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𫄸袡
纯衣𫄸袡:𫄸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𫄸,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1)嫁衣服装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❷ 谁可以告诉我满族公主嫁衣是什么样的,有图片样式就更好了,可以带上驸马的服装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同时,清朝也是在满人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现,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旗袍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的中国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虽然也是以红色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了。
❸ 知否:盛家女儿出嫁时,嫁衣颜色各不相同,究竟为何
在男女婚嫁方面,剧中多有体现,盛家共出嫁了4个女儿,娶了2个媳妇,对于他们的婚嫁过程,剧中介绍非常详细,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女子地位极低,所以对于自己的婚事没有主宰权,大多都是父母做主,而那个时候的女子在家族也是不受重视的,为了家族利益,她们会被强行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姐夫!
知否
所以有父母宠爱的如兰,反而在出嫁时是最寒碜的那个。在下面的剧情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文家跟顾家同时下聘礼求亲,两方在聘礼方面是有多大的悬殊了!用如兰的话说,顾二叔就快把暮苍斋堆满了。
要知道顾二叔的婚事可是受到皇上看中的,所以明兰的服饰穿戴,都是按照当时非常高的规格来设计的。而在宋朝青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高过红色的,所以像明兰这样低门高嫁的新妇是身着青衣的。
❹ 中国古代式嫁衣!
中国古代的嫁衣从周代的“纯衣𫄸袡”
唐代的“龙凤嫁衣”
明代的“凤冠霞帔”。
❺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女子的嫁衣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从夏朝开始至今,经历了25个朝代变更。而每一次的变更都给中国的文化系统输入新鲜的血液,其中,服饰文化最为显着。
今天,将挑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朝代服饰及其嫁衣,带大家领略一下不同朝代的人们的服饰特色。之前已经有跟大家介绍过唐朝以及汉朝的一些服饰文化和他们的嫁衣特色,接下来去瞧瞧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的嫁衣吧。
宋代嫁衣
与开放大胆的唐朝服饰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饰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唐朝时期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宋代婚服则是花钗大袖礼服。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一般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由于蒙古人崇尚骑射,因此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相对于“质孙服”,元代的贵族妇女们穿的服饰则显得麻烦许多,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头戴一顶高高长长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饰没有多大差异,仍带有浓厚的蒙古服饰特点。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且对颜色方面还有讲究,贵妇多穿大红袖子的红袍,而一般的妇女只能穿浅淡的颜色,裙子虽宽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为凤冠霞帔,其上布满珠宝锦绣,雍容华美。新娘加红盖头,或垂丝穗遮面,或纸扇遮面,穿绣花鞋象征吉祥。女子以用丝、缎制造的褂(上装)裙(下裳)为主礼服。用白金线、黄金线及珠石等绣成代表龙凤呈祥的龙凤和鸳鸯图案。此礼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赐梁储贵的女儿丝线绣的龙凤褂裙为礼服。
清朝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同时,清朝也是在满人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现,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旗袍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的中国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虽然也是以红色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了。
这个问题很大啊。一时是讲不完的,如果你有兴趣,这方面的知识不妨去看一下沈从文先生的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此外,高春明的《中国历代妇女装饰》《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也可借鉴
❻ 古代的嫁衣很漂亮,有哪些关于古代嫁衣的详细描述
不同时期的嫁衣款式不同。
中国古代早期嫁衣的确不是红色的,红色婚服作为主流是明朝才开始发展的,往前还有黑色、白色、青色等不同颜色。
周朝:尊贵黑色
周朝时期,婚服的色彩遵循“玄𫄸(xūn)制度”。玄,黑色;𫄸,浅红色。玄𫄸,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婚礼讲求庄严肃穆,要着玄色衣裳,也就是黑色嫁衣。
《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干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即是𫄸色。”
人们认为玄、𫄸二色象征着天地并存,最为尊贵。是以婚服通常选用黑色打底,镶以红边,也表现了周朝人对天地玄黄的敬畏之情。
周朝之后,秦汉的婚服延续周礼,也以玄𫄸二色为主基调。
(6)嫁衣服装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古代各个朝代嫁衣的颜色:
秦朝的嫁衣样式多样,嫁衣以红色为主,搭配黑色。这主要是因为秦朝尚黑,玄色代表尊贵。女子嫁衣红色配上黑色代表了女子情感专一,黑色属阴。秦朝时新娘结婚手里拿的是羽毛扇用来遮住容颜,让人觉得更为端庄。
汉朝时依旧遵循周礼,新娘的嫁衣都是深衣,深衣将上下连在一起,代表了女方徳贵专一。这主要与汉朝时流行儒家文化有关,毕竟儒家思想要求女子恪守妇徳。
在魏晋时期,受玄学风气的影响,人们追求自由风尚,嫁衣也倾向于清淡风雅,甚至出现了白色嫁衣,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很惊讶呢。此外,盖头也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它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防范风沙。
到了唐朝时期女子的嫁衣多为深色的青衣,不过由于盛唐国力强盛,也出现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嫁衣,也同时摆脱了颜色的束缚。
到了宋朝时期嫁衣就比较华丽了,嫁衣的颜色主要是青色,款式也比较复杂,凤冠霞帔看起来也是相当的好看啊。明朝时女子出嫁也可以乘坐平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乘坐的八抬大轿,女子,民间女子也可以头戴凤冠。
此外,古代新娘们的嫁衣都是自己缝制的,嫁衣做好也就恰好到了出嫁的日子。新娘们将自己未来的幸福对未来的期待缝进嫁衣当中,甚至在有些时期,姑娘们的针线手工活可以决定她在未来家中的地位。
❼ 传统服饰凤冠霞帔有何由来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正史《大明会典·婚礼五》载:“品官子孙假九品服,馀皂衫折上巾。”
而在明代的各种戏曲、小说中对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例如《醒世姻缘传》描写:“狄希陈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四人大轿,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说《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对新娘装束及婚礼的描写。
对照明代版画和清代以来绘画、戏曲中的表现形象,明代新郎公服应为乌纱圆领常服,而非戴展脚帕头之公服,乌纱圆领称公服,亦见于会典:“凡文武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以常服而簪花披红非常符合明代以来的各种艺术中的新郎形象。品官及其子孙的常服应当是各缀本等补子,而用色并未特定为红色,应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于婚礼中逐渐形成特定用色习惯,详情待考。
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见有典型形象传世,或未必拘泥一种,随用当时男子之礼服亦有可能。新郎穿皂衫乍看与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见到后来之类似形象,清代男子结婚所穿也是黑蓝色礼服(民国时期亦可见新郎披红穿天青马褂,为当时男子礼服),而近如日本,远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礼服亦有巧合。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详加考证。
新娘着装,会典只载为“盛服”,亦当为女子当时之大礼服,如翟冠、大衫、霞帔等,从小说描写以及其他艺术形象来看,后期新娘基本如命妇装束,戴凤(翟)冠,穿大红圆领袍,不用大衫,霞帔或用或不用,盖锦袱(盖头),束带。此种形象清代延续并至今日尚能见用同类戏装者。
❽ 有哪些女演员在古装剧中的大婚服装让你感到惊艳
说到大婚服装,人们脑海中出现的应该就是各式各样的红色嫁衣了,但是近几年,有很多不是红色的嫁衣也很美。比如今年的《清平乐》中曹丹姝的嫁衣,前年锦觅和润玉大婚时的婚服,还有前些年电影《灵魂摆渡》中三七的嫁衣,都不是红色,但是也很有特色,美丽且让人印象深刻。
三七是《灵魂摆渡之黄泉》的女主,是一个娇憨痴傻,不那么机灵的孟婆。三七的大婚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惊艳和记忆深刻的一段。同样是蓝色与红色色调的婚服,和《清平乐》不同,这身蓝色仿佛就是后面一系列悲剧发生的预示,是充斥着悲伤的蓝色。三七的发冠尤其精致,类似女子嫁娶遮面的珠帘更改版,虽然这是一个小成本网络电影,但是这身婚服却看起来并不廉价。
除了以上说的三个女星的大婚服装让人惊艳,早年的很多红色嫁衣造型也十分经典,比如还珠格格中的多次嫁衣造型,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嫁衣造型,还有紫霞嫁给牛魔王时穿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