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白族衣服服饰图片动漫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白族衣服服饰图片动漫

发布时间: 2022-09-05 10:19:37

① 白族传统服饰图片

② 白族有什么节日和服饰

http://..com/question/14210131.html?si=3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远近闻名。�

年节

居住在云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年历。他们根据树木的生长来确定时令。当桃花发苞时就是他们的三月,漆树叶发到五寸时,就是五月……这样,他们视一年不是十二个月,而是十三个月。
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们的休息月。三月为三月节,十三月为过年月。但是,过年月只有一天为新年,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来商定的。新年确定后,这天清晨,全寨成员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领下,带着自酿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齐到寨头的大树下举行祭树仪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奠完备,人们将带来的年礼,先赠给老人一份,然后互敬年酒、粑粑……
祭奠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去杀年猪。如果商定这天要合伙煮肉吃,杀猪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来大家煮吃;如果不合伙吃,杀猪人家也要向没有养猪的人家赠送猪肉,以示团结友爱。

三月街

三月街: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三月举行,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旷地上举行。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近到邻县的商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交易。市场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应有尽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现在“三月街”期间,除了交流物资,还表演民族歌舞、体育等活动。特别是参加赛马会的各族骑手,云集苍山脚下,扬鞭策马,腾云驾雾似的向洱海边奔去,其情景煞是壮观。

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这天,每个村寨都要竖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临,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在 漫山遍野奔驰,人们游行田间,捕虫灭害。刚生婴儿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母子平安。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届时白族群众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同时在寺庙前的草地上通宵尽情歌舞。

抢头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抢头水”的佳节。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个个忙着梳妆打扮。他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担水桶,笑逐颜开地行进在村头巷尾,来到水井边。到了午夜零时,只听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头水”。每家每户把“抢”来的“头水”挑回家去后,便用它赶做汤丸、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碗里或盘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里,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礼物后,在还碗盘时,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祝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美好幸福……“抢头水”活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

耍海会

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相传过去洱海里有条凶残的大黑龙,年年兴风作浪,涂炭人民。聪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条黄木龙,放进洱海去同黑龙决斗。两条龙在洱海中展开了恶战,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为黄龙呐喊助威。黄龙斗累了伸出头来,大家一齐扔去馒头:黑龙伸出头来,大伙丢下石头。于是黄龙越斗越强,黑龙又饥又乏,被咬得遍体是伤,慌忙逃往漾濞江。从此,海水外泄,风平波静。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到了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装,撑起花伞,从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赶来耍海。
在耍海的日子里,洱海里白帆点点,岸上人山人海。人们只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尽情欢乐。同时,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活动,龙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装而成,在长约十米,宽约三米的风帆上,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桅杆上扎有五颜六色的“连升三级”的大斗,并拴上铜锣,尾舵上竖有松枝,船舷上画着叱咤风云的“黄龙”和“黑龙”,中间镶嵌一面圆“宝镜”。随着一声号令,各村寨的龙舟竞发,人们唱着赛舟调,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③ 白族服装是什么样的男士与女士的差别是什么服饰有什么意义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
-----------------------------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 彩因年龄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中老年妇女围 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谢谢

④ 白族女孩的衣着是怎么样的

白族服饰善于运用绘画色彩,红黄绿三色用得最多,而且上下身色彩要有所不同。俗云“红配绿,瞧不足”;再加上黄色锦缎的点缀,更有野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白族的帽饰也很有特色:与彝族帽饰围成一圈不同,白族帽饰像是蓝孔雀的凤冠,帽子上装饰了众多的饰物,而且只围三分之二,并不把头完全围起来。

⑤ 白族穿什么样的衣服 有哪些着名建筑物 有哪些节日

服饰: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建筑:

白族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

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5)白族衣服服饰图片动漫扩展阅读: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

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汤。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薯仔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

⑥ 白族的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大理等中心地区白族男子的服饰,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的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碧江四区一带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对襟衣外,加穿一件长可过膝的麻布坎肩,下着宽裤衩,肩挂一把护身长刀和一个花布袋,项间佩挂数串彩色珠子。大理海东的男子,头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袜和“云头”红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领褂,外面还加穿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系绿丝裤带,挂以麂皮或绣花兜肚。
至于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红或蓝或黑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纽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头。衣外腰带为多层厚布缝制成硬板带,女孩五岁起系围,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绣花飘带的双层短围腰,或立或行总婀娜多姿。脚穿船形绣花鞋,表示江海无阻一生顺利。邓川一带的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满布银铃的“鼓钉帽”、帽檐高翘的“鱼尾帽”。居住在丽江九河的白族妇女的领褂,多为氆氇,袖、脚镶着花边,披着背有七星图案的轻软羊皮。保山阿石寨妇女所穿的对襟衣,前襟齐腰,后襟过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长可及地的围腰。碧江白族妇女的服饰,头戴镶有海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顶佩十数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围前后镶着三道海贝和珠子的绣花围腰,赤足。大理海东新婚女子的发饰,梳“凤点头”(凤头、凤背、凤翅、凤尾俱全),身着大镶大滚的红绿衣裤;青年妇女也戴“鼓钉帽”。
鹤庆坝区甸北白族姑娘则以头顶外罩或蓝或紫或黑的两幅1尺2寸见方的头巾,外沿头缠3丈6尺红头绳,象征一年360天。甸南坝沙河南妇女戴“千褶百皱荷包形黑色大圆帽”,象征头顶日月。松桂、北衙妇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头,象征一年24个节令。
20世纪80年代后,西服革履、烫发化妆也在坝区城镇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⑦ 白族的衣食住行

白族的衣
——白族服饰(包括白族服装、金花阿鹏头饰、绣花鞋、扎染布等等)大理地区各地的白族服装各有不同,你可以参考大理的白族服装来研究。
网址:http://www.zufushi.com
如果要查看详情,点击周城文化进行参考。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045.html

白族的食
白族的食物,着名的有白族三道茶。还有乳扇、生皮、豆腐酸辣鱼、白杜鹃花菜、炖梅等等。详细参考周城文化: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menu.html

白族的住
白族的住所时很有名的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有大理喜洲的白族住所,很有名气。详细参考: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040.html

白族的行
大理白族地区有很多古老的节日。着名的有大理白族三月街、火把节、绕山林等等。我只是给你大体上的参考。详细的你可以去网络搜索。打入“白族的节日”
白族还有许多活动,白族人非常喜欢歌舞。比如霸王鞭和八角鼓,还有对山歌,白族绕山林,白族调等等可以看出来的。
http://www.zufushi.com/zhoucheng/menu.html

⑧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是什么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⑨ 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
白族服饰
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