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发型真是“阴阳头”吗,清朝真实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写到:“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这首诗充分写出了汉人百姓对清朝实行剃发易服的反感。
所谓“剃发易服”指的是清军入关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已经征服中华民族,要求全国百姓改为满洲女真发型。
各地人民奋起反抗,但奈何没有曹操式的枭雄领导,只是一盘散沙,为此遭到清军的疯狂镇压,清朝为此丧心病狂,疯狂屠戮百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各式各样的屠城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因为清朝统治者认为剃发易服的成功与否直接代表着其他民族是否归顺清朝,归顺满洲女真统治的标志。
那么清朝初期推行的剃发标准究竟是什么样?
有史料记载,满洲女真的发型,是金钱小顶,也称金钱鼠尾辫。
什么叫金钱鼠尾辫?满洲女真一般在头顶上只留下一枚铜钱大小的头发,一般编成一到两个小辫子垂下,辫子要细到能穿过铜钱中间的孔为标准。
❷ 古代女子的发型有哪些
女子发型总共可分为以下几类:双挂式,反绾式,拧旋式,结椎式,盘叠式,结鬟式
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
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主要以下几种:
丱(guàn)发 双平鬟 双丫髻 垂挂髻 十字髻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反绾式: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
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
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
元宝髻 双刀髻 惊鹄髻 朝天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双刀髻其梳编法 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
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 凌虚髻 灵蛇髻 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
“凌虚髻” 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
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
高椎髻 抛家髻 倭堕髻 坠马髻 倾髻 牡丹头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❸ 在真实历史上,清朝时期古人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最近的清宫剧非常火爆,并且每当暑假更是非常的流行、就比如《宫》系列的《甄嬛传》、《如懿传》、《芈月传》等等。最近还有许多的穿越剧,主要写的就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非常的奇特,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很多人在茶余饭后都会聊起这样的话题,这些剧的人物性格刻写的非常的形象,给人极大的代入感,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我们能看到清朝的辫子是被逼无奈才剪的,意味着屈辱,只是时代的变迁才让人们对美的思想产生了改变,希望大家不要被电视剧中的剧情而误导哦。
❹ 明清时期刘海的梳法有哪些
简单的古代发型的梳法非常多,最简单的梳法是将上半截头发直接编成麻花辫,下半截头发披在肩上;或者将头顶两侧斜编麻花辫,再将上半截头发连同麻花辫扎起来,下半截头发披肩。古代发型简单的梳法有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头型和脸型选择不同的发型。
❺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到底都是怎样的呢
服饰、发型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朝代的更迭发生变化,独具特色。下面由小编来介绍我国古代隋唐以前各朝的发型、服饰变迁吧!
1.夏商时期,服饰分为上衣下裳制,上衣为交领,有一条类似斧头的装饰物垂在裳前正中,长度过膝,古代称其为“韨”。夏商时不像远古时期披头散发,有的向后梳垂,有的向头顶梳起、编成小辫下垂,有的齐肩并向上卷曲,款式较为多样,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商代还特别喜欢佩戴玉饰,不论男女都会在腰间佩戴各种玉佩。
❻ 求民国时期女子发型名称
民国时期女子的发式,随着流行而不断变化。曾经时尚的发髻有螺髻、朝天髻、空心髻、盘辫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状况的变革,中国的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生活习俗也随之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女子发式也随着流行而不断变化。
到了现代,虽然历史上的名媛佳人已作了古昔,可她们所传承下来的时尚风潮却为现代女性发式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6)明清时期发型比较图片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后,封建统治被一举推翻,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子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时期的女发式已较丰富,她们会在额前留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一撮式”。前刘海儿的式样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遮住两眼的,还有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形的;或者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时称“燕尾式”。
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烫发流传到中国。当时大城市的女子,发饰大都是模仿西式,有的还把头发染成红、黄、棕、褐色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以此为时髦。
民国初年,当时的女子是不敢进理发店理发的。全是“梳头婆”上门为富宦家的太太、少奶奶、小姐梳头的。后来由于民国时期理发业的日益兴旺,剪发理发做造型的工具完善,女人才慢慢走出大门去理发店烫发剪发。
❼ 明清时期妇女小姐丫鬟的发型(别告诉我是新红楼梦里的铜钱头)
唉,你拿铜钱头比妖精,妖精会被气死的。明清妇女的发型可以看明代的仕女图,反正是没有铜钱头的。你说明清没有铜钱头也没用,造型师会说《红楼梦》是架空的,可以随他胡来的。新红里的铜钱头是造型师借鉴昆曲的,他由于《青蛇》的铜钱头造型很成功,所以挪用到《红楼梦》里;同样的,导演觉得《大明宫词》的旁白和灰暗的色调都用得很顺手,就加倍地给加到《红楼梦》里了,于是整出来一锅大杂烩,反正就不是红楼梦。那个快镜头不能单怪导演,因为可爱的演员们表演得太单调,实拍出来效果太差,只好用快镜头来展现“美感”。那个音乐也不能单怪配乐的,每集都需要大量的音乐,配乐的给累死了,所以顾不上什么情节只要能配上音乐就行了,反正都是一锅大杂烩,往里面加一些乱七八糟的调料又何妨?铜钱头不会太碍眼,因为剧中碍眼的地方太多了,铜钱头已经不是最大的败笔了。其实所有碍眼的看久了都不会太碍眼,习惯了就好了。
❽ 历史上中国妇女发型的变迁!你最喜欢哪一款
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古代发型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中国古代发式上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远古先民的“披发”时期;二、纺织技术发明后至春秋战国的“辫发”时期;三、战国至明清的“发髻”时期。
历史发髻虽然款式众多,但依人而定,髻的部位不同,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颈背的垂髻,以战国、秦汉时代为主。另一类是结于头顶的高髻,以东汉、魏晋开始流行,至唐宋达到巅峰,变化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儿童或未婚少女型: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❾ 老照片:这真的是清朝人们真实的发型和衣着吗
1880-1890年,富态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不用说,这个家庭非富即贵。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编对他们吃什么不感兴趣,在此请各位注意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他们的发型。电视剧中清朝男子的发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额,我们从这张照片来看,其实不是那样,不光剃前额,耳后、脖颈处都要剃光,仅仅留了后脑勺巴掌大区域扎辫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馆内合影。这里又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点,清朝汉族女子缠足之风很盛,但是东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缠足的,照片中这些人都是天足。她们穿着从明朝流传下来的高底鞋(登云履),站起来很能突显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袄裙或袄裤的年轻女子。她们的这种服装,总体上沿袭了明朝女装的式样,算是汉服演变过程中的最后形态,喜爱汉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装,就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了。
1880-1890年,留着长指甲、抽旱烟的老者。明清时期男子留长指甲,不是不讲卫生,而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说明他经济条件优越,不用参加体力劳动,不用为生计发愁,说白了是一种“炫富”之举。明朝小说《后西游记》中写道:“尖尖手,长指甲,头戴飘飘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个文人。”
v
❿ 古代发饰的明清发式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着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干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着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