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孟子的生平简介,,详细一点啊
1位粉丝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游,而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着《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推崇,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东汉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⑵ 孔子、孟子小档案 最好简单点
孔子(Kongzi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音乐家。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酷爱歌唱.在周游列国期间被困在陈、蔡两地,粮食中断了,而他依然弹琴唱歌不断。就在他去世的前7天,他还唱了一首自悼的歌。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作为教育课程之一,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第二位。35岁那年他在齐国与乐师们论乐,听到《韶》乐,他说:“学之,三月不知肉味”。59岁时,他在卫国击磬抒发自己的感情,卫国的“荷蒉人”听了都知道他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此后,他向一位叫师襄的乐师学琴,弹《文王操》,他学习刻苦,多方面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晚年回鲁,从事正乐。他搜集3 000多首民间歌谣,整理成《诗》、《礼》、《乐》三集,其中305篇诗,都能合乐弦歌。他要求音乐尽善尽美,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音乐要为“仁”服务,要配合“礼”达到教化的目的。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倡稚乐、古乐,反对郑声、新乐。他认为“郑声淫”,“恶郑声之乱稚乐也”。只有《韶》才是好的音乐。他曾阻止过齐国表演“四方之乐”和“宫中之乐”,说“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他还曾因鲁国的当权者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馈赠的女乐而愤然离鲁。可见他反对郑声是多么坚决。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其后世乃至今日都有很大影响。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被认为是孔子所作。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先世是鲁国贵族。早年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下,一生崇拜孔子。学成后,以士的身份周游列国,到过梁、齐、宋、滕、鲁诸国,希望推行“王道”和“仁政”的主张。但他的学说终不获列国国君采用,后来以讲学授徒而终。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而“民本”思想则是“仁政”说的重要内容。《孟子.尽心下》篇云:“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又主张人本性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可以为善的本质,关键在于后天环境的培养。孟子的言论由他的学生公孙丑和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⑶ 孟子的孟是几画呢
孟
拼音:mèng
注音:ㄇㄥˋ
部首笔划:3
总笔划:8
繁体字:孟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简体部首:子
造字法:形声
⑷ 孟子简介(要简单~50字以内)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⑸ 成语简笔画图片大全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yàmiáozhùzhǎng]
【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示例】: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例句
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⑹ 孟子资料
[编辑本段]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着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着作。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编辑本段]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编辑本段]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 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 齐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显王47年 齐威王35年 魏惠王后元13年 己亥(公元前322年)
齐人城薛,滕文公问于孟子
周慎靓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 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 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
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齐宣王8年 楚怀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钘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七十五代后辈分排序: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⑺ 孟子的简介(要100字以内)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着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着作之一。
2、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