢笔书写或保存证书,因此当时的口袋设计是为了实用。
如今,人们习惯于把这些东西放在书包或公文包里,口袋也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
F. 中山装有几个口袋呀
中山装一共有8个口袋。
上衣的衣服外有4个口袋,衣服内部有一个口袋,裤子前面有两个口袋,后面屁股位置有一个口袋。这样上面五个,下面三个一共有八个口袋,而且每个口袋都有自己的意思,就这样慢慢的,中山装成为了如今的国服。
我们首先看上衣外面的四个口袋,它们的意思是代表“国之四维”,分别是我们常说的“礼、义、廉、耻”。外衣上面的两个口袋的作用大家经常的看到,就是挂笔等重要文件,而裤子上面的两个斜插兜也是用来装东西的,上衣的五个口袋和下面要说的扣子是一体的,有着相同的政治含义。
中山装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是1919年国父上海的时候,因为原来的衣服穿着不是很方便,于是就将一套穿着的陆军制服拿到了服装店,让裁缝将服装修改成“便装”,于是就有了中山装。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父在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的时候,在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础设计的。还有一种比较靠谱的是根据日本的学生装(诘襟)而设计的。
G. 中国标准的传统中山装上衣是几个口袋
4个口袋。
中山装的样式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基本成型,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领、四个有笔架形袋盖的贴袋、袋盖上有纽扣, 前门襟有七粒纽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带和开衩。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山装虽然在款式上有个别的变动,但总体变动不大,主要的改动就是把七粒扣改为五粒扣:后背取消腰带、开衩;上口袋有褶裥式的贴袋改为平贴袋。
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其一,衣服前脸四个兜各代表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权,检察权,这就是五权分立。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民国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山装
H. 衣服口袋有哪些叫法
1、抱肚
抱肚一指兜肚二,二指唐戎服附件,成半圆型围于腰间,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
2、倒插
山西常用方言,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特指一种跑江湖摆地摊的营销方式,一般是先送礼品,利用小礼品来吸引顾客的兴趣,利用顾客贪小便宜的心理,达到产品的销售目的。
(8)衣服10个口袋图片扩展阅读
明朝的服装样式有个显着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现代社会和明朝的衣袖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
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
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
I. 中山装的四个都是什么意思
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等等。
因此申报“非遗”有利于传承中山装这一中华民族的符号,将中山装庄重大方、寓意丰富的内涵以及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划时代的经典意义告诉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爱、穿着、尊崇中山装,传承炎黄子孙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9)衣服10个口袋图片扩展阅读:
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修改中山装造型,赋予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现在,中国的领导人也只在特殊场合还穿中山装,但在朝鲜它依然是标准制服。中山装在坦桑尼亚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随后被“曼德拉衬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