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红楼梦人物的图片!!!!!在线等!!!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1&cl=2&cm=1&sc=0&lm=-1&pn=0&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3&cl=2&cm=1&sc=0&lm=-1&pn=2&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5&cl=2&cm=1&sc=0&lm=-1&pn=4&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37&cl=2&cm=1&sc=0&lm=-1&pn=36&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152&cl=2&cm=1&sc=0&lm=-1&pn=151&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259&cl=2&cm=1&sc=0&lm=-1&pn=258&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2%A5%C3%CE%B6%AF%C2%FE&in=350&cl=2&cm=1&sc=0&lm=-1&pn=349&rn=1
2. 红楼梦绣像本最早出自何时亦或是何人所为(就是人物插图)
对于作为我国国宝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说来,自也不会例外。据有关材料介绍,清代干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92)间先后刊出的《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便已配有比较原始和相对刻工粗糟些的插图。捎后推出的几种评点本,也多配有类似的插图。其中,尤以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出的王雪香评本红楼梦,更配有64幅插图。再后,至光绪五年(1879),还出现了作为单独画册的红楼梦插图,即改琦的《红楼梦图吟》。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的《增评补图全图金玉缘》《红楼梦》。内文便有华阳仙裔序、读法、批序、摘误、总评、论赞、或问、大观园图等。尤其是卷首有绣像一百二十幅,每回回前还有回目画二幅。至于插图最多的当是清光绪年间由上海广百宋斋铅印的对銎啦雇际芳恰罚獠吭銎啦雇嫉暮炻ッ危才溆胁逋?40幅,即每回两幅。据笔者的了解,民国期间,出过的红楼梦画册不多,大多在一些配有插图的红楼梦版本中,重印清代的有关插图。不过,除改琦外,像费晓楼、钱吉人和任伯年等近代着名画家,也曾画过一些红楼梦人物画。建国后,由于对《红楼梦》阅读和研究的重视,红楼梦的画和插图便有了更多的进展。早在五十年代初上海三民图书出版公司曾组织一些知名文学家和画家,绘制了红楼梦系列连环画,,后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着名画家程十发先生也为红楼梦绘制了插图。八十年代,红楼梦的图和画更有了比较大的进展,由众多红学专家会评会校和标点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部《红楼梦》,便系由刘旦宅先生专门负责绘制插图;而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英译本《红楼梦》,则配以戴敦邦先生专门绘制的插图;与此同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又组织一批人物画专家,重新绘制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一套16册)。近年来,海峡两岸更先后出版了郑家声先生和杨秋宝先生绘制的《红楼梦—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着画集》和戴敦邦先生绘制的《新绘全本红楼梦》这样的大型红楼梦画册,而在去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更推出大部头的名家彩绘《红楼梦》珍藏本。此外,着名画家王淑晖、华三川先生等,也画了些相当精致的红楼梦人物画。前不久,中国画报出版社又重新推出由刘旦宅先生等着名画家绘制的《红楼梦连环画》(一套19册)收藏本。 bZxv/\
更要提的是前不久,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六卷本的《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是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各种版本《红楼梦》小说及其相关作品中,择其精要,编选而成的。其中既包括了改琦(七香)的《红楼梦图咏》和吴岳(迪生)的《红楼梦七十二钗画笺》等疾幔彩章剂恕缎逑窈炻ッ危ㄇ∥迨晷梁ポ臀氖槲?木活字本)》(程甲本),《绣像红楼梦》(干隆五十七年壬子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程乙本)、藤花榭刊本等珍罕版本的插图,共计四十余种,近三千幅。这可是研究和欣赏红楼梦的一大喜讯,只不过2600元一套的售价,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总之,目前,红楼梦的图和画已是品种繁多,精彩芬呈,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而目不暇接。不过,同《红楼梦》这部伟大和不朽的作品相比较,它的插图和画册仍然显得有些单薄而不那么协调。相信在文学家和画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后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红楼梦插图和画册出版。 L=d$"Q
有关红楼梦的图和画大体上可分为插图、画册、年画、连环画、明信片、火花、唱片封套和纪念邮票等。大体上有以下一些主要的。 M#=Y~PU
一、清代和民国年间 ILNE 4n
1、《红楼梦图吟》,(清)改琦绘,有图50幅。系光绪五年(1879)木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曾出线装本,定价198元。河北美术出版社96年8月也重印过平装本,定价25元。另江苏广陵刻印社也曾于1997年重印过此画册,6开线装一函四册。有人曾在《旧书信息报》上拟以360元转让此重印本,而另一清光绪年间的木刻本,虽仅有三册而少一册(仅有图38幅),但有人仍拟以3800元的标价在《旧书信息报》上转让此一清代画册。另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还重出了此画册的箱装本。 2、《增刻红楼梦图吟》,(清)王墀绘,二册,其中,上册为图册,有图120幅,清光绪八年(1882)11月石印。 BfX%|CWh
3、《红楼梦写真》,(清)王钊绘,现存一至三十二回插图64幅。从画上题词看,这些画可能绘于清光绪十四年前后。山东人民出版社曾于1982年重印过此画册,改名《红楼梦插图》。 cYsR 0#
4、《石华馆红楼花影印谱》,(清)蒋霞倩编绘,石印?02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印行。 _Mlhum t
5、《红楼梦彩色画卷》,清代画家绘,早年流失国外,现存俄国。据二十年前曾看到过此画卷的红楼梦专家称,‘此一彩色《红楼梦》绘画,十分精细,风格与国内习见者不同,值得影印流传’。但愿此画卷能早日回归祖国。 OlIT|bzkb
6、《红楼梦七十二钗画笺》,吴乐绘,民国二年(1913)至五年(1916)石印。7、《红楼梦人物图》,吴友如绘,有金陵十二钗图十二幅。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1月出版。近代画家吴友如曾为其主编的点石斋画报画了些红楼梦人物图,可在《吴友如画宝》(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找到。余英时先生曾在其论红楼梦的一部专着中,借用了吴先生的12幅红楼梦画作为插图。 }%_qx|(P|t
8、《红楼梦人物画谱》,16开,上海有正书局民国二年(1914)印行。前不久,有人在《旧书信息报》上拟以300元转让此画册。 K3Huu!Tr
9、《金玉缘图画集》,李菊侪绘图,本书是较早的《红楼梦》连环画集,根据民国二至三年(1913-1914)华国书局石印之北京“黄钟日报”附刊本影印,版本稀见。全书共388幅,图文并茂,笔触传神。是研究红学史及民国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8月重印,12开精装,定价280元。 DKR<W.!*t
10、《红楼梦人物》,图片100幅,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石印,民国二十年(1931)。 pMOD\J:l,
二、建国后 P<8LAc$T
(一)画册、画集 2K Pqu:lv
1、《红楼梦版画集》,阿英汇编,含各种版本的插图,年画,压花及笔迹100幅。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出版。前不久,曾见有人在《旧书信息报》上拟以500元的标价转让此版画集。 TV? ^c?{5
2、《红楼梦人物画谱》,选清改琦《红楼梦图吟》中图48幅,江苏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 %?@x]B9Y8E
3、《石头记人物画》,刘旦宅绘画,周汝昌题诗,有图40幅。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5月出版。此嵯岛炻ッ位嶂械募哑罚腥嗽凇毒墒樾畔⒈ā飞夏庖越?00元的标价转让此画册。 GM:, CJ?
4、《红楼梦插图集》,戴敦邦绘图,张鸿林文,有图36幅,系英译本《红楼梦》的插图绘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去年,曾见有人拟以60元的标价在《旧书信息报》转让。目前,此画册已不多见。 X#VEA=4{
5、《红楼故事》,一虹编,程十发绘图,含图78幅。杭州西冷社1981年12月印。6、《红楼梦人物百图》,戴敦邦绘图,蔡若虹作序,有图105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7月出版。另此画册曾于1983年出过16开线装本2800册,前不久,见有人拟以120元在《旧书信息报》上转让此线装本。 .Xi2G@D
7、《红楼梦群芳谱》,戴敦邦绘图,陈昭文,有16开图30幅。天津扬柳青画社1987年6月出版。近日见有人在《旧书信息报》上拟以8元转让此画册。 \Ph]*%
8、《红楼梦百美图》,董可玉绘,有图90幅。新华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此画册系我国当代女画家绘制的一部画册,其中,相当一部分画曾在北京展览过。 !!9{U%s
9、《红楼梦画集》,系‘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着画集’的第一辑。16开精装一册,有图100幅,封面:刘旦宅画,内页:郑家声,杨秋宝绘,另附简要中、英文说明。北京展望出版社、台湾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联合出版。 YRXK@'[=
10、《新绘全本红楼梦》,戴敦邦绘图,16开本,精装,有图240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此画册另有10开宣纸线装本,分上、下两册,专供收藏用。 *jGPGnSo
11、《精装红楼梦插图》,程十发,刘旦宅,戴敦邦绘图,12开本,有图72幅。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c$/<l5Uw
12、《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16开,精装6册,有图近3000幅。北京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S q<3Rw
13、《大观园人物图谱》,叶雄等集体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14、《清装红楼梦人物诗意画集》,赵成伟绘图,周汝昌题诗,有图33幅,天津扬柳青画社2002年7月出版。 0Qt~K#mr/
15、《崔君沛红楼梦人物册》,崔君沛绘,12K彩图本,上海社会科学院2002年11月出版。 ^+EMZFjg(
16、《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L,6MF,vx
17、《红楼梦图吟》(上、下),16开,文:觉僧大师;图:选自: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吴乐的《红楼梦七十二钗画笺》及绣像红楼梦程甲本和程已本以及藤花榭刊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bWhth2*
18、《戴敦邦新绘红楼梦稿本,眉批,扎记,感想》,2003年9月,上海世纪集团出版。 f0OgK<.>T
此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曾于1979年出版过《红楼梦》电影画册一本。 Q@3B{
(二)年画、挂历 7O"hiDQ
1、《扬柳青红楼梦年画集》,阿英编,选年画51幅,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出版。 2av*o~|J*:
2、《红楼梦年画》,年历,含年画12幅,戴敦邦绘图,系选自英译本《红楼梦》的插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W5 |j1He&
3、《红楼梦图吟月历》,刘旦宅绘图,茅盾、吴世昌等题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此年历绘图精细又有名家题诗,是一本有收藏价值的年历。4、《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挂历,龚学渊绘,四川巴蜀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此年历目前还可在旧书市场上买到。 .3(;9};
5、《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年历,华三川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p x0Sy|
6、《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年历,刘旦宅绘图,胡邦彦题诗,1993年出版。 uQWp+}>ZJy
7、《红楼梦的故事》,台历,内容与6同,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印行。此台历的图为仿宣纸,但因图小而不够清晰。 (xbIUz.
(三)连环画 jK e.gA
1、《红楼梦》连环画,18集,潘勤孟改编,董天野,张今涛,胡若佛,刘锡永,钱笑呆,刘旦宅等绘,1954年7月-1955年年底,由上海三民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两辑12册,1956年,改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另新出7册。此套连环画已是收藏的精品,有些单册的拍买价已高达300-500元。 - {0g#G
2、《红楼梦》连环画,16集,封面:戴敦邦,内页:杨秋宝,项维仁,汪继声,徐晓平,戴敦邦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9月起出版。目前,这套1981年的连环画的售价大体上在100元左右。又此套连环画近年已多次重印,还出过54开袖珍本。 tR5tPPw
3、《红楼梦故事》,戴敦邦绘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j!7Qw 8
4、《晴雯》,钱志清改编,吴大成绘图。有图126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F'rt>YvF
5、《红楼梦人物故事》,郭秀庚等绘图,分‘晴雯’,‘宝玉与黛玉’,‘鸳鸯’,‘王熙凤’,‘尤三姐’,‘司棋与潘文安’等五册。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 Z~_8P
6、《红楼梦》连环画,上、下册。戴敦邦、丁世弼等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k},>^qE
7、《红楼梦连环画》,上、下两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出版。 V'C-'Ythwf
8、《红楼梦连环画》,上、中、下三册。周申等绘。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1年出版。 fQP,=
9、《红楼梦连环画》收藏本,19集,刘旦宅等绘。中国画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有普及本和线装本两种。 H }B2A"
10、《红楼梦连环画收藏本》(上、中、下),蔡义江改编,丁世弼画,16开线装本,2003年4月,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 M}u1qXa
(四)明信片和唱片封套等 &u=8r*
明信片有多种,笔者所见有限,仅见以下两种: RT/qcS^Oz
1、《红楼梦明信片》,一套12张,戴敦邦绘,选自英译本红楼梦插图,外文出版社1988年印发。 X5 j=C]
2、《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华三川绘.牡丹江市邮局发行。年月不详。 E0<)oQ0Xa>
另外,红楼梦的一套纪念邮票(含一张小型张)则系由刘旦宅先生绘制,邮电部1981年发行,而我国的台湾和澳门也曾各发行过一套红楼梦的纪念邮票。 aLYLd/ KV
BKX 9 SL]
而唱片封套则曾见到有由王淑晖先生绘制的精美的《红楼梦》越剧唱片封套。 ><K!~pst}
关于红楼梦的火花,则有杜春耕先生编着的红楼梦火花集一册。
3. 求红楼梦人物结构图(越简单越好)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文章原摘自香港《广角镜》)
或者这个:
贾府旁支:
贾代儒(司贾家私塾)(孙--贾瑞)
贾琼母(贾琼--子,四姐儿--女)
贾王扁之母(贾王扁--子,喜鸾--女)
娄氏(贾菌--子)
周氏(贾芹--子,)
五嫂子(贾芸--子,五嫂子的兄弟--卜世仁)
贾璜(妻--金氏,金氏嫂--胡氏,胡氏子--金荣)
贾府宗族:
贾敕,贾效,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贾菖,
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
贾荇,贾芷;
贾氏族亲:香怜,玉爱
宁国府:
贾演(宁国公)--焦大(奴,老仆)--来(赖)升(宁国府总管,来升媳妇)
乌进孝(黑山村)--俞禄(小总管,张财家的,丫环--万儿,兴儿)
-贾代化(贾演子,神威将军)
-贾敷(贾代化长子)(无情节)
- 贾敬(贾代化次子,进士)
-贾珍(贾敬子,威烈将军)(妾--佩凤,携鸾)
(妻--尤氏,尤氏继母--尤老娘,丫环--茄官--优伶之一)
(丫环--银蝶、文花、炒豆儿,小厮--喜儿、寿儿)
(尤二姐--贾链私房妾--吞金自尽)
(仆--鲍二、鲍二家的,丫环--善姐)
(尤三姐--未婚自杀)--柳湘莲(仕子,小厮--杏奴)
- 贾蓉(贾珍庶子,五品龙禁尉)(后续弦)
(妻--秦可卿,丫环--瑞珠,宝珠)--(秦业--养父--营膳郎)
-秦钟(秦业养子,秦可卿之弟)
(智能儿--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师父--水月庵净虚)
(净虚徒弟--智善、智通)
-贾蔷(贾珍养子)--龄官(贾府十二优伶之一)
-贾惜春(贾敬女,出家)(丫环--入画、彩屏、彩儿--彩儿的娘)
史家:
史侯(保龄侯尚书令)
史侯女--贾母(荣国公子妻,丈夫--贾代善)
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为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
史湘云(父非侯,丫环--翠缕--缕儿,葵官--优伶之一--韦大英)
(奶妈--周奶奶,丈夫--卫若兰)
王家:
王公(都太尉统制县伯)
-子(王公连宗宗侄--王成父)
(王成,子--王狗儿,子妻--刘氏--刘氏母--刘姥姥)
(孙子--王板儿,孙女--王青儿)
-长子(王公孙)
(王仁--子,王熙凤--女--贾链妻--王夫人的侄女、侄媳)
-王子腾(王公孙,京营节度史,九省都检点)
(婿--保宁侯之子)
-王夫人(王公孙女)--(贾政妻,王熙凤的姑妈)
-薛姨妈(王公孙女)--(薛公孙妻,薛宝钗、薛蟠母,王夫人、王子腾妹)
薛家:
薛公(紫嶶舍人)
-子--子(薛公孙一)
薛蝌(子)(妻--邢岫烟--邢夫人侄女,丫环--篆儿)
薛宝琴(女)(丈夫--梅翰林之子,丫环--小螺,豆官--优伶之一)
-子(薛公孙二)--(妻--薛姨妈,当铺总管--张德辉)
薛宝钗(女,贾宝玉妻)
(丫环-莺儿-黄金莺,文杏,蕊管-优伶之一,莺儿母)
薛蟠(子)(妻--夏金桂,丫环--宝蟾,小舍儿)
(夏母--夏奶奶,乳父--老苍头)
(妾--香菱--甄英莲--秋菱,丫环--臻儿)
(香菱父--甄士隐)
(香菱母--封氏,封氏父--封肃--后接济贾雨村)
荣国府:
贾源(荣国公)--赖大的母亲--赖嬷嬷,荣府总管--赖大--赖大家的
(赖大子--赖尚荣--州县官)
(柳二媳妇的妹子,厨房中柳二媳妇,柳二女-五儿)
(荣国府其他仆役:来兴、单大良、单大良家的--单大娘)
(吴兴登、吴兴登媳妇,戴良、钱华、余信、余信家的)
(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吴兴家的、郑华家的)
(来喜家的、王兴媳妇、郑好时媳妇、张材家的、老祝妈)
(老田妈,丫环--喜儿--非贾珍处小厮)
(丫环--可人、彩鸾、靛儿、良儿)
(宝官、玉官、药官--优伶之三)
拢翠庵妙玉
贾雨村(连宗宗侄)(怀疑有误--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原黛玉家师)(后续弦杏娇--封肃丫环)
贾代善(荣国公子)(妻--贾母)--(三子:贾赦,贾政,贾敏--女)
(丫环--鸳鸯,鸳鸯父--金彩,金彩子--金文翔及媳妇)
(丫环--鹦鹉、琥珀、翡翠、玻璃、珍珠--非袭人)
(丫环--文官--优伶之一,丫环--傻大姐--傻大姐的娘)
-贾赦(贾代善长子,一等将军)(妻--邢夫人)--(邢夫人胞弟--邢德全)
(邢夫人兄嫂--邢忠夫妇,邢忠女儿--邢岫烟)
(妾--嫣红、翠云,丫环--娇红、秋桐)
(陪房--费婆子、王善保家的)
- 贾链(贾赦庶子、同知) (妻--王熙凤)(女儿--巧姐)
(仆--来旺儿及媳妇)
(来旺儿儿媳--彩霞--贾政妾周姨娘丫环)
(妾--秋桐--邢夫人丫环)(丫环--平儿、丰儿、小红-红儿-林红玉)
(林红玉父--林之孝--总管,林之孝家的)
(乳母--赵嬷嬷)
(赵嬷嬷子--赵天梁、赵天栋)
(小厮--兴儿、隆儿、庆儿、彩哥儿,仆人--昭儿,王信、王信媳妇)
-贾琮(贾赦庶子)
-贾迎春(贾赦庶出)(夫--孙绍祖--指挥)
(迎春乳母,乳母儿媳--王住儿媳妇)
(丫环--司棋--王善宝的外孙女儿,丫环--绣桔、莲花儿)
(司棋婶娘--秦显家的,司棋姑舅兄弟--潘又安)
-贾政(贾代善次子,工部员外郎--怀疑有误)
(妾--赵姨娘)--(兄弟--赵国基)
(丫环--小鹊、小吉祥)
(妻--王夫人、妾--周姨娘,陪嫁--周瑞家的,周瑞及婿冷子兴)
(丫环--金钏儿、玉钏儿)(金钏儿、玉钏儿母--白老媳妇)
(丫环--彩云、彩霞、绣鸾、绣凤)
-贾珠(贾政长子,病死)--(妻--李纨,丫环--素云、碧月)
- 贾兰(贾珠遗腹子)
- 贾元春(贾政长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丫环--抱琴)
-贾宝玉(贾政次子)(寄名的干娘--马道婆)
(丫环--花袭人--珍珠,媚人)(袭人母及子花自芳、袭人两妹子)
(丫环--晴雯、麝月、绮霰、秋纹、碧痕、檀云、紫绡、茜雪)
(晴雯姑舅哥哥--多浑虫,多浑虫妻--多姑娘儿--灯姑娘)
(丫环--芳官--优伶之一--又名耶律雄奴、温都里那、金星玻璃)
(芳官干娘--春燕姨妈,其女--小鸩儿)
(丫环--四儿--蕙香)(丫环--佳蕙、坠儿、篆儿、春燕)
(春燕母--何婆)
(小厮--茗烟--焙茗、小厮--锄药)
(茗烟娘--老叶妈)
(小厮--扫红、墨雨、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双瑞、双寿)
(乳母--李嬷嬷、赵嬷嬷、张嬷嬷、王嬷嬷,仆--宋嬷嬷)
(李嬷嬷子--李贵)
-贾探春(贾政次女,赵姨娘女)(丫环--侍书、翠墨、艾官--优伶之一、小蝉)
(小蝉外祖母--夏婆子--黛玉丫环藕官干娘)
- 贾环(贾政三子、赵姨娘子)(小厮--钱槐--赵姨娘内侄)
-贾敏(贾代善女)(林如海--夫--巡盐御史)
-林黛玉(丫环--紫鹃--鹦哥--贾母丫环--鹦鹉)(贾雨村曾为其师)
(雪雁、春纤、藕官--优伶之一)(奶娘--王嬷嬷)
(藕官干娘--夏婆子--探春丫环小蝉的外祖母)
4. 《红楼梦》的人物十二金钗画像~~
黛玉葬花
宝钗扑蝶
烟愁可卿
李纨教子
妙玉独行
红楼巧姐
探春作诗
烂漫湘云
熙凤弄权
惜春作画
迎春小憩
元春游园
5. 红楼梦人物怎么画
红楼梦人物法画突出一个美字。
要画好红楼人物,
要细读红楼梦,
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有衣着服饰特点,
这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灵魂。
否则只是没有灵魂的美女图。
6. 87红楼梦人物图片
http://user.qzone.qq.com/339011766/blog/1282729343
妮妮我今天刚写了一篇关于金陵十二钗的日志,都有图的~
你可以去看看哦~
7. 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图片
答:据专家最新统计,小说《红楼梦》中共出现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现选发20个重要人物的图片如下: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8. 四大名着手抄报 四大名着手抄报简单易画
导读:四大名着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书籍,作为一个中国人,若是不知道四大名着是哪四部,没把四大名着看完,你都不能说是度过一个完整的童年。那么,四大名着手抄报怎么画呢?以下是我带来的四大名着手抄报简单易画图片,快点来瞧瞧吧。
四大名着是哪四部
中国古典四大名着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它们的作者依次是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和罗贯中。四大名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难分伯仲,它们都是登峰之作,屡次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在中国家喻户晓。
四大名着词语起源
“四大名着”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因为并没有谁公开提出这个概念,一般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小说叫做“四大名着”。
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着名的文学批评家叫王世贞,他最先提出了”四大奇书“这个名词,但他讲的“四大奇书”,指的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而冯梦龙在王世贞之后,也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而他指的则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到清代初年,李渔则在醉畊堂本醉畊堂《四大奇书第一种》(《三国演义》)卷首作序:“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两人之论各异。愚谓书之奇当从其类。《水浒》在小说家,与经史不类;《西厢》系词曲,与小说又不类。今将从其类以配其奇,则冯说为近是。”可以看出,李渔并不赞成昔弇州先生(即王世贞)的说法,他认为《史记》、《南华》(即《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并不是同类着作,其中《史记》为历史散文,《庄子》是哲学散文集,《西厢记》则属戏曲剧本,因此不能放在一起并称“奇书”;而冯梦龙所评“奇书”,则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书,都是长篇通俗小说,同样反映了共同的社会文化特点和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放在一起并称为“四大奇书”。经过李渔的肯定,冯梦龙所提“四大奇书”,则开始广为流传,并被人们所接受。
“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由于有性的描写,被视为诲淫小说,从清顺治年间起,便先后颁布了十余次法令,在全国各地查禁销毁各种淫词小说;而《金瓶梅》及其续书便在其中,别列为禁书。后来,《红楼梦》于清干隆年间问世,虽与之类似,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是脱胎于《金瓶梅》,但由于《红楼梦》相对问世较晚,并且未被完全禁止,所以《红楼梦》的逐步取代《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
而如今的“四大名着”,是“四大奇书”的现代叫法,这个说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近代此四部着作出版量巨大,一些出版商社便把这四部小说合并出版,并冠以“四大名着”系列丛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最先推出了这四部小说[7],其他的出版社跟着效仿,四大名着的称呼也随之流行开来。
四大名着继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研读四大名着,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在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四大名着经典名句
1、《三国演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既生瑜,何生亮。
天下高见,多有相合。
身虽损,名可垂于竹帛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西游记》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干坤必有私。
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
不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
有缘洗净忧疑病,绝念无私心自宁。
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3、《水浒传》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园红。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表壮不如里壮。
篱牢犬不入。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
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如何此处不留人,休言留人处。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4、《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9. 求红楼梦人物水墨画
庚辰本《石头记》特有的回前附叶,有三张格式与众不同,缺第一行例有的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但是看得出这部位仍旧留着空白。这三叶在第十七、十八合回、第四十八、第七十五回前面。
第十七、十八合回的这张扉页上有总批也有标题诗,又有批诗的二则,用小字批注在诗下,己卯本另作一段,不及庚本清楚。
第一段是总批:
此回宜分作二回方妥。
除了庚本,己卯本也有这一段。此回只有这两个本子还没分成两回,但是己卯本在介绍妙玉一节后已有朱笔眉批:
"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是遵嘱分两回,指示下一个抄本的抄手。这条批显然时间稍后。回前附叶上的第一段则是写给作者的建议,性质与第七十五回的相同:后者记录誊清校对的日期──干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五月七日──并提醒作者中秋诗尚缺,回目也缺首三字。两次的备忘录只适用于新稿或是刚改写完毕的定稿。
庚本第十九回不但没有回目,连回数都没有,第一页正文从边上抄起。上一回末页空白上墨笔大书"第十九回"四字,显然是收钉十回本后另人代加。第十九回回末有满人玉兰坡一条墨笔批语:
此回宜分作三回方妥,系抄录之人遗漏。
此回共十六页,其他各回十页上下不等,这一回也不算很长,绝对不能分作三回。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玉兰坡所见的"此回"是改写前的第十七至十九回,三回原是脂批所谓"一大回"。庚本的第十九回是新分出来的。
第十七至十九回是在诗联期分成两回,所以两回回末都有"正是"二字,作结的诗句尚缺。诗联期紧接着一七五四本后,而一七五四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形式,没有新的总批与标题诗,旧有的仍予保留。因此第十七、十八合回回前附叶上,自第二段以下一定还是一七五四本前的总批与标题诗。脂评人看了新改写的第十七、十八合回,批说应当再一分为二,又把旧有的总批、标题诗与诗下批注都抄在后面。庚本这张扉页的原本无疑的是脂评人亲笔,与第七十五回的一样,都是与此回最初的定稿俱来的。
第十七、十八合回元妃点戏,第一出"豪宴",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四十八回贾雨村代贾赦构陷石呆子,没收传家古扇献给贾赦。"一捧雪"玉杯象征石家珍藏的扇子,同是"怀璧其罪"。第七十五回甄家抄家,贾政代为隐匿财物,是极严重的罪名。但是第五回太虚幻境第十三支曲词说:"家事消亡首罪宁"。宁府除非乱伦罪旧案重翻,此外迄今不过国孝家孝期间聚赌,也在第七十五回内。倒是荣府二老身犯重罪,与预言不合。二人的罪行与伏线都在这三回,是这三回间的一个连锁。
第四十八回自平儿口中叙述贾赦派贾琏强买古扇不遂,却被贾雨村营谋到手,因此骂儿子无用,又气他回嘴,毒打了贾琏一顿。第七十二回林之孝报告贾琏:听说贾雨村贬降,"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
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远着他好。"林之孝道:"何尝不是,只是一时难以远。如今东府大爷合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那一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合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了什么。"林之孝答应了,……
第十七、十八合回贾政托贾雨村代拟园中匾对。第三十二回雨村来拜,有人来请宝玉:"老爷叫二爷出去会。"
宝玉……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暗写雨村常来,贾政都接见。至于贾珍和他亲密,只有第七十二回林之孝提起过,但是只说贾珍贾政与他接近,反而不提贾赦。他拍上了贾赦的马屁,送了这么大一个人情,岂有不亲近他之理?更奇怪的是贾琏在古扇事件中是夹缝中人物,创深痛钜,明知雨村的阴谋牵涉他父亲的程度,此处竟说:"横竖不和他谋事,也不相干。"对他自己手下的总管,也不必撇清,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扇子公案是后添的,写第七十二回的时候还没有雨村贾赦的石呆子案。这事件全部在平儿口中交代的。第四十八回写薛蟠远行,香菱入园学诗,插入平儿来,支开香菱,向宝钗要棒疮药,叙述贾琏挨打因由,这一段是后加的,回目上也没提起。
第七十五回开始,尤氏要到王夫人处去。
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的,说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事(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
这一节暗写甄家自南京遣人来寄存财物在贾政处。当晚尤氏回宁府,贾珍正在大请客赌钱,四更方散,宿在侍妾佩凤房中。次晨佩凤来传话,与尤氏的对白中有:
佩凤道:"爷说早饭在外头吃,请奶奶自己吃罢。"尤氏问道:"今日外头有谁?"佩凤道:"听见说外头有两个南京新来的,倒不知是谁。"说话一时贾蓉之妻也梳妆了来见过,少时摆上饭来,尤氏在上,贾蓉之妻在外(下)陪,婆媳二人吃毕饭,……
贾家的近亲史、王、薛家都是南京大族,连李纨娘家都是南京人,但都是荣府方面的亲戚。当然贾家自己也是南京人,与贾珍一同吃早饭的男客也可能是本家,但是也不大像──族中就是荣宁二支显赫。由贾珍亲自陪着吃饭,显然很重要。尤氏昨天刚发现南京甄家派了几个女仆送财物到荣府寄存,又听见南京新来了两个人,她不会毫无反应,至少想打听甄家的消息。究竟是什么人,此后也没有下文了。倘是伏线,下五回内也没有交代,这都不像此书的作风。又,此处有"贾蓉之妻"。今本没有贾蓉续娶的事,因此凡有漏删的贾蓉妻其人,都是较早期文字的标志。
第五回的十二钗册子与曲文是在一七五四本前,梦游太虚一回的前身五鬼回内就有的,所以曲文内有些预言过了时失效了,例如说元春死在母家兴旺的时候,托梦父母,警告他们要留个退步。到了一七五四本,就已经改去第五十八回元妃之死与元妃托梦。同样的,"家事消亡首罪宁"的预言也属于前一个时期。
为什么要延迟元妃之死?因为如果元妃先死了,然后贾家犯了事,依例治罪,显得皇帝不念旧情。元妃尚在,就是大公无私。书中写到皇上总是小心翼翼歌功颂德的,为了文字狱的威胁。元妃不死,等到母家获罪,受刺激而死,那才深刻动人。
三详红楼梦(2)
从这观点看来,倘是宁府罪重,与元妃的血统关系又隔了一层,给她的刺激不够大。改为荣府犯事,让贾赦闯祸,是最合理的人选,但究竟不过是她的伯父,又还不及贾政是她父亲,那才活活气死了她。而且如果仅只是贾赦扇子事发,贾政纯是被连累,好人坏人黑白分明,也较脑筋简单,不像现在贾政代甄家"窝藏赃物",可见正人君子为了情面,也会干出糊涂冒险的事来。因此分两个步骤改成荣为祸首,一层深似一层。
蛛丝马迹,可以看出第七十五回本来是贾珍收下甄家寄放财物──就尤氏与佩凤的对白中暗写南京来了两个人,贾珍陪同用饭,作为后文伏线。至于尤氏撞见甄家暗移家产到贾政处,这一节正如贾赦的扇子公案,也是后添的,按照此书最省事的改写方式,在回首加一段,只消在一回本稿本上加钉一叶。
第三十七回回首贾政放学差一节,也是用同样方式后加的。全抄本漏改,因此缺这一段,回首曾有一张黏贴的纸条,想是另人补抄这一段,后又失落。此本第六十四回贾敬丧事,就是贾赦贾政兄弟俩搀着贾母(第三页末行;第三页下,第一行)。此处三次提起"贾赦贾政"、"赦政",不可能是笔误,当是添写贾政外放之前的本子,所以贾政仍旧在家。
戚本第六十四回以贾贾珖代替贾赦贾政。庚本缺此回,己卯本也缺,庚本用己卯本抄配的这一回补上,此处是贾赦贾琏父子搀扶贾母。原因很明显,作者发现了全抄本此回的漏洞,贾政不在都中,不能在丧事中出现,因此改为贾贾珖。但是这样一来,主持贾敬丧事的贾赦倒反而靠边站了。由两个族侄孙搀着贾母吊侄儿的丧,也远不及两个儿子搀着亲切动人。于是又改为贾赦贾琏,儿子孙子搀着。但是俞平伯还是指出此处"贾赦贾琏"不大合适,想必因为贾琏这人物太没有份量。
因此第六十四回分甲(全抄本)、乙(戚本)、丙(己卯本抄配)。还有一处歧异,回末贾琏筹备娶尤二姐:
又买了两个小丫头。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预备二姐过去时服役。
──甲、乙同
又买了两个小丫鬟。只是府里家人不敢擅动,外头买人,又怕不知心腹,走漏了风声。忽然想起家人鲍二来,当初因和他女人偷情,被凤姐儿打闹了一阵,含羞吊死了。贾琏给了二百银子,叫他另娶一个。那鲍二向来却就合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见鲍二手里从容了,便嫁了鲍二。况且这多姑娘原也合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外头住着。贾琏一时想起来,便叫了他两口儿到新房子里来,预备二姐儿过来时服侍。那鲍二两口子听见这个巧宗儿,如何不来呢?
──丙
第六十五回贾珍趁贾琏不在尤二姐处,夜访二尤,正与二姐三姐尤老娘谈话。
那鲍二来请安。贾珍便说:"你还是有良心的小子,所以叫你来伏侍。日后自有大用你之处,不可在外头吃酒生事,我自然赏你。倘或这里短了什么,你琏二爷事多,那里人杂,你只管去回我,我们弟兄不比别人。"鲍二答应道:"是,小的知道。若小的不尽心,除非不要这脑袋了。"贾珍点头说:"要你知道。"当下四人一处吃酒,……
一段对白的口吻,显然鲍二是贾珍的人──不然也根本不会特地进来请安,尤其在这亲密的场合──所以贾珍可以向他暗示这份家他自己也有份,也肯出钱维持,代守秘密有赏,将来还要提拔他。
第六十四回甲乙写鲍二是贾珍的仆人,显然是正确的。第六十四回丙改鲍二是贾琏的仆人,当然是因为第四十六回已经有鲍二夫妇,是荣府家人,鲍二家的私通贾琏,被凤姐捉奸,羞愤自杀了。所以此处把贾琏的又一情妇多姑娘捏合给鲍二续弦。第六十五回并没有连带改,回内鲍二之妻仍旧是"鲍二家的","鲍二女人",不称多姑娘。
贾敬丧事,搀扶贾母的人由赦、政改、珖,再改赦、琏,显然是作者自改,可见第六十四回丙虽然是抄配的,也可靠,解释鲍二夫妇的这一大段也是作者自改的。第二十一回描写多姑娘的妖媚淫荡,批注:"总为后文宝玉一篇作引"(庚、戚本)。贾琏与多姑娘幽会,庚本又有眉批:"此段系书中情之瑕疵,写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丁亥夏,畸笏叟。"换句话说,此段透露贾琏惯会偷家人媳妇,埋伏下第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又伏下第七十七回宝玉探晴雯,遇见晴雯的表嫂,厨子多浑虫之妻灯姑娘。前引"后文宝玉一篇"是指第七十七回,"灯姑娘"也就是多姑娘。"灯姑娘"这名字的由来,大概是"金瓶梅"所谓"灯人儿",美貌的人物,像灯笼上画的。比较费解,不如"多姑娘"用她夫家的姓,容易记忆,而又俏皮。
写第六十四回甲乙的时候,显然第四十四回还不存在。第四十三、四十四回写凤姐生日那天,宝玉私自出城祭金钏儿,凤姐酒后泼醋,误打平儿,宝玉得有机会安慰平儿,这两回结构严密,是个不可分的整体,原来是后添的。加上了这两回之后,才改第六十四回,给丧妻的鲍二配上第二十一回的多姑娘,在这里是寡妇了,多浑虫已死。但是第七十七回多浑虫还在世,不过他妻子还用旧名灯姑娘。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向芳官说:"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那是第五十八回的事,在清明前,贾敬死了才回来奔丧,死的时候天气炎热,当是初夏。贾琏服中偷娶尤二姐,两个月后贾珍住在铁槛寺,当然是为了做佛事,百日未满(第六十五回),显然贾敬死后不到一个月就"偷娶",还是初夏。婚后半年有孕,误打胎后吞金自尽(第六十九回)。七日后下葬,正"年近岁逼"。下年春天起桃花社(第七十回),八月二日贾母生日(第七十一回),第七十五、七十六回过中秋节,第七十七回在中秋后不久,皇陵祭吊是去年春天,"前年"多算了一年,是早本时间过得快些。可见第七十七回写得很早。因此灯姑娘是原名。
第二十一回回末如下:
且听下回分解。收后淡雅之至。
正是:
淑女从来多抱怨娇妻自古便含酸(二语包尽古今万万世裙钗)
诗联是后加的,显然此回在诗联期──一七五五年左右──改写。原有的回末套语下,有句批语误入正文:"收后淡雅之至。"这条批一定很老,由朱批改为双行小字批注,传抄多次后又被误作正文。此回大概也是很早就有了的,一七五五年改写的时候将灯姑娘改名多姑娘。此后添写第四十三、四十四回泼醋,借用鲍二家的名字,当是为了三回后泼醋余波一句谐音妙语:第四十七回又一提鲍二家的,贾母误作赵二家的,鸳鸯纠正她,她说:"我那里记得抱着背着的?"
三详红楼梦(3)
泼醋回提前用了鲍二家的,因此需要改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夫妇,因为鲍二家的已死。于是结果了多浑虫,将他老婆配给鲍二补漏洞,就用她的新名字多姑娘。这是第六十四回丙。第六十四回乙回末如下:
下回便见。正是:
只为同枝贪色欲致教连理起干戈
"下回便见"是例有的套语,下面的一对诗句是诗联期后加的,因此第六十四回乙是一七五五年定稿。改丙至早也在一七五五年后,距写第七十七回的时候很远,所以忘了多浑虫夫妇又还在探晴雯一场出现。
前面说过,泼醋回用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家的,就为了三回后贾母的一句俏皮话:"我那里记得抱着背着的?"(第四十七回)第四十七回──至少回内这一段──显然是与泼醋二回同时写的。第四十七回改写过,因为回目与内容不符:"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但是回内柳湘莲与宝玉在赖家谈话,湘莲告诉他"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俇个三年五载再回来。"临别宝玉叮嘱:
"……只是你要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别悄悄的走了。"说着便滴下泪来。柳湘莲道:"自然要辞的,你只别和人说就是了。"
从赖家出来,才打了薛蟠,可见不是惧祸逃走,是本来要走的,至多提前动身。回末:
薛蟠在炕上痛骂柳湘莲,又命小厮们去拆他的房子,打死他,和他打官司。薛姨妈禁住小厮们,只说柳湘莲一时酒后放肆,如今酒醒,后悔不及,害怕逃走了。薛蟠见如此说了,气方渐平。
惧祸逃走的话,是薛姨妈编造出来哄薛蟠的。"惧祸走他乡"显然是改写前的回目。为什么要改为原定计画旅行,理由很明显。惧祸逃走,后又巧遇薛蟠,打退路劫盗匪,救了薛蟠,迹近赎罪,否则回不了家,成了为自己打算。
庚本第四十八回回前附叶上总批:
题曰"柳湘莲走他乡",必谓写湘莲如何走,今却不写,反细写阿呆兄之游艺。了心却(了却心愿?)湘莲之分(份)内。走者而不细写其走,反写阿呆,不应走而写其走。文牵岐路,令人不识者如此。
这条总批横跨第四十七、四十八回。柳湘莲自称"一贫如洗,家里是没有积聚的",书中也不止一次说他"萍浪迹",一定说走就走,决不会有什么事需要料理,怎么样"写湘莲如何走"、"细写其走"?难道写他张罗一笔旅费?也不会写上路情形,又不是"老残游记"。"细写其走"只能是指辞别宝玉。湘莲宝玉约定临走要来辞别,不会不别而行。湘莲宝玉那段谈话是在改写的时候加的,因为将惧祸改为原定出门旅行。因此这张回前附叶总批是在这两回定稿的时候批的。
前面说过,第十七、十八合回与第七十五回那两张回前附叶是各自与这两回的最初定稿俱来的。第四十七、四十八回的这一张,原来也是这两回改完了之后现批的。
庚本二十张回前附叶内,只有这三张没有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处"重评"是狭义的指再评。三张内第七十五回这一张有日期:一七五六年农历五月七日。至少这一张,我们知道它为什么不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名,因为已经不是一七五四年"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本子,而且批者不是脂砚,也不能算"三评石头记",因此留出空白,俟定名再填。
有这三张附叶的三回,内中两回埋伏贾赦的罪名,另一回将甄家寄存财物在贾珍处改为贾政处,埋伏下贾政的罪名,显然是三回同时改写,改去预言中的宁为祸首,而贾政的罪行是最后加的,不然元妃这一支还是被连累,比较软弱闪避。
三张无题扉页有一张有日期,一七五六年农历五月初,因此三张都是一七五六年初夏批的。
至于为什么相隔两年就要改变回前附叶格式,而几十年后补录的第二十一回的那一张反倒恪遵原有款式,那是因为那一张是另人补抄的,而这三张是脂评人手笔,所以注重本子先后的区别。
第四十三、四十四回泼醋,与第四十七回内插入的泼醋余波是同时写的;泼醋回用了鲍二家的,就需要改第六十四回的鲍二夫妇,于是有了第六十四回丙;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又与第十七、十八合回、第七十五回同时定稿,第七十五回最后。因此以上七回都同时,按着上述的次序,第七十五回最后改。第六十四回丙是一七五五年后写的,而第七十五回是一七五六年初夏誊清。所以这七回都是一七五六年春定稿。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各本几乎全无回内批。庚本只有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回各有一两条。此外甲辰本第三十、三十二回各有一条,不见得是脂批。
金钏儿之死,自第三十回起贯串这几回,末了第三十五回写她死后她的妹妹玉钏儿衔恨不理睬宝玉。我们现在知道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祭金钏带泼醋是一七五六年春添写的全新的两回。这引起了一个问题:金钏儿这人物是否也是后添的?姑且假定金钏儿是后加的。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前四回有总批。庚本这种典型格式的回前附叶总批都是一七五四年前的旧批──一七五四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形式,所以没有总批,但是旧有的总批仍予保留。金钏儿是第三十、三十二这两回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这两回的总批都没有提起她,因为作批的时候还没有这人物。
宝玉挨打后,一批批的人到怡红院去看他,独无史湘云,这很奇怪。如果是因为慰问宝玉没有她的戏,尽可以在跟贾母去的人中添她一个名字。尤其是挨打前她和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湘云劝他常会见做官的人,"谈谈世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难道湘云还在跟他生气?
挨打养伤的这三回内湘云只出现过一次:第三十五回薛姨妈宝钗去探望宝玉,遇见贾母等也在那里。一同出来,"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迎上来了。少顷出了园中,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欲让至上房内坐。"
平儿香菱是贾琏薛蟠的妾侍,大概不便去看宝玉。湘云也不去,且忙着采凤仙花染指甲。贾母等随即在王夫人处用饭,桌上有湘云。宝玉想吃的荷叶汤做了来了,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这才言归正传,回到挨打余波上。
直到第三十六回回末,湘云才回家去。宝玉挨打事件中,怎么她好像已经回去了,不在场?
第三十六回内王夫人与凤姐谈家务,薛姨妈宝钗黛玉都在场。凤姐讲起袭人还算是贾母房里的人,她的一两银子月费"还在老太太丫头分例上领"。
三详红楼梦(4)
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分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拏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也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就是了。"凤姐一一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姨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薛姨妈道:"早就该如此。模样儿自然不用说的,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王夫人含泪说道:"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下略) "
末句各本批注:"'孩子'二字愈见亲热,故后文连呼二声'我的儿'。"
第三十四回王夫人与袭人的谈话中两次叫她"我的儿",第一次如下:
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合我的心事。(下略)"
"将你合老姨娘一体行事",指袭人加了月费,与赵姨娘周姨娘同等待遇。这是第三十六回的事,还没发生。可见第三十六回原在第三十四回前面。
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回写宝玉挨打与挨打余波。第三十六回是湘云回家的一回。显然第三十六回原在这三回前面。换句话说,湘云回家之后宝玉才挨打。
第三十六回回末湘云回家,"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句下批注:"每逢此时,就忘却严父,可知前云'为你们死也情愿'不假。"这条批指出一过了二门,再往外去就有遇见贾政的危险。
送湘云的局面倒正与挨打一幕开首相同。既然没有金钏儿这人,不会是听见金钏儿死讯后撞见贾政,而是送湘云去后撞见贾政。正值忠顺王府来人索取琪官──没有金钏儿,当然不是二罪俱发。贾政送客出去,宝玉万分焦急想讨救兵的时候,可能有耳聋的"老姆姆"瞎打岔,但是没有将"要紧"误作"跳井"的一段幽默的穿插。当然也没有贾环告密,火上加油。──今本琪官失踪的故事叙述极简,可能经过删节。──
养伤期间,没有玉钏儿尝汤的事。第三十七回是全抄本的,没有贾政外放一节。第三十六回还在第三十三回前面;回首没有贾母借口宝玉要多养息几个月,又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能见外人,不放他出去。这一段大概是原有的,本来在第三十四至三十五回内。有了这一节,第三十七回开首宝玉终日在园中游荡,不必贾政出门,理由也够充足了。起诗社,发现缺少湘云,派人去接,因此早本的挨打事件嵌在湘云一去一来之间。
宝玉要送湘云出二门,句下那条批注已经是加金钏后的新批,但是里面引的宝玉的话:"为你们死也情愿",今本并无此语。最近似的是第三十四回黛玉来探问伤势:
……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次黛玉来的时候宝玉正在昏睡。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拏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为你们死也情愿",当然是他在梦中对蒋玉菡金钏儿说的。改为同一场他向黛玉说"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是表示宝黛二人相知之深。梦中对蒋玉菡金钏儿毫无反应,也更逼真,更像梦境。
己卯本此回回末有: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
可见在书名"红楼梦"时期──一七五四本前,约在一七五○初叶──此回已定稿,上述的一段已经改写过了。加金钏儿这人物还在"红楼梦"期前,大概是在书名"金陵十二钗"前的十载五次增删中。所以改写挨打一场的时候,"老嬷嬷"仍作"老姆姆",而明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中已经有玉钏儿尝荷叶汤: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第三十七回诗社取别号,李纨建议宝玉仍用"绛洞花王"旧号,批:"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得便一点;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关于绛洞花王的前文显已删去。此回宝玉改用怡红公字别号,但是下一回宝玉选择诗题,又署"绛"字。(庚本第八七八页)
海棠社二回显然是早本原有的,回内宝玉仍用绛洞花王笔名。此后改写,第三十七回添写李纨宝玉对白,宝玉不要绛洞花王旧号,改用怡红公子。下一回那"绛"字是漏网之鱼。批李纨宝玉的对白"又点前文",是改写后批的,但是作批后,关于绛洞花王的前文全都删了,可见这两回改写得很早,原文之老可想而知。海棠社二回上接挨打,挨打事件中很早就插入金钏儿之死。原有的挨打与挨打余波更早了,连着海棠社二回,大概是此书最初就有的一个基层。
金钏儿之死,自第三十回种因,在第三十二回回末发作,着墨不多。加金钏儿的时候,第三十二回回目改了:"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正文添在回末,都是最省装订工的办法,改在一回本的首页与末页。
第三十二回回末与下一回回首后来又改过一次,因此这两回间的过渡有甲乙二种。全抄本是甲,比他本早。第三十二回回末宝钗捐助新衣供金钏儿装殓: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庚本作"傍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在说话(庚本作"说他"),因见宝钗来了,却掩口不说了。宝钗见此景况,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宝钗宝玉都各自散了。惟有宝玉一心烦恼,信步不知何往(他本缺这三句),且听下回分解。(庚本作"再看下回便知"。)
──全抄本
下一回回首此本较简:
却说宝玉茫然不知何从,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他本如下: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