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的妃嫔的衣服和头饰怎样区分等级
清朝后宫妃子的头饰和衣服是有等级区别。
1、衣服颜色的区别:
清代服饰中等级最高的颜色是明黄色,它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才可享用,明黄色是凌驾于一切服色之上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颜色。
在后妃服装中,用颜色来区分等级也十分严格。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的朝袍用明黄色,皇太子妃用杏黄色,贵妃、妃用金黄色。等级再低的妃嫔用上述颜色则是僭越。
各式颜色大多出现在妃嫔们的便服中。艳而不俗的红色,娇俏可人的粉色,清新素雅的绿色,深邃端庄的蓝色……不似明黄色那般高不可攀,不似石青色那般庄重森严,是妃子们的一个个“本我”。
2、饰物区别: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珊等为垂褂物。
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耳朵扎有三个孔,配戴三副耳坠。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
3、服饰挂件的区别: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1)明朝妃子穿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Ⅱ 明朝后妃和女官服饰,男性服饰为何这么繁琐
自古以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服饰,一直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之一,每当历史更迭,服饰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正朔,易服色”,这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维持社会稳定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服饰的改革,服饰变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研究历朝历代的服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想要研究历史的变迁,免不了要研究历朝历代的服饰。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政权王朝,君主加强专制,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奢靡之风出现,服饰的发展也非常活跃:服装色彩由素淡转向明亮,质地由棉麻转向绫罗绸缎,款式由千篇一律转向千姿百态。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明朝的服饰,了解为何服饰如此繁琐,并从中了解明朝的社会吧!
朝服以袍衫为主,文官是绣禽鸟,武官是绣兽,明朝文武官员服饰等级差异还体现在腰带、佩缓花纹、乌纱帽上,我们可以在看电视剧时认真观察一下,通过他们的服饰差异来判断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官,是什么等级的官员,相信这一定很有趣。
Ⅲ 明朝人们的服装是什么样的
明朝时的衣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至清朝期间逐渐被禁止,但仍有少数款式和特征流传至今。近代至现代朝鲜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饰(韩服、琉装、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饰影响。
(3)明朝妃子穿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Ⅳ 明朝的妃子都穿什么衣服
皇后常服,洪武四年定: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翚等装饰。如皇后皇冠,缀九龙四凤,大花、小花各十二树;皇妃凤冠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也九树。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4/668734/1/0/1.shtml
你也可以到这里看看 :‘贴图专区’ [漫画新语][原画连载]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
Ⅳ 古代妃子的服饰真像电视剧里那样华丽吗
在古代宫里妃子的衣服确实是很华丽的。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丝绸,经考古发现青台遗址中就有丝绸的碎片。
比如清朝时期后宫妃嫔的服饰看似与清宫剧中的一样,但实际还是有区别的。
人们对清宫妃嫔日常服饰“衬衣”的出现时间和早期的性质有很多疑问。直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实质的物证被整理出来,才解惑。原来早期的衬衣在材料和图案上都很简单,一般由纱、罗和丝制成。装饰图案也很简单,大多是普通的花朵织物。
关于“氅衣”,也是日常清宫妃子的穿着,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衣服侧面的开衩。衬衣可以单独穿,也可以套在外套上。氅衣是在左右两侧都有开衩,里面必须穿“衬衣”或长袍,常常开衩处绣有如意或云头,使整件衣服更华丽、更灵活。
附:白色,黑色为禁色,红色,黄色,金色,银色,紫色是高品阶用的。
除皇后、太后以外,簪花不能用牡丹,衣服花纹不得出现凤凰。
Ⅵ 为啥就算是身负千斤重,明朝皇后也要时刻保持优雅
明朝自朱元璋创立以来,素来提倡节俭,消费有度。但是在服饰上却很有研究,非常重视。正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衣服的穿着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在当时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区分官员地位等级的大小。从衣着服饰判断官职的品级,每个级别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法律规定的服饰礼制。因此,明朝人在服饰方面的格外讲究就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臭美”的表现了。
正是因为明朝对衣服上的讲究让那个朝代的人更加注重衣服的穿着打扮,明代的张居正吃一顿饭都要换好几次衣服;还出现了男子穿女子的衣服;女子也对盛行的衣服颜色和样式竞相模仿。
大明朝自己的“臭美”之风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没有发生割地,和亲,赔款和纳贡的现象。确实是百姓的福音,说明统治者的政治政策利国利民。良好的节俭之风不至于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百姓和官员能够和睦相处,不僭越法度礼制,做好本分,不奢侈浪费,杜绝奢靡之风。国家便会长远持久的发展。内部和谐,无坚不摧,即使有外敌入侵,国人也能齐心协力一条心,快速平定叛乱。不像宋朝统治者的愚蠢与无能造就了很多卖官鬻爵的内奸,最后导致内忧外患,自取灭亡。而明朝力行节俭,懂得居安思危,才有了洪武之治和将近三百年的大明帝国。
Ⅶ 明史清宫剧里的古装戏都衣着华丽唯美,真实的古代百姓衣着到底如何呢
从二十年前的《还珠格格》到十年前的《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六年前的《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及去年大火的《如懿传》、《延禧攻略》,可以说每一年都有爆款,并且无论哪一个电视剧的服装都很精致,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有对应的服饰,对应的住所和工作,似乎清朝的宫廷生活就是这样的。

这种发型用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这样做已经很漂亮了,但是爱美之心永无止境的清朝女子想在头上戴更多的珠钗翠环,于是旗头越来越高,后来出现了“牌楼式”的固定装饰。简单来说,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是清朝前期的发型,老版《还珠格格》是清朝后期的发型。汉族女子在清朝中期也开始模范满族女子的发型发饰,可见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
Ⅷ 古代妃子的衣服真的很精致吗有什么记载呢
当然精致了,我们看到过最多的好像是清朝人妃子的衣服,因为清朝已经有照片了,但是看起来好像特别邋遢,不好看。
清朝
但是你要知道,首先那时候的照片技术真的很差,拍出来美女也变成如花了。别说衣服了,再有就是我国这么多朝代,说实话,个人认为清朝真是最丑的,但是即使最丑的,我们也可以从照片中看出它们的精致。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宋和明的服饰。一个简洁大方,清纯脱俗,一个奢华而又不失干练。
其实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得出来,现在不管是电视剧中的服装还是很多卖汉服的商家,其实都是有考究的,都是有出处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大概古代人装衣服的样子,尤其是宫廷中的上层阶级的服饰。真的很漂亮。这些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的,免得让隔壁整天惦记,隔壁国家古代其实服饰都是根据我们国家的服饰改造的,而且改造的特丑。现在却整天把我们的汉服说成韩服。真是厚颜无耻得很。
Ⅸ 求妃嫔的仪仗和朝服
以明朝为例
明朝的妃嫔朝服,皇妃、皇嫔及内命妇冠服:洪武三年定,皇妃受册、助祭、朝会礼服。冠饰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数如之。
两博鬓九钿。翟衣,青质绣翟,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青纱中单,黻领,朱縠逯襈裾。蔽膝随裳色,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以緅为领缘。
大带随衣色。玉革带。青袜舄、佩绶。常服:鸾凤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翠。诸色团衫,金绣鸾凤,不用黄。带用金、玉、犀。
又定山松特髻,假鬓花钿,或花钗凤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裙,子,衣用织金及绣凤文。永乐三年更定,礼服:
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俱同中宫,第织金绣瑑,俱云霞凤文,不用云龙文。
九嫔冠服:嘉靖十年始定,冠用九翟,次皇妃之凤。大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谷文。
(9)明朝妃子穿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明代后妃的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才人、选侍、淑女。
尊号是表示崇敬褒美,一般由新君即位时授予先帝后妃,其号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徽号是在尊号前加上歌功颂德的套语,可多次授予,但仅有部分后妃能够得到。
谥号是后妃死后皇帝根据其一生言行事迹而颁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除极少数因特殊原因如被废外,后妃一般都能得到此称号。
皇后的谥号字数按例为12字,但也有9字、13字和15字的;妃嫔谥号则例为二字,极少数妃嫔因受宠则享有6字谥号。
按等级颁发给后妃宝印。宣宗以前,只有皇后有册、有宝和有印,妃子有册、有印但无宝,嫔以下则只有册。
皇后的册、印和宝是金制的,妃子的印金制、册镀金银,嫔册银制。宣宗因宠爱皇贵妃孙氏,制金宝赐之,从此,明代的皇贵妃也和皇后一样有了金宝、金册和金印。
冠服、车舆、仪卫卤簿皆有严格的规制。后妃冠服主要有礼服和常服两种,均配戴凤冠。凡皇后受册、谒庙、朝会,则着礼服,平时穿常服。
皇后的礼服分为两种:一种为袆衣,一种为翟衣;每年正旦、冬至,皇后在宫中接受妃嫔和宫外命妇朝贺时着袆衣。常服则包括凤冠、霞帔和玉带。
妃嫔受册、助祭和朝会时也着礼服,永乐三年皇妃冠服定制,搭配的大衫、霞帔佩饰与皇后相同;嘉靖十年定九嫔的冠服,大衫、鞠衣均与皇妃相同。
皇后车舆有辂及安车、行障、坐障等;皇后仪仗可分为丹陛仪仗、丹墀仪仗、宫中常用仪仗等,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车舆和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