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内蒙古人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1)冬季内蒙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
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② 看看蒙古人的冬季穿搭,一般人真穿不起,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气候已经慢慢地进入了深冬时期,今年的冬天还比以往要冷得多,我们国家最南方的广东,有些地区甚至都下了雪,在这么多年以来,是比较少见的。而如今,很多的南方朋友们,盼了这么多年的雪,终于如愿以偿了。
但是如果想要在冬天的时候,前往内蒙古寒冷的地方旅游的话。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自己在脸上也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尽量只露出眼睛来。因为内蒙古很多地方它刮得大风不同南方,在内蒙古一些地区刮风简直不叫风,叫刮刀子。
③ 在内蒙古一年四季要怎么穿衣服
呼和浩特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着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25℃至45℃。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呼和浩特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的显着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25℃至45℃。昼夜温差极大,夜里比白天温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带长袖衣服。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④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什么衣服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蒙古袍图片:
⑤ 蒙古族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图片或用文字描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⑥ 十一到内蒙古旅游需要带什么季节的衣服
内蒙古十一月温度很低,平均温度是-7℃-4℃,要注意保暖,建议带棉衣、冬大衣、厚呢外套、手套、羽绒服等厚重保暖的衣服。
另外内蒙古11月的风也很大,建议准备一条大围巾和暖和的帽子,外出游览很需要。药品:内蒙古的饮食以肉食为主,可能会不习惯,吃多了有可能不消化,所以最好带一些消食片。
即使是11月,内蒙古的日晒还是很强烈,所以要带上墨镜或防晒霜,以防晒伤。雨具:内蒙古天气变化多端,早上晴朗中午就可能下雨,因此外出旅游要带好雨具,温度较低,淋雨容易感冒。
(6)冬季内蒙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内蒙古(呼和浩特)十一月平均温度是-7℃~4℃。
白天平均4℃建议穿风衣、大衣、夹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装、西装、防寒服等保暖衣服。
夜间平均-7℃建议穿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皮袄等厚重保暖衣服。
内蒙古(呼和浩特)十一月日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阿拉善盟(10℃)、包头(8℃)、巴彦淖尔(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十一月日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阿拉善盟(3℃)、包头(2℃)、巴彦淖尔(5℃)。
⑦ 内蒙古零下29度衣服冻出了人形,我国还有哪些地区的气温也这么低
我国冬季整个东北地区的温度都是比较低的,最冷的地方当属内蒙古的根河和黑龙江的漠河,尤以根河为最冷。根河和漠河虽然都处于北纬50度左右,但是根河的海拔更高,所以温度更低。冬天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尤其是出行方面。低温天气极易造成路面结冰,而一旦路面结冰,侧滑、翻车、追尾、行人摔倒、电动车、摩托车摔倒等事故频发,给人们的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持续的降雪,无疑又会增大马路工人的劳动量。另外,天气寒冷,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⑧ 蒙古冬天穿什么衣服
蒙古冬季平均温度是-8℃~-20℃。
白天平均-8℃,建议穿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皮袄等厚重保暖衣服。
夜间平均-20℃,建议穿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厚呢外套、呢帽、手套、羽绒服、裘皮大衣等厚重保暖衣服。
冬季日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达兰扎达嘎德(28℃)、达尔汗(26℃)、额尔登特(22℃)、科布多(25℃)。
蒙古冬季日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达兰扎达嘎德(-20℃)、达尔汗(-31℃)、额尔登特(-22℃)、科布多(-28℃)。
⑨ 蒙古族服饰介绍简介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1.长袍
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拓展资料:
“蒙古族服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被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据《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饰》包括28个部分。根据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2年第6号(总第150号)。
⑩ 蒙古族的服饰风俗
一、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蒙古族喜欢戴帽和佩挂首饰,民族服饰中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人平时穿布料衣服,节日或喜庆日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男子帽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二、蒙古族的风俗
蒙古族的民族节日有白月节、鲁班节、燃灯节、那达慕。其中,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10)冬季内蒙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