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川剧变脸龙越是谁
龙越,性别:男,民间川剧变脸艺人,1988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蚌端口市怀远县一个偏远的农村。由于家庭
点击查看图片
龙越
贫穷的龙越早早就缀学,帮助父母料理家务。龙越的母亲是四川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巴蜀文化的热爱,对川剧变脸的着迷与爱好,致使2005年 那时他15岁,便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只身一人远赴四川拜叩着名川剧导演,巴蜀变脸王为师,学习川剧变脸艺术。随后龙越因表现优秀,破格选送到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进修。由于其受母亲影响,不但热爱川剧变脸,而且还热衷川菜。
2010年龙越在好友的介绍下进入巴国布衣,主要工作被调派全国范围内各分公司负责演出事宜。
2012年龙越加入的巴国布衣南昌分公司经营显着,其负责的川剧变脸节目被一度推上高潮
㈡ !!!急求川剧脸谱图片,可打印的,来做板报。
在川剧脸谱中,有各种类型,各种人物,各种表情的脸谱,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而在颜色的利用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每种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如:
红色- 表现体格不健壮、实则勇武过人的角色 如:甘宁
蓝色(绿)- 多用于凶猛、可怖的人物 如:卢杞、恶鬼
黑色- 表现正直、坦率、鲁莽 如:张飞、李逵
白色- 表现奸诈、阴险 如:曹操、董卓
红色- 表现性情激烈、忠耿正大的人物 如:关羽
下面是图: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8/08/25/011063900.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0991.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1004.shtml
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5/02/24/001141673.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1006.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0981.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0998.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0980.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1009.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0996.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5/09/18/000000987.shtml
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8/09/01/011080990.shtml
㈢ 请问这个变脸是川剧哪个剧目,知道的说下
川剧《红梅记》(“四大本头”之一)
剧中人:李慧娘
㈣ 求张川剧里张飞的脸谱图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5%C5%B7%C9%C1%B3%C6%D7&z=0
㈤ 川剧滚灯是什么
也是个绝活,把点燃的油灯顶在头上,做各样的动作.主要是翻跟斗、从板凳下钻过等几个招牌动作。
代表性的曲目如《皮金滚灯》,是川剧中喜剧的经典作。
这个地址有图片:
http://61.152.188.62/archiver/tid-45216.html
㈥ 表演川剧的人头上戴着是什么
表演川剧的人按具体扮演角色头戴的头帽有
纱王帽 软王帽 金王帽 金踏镫 万卷书 耳不闻 帅盔 中军盔 大额子 狗儿盔 虎头盔 闯盔 夫子盔 紫金冠 独独盔 太监帽 昆罗帽 五佛冠 二郎叉 泰山盔 金银壳 螺丝盔 判官帽 金棒槌 女帅盔 纱相貂 方纱帽 圆纱帽 尖纱帽 桃叶纱 驸马套 日罩子 凤冠 角角巾 御儿巾 二生巾 花圣巾 洞宾巾 东坡巾 书吏巾 蓝苏 磨儿巾 矮方巾 帔帔巾 相巾 太师巾 虞姬冠 老从巾 八卦巾 泰山冠 烟毡帽 猪腰子 烧帽 九龙盔 宰子巾 抓子 封侯帽 高方巾 斗篷巾 斗斗巾 学士巾 刘海帽 罗帽 道姑巾 红冬帽 鸭尾巾 湘子巾 茅棚巾 道班帽 皂隶帽 兵盔 软扎巾 忠纱帽 黑幞头 金幞头 傲龙貂 草王帽 如意冠 白塔冠 太乙冠 佛头 佛冠 番兵帽 金刚圈 伴驾 旗头 水族帽
㈦ 求助,求助,谁有川剧生旦净末丑的脸谱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